- 城市规划
- 作者简介:郑声轩,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规划师。邮编:宁波,315040。
张卓如,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邮编:宁波,315040。
- 构想21世纪宁波城市发展战略——兼谈宁波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研讨会
- Conceiv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ingbo in the 21st Century: Commen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ingbo
- 浏览量:
- 郑声轩 张卓如
- Zheng Shengxuan; Zhang Zhuoru
- 摘要:
在认识战略规划和城市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研讨会精神及对宁波城市未来发展的分析研究,对城市功能定位、港口发展、产业选择、文化和特色及城市空间布局形态五方面进行阐述,构想了21世纪宁波城市发展战略。 - 关键词:
战略规划;发展;宁波; -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plan and the spirits of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strategic plan of Ningbo. Through analysi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city developmen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ity, this article conceiv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ingbo in the 21st century, includ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city, port development, industry selection, culture and characters of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of the city.
- Key words: strategic plan; development; Ningbo
- 宁波是个港口城市,拥有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拥有江、河、湖、海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拥有7000年悠久的河姆渡文化。改革开放20年来,宁波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提前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镇群的迅速崛起,日益成为国内外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宁波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城市之一,其地位和作用日见显著。
在历史进入新世纪的关键时期,宁波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挑战。从国际环境看,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新一轮大调整时期,国际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中心城市竞争上;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面对新的政策环境,我们要及时改变发展思路;从宁波自身的发展看,宁波按1999年版总规进行实施,在城市空间、城市功能、环境质量、城市形象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提高,从而使整个宁波城市的社会、经济功能等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基本实现阶段性规划目标。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十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确定,行政区划的调整,原有的规划框架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后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面对当前新的形势,我们要对城市未来发展作新的思考和认识,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城市总规修编之前,为了拓展21世纪宁波城市发展战略思路及为制定宁波未来发展新蓝图提供科学的依据,宁波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战略规划研究,并于2001年5月8-10日召开了“宁波城市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
1 关于战略规划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经济快速增长下,传统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要改革城市总体规划模式,研究城市发展战略。战略规划起源于英国的结构规划,美国称活动的规划,新加坡叫概念规划,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则进行了战略规划。虽然规划各称不尽相同,其共同特征都是要求淡化规划期限,对城市长远发展作出轮廓性的更有弹性的布置。它与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最大的区别是摒弃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终极规划模式,具有持续性、灵活性的特征。在方法上,它从城市自身的背景趋势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关键问题,并经过多目标、多方案的比较分析,提出对策,突出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整体空间框架的战略布置和过程的控制。
在我国,广州首先进行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的尝试,且在规划界引起较大反响,紧接着南京也对《南京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作了进一步探索,随后珠海、宁波等城市也分别进行了战略规划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战略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2 对宁波城市发展的认识
在以往的规划中,对城市发展的区域地位分析优势多于劣势,此次战略规划一改过去的传统思路,根据当前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找问题、查原因的角度出发,客观地分析了宁波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发展的认识作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存在问题概括为:
·区域格局发生变化,区位优势不明显;
·港口资源优势存在,集装箱发展前景不明朗;
·区域交通环境突变,支撑体系亟待整合;
·产业结构轻重失衡,支柱产业后劲不足;
·城市文化发展滞后,影响城市综合实力;
·城市空间蔓延扩张,未能实行跨越发展。
3 面向未来宁波城市发展战略
根据战略规划国际研讨会精神,以及我们对未来发展的分析研究,认为宁波未来城市发展战略主要有五大内容。
3.1 城市功能与定位
宁波是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带的重要城市,在重点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宁波与上海的关系,以及宁波在长江三角洲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后,进一步明确了宁波的性质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据此,宁波的经济发展应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联系起来,正确处理好与上海、杭州的关系,竞争与依存同在,以此提高国际国内地位。同时,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功能要进一步强调服务与管理,从生产型转化为经营服务型,使中心城市发展与周边城镇发展相协调。
3.2 宁波港口发展
港口是宁波最重要的资源,港口发展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虽然洋山港、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会直接影响宁波港口与城市的发展,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首先,凭借宁波港深水岸线的资源优势,实施与上海港既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合作互补的发展战略;与舟山港实行统一港口规划和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共享;积极开发和扩大浙江中西部、皖南、江西等地集装箱资源,加强以宁波港为中心的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加快建立区域物流中心,把宁波港营造成为集装箱枢纽港。同时,把集装箱发展和现代化物流中心建设结合起来,改革经营体制和相应的支撑配套服务设施体系,用企业的运作,通过经营网络组织货品,把运输、包装、销配送等各种环节组合起来,以降低物流成本,吸引货源,扩大腹地。其次,加强港口自身建设,超前准备,以质取胜。此外,政策上鼓励发展港口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工业,实现城市、港口、产业的良性互动。
3.3 产业发展选择
宁波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发展必须立足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利用杭州湾大通道建设的机遇,在产业选择上采用“错位”思路,重点要在二产结构的升级换代、三产的大力发展及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上做文章,及时向工业化后期转化。产业发展主要方向为:
3.3.1 支持发展临港工业
在长江流域地区整体规划和宏观协调下,对临港工业的发展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并作出相应的市场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托宁波港,加强石化、钢铁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包括它的“下游”工业,使重工业高加工度化,同时继续发展造纸工业,积极发展修造船业等。
3.3.2 重点突破高新技术产业
21世纪城市竞争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因此我们将把高新技术作为重点发展产业。
在高新技术的八大产业领域(信息产业、生物工程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空间技术产业、海洋技术、管理科学、环保产业)中,结合宁波自身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扬长避短,有重点地选择发展信息产业、新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环保型产业这四种产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3.3.3 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服装、日用电器、仪表等传统行业组成的支柱产业在宁波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一方面借助上海、杭州的科技、教育力量,提升传统产业包括乡镇企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有选择地接受来自上海、杭州的传统产业和适用技术的转移,同时为他们正在崛起的新兴产业进行协作和配套,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拓展国外需求市场。
3.3.4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宁波与大连、青岛、杭州、苏州相比,第三产业比例最低,为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趋势,实现经济发展的飞跃,必须使第三产业有一个全面、快速的发展,扶植新兴行业成为21世纪第三产业发展的热点。在推进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都市旅游业和会展业,将其作为新兴第三产业重点发展。
3.4 城市文化和特色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随着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功能增大,经济的文化取向强烈。城市文化以其神奇的魅力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改变着周边的环境、社会秩序,势必改变未来的城市。文化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我们应及时把握这一时代脉搏,以都市型、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文化理念,去营造21世纪的新城市。具体措施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发扬地方特色文化;重点建设城市骨干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实现经济效益、文化发展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城市特色方面,宁波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风光秀美,景观丰富,湖光山色、古刹寺庙、江南园林、历史遗迹、港口雄姿兼具,我们在建设现代文化文明都市的同时,更要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自身特点,重点做好江(余姚江、甬江、奉化江)、湖(东钱湖)、港(宁波港)、桥(杭州湾大桥、城市桥梁)四篇文章,形成水与城融为一体的鲜明城市特色和品位,增加城市知名度,以更好地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强市。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国际生态城市”为基本目标,建成生态城市,保持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3.5 开放式组团状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资源进行合理有序地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空间形态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格局。
战略规划在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对策和建议,最后的落脚点是空间布局问题。因此城市空间形态选择在战略规划中具有重大意义。
影响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扩张的主要动力因素是规模、经济、环境、政策等。
3.5.1 城市规模
通过对城市人口发展因素及人口合理容量(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等)的定性分析,结合灰色系统定量计算,远期中心城人口规模将达到250万左右,城市空间必然要向外扩展,中心城的形态布局必须突破原有的框架。
3.5.2 经济增长
据考察宁波经济GDP总量与城市建成区呈正相关倍数关系,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发展。宁波前20年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是资本投入和体制改革所释放的生产力,随着市场由生产型向需求型的转移,要保持今后1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必须为城市寻找新的增长点,在选择城市空间布局上应放弃蔓延外溢的发展模式,跳出老城,发展新城。此外,宁波将承担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和浙江省产业发展中心的重任,未来经济发展将集中在重工业、加工工业、港口集装箱业、第三产业等,城市空间布局也将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3.5.3 区域环境
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对宁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它便于宁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密切宁波与长江三角洲的联系,改善港口集疏运条件,使宁波成为交通枢纽城市,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浙西南、赣南的货流可以不通过宁波直接进入上海,但利大于弊,我们要以杭州湾大通道为契机,在通道出入口慈溪建设新城。
3.5.4 政策因素
政策选择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是“外溢-回波式”,二是“跨越式”。宁波根据自身的城市发展状况,借鉴其它城市发展模式经验,应选择“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鉴于以上分析,宁波市空间形态分三个层面。
层面一:市域,分为“一线两区”的空间形态,根据宁波市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经济地理发展的条件差异,规划以穿山半岛、东钱湖至余姚四明山区为分界线,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为生态区,生态区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的适度发展区域;北区为都市区,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人口集聚的重点发展区域。
层面二:都市区,空间形态将形成“双核”结构,主核为宁波中心城,包括三江、镇海、北仑三片;副核就是随着杭州湾大通道建设而崛起的杭州湾南岸组合性城镇群(余慈地区)。
层面三:中心城,将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多点”的空间结构。一心为整个宁波的中心;两轴为沿海的产业带和沿三江六岸的生活带;三片即三江、镇海、北仑三片组团状的空间结构;多点即周围有十几个卫星城镇,围绕着三江、镇海、北仑三片。
4 结语:国际研讨会的启示
宁波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国际研讨会早已落下了帷幕,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战略规划是宏观的远景发展策略,是城市发展方向的框架性指引,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对我们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但它本身不能代替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
·战略规划重点解决城市发展的定性、定位、定向,许多战略问题在战术上要经过多方案分析和论证后,才能落实到总体规划中去。
·我们在进行总体规划修编时,以战略规划为指导,结合宁波自身实际状况,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 港口规划建设
港口是宁波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是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要发展,关键是港口,故我们把港口规划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以考虑,用区域的观念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宁波港及周围港群。
4.2 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城市是由建筑和交通构成的,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交通是流动的音符,交通作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命脉,是我们这次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城市综合交通运输要以港口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物流系统,使城市对外客货交通方便、迅速、高效,处理好城市内部与外部交通的衔接。
4.3 城市用地空间布局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用地的空间布局。随着杭州湾大通道的建设和行政区划的调整,区域环境发生很大变化,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适时转变思路,在用地布局上,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职能,围绕“港”与“城”做好文章。
4.4 区域基础设施配置
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用地布局的调整,基础设施应与城市发展相互适应,相互制约。本着既满足生产、生活及港口发展的需求,又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建立适合宁波城市发展的区域基础设施配置标准及指标体系,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宁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思路,对城市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相信宁波的未来将充满希望。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