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与发展机制研究]
- · 我国特色小城镇对近地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时空演化研究 [单卓然 徐蕾 袁满]
为弥补特色小城镇区域经济贡献研究不足的现况,以我国首批特色小城镇为对象,基于 2013- 2016 年工业生产总值或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利用 SPSS 和 GIS 分析国家战略介入前的特色小城镇 对近地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时空演化特征。发现 :国家战略介入前的特色小城镇整体年平均贡献 率持续低位 ;低贡献小城镇占比过半而高贡献小城镇稀缺显著,二者年平均贡献率两极分化 ;4 年间“贡献率脱贫”数量极少而“贡献率返贫”比例较高 ;贡献率全国分布渐呈多组局域性梯度 空间集聚 ;西北、中南贡献率重心向内陆收拢,华北贡献率重心外移、分布趋散,西北贡献率格 局紧凑化 ;低贡献特色小城镇的全国多中心格局渐现。建议 :鼓励东北、西北、西南扶持政策 填补 ;持续坚定完善全国均衡布局 ;开展地理分区内区域经济贡献格局评估 ;同步加大对贡献 率局域峰值地带政策倾斜和对低贡献率峰值地带政策投入 ;大幅提高现有政策投放力度。
- · 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潜力评价方法 探析 ——基于烟台市 106 个乡镇(街道)的实证 [杨明俊 张立 邓观智 耿鲁平]
特色化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方向。为科学评判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潜力,构建以特色资源、基 础水平、发展动能为三大系统的量化评价体系,综合 AHP 和德尔菲分析法,提出了多层级的小城 镇特色化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步骤。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进行评价指标赋值与计算,对 106 个 乡镇(街道)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烟台市的特色小(城)镇建设遴选提供了依据。研究进一步指 出,地理格局奠定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基础,对特色资源、基础水平和发展动能都产生深刻影响。 最后提出了促进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若干建议。
- · 资源依赖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中的 产业选择与政策干预 ——以江西省温汤镇为例 [李渊文 陈晨]
国家层面推动特色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号召,为大量传统小城镇转向特色化发展、构筑全新的 “城—镇—村”关系提供了历史机遇。小城镇的特色营造通常依赖于一定的具有本地根植性的资
源禀赋,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则是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对资源依赖型小城镇尤为重要。 由于本地特色资源通常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仅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有一定的局限性,政策干预是 这类小城镇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江西省温汤镇因富硒温泉闻名全国,并入选了第一批中国 特色小镇,但温汤镇依托温泉资源的特色化发展历程却可以追溯至 1960 年代。本文通过文献 查阅、实地踏勘、特征人群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温汤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选择与 政策干预的关系,为其他资源依赖型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本文认为,资源依赖 型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重点在于选择根植本地且能融入新型城镇网络的产业类型。随着小城镇 特色化发展进程,应通过精明的政策干预促使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脱钩。在这一 过程中,还应特别关注镇区发展对周边乡村地区的带动作用,保证小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
- · 空间生产视角下特色小镇发展机制研究 ——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 [曹康 刘梦琳]
随着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但城市化率仍处于快速上 升时期。在此背景下,中国各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提振经济而又符合城市化发展特征的战略措施, 浙江特色小镇战略正是作为新常态下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举措被提出的。杭州梦想小镇作 为浙江特色小镇之一,其建设发展结合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贴合当地产业背景,实施效果显著。 认为梦想小镇的产生有其特殊性,是时间与空间条件耦合的结果。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 转型、实施路径以及影响作用等方面对梦想小镇发展机制进行解析,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及实施 建议,以期为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 ·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链构建研究——以贵安新区 VR 小镇为例 [邓想 曾绍伦 焦露 张雨朦]
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逐渐暴露出空间结构不合理、产业不协调、产业集群不明显等问题,构建 特色小镇产业生态系统,完善产业生态链以维持产业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和 迫切。以贵安新区 V R 小镇为例,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对其产业生态链构建进行研究,以垂 直供需链、横向协作链、能量梯级利用链、物质循环链、水循环链为构建原则,以公共环境类、 支持服务类、供需联合协作类、云信息管理系统类、资源再利用类 5 大要素为依据,提出贵安 新区 V R 小镇的产业生态链结构模型,并对其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探析贵安新区 V R 小 镇的产业生态链构建,提出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的相关路径和建议。
- ·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以云南昭通盐津县豆沙关镇为例 [关中美 单卓然 李春辉 姚文萃]
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是地域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生态环境独特、文化底 蕴深厚的特点,拥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价值。基于文化空间理论,以云南昭通 盐津县豆沙关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特色小镇物质文化空间层面和非物质文化空间层面 的规划策略研究,为特色小镇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空间环境,以期为我国中西部 地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从而有效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 进程。
- · 基于协同框架构建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以广西钦州陆屋机电小镇为例 [汪亮 王珺]
从协同原理的角度切入,以协同框架为基础,针对目前既有特色小镇表现出来的各类问题,将 特色小镇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于土地、产业、功能、文化、生态不同层面的问题纳入到子项系统, 分析评估子项系统的优势,结合各类优势发挥互补作用,强调最终整体方案的最大效益。以陆 屋机电小镇的规划设计为例,首先依据实际条件分析了协同框架的整体性原则和多层次性原则, 总结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的区域协同基础,具体分析了土地利用划分、产业发展策划、功能结构 布局、文化体验设计、生态空间塑造五个特色方面的协同发展框架,回应了当前特色小镇实践中 的共性问题,也提供了借鉴意义。
- · 镇总体规划与特色小镇规划协同编制方法探索——以佟二堡镇总体规划及皮草特色小镇规划为例 [阮梦乔]
近年来,随着特色小镇规划与建设热潮的涌现,特色小镇规划与我国法定规划体系脱节、冲突 的问题日益浮现,造成特色小镇规划科学性降低、实施困难。镇总体规划与特色小镇规划具有 协同编制的良好基础,本文以灯塔市佟二堡镇为例,解析镇总体规划与特色小镇规划在定位与 产业、规模与范围、结构与用地、管控与实施等环节协同编制的过程,探索特色小镇规划编制与 我国城乡法定规划编制体系融合对接的方法。
- [人文与社会]
- ·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国际研究综述 [张旭坤]
中国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国际学界称之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近 20 年来 S S C I 的相关研究文献表明,中国城市空间分异的表现形式、类型、成因及社会影响等,既 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相同之处,又有中国的特殊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在一定范围内属于正常,超 出阈值便会带来消极效应。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虽然没有出现居住空间的贫富严重对立,但也形 成了多种形态的居住空间分异,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和研究其发展态势。
- · 城市社区邻里交往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广州的实证 [刘晔 田嘉玥 刘于琪 李志刚]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力军,流动人口的幸福感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纽带对 城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但鲜有研究揭示城市社区的邻里交往影响流动人口幸福感的 机制和路径。本研究基于广州市 23 个社区 1064 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揭 示社区邻里交往对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尤其关注邻里交往对社区贫困等环境压力 所起到的缓冲效应。研究发现 :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与所在社区的邻里交往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 社区的邻里剥夺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但没有证据表明,邻里剥夺指数与流动人口幸福感的关系随 邻里交往程度的不同会有所变化。因此,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直接提升流动人口的幸福感,但未必能够缓冲环境压力对其幸福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化发展研究——以上海 - 杭州湾城市群为例 [林萌 于伟宣 罗可雨 董赛云 张中浩 肖锐]
本研究以上海 - 杭州湾城市群为例,建立建设用地扩张和人口 - 经济 - 社会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 对该地区 1994-2015 年间 4 个不同时期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 量地揭示了上海 - 杭州湾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 - 经济 - 社会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研究区城市化的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建设用地扩张与人口 - 经济 - 社会城市化 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有了一定提高,但在同步性整体上有待改善。
- · 1820-1964年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估计与空间网格化重建 [滕芸 成一农 金晓斌 杨绪红 薛樵风 周寅康]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研究 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 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 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 ( 苏皖 地区 ) 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 取 1820-1864 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 5 个典型时间断面 (1820 年、1911 年、1936 年、1946 年和 1964 年 ),重建形成了 100m×100m 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 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 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 ;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 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每个 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 2617.14k m2、3301.46k m2、4108.61k m2、4430.91k m2 和 4882.31km2 ;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 洪泽湖等水网为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 ;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出从平原地区向丘陵低 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 1820 和 1911 年数据结果,以及 1930 年代和 1950 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 结果的合理性。
- [交通]
- · 基于可达性与场强模型的重庆市城市吸引范围演变研究 [牟凤云 李梦梅 周杰]
运用最短时间距离模型计算了重庆市 1995 年、2005 年和 2015 年三个时期的平均可达性,基于 可达性与城市中心性强度计算了研究区的场强。借助 A r c G I S 软件平台,分别测度基于可达性模 型和场强模型的城市吸引范围,并探讨其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1)重庆市可达性 整体有所改善,1995-2005 年、2005-2015 年,各区县可达性的平均值分别降低了 9.96% 和 7.29%; 空间上,沿渝东北及渝东南方向,可达性提升最明显。(2)基于可达性的城市吸引范围识别方法 可以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吸引力的影响,基于场强模型的测度方法可以探究城市综合 实力对城市吸引力的影响。(3)各区县的城市吸引范围与其行政区划范围不完全一致,主城、江 津及璧山等最为明显,给出相应的区划调整建议,可为相关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 · 基于公交服务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的公交站点布局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李博闻 黄正东 刘稳]
公交站点的布局影响了整个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评价或优化站点布局的文献对公交 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的关注较少。基于此不足,综合使用了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来研究公 交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匹配程度,并以此为依据评价站点的布局情况。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的研 究结果表明 :(1)整体上看 :研究区域内公交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匹配良好,公交站点的分布基本 满足来自职住分布的需求。(2)局域上 :部分公交站点的设置存在问题,对应区域存在供需失 配现象,基于空间统计的方法表明,该失配现象在少部分站点所在区域相对更明显。本文中的 方法可应用于公交站点布局实际案例的评估,亦可应用于相关站点布局优化方法的效果评价。
- [城市建设]
- · 东亚国家首都地区新城人口疏解路径及对雄安新区的启示 [魏玉君 叶中华]
北京过高的人口压力导致了严重的“大城市病”,而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人口疏解上能够有效地 缓解北京的交通、人口等城市问题。本文梳理了韩国首尔和日本东京的人口疏解经验,总结出 其人口疏解的四大模式 :一是政策诱导下的利益驱动模式 ;二是行政单位迁移的机构牵拉模式 ; 三是公共资源倾斜的服务吸附模式 ;四是交通流支撑的时空压缩模式。而通过分析雄安的自身 特点,借鉴日韩的经验,本文认为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人口疏解的上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政府 主导,完善新区公共服务建设 ;利益引导,完成企事业优惠迁入 ;科技驱动,打造新区智慧交通 圈 ;知识引领,建设创新科学城。
- · 基于农民意愿的健康乡村规划建设策略研究——以邯郸市曲周县槐桥乡为例 [唐燕 严瑞河]
“健康乡村”与“健康城市”概念虽同时被提出,但在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可持续的健康乡村规划 建设模式,乡村规划的开展在很多地区仍表现为“运动式”的建设指令。因此健康乡村规划需要 从农民的价值观视角审视乡村发展需求,揭示农民对规划的主要关注点与具体意愿所在,从而通 过村民参与有的放矢地实现配套设施完备、农民满意度高的乡村建设引导。论文以邯郸市曲周 县槐桥乡为例,微观上从农民的客观需求出发获得问卷数据,宏观上从村庄统计数据着手,运用 多层模型和 HLM 软件分析得出乡村规划中影响农民决策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医疗、规划参与 和小学教学质量等,并基于此提出医疗防治与教育并举、农民引导与自组织同步、出行守规与安 全共管等健康乡村规划建设举措。
- · 城市基础设施空间配置效率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唐晓灵 张青]
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载体,是支撑经济社会运行和保障民生的重要物质基础。文章在梳 理国内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陕西省为例探究城市基础设施空间配置合理性以 及效率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 10 个地级市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呈中心向外 围扩散的模式,即关中城市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其中西安市占据“一家独大”的核心地位,城市 压力巨大 ;陕北次之,陕南城市群应加大基础设施力度,以满足城市空间需求。省域层面应合 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引导各市经济资源、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 · 旧城改造中老桩基再利用研究 [于清泉 龚维明 黄安永]
针对旧城改造中老桩基再利用难的问题,从老桩基耐久性和承载性能分析入手,提出其耐久性综 合评价法,明确了其再利用的前提 ;并详细分析了传统老桩基再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 决方案,进而形成老桩基再利用的新思路及其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