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城市研究]
- · 地区产业创新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 [卢陈彦 黄怡]
产业创新空间是我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实现地区产业升级和创新竞争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创新的产业属性、创新属性与空间属性之间的关联,以创新型企业为表征载体,并结合大数据空间分析手段,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地区进行空间测度,研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静态特征上,大走廊地区空间格局呈现“东密西疏,集群连片,多中心发展”的格局;创新活动主体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以互联网和数字经济为主导,行业集聚性显著 ;创新产业空间集聚于政府主导的邻近高校院所的园区中,创新成果以软件著作权、专利为主,复合化趋势明显。(2)动态特征上,大走廊地区经历了“零星—缓慢—快速”3 个发展阶段,呈现“零散—集中—扩散”的演化态势,反映出创业领先于创新、产业培育领先于政策落地的演化规律。(3)形成机制上,“市场 + 创新主体 + 政府”是地区产业创新空间时空演化形成的主要动因,包括需求溢出机制、内在生成机制和社会支持机制。
- · 基于空间治理的市际边界城镇发展特征和机制研究 ——以杭金衢市际边界三镇为例 [王岱霞 陈杨应 李凯克]
市际边界地区是深化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但空间治理统筹的长期缺位限制了城镇跨界协同发展。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文章从社会、物质、经济、制度 4 个维度解析空间治理理论推动市际边界城镇跨界发展的机制。以浙江省杭州、金华、衢州市际边界城镇为例,解析大慈岩、诸葛、横山三镇跨界协调发展的演进特征。三镇在跨界发展中遵循空间治理 4 个维度的演进规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公众共同参与跨界发展事务的综合治理模式是推动跨界发展的可行途径,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推动市际边界城镇跨界协调发展。
- · 基于轨道交通客流的城市通勤特征与职住关系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饶传坤 朱铖扬 翟端强]
文章基于轨道交通刷卡数据对杭州市通勤特征与职住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城市轨道交通通勤的规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带来的影响。杭州市轨道交通各站点的早通勤进出站客流表现出较强的差异化空间分布特征,职住空间呈现典型的“核心—外围”模式,单中心特征明显,轨道交通中长距离通勤出行占比较高,且站点间通勤客流联系呈现向心性、局部组团化以及核心站点主导的特征。杭州市轨道交通存在通勤韧性不足、部分通勤社区通勤效率低下和通勤距离较长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就业型站点的网络化布局,优化不同通勤距离的客流结构,提升轨道交通通勤的韧性以及促进通勤社区内的职住再平衡。
- · 杭州都市圈跨城通勤方式选择 ——基于教职工群体的实证研究 [陈梦微 孔怡 邓一凌 王也]
对都市圈跨城通勤的交通方式选择的研究,特别是对采用多层次轨道交通通勤的意向方面的研究对都市圈交通设施规划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杭州都市圈内的跨城通勤为例,考虑样本代表性、可获得性,选择教职工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跨城通勤方式选择意愿探讨,采用 SP/RP 融合的调查方法获取居民的选择数据,构建多项 logit 模型,从通勤者特性、通勤约束和主观态度 3 方面分析跨城通勤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与内部作用机制,并基于模型结果构建 ASI(Avoid-Shift-Improve)策略体系,提出相关规划政策和建议,为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提供参考。
- · 面向数智化:杭州市“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现状、困境与优化路径 ——以杭州市 11 个未来社区为例 [黄杰 徐中平]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育幼”方式受到影响,“一老一小”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学界以及业界的高度重视,而当前社区建设和数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章基于杭州市在“一老一小”社区服务数智化方面的探索发现,其在建设规模、数智化项目、具体服务内容以及多元参与上取得了成效,但是从实施过程来看,在行政主体、平台主体以及服务主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文章认为杭州市可以通过强化社区服务数智化标准化建设、畅通传播渠道以及探索服务多元化等方式,不断优化“一老一小”社区服务数智化的实施路径。
- [规划与建设]
- · 我国县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时空特征及政策建议 [朱雄伟 李德智 周圣华 于路港]
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改变原有以低要素成本价格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重构县城发展逻辑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命题。文章从政策文本分析的视角,首先基于人本理念搭建了县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场域—政策工具—政策力度”三维分析框架,然后通过对 148 份县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县城绿色低碳发展存在着政策区域东西失衡、政策力度适配性弱、政策工具分布不均衡、参与主体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最后明晰了我国县城绿色低碳发展的“中梗阻”问题,并提出破除城乡二元绿色低碳发展结构、优化县城绿色低碳政策工具结构、强化县城绿色低碳发展政策力度等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推动县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 · 不同时期的采煤塌陷区对城市发展影响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 [张伟 袁晨晨 蔡安宁]
以唐山市为例,文章剖析了不同时期采煤塌陷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1)采煤塌陷问题具有层次性和区域关联性,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采煤塌陷面积愈发增加,其影响层次也就越高,区域关联性也越大,最终将严重阻碍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城市通常根据塌陷对经济社会系统影响的严重程度来不断调节自身的行为,其现实表现就是应对不足,导致采煤塌陷地整治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 ;(3)随着城市外部宏观背景和内在用地需求的变化,将塌陷地整治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可以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旨在探索城市发展需求对采煤塌陷地整治的影响,为中国资源型城市损毁地整治提供借鉴。
- · 国内外城市低碳发展目标制定方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 [李聪 于洋 曹洁波]
城市低碳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制定低碳发展目标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第一步,也是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的重要环节。文章系统归纳了国内外应用于城市层面的低碳发展目标的制定方法,按照技术路径的不同将方法归纳为目标分解法、情景分析法、快速匡算法和历史排放轨迹法,并从目标精度、目标动态性和方法的可重复性 3 个维度进行了横向对比。文章针对目前中国城市在制定低碳发展目标时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路径,期望能为我国城市选取适合的低碳发展目标制定方法提供科学指导。
- · 城市小散工程建设中的安全风险及应对 [张治宇 刘思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小散工程施工的安全风险隐患也逐渐增多。文章通过实证考察,梳理了小散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来源,并结合实践需求,归纳提出健全完善管理法律法规、构建规范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工程发包行为以及严格施工现场管理等对策。
- · 楼宇尺度创新空间识别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硅巷的实证研究 [李荣平 吴奕亭]
楼宇尺度的创新空间是承载城市创新活动的最小空间单元,也是构成其他尺度城市创新空间的基本单元。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构建楼宇尺度创新空间识别评价指标体系是发现城市创新活力点、评估城市科技创新潜能的基础工作。文章基于国内已发布实施的各类创新空间识别评价指标,以及使用者的空间需求构建了适合我国的可行的楼宇尺度创新空间识别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硅巷”为例,对指标体系应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未来的发展建议。
- · 公平视角下养老机构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 ——以重庆市中心城区为例 [马金辉 黄海静]
区域入住率反映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需求与使用情况,从空间视角探究区域入住率特征及可达性影响机理是实现健康普及的重要途径。文章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评估不同出行方式下养老机构的空间可达性,利用 Dagum 基尼系数分解法探究入住率的公平性及其差异来源,并通过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量化分析空间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的影响。研究发现 :(1)步行可达性对区域入住率影响最为显著,且呈现西北到东南逐级递减的空间异质性 ;(2)养老机构入住率存在明显不平衡性,区域间差异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是总体不平衡性的主要来源;(3)地铁、驾车和公交车的可达性呈现以渝中区为核心的空间聚集特征,而步行可达性则呈点状分散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优先识别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的区域,并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提供依据。
- · 历史性街道活力测度与提升研究 [张哲 黄春华]
高密度城市蔓延背景下,激活和维护历史街道空间活力对城市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基于情感语义分析和 LDA 主题模型,文章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数据,构建了历史性街道空间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究济南市百花洲历史性街区街道活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百花洲街区活力南北高、东西低,分布不均。街道空间整合度、选择度、业态密度和视域对活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利用 sDNA 等方法评估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措施,以促进历史性街道的可持续发展。
- · 勒阿弗尔战后重建规划 ——奥古斯特·佩雷的规划遗产及其借鉴价值 [王祝根 郇伟伟 李百浩]
勒阿弗尔是二战结束后整体进行城市重建的历史见证,由奥古斯特·佩雷主持的战后重建规划是勒阿弗尔项目入选世界遗产的重要缘由。长期以来,国内对该项目以及奥古斯特· 佩雷的城市规划实践鲜有讨论。文章对勒阿弗尔的战后重建背景与世界遗产价值做了概括说明,从规划遗产视角提出勒阿弗尔项目的认识基础,梳理分析战后重建规划的主要特征,归纳总结其中蕴含的历史延续与整体创新两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进而结合战后重建主题,对该项目的参考借鉴意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 · 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发展的理论演进与国际经验启示 [魏峰群]
在当前我国推进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时期,全面认识国际城市游憩空间规划的理论发展与成熟经验是规范技术工具、创新管理制度、完善公共政策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逻辑—理念—范式”分析框架,尝试梳理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导向与核心理念,从中进一步总结提炼其所蕴含的流程管控、技术方法和实施管理 3 个方面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并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障碍因素,提出应对规划转型升级的方向性策略,以实现规划逻辑与价值目标的升级,规划理念与研究内容的适应性转向,以及规划范式与管理政策的创新性转变。
- · 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解析与优化策略 ——以四川省为例 [于洋 董刘洋 张家帅 周睿 王辛岩]
厘清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是优化红色旅游线路、用好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文章以四川省 91 个红色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析四川省红色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 :①旅游流强联系形成了规模较大的 3 个组团;②旅游流网络整体密度较低,所有景区可聚类成 8 个块,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③四姑娘山等 7 个景区是网络核心节点,太平古镇等少数景区在网络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最后,研究从网络结构、旅游线路、景区发展 3 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 · 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地域分异及类型研究 [黎启国 何汪林 吴艺飞 许召敏]
工矿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的重要类型之一,数量多,分布广。文章采用边界维数算法测度工矿小城镇的二维空间形态,进而探析其空间形态在我国的地域分异和形成机制,并总结其类型。结果表明:(1)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具有特异性,其紧凑性呈高原最大、山地其次、丘陵再次、平原最小的特点。(2)工矿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地域分异特征具有一定规律,东部区域比西部区域城镇空间更分散,中部区域比南、北部区域城镇空间更发散。(3)工矿小城镇的空间扩张类型可总结为中心扩张、多点扩张和规划填充型等 3 类。
- [人文与社会]
- · 组态视角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路径研究 [王灿友 张可敏]
文章以我国 31 个省份为案例样本,采用超效率 SBM 模型,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 ;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多种因素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联动效应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呈现“东高西低”的显著差异性特征,任何单一条件均不构成高(非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但是提升居民文化需求与机构活跃度对于产生高水平利用效率发挥着较为普适的作用;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率呈现两种组态路径:内外联动型与居民文化需求主导型;非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化路径表明,内部条件的机构活跃度与外部条件人口密度的缺失成为制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
- · 基于景观互动的青少年心理恢复效应研究 [李欣 刘怀钰 陈秋凝 陆瑜晓 谢波]
景观互动对促进个体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对心理恢复的影响机制尚未充分查明。文章基于武汉市典型城市公园开展实地调研,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互动理论建立概念模型,研究景观互动 3 个方面(感官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对于心理恢复的影响。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情感互动←感官互动→行为互动” 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感官互动、情感互动和行为互动对感知恢复性有显著影响。研究有助于营造适合青少年放松的公园绿地,并对现有公园绿地的优化提供指导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