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期刊浏览
2009年 第3期
      [特稿]
    1.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
  •   房地产是周期性波动发展的,巨大外部冲击将使房地产周期变得不“规范”。本文运用房地产周期理论,近期的有关数据,结合房地产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充满不确定性,房地产市场存在多方博弈。2009 年及未来一段时间房地产市场最有可能的发展趋势是:衰退加快,复苏提前。本文最后提出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建议。
    1. [规划]
  •   山地滨水空间是山地滨水城市的重要发展空间和公共开放空间,具有典型的水陆结合部边缘性特征。文章针对当前山地滨水空间土地利用中出现的山地滨水生态敏感区被恣意占用、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土地超强度开发、山地滨水景观风貌受到破坏等现象,基于边缘视域的角度,在剖析山地滨水空间边缘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边缘区与建设边缘区内在生态关联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着重从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控制,并提出了基于“四线”管控的具体土地利用规划导引措施。
  •   弥合城市纹理断裂商业街区纹理缺失,增强商业街区活力,是现代城市管理者及规划师面临的现实而具有挑战的问题。本文以厦门市台湾商业街区改造规划为例,通过新要素的介入,旧要素的更新利用,在历史传承和现状更新基础上,考虑街区功能、文化、环境、交通等四个方面新旧要素的交替作用,实现商业街区公共空间的回归,创造新城市空间和公共生活。
  •   本文分析了“城中村”非正规部门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指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正规供给渠道不畅、规划的缺失、管理的不到位等因素是目前深圳非正规部门主要集中在“城中村”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发对蔡屋围的综合整治和渔民村的全面改造两种改造模式的反思。从宏观看,现有改造多是从实施规划的角度考虑,而规划往往注重物质规划、轻社会因素,这种重物质景观的改造模式过于简单化;从房地产开发的角度看,“城中村”村民出租房屋的非正规经济活动是一种房地产开发行为,渔民村的全面改造还不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蔡屋围的综合整治模式应是主体改造模式,不同改造模式可以同步推进;从社区的角度看,“城中村”属于一种类型的社区,“城中村”改造应在社区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最后,对如何通过“城中村”改造使非正规部门正规化和社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城中村”改造可以将村民视为房地产开发的主体之一,将其纳入正规房地产市场体系,将社区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
  •   改革开放30 年之于中国,可谓岁月峥嵘,万象更新。我国的城市规划行业也随之有了30 年的伟大变革、30 年的春华秋实。市属规划院的发展历程就是城市规划行业嬗变的最直接写照。本文调取了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 0年存档项目的数据及信息,准确记录了这座城市的规划编制历程,也从一个特别的视角回眸审视我国城市规划行业30 年的发展变迁,以期对未来城市规划行业发展提出审慎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
    1. [设计]
  •   城市滨水区更新与复兴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点。本文以杭州市江河交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城市滨水区的更新设计。规划以“文化休闲、现代活力、生态和谐”为设计理念,着力打造多功能滨水公共空间以及宜居的滨水住区。
  •   本文基于建筑师的立场,提出点、线、面式解读当代城市物质空间结构的抽象性元素视角。接着,重点讨论了物质空间结构诠释和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中的点元素。以具体的设计案例说明了点元素在城市建筑分析与设计过程中的作用。最终,揭示了点元素对物质空间结构的诠释与操作的双重作用。
    1. [经济]
  •   本文探讨了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建立之后所面临的路径选择问题。作者认为,产业链网络的形成是资源型产业转型的成功的标志。产业链网络衍生的内在动力是产业转型主体基于市场合约关系的利益互动和选择。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络衍生机制的研究拓宽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过程中进行路径选择与政策调整的视野。
  •   作为一份历史叙述,文章从概念和场所两个角度阐述CBD 的历史发展:作为概念的CBD ,人们对其理解主要从城市形态和经济发展出发;作为场所的CBD ,20世纪末之前的CBD历史是一部发展、衰弱和复兴的历史。文章提出一个问题,即在信息和全球化时代,如何去重新定义C B D——一个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并做了初步探索,但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目前而言还远非清晰,有待于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明朗。
  •   城市拥挤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象,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文章从反映城市拥挤程度的角度,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系统、社会生活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政府管理四个准则层构成的指标体系,并给指标赋予了相应权重来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最后根据指标体系对成都市的拥挤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且给出了建议。
期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