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期刊浏览
2009年 第5期
      [特稿]
    1. [城市公共安全]
  •   文章分析了在2003 年SARS事件以后我国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的重要性,并以北京市某区为例,介绍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的方法和内容。希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组织编制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细则中把综合防灾减灾上升为城市公共安全,明确该规划的主要内容、原则及具体编制要求。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行防灾规划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文章试图结合曾参与完成的略阳县城综合防灾规划,进行城市综合防灾的探讨:在加强防灾工程设施规划的基础上,改变以往防灾规划中各灾种分工负责的局面,综合考虑各致灾因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变传统的单纯抵御灾害为防灾、抗灾、避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相结合,力求使灾害发生时的各种损失降到最小,保障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   “5·12”汶川地震导致四川省部分城乡大面积受灾,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作者在收集媒体资料的同时,奔赴灾区对灾情特征和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作者发现不同的城乡居民点因其空间距离和居民点自身属性的影响,在地震中受灾程度不一;震后安置与重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有安置区选址不当、公共配套服务设施配置不当以及重建制度保障等问题。最后,从城乡灾害风险规避和规划管理的角度,阐述了从汶川地震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   城市防灾规划从单一防灾向综合防灾方向发展有利于城市效能提高,文章从城市防护与抗震防灾在体系上的互补性出发,对城市人防和抗震防灾相结合规划中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城市人防和抗震防灾相结合规划的对策,提出整合防灾资源、突出“综合防灾规划”优势的发展途径。文章为城市人防与抗震防灾相结合规划提供有益的规划探索和编制研究思路。
  •   城市消防站的合理布局与选址,是高效发挥消防救助力量、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础。本文以《南京市消防站用地控制专项规划》为例,通过建立基于GIS的消防站布局优化模型,探讨了城市用地火灾危险等级、城市道路网密度、道路通行能力等影响要素对消防救灾能力的影响,提出了优化消防站布局规划的方法。
    1. [规划与设计]
  •   城乡专项规划是在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城乡要素系统中的某一类或若干类专门设施进行的系统性的空间布局规划。文章在分析城乡专项规划内涵、特点的基础上,立足于对目前城乡专项规划编制中存在的现实困境的分析,从编制主体、编制层次和编制内容三个方面对城乡专项规划的编制协调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
  •   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正陷入“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贫困陷阱”。如果要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改变。文章分析了西北地区发展工业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以及国内产业分工带来的机遇,揭示了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城乡规划法》、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出台的背景下,结合项目实例论述了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措施:在资源承载力基础上进行区域合作,以确定工业园区产业定位;严格进行空间管制,以保护生态环境、限制工业用地的无限制扩张;规划建设高效率工业园区,确保土地资源有效利用。
  •   区域规划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内部条件、问题、需求差异性都很大的不同空间单元,通过何种手段能够被联合成为一个协调共赢的整体。既有研究和实践最终归结到管治体制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空间的协调利用则是上述两方面手段的结果。文章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价值“共享”,理论上应该可以对促进区域整合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文化如何在区域整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文章作者参与完成的对关中城市群规划进行的相关探索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进行整合的区域内部单元大都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其次,文化对区域内部和外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对内在于建立认同,形成整合的基础,对外则是凸显差异,成为区域的象征;两个方向共同作用,把区域作为具有独特文化品质的单一整体单元进行营销,文化成为区域整合的有效手段;第三,文化载体的空间特征使文化成为区域整合的可操作手段;第四,文化由于无界限、长久性等特征,成为整合区域的可持续的关键要素。这一案例部分地反映了当前中国区域规划中对文化因素的理解和处理。
  •   基于“重振”的目的,对泰州古文化发源的三河地区进行了城市复兴设计研究,与普通的城市设计不同,本研究重点在于提供形象的复兴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整体层面和重要功能空间的分级复兴策略体系,搭建复兴的理论孵化平台,再通过具体的示范性规划操作,在总体方案设计的指引下,对包括居住复兴、商业复兴、滨水旅游空间建设等重点功能空间复兴进行模式化研究,由虚到实,避免复兴理论的空泛化,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在物质空间层次的价值空间再创造得以实现的可能性。最后对策略和实践的契合点提出一些启示建议。
    1. [旅游]
  •   地方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人们日常生活行为承载的地点也称为场所,地点理论从人的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旅游地是一个具有多重行为意义的空间,旅游的地方特性彰显出旅游地的地方感,人对地点特性感知基础上,建构出旅游地形象感知的差异。本文回顾分析国外地方理论研究进展,从地方依附感的旅游学认知架构与旅游形象建构角度,探讨游客地方依附感的形成与感知意象差异。最后从旅游规划与管理角度,提出地方理论应用旅游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1. [人文与社会]
  •   徐州矿区工人村作为一个因矿业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工人聚居区,不仅仅是徐州矿业历史发展的见证,也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征。文章从分析徐州矿区工人村现状入手,分析了其在新形势下所处的状态以及面临的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更新措施和规划治理的相关指导措施。
    1. [经济]
  •   服务业外包是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特征, 是国际分工协作的一种新形势。本文在分析了南京市服务业外包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对南京市服务业外包发展策略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
期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