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更新研究]
- · 存量社区更新研究进展与数智化转型展望 [李晋轩 孙宗耀 曾鹏 于泽汝]
存量社区因其具有的“人—地”共生、社会经济多要素互动等内在特质,逐渐成为跨越多个学科的研究焦点,形成了丰富的阶段性学术成果,有待后续开展持续性的学术反思。首先,文章通过评述社区更新的主要研究领域,发现以“多维驱动因素”和“多元目标导向”为代表的复杂更新机制研究相对薄弱,有待基于适用性技术手段来深化探究;其次,回顾聚焦存量社区更新机制的数智化研究进展,发现国内学界在“存量社区体检评估”及“情景模拟与路径研判”两方面已初有进展,但仍存在系统性和准确性维度的相对不足;最后,延续数智化思维展望我国存量社区更新研究,提出多维数据建库、社区画像技术建构、更新路径智慧选优、更新绩效“后评估”等潜在的深化探索方向。
- · 规划视角下老旧住区空间环境更新方法研究 ——以北京市丰台区富丰园街区为例 [刘剑锋 邓子璇]
老旧住区从整治、改造到更新,不仅是工作用词的变化,也体现了从工程思维、治理思维到系统思维,从小区内到街区单元与社区生活圈,以及从以单体建设为主到空间环境提升的内涵扩展过程。同时,老旧住区空间环境不仅表面上秩序乱、设施少、景观弱,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人车动线、空间体系、设施布局、景观意象等一系列要素的构成结构出现消退,而这也是难以靠数量化、菜单式管理解决的问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文章提出老旧住区空间环境更新“两圈层四要素”的框架和方法,将规划的资源调配区域观、空间品质整体观、要素联动系统观融入老旧住区空间环境的“二次”塑造中,以期为相关城市老旧住区的更新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 社校合作型社区微更新治理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化工一四村为例 [安大地 陈卓]
文章以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化工一四村为例,探析当前高校参与社区微更新的行动路径及模式,以此为探索社区微更新更多主体的规划形式以及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高校作为中间协调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地理接近性和陪伴式服务的特点,可通过建立协作平台、完善资源分配和协同治理保障,丰富居民参与途径,创新居民参与治理机制。建议鼓励更多校社联动,推动建立更全面、更精细的合作机制,在不超出权责边界的情况下,确保高校在参与社区更新合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
- · 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意企业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以南京老城为例 [刘诗雨 孙世界 何西流]
创意经济是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文章分析了 2013—2023 年南京老城创意企业的演变特征,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索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创意企业规模持续减少,逐渐向城区中心优势资源集中,其分布格局呈现整体收缩下的时空分异,形成规模与集聚效应的错位;(2)空间载体、科教资源、第三空间等因素对创意企业集聚产生影响,历年影响区域呈现时空分异。文章探讨创意企业格局演变的影响机制,并在制度引导、资源配置、空间供给等方面提出建议。
- · 边界的魅力:上海老旧社区更新中的“共享边界”策略研究 [汪留成 贺永]
文章在对老旧住区边界类型、问题及价值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住区共享边界的设计理念。从共享理念的角度出发,结合上海老旧住区边界更新实践,应用形态类型学及调研对比的方法,围绕共享边界的 3 种用地来源途径、4 种边界形态类型,以及 3 种功能设计策略和管理机制,论证了老旧社区更新的 3 种趋势及其更新动力。研究拓展了城市形态类型学在住区边界空间更新方面的运用,对城市空间精细化更新设计以及新建住区边界空间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作用。
- · 市地整理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启示 [陆昕越 张京祥]
鉴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的实际挑战以及地方政府面临的巨大财政负担,如何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赋能多元社会力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热烈的讨论。文章首先基于城镇化进程和制度政策变迁回溯中国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提出此前我国以大规模拆除重建为主要形式的城市更新面临土地财政乏力、多元化参与薄弱、分配机制待优化等关键难点;其次,解析市地整理的基本内涵,分析德国、日本的市地整理经验对我国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启示,并尝试从多样化更新项目组织方式、规范程序、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等多方面,探讨可持续重建式城市更新的实现路径。
- · 北欧住宅建筑维护体系与我国城市更新的比较研究 [赵亦周]
文章以北欧国家芬兰的住宅建筑周期性维护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资金筹措、法律保障及节能技术结合等方面的制度化经验,探讨其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芬兰通过物业费、商业贷款及“居住公司”共有产权管理机制,结合社区协作的专业化运作,有效应对建筑老化问题。针对我国老旧建筑更新的实际需求,文章指出芬兰模式可为我国的建筑维护体系提供参考,并提出优化建议,包括完善资金管理、推动社区协作、引入预见性维护制度,以促进我国城市向可持续更新模式转型。
- [规划与建设]
- ·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模式比较与路径实践 ——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 [肖华斌 朱琳霄 盛硕 曹情情 夏甜甜]
山东省地处黄河流域的河海交汇区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防洪减灾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等关键任务的主战场。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沿黄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全力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地落实。文章选取山东省及其沿黄地区 52 份相关政策文本,利用 LDA主题模型构建了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主体三维评价体系,借助 NVivo 11质性分析工具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政策目标层面聚焦生态资源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福祉提升 3 大方面,其中,生态资源保护强调了河道防洪与滩区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居民福祉提升关联了黄河文化与民生保障;政策工具层面,表现出内部分配不协调、与政策目标不匹配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山东省省级层面应增加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具体实施,地市层面应稳定政策内容并拓宽焦点,县(区)层面应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制定与落实。通过各层级政府的协同联动以及各类政策工具的有机整合与高效运用,助力山东省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 · 深圳城市公共中心建设有效性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服务设施与人群活动匹配关系的数据分 析视角 [高文秀 易敏仪 王洁 刘泉]
文章利用手机信令和 POI 等多源数据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集聚区域和人群公共活动集聚区域的空间协同性,甄别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深圳市公共中心的建设有效性具有较为显著的地理区位差异,且在服务设施构成、到访人流规模和实际服务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公共中心周边居住人口规模、公共交通可达性、各类服务设施实际服务效用对公共中心建设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 · 当代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形态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研究 [刘恒 周峰越 季翔]
城市下沉式广场连通地下空间室内外,其风热环境对使用者体验有直接影响。文章旨在研究城市下沉式广场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研究采用了响应面法(RSM),分析了不同空间形态要素对生理等效温度(PET)的影响及其交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单因素分析中,PET 受开口长宽比的影响最为显著;多因素交互分析中,夏季开口长宽比与通风口数量的组合对热环境影响较大,冬季则为开口边数与开口长宽比的组合。研究建立的 PET 和各空间要素的关系模型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对现状进行形态优化,可有效提高地下空间的热环境质量和使用者的舒适度。
- · 京津冀绿色共同体耦合协调特征及其空间效应 [陈义忠 杨灵芝 任洋 张思思 贺鹏明]
文章解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共同体系统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其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京津冀绿色共同体系统发展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耦合协调度具有梯度效应;科技创新能力对当地绿色共同体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回弹效应,而对周边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对当地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推动作用,但对周边地区则可能带来发展压力;政府规模和环境规制对周边地区及城市群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分别存在负向和正向作用。
- · 重构旅游空间:冰雪产业何以破解 “冷”“热”供需失衡? [金福子 邢畅 雨静]
重构旅游空间是破解冰雪产业“冷”供给与“热”需求失衡,推进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点。基于空间重构理论,在“制度—价值—协同”三重逻辑思路下,为保障冰雪要素配置、匹配冰雪消费需求、拓宽冰雪社会效益,构建导向型有序流动机制、耦合型创新增值机制、联动型精准增效机制至关重要。针对具体情境,提出契约式有序共建、集约式创新共优、合约式精准共享的普适性策略,以达成旅游空间发展的规范性、优质性、普惠性,从而为实现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 · 噪声交易对房价波动和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分析 [刘金娥]
文章基于 35 个大中城市,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噪声交易对房价波动和流动性的影响。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验证噪声交易对房价波动和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噪声交易者的非理性预期会引起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因此政府应该提高信息透明度,加强信息传播,稳定参与者的市场预期;购房者应该尽量深入了解市场,做出理性决策。
- · 中国城市人口再流动的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 [林赛南 彭馨雨 冯馨 赵捷]
基于 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 QAP 方法,揭示了人口再流动网络空间格局特征及 5 类城市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口再流动主要表现为区域内部城市间流动,以大城市为节点由超大、特大城市向下或中小城市向上流动和跨城市规模等级流动。2)再流动过程呈现“东密西疏”的网络格局,形成以沿海城市群为核心的流动结构。3)地区产业结构差异、收入水平差异、是否跨地理区流动、地理距离和落户门槛对人口再流动网络影响最为显著。
- · 轨道交通站域的控规优化研究 ——以清远燕湖新城站为例 [吴子超 孙一民 夏晟 蔡宁 黄知真]
我国现阶段在以控规为依据的规划实施制度下,高品质的站域空间营建存在瓶颈。研究对站域城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指标、系统性的建成环境和社会共建共治三大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实施过程中存在控规转译过程中被淡化、制度环境不利于系统性空间构建、社会共建共治积极性不足等问题,最后以清远燕湖新城站为例,从设计成果纳入法定的规划实施程序、设计方案由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单位共同商讨、创新制度构建 3 个方面提出解决思路。
- [人文与社会]
- ·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于理想的城市广场的研究 [曹昊 李晓琼 游琪]
文章基于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的理论及其构建的理想城市模型,研究文艺复兴城市广场设计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并结合现代空间设计原理去推导古代案例,发现文艺复兴城市亦具有流动空间和线性构图等现代城市的特征。对这些理想城市模型的研究使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以及现代主义的城市设计思想史形成了更为紧凑和互相关联的整体,并和存世的广场实例相印证。文章较为深入地挖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思想,有助于开拓当下城市规划的思路。
- · 场所精神在门户型交通建筑中的应用 [王长曦]
文章针对城市交通建筑设计千篇一律、缺乏独特性的现状,在保证实现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分析在门户型交通建筑中场所精神的营造方法及注意事项。门户型交通建筑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设计时可以从尊重地域文化、融合地域色彩、营造舒适的艺术空间、注重人性化设计等 6 个方面营造场所精神,以赢得人们的称赞和留恋,加深人们对城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