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观介入与城市区域振兴]
- · 基于景观介入的城市区域发展理论 模型与实践思考 [朱东风 李志明]
借鉴西方景观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振兴发展理论,构建了基于景观介入城市区域发展的 “钻石模型”理论框架。当前城市区域的发展理念应从可持续发展这一底线思维转向振兴发展 这一高层次的发展需要,着力于生态、公平、经济、复兴要素的平衡,构建面向从宜居到文化复兴的城市区域发展目标。借助这一理论框架对当前中国的一些城市区域发展实践进行了检视, 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钻石模型”的规划应用、生态与人的发展平衡、建立全社会知 识行动体系、构建多层次自然和文化景观网络等建议。
- ·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复合功能的 苏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构建 [刘小钊 吴弋 张彧 陈京京]
在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以都市圈为代表的跨行政区绿化空间不断被挤压 和侵占,生态安全与城市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冲突与日俱增。在当今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苏 锡常都市圈为例,在城乡绿化空间复合功能理念指导下,出于对区域发展矛盾和发展诉求的研 判,提出了基于复合功能导向的都市圈绿化系统构建方法,并详细论述了优化山水格局、织补 生态空间、耦合组群发展需求的绿化体系和完善典型空间绿化模式等构建策略与途径,旨在探 索区域层面绿化系统规划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
- · 1990-2015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城镇 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范晨璟 田莉 申世广 周麟]
景观指数是计量景观格局、定量化回顾区域土地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在传统的景观格局 评价基础上,提出引入干扰度指数描述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相互干扰的强弱,以苏锡常都市圈 为例,依据 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年 6 期遥感影像分类数据,对该地区土地 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城镇与绿色生态空间景观格局干扰水平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评价。 研究表明:1)1990—2015 年间苏锡常都市圈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规模增加了 3313.93km2, 农田面积缩减了3585.21km2,而以林地为主的绿色生态空间规模变化不大。2)25 年间,研究 区内景观多样性Shannon 指数不断增加,破碎度 NP 指数先增加后减少 ;农田的优势度 LPI 指 数不断降低,形状指数 LSI不断上升 ;城镇景观的形状经历了规则—复杂—规则的过程,并较 1990 年呈现更加连片紧实的分布状态 ;林地的规模与形状 LSI 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城镇对 其的干扰度 AI 不断上升,人类活动对绿色生态空间干扰不断增强。3)上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来自城镇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此外,研究认为干扰度指数的应用能很好地描述城镇对绿色生态空间的影响,本研究结论能够为苏锡常都市圈的城镇与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苏锡常都市圈 绿化系统空间布局研究 [申世广 刘小钊 范晨璟]
从维持区域生态过程的完整性、预防生态系统退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保障区域重要生态服 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出发,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苏锡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系统服 务效益较大的林地和水域为生态绿化用地的扩张“源”,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了 苏锡常都市圈生态绿化用地的安全格局,以阻力因子的阻力值发生明显突变的点作为不同生态 安全水平生态绿化用地的划分依据,最终获得高、中、低 3 种水平绿化用地的综合生态安全格 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一带、五脉、十廊、多斑块”的多层次、多功能、网络化的苏 锡常都市圈绿化系统布局结构。该研究为大尺度区域的绿化系统空间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有 助于整体解决跨多个行政区绿化系统规划的问题。
- · 英国绿色空间规划的实践经验及其 对中国的启示 [李志明 邱利]
追溯了英国绿色空间概念的缘起,回顾了绿色空间规划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绿色空间规划的管 控体系、政策法规、规划工具和实施机制,并以大伦敦地区普利茅斯绿色空间战略规划编制为 例,解析了英国绿色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实践经验,力求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都市圈 绿化系统规划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 [区域]
- · 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彭翀 张晨 王宝强 黄亚平]
区域创新已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与规划的前沿热点,而空间协同是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的重要路径。本研究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C”综合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绩效的评估框架,并以长江中游 城市群28个地级市为实证案例,从3个层面观察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特征和 属性,主要结论有 :1.3C 理论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动态框架,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分析与 研究有一定适用性。2.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较大,存在“中部塌陷”现象 ;城 市群创新网络联系较弱,网络空间上呈现不均衡三角形结构 ;创新协同网络层次、节点较少,空间结构不明显。3.3C 评价结果显示3个次级城市群发展困境不同,应制定不同的创新发展 策略。4.3C 结构是一个非线性发展过程,从低水平扩展到开放式均衡发展,若发展不均则进 入过均衡式发展阶段。
- · 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研 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毛金祥 张可]
基于2000-2016年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层面的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了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 :经济集聚与区域创新显著正相关,经济集聚和区域创新 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邻近地区的经济集聚对本地的区域创新具有促 进作用,邻近地区的区域创新亦对本地的经济集聚存在促进作用。经济集聚和区域一体化具有 促进区域协调和区域创新的双重政策红利,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共同体应具有全局意识。
- · 共同体视角下国土规划中区域政策 的再思考 [司南]
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潮变迁,在此背景下国土规划中区域政策的选择更加 关注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本文在对比研究二战后不同国家国土规划发展的基础上,综述中 国国土规划的基本情况。进一步,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重新认识,从经济学研究 假设切入,探讨中国作为大国共同体的特殊价值与现实困境。从而反思国土规划中现行的区域 政策,并提出共同体视角下区域政策转变与优化的方向,以期为决策者提供多角度的策略比选。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城市更新管治:基本内涵及其研究 框架探讨 ——从管治角度看城市更新 [杨春志 张更立]
随着中国各主要城市新城开发渐趋饱和、外延式扩张逐步收紧,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焦点 正在回到旧城,因而最近 10 年城市更新也成为中国城市管理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 从管治的角度,对城市更新的概念和内涵做了重新审视,指出现代城市更新并不仅仅是一种物 质层面的重建活动,而是一个在全球化社会经济大变革背景之下地方层面发生的动态的政治过 程,须从“过程、价值及体制”三大要素认识其本质特征。同时,亦尝试从宏观管治环境、管 治结构、管治理念 / 议题、管治机制、管治效能等方面入手,建立一个初步的城市更新研究框架, 作为深入理解城市更新管治体系或进行跨城市比较研究的分析工具。
- · 成都古镇文化空间量化分析 [李朋瑶 徐峰]
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进行古镇文化保存的研究。成都古镇文化空间在时 间维度上表现为由现代和传统节庆构成的节庆序列,通过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和地理集中 指数量化分析,可分为传统型、现代型、共生型、入侵型四种发展模式 ;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 受自然山水影响的物质空间,利用空间句法量化分析,分为离心式、网络式、向心式三种空间 模式。基于节庆序列和物质空间分析,提出成都古镇文化空间的保护框架。
- [土地与房地产]
- · 解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郭谁琼 胡海波]
研究目的 :分析新一轮土规纲要调整的主要内容和变化,解读调整后各地区新增建设用地的供 应趋势,探索调整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主要通过指标分解、分类排序、空间关联等 方法进行初步解读和分析。研究结果 :本轮调整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现行规划的可行性和对各省 的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再分配。研究结论 :(1)总体上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建设用地指标放宽, 基本农田比例降低。(2)“倒 γ 型”区域耕保压力大大降低。(3)大部分省份建设用地总量指 标有所增加,华北、华东、华中地区获益显著。(4)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云南等 地建设指标调增也可能是用于弥补超标使用的建设用地缺口。(5)区域层面,长三角和京津冀 将通过压缩京沪增量、增加周边省份增量以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东三省建设增量将向南部 辽宁集聚。
- · 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的建设 用地扩张模拟 ——以徐州市为例 [王文静 段忠诚 韩宝龙]
城市扩张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 在规划层面统筹考虑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优化,成为解决 该矛盾的关键。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阻力面模型,并在徐州市 2020 年建设 用地扩张模拟中,将其与传统的 CA-Markov 土地扩张预测模型比较。发现在面向生态系统服务 的阻力面模型中,其建设用地扩张侵占较少的生态用地,且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低,连接度高, 建设用地呈现内嵌式和连片式扩展,阻力面模型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持效果。
- · 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居住用地调控 政策绩效评价研究 ——以苏浙两省为例 [陆昱颖 金晓斌 张志宏 项晓敏 周寅康]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中出现房价持续飙涨、投机性需求转向、政府过度依赖等问题,定量分析国 家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对热点区域土地价格的影响效果,对于调整土地供应 结构、促进土体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江、浙两省地级市为研究区,采用 2010-2013 年的面板数据,建立政府供地行为、交易行为与地价增长率动态变化的计量经济 函数,对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量、土地供应量和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度等在土地价格变化中的调 控绩效进行测算。研究结果表明 2010-2013 年相关调控政策总体上相对有效,但由于土地市 场发育阶段、发展问题等地区差异性原因,采用全国统一的土地调控政策难以有效发挥预期作 用,应在建立制度健全、竞争有序、健康稳定的土地市场发展总体目标下,因地制宜,以区域 性差别化调控政策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提升居住用地调控绩效的效果。
- · 区位优势度对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 空置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陈慧 唐如建 付光辉 吴桦]
根据 2013 年 10-12 月开展的江苏省新建商品住宅资源利用状况调研数据,显示南京市 2008 年 1 月 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交付一年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空置率处于较高水平。 基于购房者购房时会考虑未来 3~5 年规划和投机的购房行为因素,结合 2017 年 5 月开展的住 宅小区的区位优势度和住房投资增值速率的调研数据,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的分析方法来衡 量区位优势度及其各相关因素与住房空置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旨在揭示和验证南京市新建商品 住宅空置的主要成因,为政府部门开展住宅市场的调控、合理规划和建设,以及对开发商和消 费者进行决策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参考。研究发现 :1除地铁外的各相关因素对南京市新建商品 住宅空置率的影响显著且差异较小,空置率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2生活设施配套对住房 空置率的影响高于交通因素 ;3南京市存在一定的住房投机行为,其投机行为主要发生在新城 区,主要的投资因素为小区的地铁优势 ;4老城区的人们更愿意选择地铁和商业条件较好的地 段来居住 ;5医疗资源对新城区的空置率影响最大。
- [规划与设计]
- · 基于战略、事权、路径导向的行动 规划编制方法探讨 [姚秀利]
在总结国内研究与实践进展基础上,研究认为既要避免行动规划项目计划化,也要避免将行动 规划放到“蓝图式规划”的对立面进行比较,提出行动规划需要明确其战略与价值导向、匹配 事权导向以及实施路径导向。结合在南京江北新区、盐城的规划实践,研究从规划需求、内容 传导、实施路径、成效考评、成果表达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行动规划编制的技术框架。
- · 基于太阳能复合一体化系统下的高 层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以 SBDE2016 挑战杯太阳能建筑设计与工 程大赛参赛作品“高·光”为例 [万邦伟 胡婷婷 陶鹤友 万蕴 彭昌海]
以 2016 年 SBDE 挑战杯太阳能建筑设计与工程大赛竞赛获奖作品“高·光”为研究案例,探 讨高层绿色建筑与太阳能光伏板绿色节能技术结合的设计对策,从高层建筑各个立面上的绿色 围护结构与太阳能技能技术融合和利用出发,展开对高层绿色建筑设计中太阳能复合一体化技 术的研究,寻求高层建筑的太阳能资源复合利用的优解方案。
- · 基于城市地下空间公共安全的管线 间距控制研究 [许丹艳 刘颖 严建国]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缓解城市人地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 这一过程中,如何有效保障城市地下管线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安全管理是关键的基础要求。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的现实发展,分析了地下管线安全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 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对地下管线普查数据的深度利用实践,提出了地下管线安全间距监控的基 本方法,总结了地下管线碰撞的主要特征,最后,从加强各类管线管理的综合协调、完善相关 法规、加强管线建设管理和推进管线布局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管线安全管理的主要建议。
- [城市建设]
- · 天津市住区外部空间效率影响因素 探究 [舒平 薛姣 任登军]
以天津市 16 个典型既有住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率、空间可达性、功能混合度、绿地生 态性四个方面提取与空间效率相关的空间变量。通过 SPSS 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探索影响 既有住区外部空间效率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统计图进行适宜阈值估算,为住区外部空间效率改 造提升奠定理论基础。
- · 社区韧性研究述评与展望:概念、 维度和评价 [崔鹏 李德智 陈红霞 崔庆斌]
在灾害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韧性”理念逐渐被引入社区防灾减灾领域。从社区韧性的概念、 维度和评价三个方面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 :对社区韧性的概念界定往往从资源、能力和 内在条件出发 ;社会、经济、自然是建构社区韧性最常见的三个维度 ;国外社区韧性评价相关 研究较多,国内基本上处于引介和本土化改造阶段 ;可从空间维度与时间维度的交叉融合、明 确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建立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拓展社区韧性相关研究的深度、广度和 宽度。
- [旅游]
- · 主题公园“模块娱乐”转型研究 ——以中华恐龙园为例 [刘松 楼嘉军]
模块化为主题公园的转型发展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以中华恐龙园为例,考察和分 析了主题公园“模块娱乐”转型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 的转型发展是供需双向拉动以及外部环境推动交互作用的结果。(2)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转 型的实现路径主要基于组织架构、业务范围和空间产品3大模块展开,并呈现出不同的“模块 娱乐”组合方式。(3)充分发挥模块协同创新的作用,持续丰富娱乐模块的类型和结构,以及合 理布局娱乐模块的空间和功能,是中华恐龙园“模块娱乐”转型的重要实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