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期刊浏览
2021年 第6期
      [城市空间失配问题探讨]
  •   我国大中城市中职住失衡、交通拥堵、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与空间失配息息相关。空间失配已成为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其研究范围也从传统的职住关系扩展到公共服务供给、城市资源保护、政府治理等更广阔的领域。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外“空间失配”文献进行梳理,阐述了目前为止该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并对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等方面提出空间失配的未来研究趋势。
  •   以济南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居民通勤调查分析居民通勤特征,重点剖析带状形态影响下的居民通勤流动、职住密度圈层及职住平衡状况的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东西狭长的带状城市东西向通勤居多,其通勤距离、时间更长,满意度更低;通勤流量密度呈现东西拉长的椭圆状分层结构;带状城市居民职住密度由中心区域向外围降低,依据职住密度划分三大椭圆圈层: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离核心区越近、就业密度越高,职住平衡状况越好。
  •   通过采集上海市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及上海市街镇、道路的基础空间数据,基于A rcGIS平台采用平均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均值比及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实证分析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水平。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养老机构与老年人口的分布基本实现空间耦合。②养老机构呈现市中心高度集聚的分布模式,养老床位数则由市中心到郊区呈现集聚—分散的格局。③94%的街镇养老机构提供基础服务的经济可达性水平大于1。④私家车出行方式的空间可达性最好,且61.29%的街镇能够在1h交通距离内提供养老服务。
  •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步从效率优先向社会公平转变。城市规划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手段之一,其重要内容之一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合理与否则是社会公平在空间上能否得到落实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关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设施空间位置及其联系,而不是基于设施服务人群能力和特征。文章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以街坊为基本单元,利用POI数据,分析武汉市的3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生活服务设施、小学、医疗设施,空间分布的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归纳出对公平性影响较大的3类典型区域:位于低人口街坊的极高值类,城市远郊区极低值类、城市中心区极低值类。研究为实现空间资源配置上的社会公平提供了参考。
  •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和城镇化都在不断革新,发展方式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向高质量精细化发展。自然资源部的机构改革方案成功通过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的来临,也是城市规划作为空间治理与发展的关键学科及时响应国家发展需求所作出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文章根据当前规划体系变革、空间建设质量不高和空间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的背景,总结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空间治理所遇到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空间规划实施的创新对策,从协同治理的视角出发探寻未来城市空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   日常出行是每个人获取发展权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交通公平也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为促进交通公平、制定更加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政策,文章以昆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和高德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出行时耗数据,运用加权平均的可达性和泰尔指数,对昆山市交通公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同一研究单元内公共交通可达性低于小汽车交通,但公共交通公平性优于小汽车交通,即交通建设关注了公共交通公平而忽视了效率;在同一种交通方式中,公平性在空间上均呈现出中心城区高四周低的分布态势,且空间公平性差异主要是由控规单元之间可达性水平的差异导致。根据研究结论,建议昆山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并采取公交提速等措施,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提升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水平。
    1. [规划与建设]
  •   企业社区更新潜力评价是量化企业社区未来发展潜在能力、精准识别社区更新短板、挖掘和量化社区发展潜力的重要前提。文章构建企业社区更新潜力评价体系,明确企业社区更新潜力评价要素与数据方法,从区位条件、人口经济、环境质量、服务设施水平4个方面刻画企业社区更新潜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展企业社区更新潜力评价,得出生活舒适度、空间形态、交通区位以及更新潜力综合得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结果,即企业社区更新潜力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
  •   存量规划背景下精细规划促使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举措,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开发催生城市下沉广场出现并逐渐壮大。以上海“江湾—五角场”城市副中心为例,阐述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下沉广场周边环境要素构成,分析下沉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在设施服务及空间响应方面的衰减特征;探究基于不同城市空间尺度对标的整合要素对创智天地下沉广场及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及其现存问题,以创智天地下沉广场现存问题为基础,分别从0m、0~200m、200~400m、>400m等4种空间尺度提出下沉广场与其内部功能及景观、周边城市交通、周边城市功能、周边城市空间形态对应的整合机制。
  •   “以港促产、以产兴城、港以城兴”成为21世纪我国港口城市发展的新思路,对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从互动程度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测度南通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状况,运用动态发展度和剪刀差方法解析“港—产”“港—城”“产—城”复合系统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①南通市“港—产—城”整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持续上升,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高;②“港—产—城”整体系统融合互动程度呈现出由较低到高的波动发展态势,融合发展水平经历由失调衰退到高度融合的发展历程,融合发展状况实现改善;③“港—产”“港—城”“产—城”复合系统经历多种演化发展阶段,各阶段存在不同效果的交互胁迫作用;复合系统的剪刀差呈下降、上升交替出现的“W型”和“斜S型”,发展趋势差异在缩小与扩大中反复循环,需要加强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使其接近融合发展的目标。
  •   城镇幼儿园接送交通出行是重要的城市交通行为之一,也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重要方面。文章以江苏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访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幼儿接送交通出行的特征,包括交通方式与距离关系、地域化差异特征和不同交通方式的停留时长等。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相关标准和规范的不足提出完善建议——重新界定幼儿园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布局幼儿园并进行交通引导,设置家长接送等候区和停车场等。研究对幼儿园规划建设和交通管理具有一定政策启示。
  •   文章利用各类POI数据、城市现状数据对建成区进行“人流吸引评价”强度分析,利用分区规划、形态分区、控规用地规划等进行未来年人流出行活动强弱预测,构建形成“POI-用地”嵌套的人流预测模型。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对模型进行运算,预测规划形成后未来年人流分布和公厕需求,并运用用地分析法进行校验,对比发现模型具备可行性,在空间布局上更贴合实际情况,可为与人流活动强弱相关的各类设施规划提供参考。
  •   在不同时段、不同线路,针对不同类别公交用户组成,进行合适的公交资源配置、调度计划,对整个城市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益、服务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公交乘客中的 IC卡和移动支付用户进行划分,在出行链假设前提下,针对传统的时空划分模型依据频度划分的方法,引入时间距离度量、空间距离标准差和空间向量相似性度量的方法,构建改进的时空一致性划分模型。根据改进后的时空一致性划分模型将用户划分为规律型、时间型、空间型、时空随机型、完全随机型。最后得到IC卡和移动支付乘客各类别人数及其对应的刷卡量,并简要分析IC卡和移动支付乘客类别上的差异。乘客类型的划分为用户特征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基础。
  •   近郊乡村发展一般呈现3种模式,分别为城市拓展模式、生态旅游模式和在地城镇化模式。河北省乡村“半城镇化”特征明显,近郊地区存在大量城乡双栖人口,是在地城镇化模式的典型地区。基于对正定县铁西片区乡村发展特征和问题的剖析,文章从生态修复、村庄修补、产业振兴、文化复兴4个方面提出在地城镇化实施路径,以期在乡村地域实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文章对于河北省近郊地区的乡村健康长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全国类似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经验。
  •   存量更新背景下,闲置地转型绿地是挖掘存量绿地潜力、全面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文章对近20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剖析闲置地转型绿地的潜力及优先级评价、规划过程及影响机制、修复技术及理论、景观更新设计、综合效益评估、可持续性评价6个层面研究成果。基于对未来研究展望,提出我国规划背景下闲置地转型绿地的若干建议。
    1. [城市研究]
  •   采用年度社会经济数据和SPSS软件的降维分析方法,改进引力模型中的“城市质量指数”与“时空间距离”。应用该模型,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武汉城市圈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进行度量和对比,并使用GIS对域内各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引入交通流量位置大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对“高铁时代”来临前后的区域联系及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估,并基于此对城市圈发展规划提供可行政策建议。
  •   文章借助POI数据根据商业设施的空间分布和聚集程度对武汉市的商业聚集区进行定量识别,运用核密度、Getis-Ord Gi* 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结合商业聚集区POI点数量、面积以及热点聚集程度综合识别商业中心并研究其等级。研究表明:①不同商业业态在区位选择和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但总体呈现聚集融合现象;②体验型商业快速发展及与传统商业空间的融合,成为新零售环境下商业中心新模式;③武汉市商业聚集区主要呈现“中心城区轴向分布,外围城区散点扩张”的格局;④商业中心等级差异依然存在,但“市级—区级—居住区级”三级体系并不显著,而是呈现“主—副”两级结构。
  •   文章采用多源数据,借助ArcGIS平台,采用空间密度分析法和归纳法研究超大型城市武汉市商品住宅空间在分布规模、分布密度和结构模式3个方面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商品住宅空间分布展现出总体规模偏小、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特点,空间结构模式上表现出“多中心”“廊道式”和“圈层式”相结合的特点。这些新分布特征与结构模式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武汉市其他活动空间的发展新趋势有紧密关系。
  •   社区服务中心是典型的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人居空间,以优化社区服务品质和促进社区居民良性自治为出发点,基于“城市人”理论分析方法,探究居民需求与社区服务中心供给的匹配关系,以武汉市为例,采用社会调查、空间数据挖掘、回归分析等方法,基于“自存/共存”平衡原则,辨识供需双方满意度的共识区间,寻求最优服务半径范围和通行时间,通过制定合理的空间要素优化策略,提升“城市人”与“人居空间”的匹配度和社区服务中心的满意度,为社区服务中心的规划配置提供具有操作性的规划建议。
期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