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城市研究
  • 文章编号:1009-6000(2004)04-0024-07
  •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C
  • 作者简介:熊世伟,上海市综合经济研究所。
  • 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对比
  • The Contrasts of Services Industry Development between Shanghai and other
  • 浏览量:
  • 熊世伟
  • XIONG Shi-wei
  • 摘要:
    分析了上海服务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指出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比较分析的背景差异,概括了当代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基本特征,通过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多角度比较,得出上海服务业的七个方面差距:一是总体发展水平低;二是资源综合配置功能弱;三是对外开放度不高;四是吸引国际性功能主体的能力不强;五是智力资源不足;六是服务半径不大;七是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健全。根据上海服务业存在的差距,提出发展上海服务业的着力点。
  • 关键词:
  •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service industries in Shanghai, points the context difference between Shanghai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es, and general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industry i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By the multi-dimensional compare of service industries between Shanghai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e gap of services of Shanghai lies in seven aspects: (a) the general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lower; (b)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re weaker; (3) the openness towards the world is limited; (d); the capability to attract the international agencies is not so strong; (e) the lack of intelligence resources; (f) the service radius of Shanghai is not so big and (g) the market operation mechanism is distempered. According to the shortcomings of Shanghai\'s service industries, the focus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re given at the end of paper.
  •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service industry; innovative function
  •   国际大都市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有着不同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一般而言,决定一个地区或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城市性质和功能,它是决定服务业发展取向和承担相应功能的本质因素。(2)经济发展水平,它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条件和内在因素。(3)社会消费需求,它推动服务形式的创新和新型业态的出现。(4)体制、政策因素,它是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外生变量。 1 对上海服务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上海经济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增长势头,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与80年代的缓慢发展形成鲜明对比。1980至1990年,上海人均GDP从2738元增加到5910元,10年间仅增加3200元,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1.1%提高到期31.9%,仅提高10个百分点。而在1990至2000年的10年间,上海人均GDP由5910元跃升至34547元,10年间净增28637元,服务业占GDP比重由31.9%提高到50.1%,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2002年上海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1.2%,三产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以上,基本上实现了质的飞跃。2002年人均GDP达40600元,按当年汇率计算,接近5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通过与国外城市的比较,相当于70年代中期的东京、80年代末的香港、90年代初的汉城发展水平,标志着上海经济增长开始转入以服务业为主导推动力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2 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对比的背景差异   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看,进入人均GDP5000美元发展阶段将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基本上是在20世纪70~80年代、拉美国家是在90年代初期先后进入这一发展阶段的。上海在21世纪初进入人均GDP在5000美元发展阶段,与国际上经历过此阶段的城市相比,现在面临的很多背景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有:   1、国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20世纪70~80年代的人均GDP5000美元发展阶段是在国际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条件下,当时的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水平仅在几百美元。上海在21世纪初进入这一发展阶段,是在发达国家人均GDP已达20000~30000美元,世界人均GDP的平均水平也达到2000多美元的高平台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紧密,客观上为上海跨越这一关口提供了较大的回旋空间。   2、经济的产业支撑力不同。70~80年代的国际产业特征以纺织、机械、钢铁等传统的制造业为主导,人均5000美元发展阶段的推动力主要是以机械化为特征的工业化。当前上海进入人均5000~8000美元的国际产业特征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推动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消费和需求结构不同。工业化时代的消费结构对应的是纺织、机械、钢铁、轻工等传统产业的一般耐用消费品,人的需求处于满足于基本生理性需求阶段;信息化时代的消费结构对应的则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等级的工业消费品和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服务业,人的需求向追求便利和功能及个性化方向转变。   4、社会技术条件不同。20世纪70-80年代正是兴起于60年代的以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进入大规模应用推广阶段。在这次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传统的铁路、蒸汽船交通迅速被喷气式客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所取代,交通的机动性大幅提高,人们的生活和活动空间得到极大扩展。进入21世纪,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主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将人们的生活带入后工业化社会,宣告小汽车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快速便捷式交通时代的来临,导致人们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特别是电子商务和网上购物的兴起,对传统的商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为人们提供服务方式的重大变化,催生了一批服务业新业态。 3 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   1、经济实力雄厚,三产总量规模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实力雄厚,一般都拥有发达的服务业,三产占GDP的比重都在70%以上,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也能达到70%以上。   2、三产层级提升,内部结构高度化。服务业层级提升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国际大都市最为明显的特征,表现在三产结构变化上:一是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和比例将大幅提高,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会相对下降;二是在服务业内部,产业层级的提升加快,服务业由传统型转向知识型和现代服务型,知识和智力在服务业中的含量将得到较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3、三产综合功能强,服务水平国际化。国际大都市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综合功能,这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密集、国内外大公司总部集聚,所提供的服务不仅局限于一国之内,而是面向全球范围,服务的国际化特征明显。   4、三产布局集群化,服务方式专门化。国际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增长迅速,城市的商务、金融、科技服务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布局的集群化特征明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的主要城市都出现了金融和某些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央商务区集中的趋势,形成了专门的金融区、银行区。以纽约为例,纽约9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公司和85%的商务服务业量集中在曼哈顿地区。 4 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的现实差距   4.1 从服务业扩大规模提高服务层级看 目前,国际大都市的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在70%左右,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也达70%以上。纽约、伦敦、东京的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达到86.7%、85%和72.7%。上海2002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仅达51.2%,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44.9%,仅相当于70年代初纽约、伦敦和70年代末东京的水平,上海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国际大都市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表1)。 4.2 从服务业吸纳要素资源增强综合配置功能看   目前,上海已基本奠定国内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但距离大都市的资源综合配置功能还很远。   一是市场的完整性。目前,上海市场种类不够齐全,一部分市场主体“缺位”,如上海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再保险市场、公开业务市场等基本没有发育。上海证券市场尚未建立场外交易体系,而美国超过5万个投资品种、占证券交易总量的70%在场外交易。此外,各类市场之间、市场的不同层次之间衔接不够、人为分割等情况也影响了市场的完整性。 二是市场的层次性。上海市场发展总体水平低、不同市场之间的层次性发育滞后。上海尚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目前只进行美元、日元、港元3种外汇买卖。上海期货市场只有不到10个品种、占全球期货交易80%以上的金融期货完全处于空白。近年成立的钻石市场、黄金市场、白银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住房抵押市场等融资功能也有待发挥。有形商品交易市场虽有950个,但规模普遍偏小。   三是市场的结构性。市场结构完善是市场体系完善的重要标志。目前,上海市场无论是整体结构、空间结构,还是各个细分市场的内部结构都不够完整和协调。如,目前上海资本市场间接融资的比例仍远大于直接融资。再如上海证券市场目前投资品种超过90%以上为股票,投资基金只有24个、约30亿美元,而香港基金管理公司200多家,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1998年伦敦管理的投资基金达2.2万亿美元。   四是市场的有效性。上海市场发展仍带有一定盲目性,一方面市场资源开发不足;另一方面重复建设又相当严重。同时市场调节手段单一,中介体系落后,也影响了市场的有效性。上海既没有穆迪、标准普尔这样的信用评估权威中介,也缺乏象麦肯锡、普华永道、毕马威这样成熟的咨询服务机构。上海几十家大小券商加起来仍远不及高盛、美林等超级投资银行一家的实力。 4.3 从服务业盘活经济要素增强集散功能看   集散功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型经济的重要体现,反映一个城市对各类经济要素的集聚扩散能力,其主要衡量指标是广义交易量。广义交易量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情况及流量经济、规模经济的发展情况,它是集散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广义交易量的支撑,城市集散功能将受到限制,服务型经济就会失去依托,城市竞争力也无从谈起。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正是凭借其广义交易量所积累的优势,成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见表2)   反观上海的服务业,由于受体制、机制上的约束,在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创意、金融银行、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仍局限于市内和国内的自我循环。服务业的开放度不够,导致上海服务业难以参与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上海现代物流业受行政分割导致交易成本、商务成本的上升,阻碍了广义交易量的快速增长,影响了城市的集散功能的发挥。在外贸方面,上海外贸规模不大,目前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占世界份额的0.68%,低于东京的2.2%、香港的3.2%和新加坡的1.9%;2001年上海外贸依存度为99%,虽然高于东京的29.2%,但远低于香港的254%和新加坡的295%。在吸引国内外人流方面,2001年上海接待境外游客181.4万人次,远低于纽约的1800万人次,伦敦的990万人次和香港的1306万人次。从表二几个主要的广义交易量指标的比较看,无论是外汇交易量、国际信贷资金,还是贸易进出口额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可见,上海与国际大都市在集散功能上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4.4 从服务业吸引功能主体提高综合服务功能看   上海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作为中国最重要经济中心的地位决定了服务将成为上海的主导功能。但上海在吸引国内外高能级功能主体方面还不尽理想:上海虽是全国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方,拥有3200余家金融机构,但全国性商业银行仅有交通银行一家总部在上海,上海尚未真正成为国内企业之都。2002年《财富》发布的全球500强11家中国企业总部均在北京。尽管外国投资万商云集上海,但属于地区总部及区域性分支机构层次的不多。上海69家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中仅24家被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的40家较大规模的R&D机构中,上海14家,而北京有20家。尤其是上海对大型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集聚能力不强,外资金融企业数量偏低,为企业国际化经营所提供的综合服务的总体水平不高。到2001年,国际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上海仅为10家,仅及纽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平均水平的1/20。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仅是香港的2/5、纽约的1/5、伦敦的1/6。   反观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无不集聚着一大批能级很高的国际性功能主体。外国银行在美国设立的600多个办事机构中,超过一半在纽约,达380个。伦敦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交易点,拥有世界上最大国际银行网络,目前在伦敦的国内外银行机构多达400多家。另外,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见表3、表4),上海吸引国际性功能主体还受商务成本上升过快的制约。根据跨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Mercer2002年7月公布的全球生活指数调查显示,上海已超过纽约、伦敦、大阪等地成为全球第五大最昂贵的城市。 4.5 从服务业集聚智力资本增强创新功能看 国际大都市无不例外都是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新体制、新时尚、新潮流、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创新基地(见表5)。   科技投入强度方面,2001年上海R&D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总值的1.78%。目前发达国家这一比重超过2%,2000年日本为3.18%,1998年美国为2.79%,德国为2.33%,1997年韩国为2.89%。   科技资源方面,2001年上海人才资源总量约119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数为897人,每百从业人员中人才比例为20.31%,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上海高级人才与人口的比例为0.51%,远低于美国的1.64%,日本的4.97%,法国的2.47%,新加坡的1.56%。人才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专业人才占专业人才总量的90%,上海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9%,远低于香港的21.3%、纽约的24.4%、东京的34.3%。而急需的涉外法律、公证等人才只占总量的3%。   金融专业人才方面,一般来说,国际大都市的金融专业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都很高,纽约、伦敦达11.5%,香港达14%,而上海仅有1.8%。 在新经济的发展方面,上海不仅落后于许多国际大都市,与北京、深圳等国内城市相比,优势也并不突出。 4.6 从服务业辐射区域扩大服务半径看   综观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历史,依托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发展服务业是国际大都市的一种普遍做法。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公认的国际大都市的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都得益于其周边强大城市群的腹地支撑。美国东北部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包括纽约、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城市,占全美土地面积的1.5%,人口的20%。日本东太平洋沿岸都市圈包括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三个次级都市圈,在不到全国1/7的面积集聚了一半的人口。欧洲西北部北海南岸都市圈形成了人口达8000万人,面积23万km2,横跨5国的巨型都市带。这些都市经济圈直线距离大约为200-300km,均有一个由核心城市及多个中心城市共同构成的结构紧密、分工协作的服务业链,而且核心城市在都市圈的地位突出。 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见表6),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圈尚未真正形成。首先,上海还未真正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作用。从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的地位看,目前上海GDP占全国GDP总量的比例为5.1%,而巴黎这一比例为27%,伦敦12%,东京22%,较低的纽约也达到7.2%;从都市圈在国内的地位看,以纽约、伦敦、东京为核心的都市圈的经济与人口规模一般都占到全国的10%以上,而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经济和人口规模分别占到全国的16%和5.7%。其次,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产业分工合作、市场一体化建设、交通信息连通、资源共享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障碍和行政区分割的制约。 4.7 从服务业接轨国际通行规则完善服务运行机制看   在城市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国际大都市经过长期的国际化过程,基本形成了能按照国际通行规则与惯例要求的全方位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衔接的城市服务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见表7),虽然上海有政府管理能力强的优势,但政府机构庞大,政出多门,管理层次多;政策不够透明,地方性法规与规章不够规范,规章公布不够及时;涉及三产行业领域的项目,还存在行政审批的问题;全社会诚信体系尚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高效的电子政务系统;特别是由于市场运行和管理体制不健全所造成的交易成本过高已成为上海商务成本过快上升的重要原因,严重阻碍了上海服务业与国际间的合作。 5 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海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上海服务业缺乏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核心竞争力。上海要实现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必须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全面转型,着手扩大广义交易量、增强城市集散功能,完善和健全大市场体系、强化资源综合配置功能,改善经商环境、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培育智力资源、增强城市创新功能,构筑都市经济圈、强化城市辐射功能,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完善城市运行机制,从而为上海早日成为世界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