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 / 覆被变化研究 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 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 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 ( 苏皖 地区 ) 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 取 1820-1864 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 5 个典型时间断面 (1820 年、1911 年、1936 年、1946 年和 1964 年 ),重建形成了 100m×100m 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 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 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 ;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 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每个 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 2617.14k m2、3301.46k m2、4108.61k m2、4430.91k m2 和 4882.31km2 ;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 洪泽湖等水网为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 ;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出从平原地区向丘陵低 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 1820 和 1911 年数据结果,以及 1930 年代和 1950 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 结果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