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与建设]
- · 行政发包制视角下责任规划师制度模式与机制优化研究 [张阳 夏海玉 谢来荣 单卓然 黄亚平]
责任规划师制度旨在提高社区、乡村及乡镇等微观层面小尺度空间的治理水平,进而支 撑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与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责任规划师 制度是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与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引入公共管理学中的“行政 发包制”理论,考察地方政府在规划事务管理体系中以“行政发包”方式引入责任规划师 并优化空间治理的过程。文章认为责任规划师制度通过“上下结合”监督协调路径与“监 督—维护—协调”三元作用机制实现空间治理优化,并总结归纳出3种典型的责任规划 师制度模式。文章最后从“发包方—承包方—受众方”三元主体出发分析推行该制度面 临的挑战,并从明确事权义务、完善激励机制、细化考核标准、搭建服务平台4个方面 对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提出机制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优化提供新思路。
- · 保卫日常空间:城市更新视角下上海近现代公共住宅遗产价值的再认知 [魏枢]
在当前中国城市更新的背景下,研究近现代公共住宅的缘起、发展脉络与遗产价值极具 现实意义。上海是近代居住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通过为中低 收入者提供救济型住房,拉开了住房制度转型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的公共住 宅得到了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的工人新村、20世纪60—70年代的各类新村、20 世纪80—90年代的公共小区以及2000年后多种形式的保障性住房,开辟了一条不同于 商品化的住宅发展道路,形成了紧凑型、社区化的邻里生活,建构了新型的日常空间。文 章通过对上海近现代公共住宅发展和演变历史的梳理,探寻其在空间规划、功能理念、 建筑美学以及邻里关系上的意义,重新认识其在空间遗产、社会遗产和文化遗产上的重 要价值。研究旨在为城市决策者带来一些观念上的突破,实现对这些存量住宅的价值重估, 推动社区居民的自主改造与自主更新,以保卫日常空间,保卫普通市民的生活。
- · 基于DPSIR模型与马尔科夫链的中国省域城市韧性水平动态演进研究 [焦柳丹 韩博伟 霍小森 张羽]
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有助于改善当前我国城市应对灾害风险时普遍存在的灾中抵抗不足、 灾后恢复缓慢、灾害适应力弱的局面。为了研究国内各省区市的韧性水平发展情况,为未 来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文章基于DPSIR模型建立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复 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韧性水平进行测算,以我国31个省区市2017—2021年的韧性水平 为例进行评价研究,并结合马尔科夫链动态分析各省区市的韧性水平发展趋势。
- · 城镇共生及民族差异视角下的城市群内部关联发展研究 [李纯 王一婷 陈利顶 魏俊青 林思佳]
研究城市群内部城镇关联的特征及模式是解析城市群演变过程、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同 发展的基础。文章结合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与共生理论,将城市群视为多城镇有机共生的 整体,开展内部城镇的活力、外向功能量、交互干扰度分析,测度城镇间的多向关联特征, 判识其共生关联模式。关注我国西南滇中城市群的地区特殊性及民族性特征,开展实例 分析,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内整体城镇活力不足,且与外向功能量布局均呈现地理中 心的高值集聚特征;城镇间关联程度较弱,以偶然性关联下的点共生模式为主,仍处于 自组织主导下的独立发展状态。民族自治地方城镇的关联基础、关联强度均弱于常规城 镇,亟待优化与常规城镇间的共生关联,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 · 第一视角下科技园区空间与创新的作用机制测度研究 [王璐 杜尉鹏]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内产业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今高科技园区的核心竞争 力,通过对空间与创新的作用机制进行测度,构建利于创新的空间品质评估模型是推动 科技园区转型升级的关键依据。文章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科技园区的研发人员的 第一视角作为评估基础,进行先导研究和指标修正,运用初步构建的评价框架对已建成 运营超过10年的广州国际生物岛进行评估,结合量化与质化相对照的分析进行综合验证, 以此为基础最终确立由5个维度和12个公共因子构成的高科技园区空间品质评估模型, 并对此模型的评估结论进行应用策略探讨。
- · 中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协同建设路径研究 [王沛 杨锐 赵智聪]
建设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是保障公众游憩权利的典型措施。随着中国参与自然游憩的人 数不断增加,建设国家步道已经成为迫切的民众需求,得到了多部门的联合肯定。文章 对步道和国家步道的概念和功能进行了辨析,对3个典型国家的国家公园与国家步道的关 系进行了梳理,发现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在管理机制和空间布局 上均具有紧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家步道的建设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论 述了协同建设中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的必要性,从建设理念、管理制度、空间布局和 社会参与这4方面提出了协同建设中国国家公园和国家步道的路径建议,以期为我国国家 公园和国家步道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 · 中国式现代化下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的多元功能与价值的理论框架与案例分析 [邓德强 张浩 王菁 董治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进一步推进乡村 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农业大省,在新征程上推进江苏乡村全面振兴 的新实践中,应做到“走在前、做示范”。文章立足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项目的创新 实践,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先进理论成果,在中国式现代化下江苏乡村建设新要 求的基础上,提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多元功能与价值的理论框架。文章以南京市桦墅 村周冲组为案例,从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治理5个层面说明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 多元功能与价值,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效的实践参考。
- · 基于要素—潜力—类型视角的城市群核心区镇村体系构建与整治策略 [李林汝 员学锋 张东]
科学构建镇村发展体系,制定差异化乡村整治策略,对于重构乡村发展路径和促进城 乡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要素识别—潜力挖掘—类型划分”的逻辑思路,以乡村 地域异质性为导向系统梳理各要素的耦合机理与作用程度;结合潜力要素确立乡村类 型划分依据,构建合理镇村体系;在分类分级镇村体系基础上,分区明确乡村职能与 整治策略。结果表明:受多元主体的作用差异,乡村发展表现出各类要素的空间冲突, 识别乡村要素耦合作用是评估乡村发展阶段与状态的基础。综合乡村异质性特点,以潜 力要素挖掘差异化引导乡村类型,满足城乡发展的多样性需求。依据双重组合分类,雁 鸣湖镇乡村划分为4类7型的类型系统。结合镇村要素评级与乡村类型划分结果,确 立研究区“一城三核多中心联动”的空间结构,依据区域特点提出分区整治策略。要素 协调、优势明晰、等级完善、职能匹配的镇村体系与针对性整治策略为城乡布局优化与 区域关系协调提供借鉴与参考。
- · 时空维度下广州市现代建筑遗产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变研究 [王瑜 罗子哲 冯鸿斌 谢超]
现代建筑遗产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异与演化格局研究对遗产的真实性、完 整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州市主城区为研究范围,以广州市现代建筑遗产为研究 对象,依据广州城市发展背景划定不同的遗产发展时间段,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进行 现代建筑遗产空间分异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文章旨在从时空维度,以更为宏观的视角 探析现代建筑遗产与城市发展演变的关系,为现代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 一定借鉴。
- · 住房环境、通勤时间与居民主观幸福感 ——基于对燕郊居民调查的实证分析 [曲云婷 李禕]
居民住房和通勤问题作为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两大因素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加深 对住房和通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改善民生,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文章以廊坊市燕郊 异地通勤的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8个小区的408份问卷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探 讨住房环境、通勤时间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期反映燕郊异地通勤居民真实的生 活状况。结果表明,住房环境整体上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分维度来看,住 房价格、居住面积、房屋质量以及公共设施与居民主观幸福感高度相关,而小区风景、 住所便利性、邻里关系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不太显著。其次,通勤时间越长居 民主观幸福感越低,且住房环境会对通勤时间造成的负面影响起到一定的补偿效应。最 后,居民幸福感在受教育程度、户籍类型以及住房产权拥有情况等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 且这些差异受住房环境与通勤时间的影响。
- · 低收入社区环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混合方法的研究 [石雯茜 马亮 黄言 林坚]
良好的社区环境对于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 论,选取西安市4个不同类型的低收入社区,采用深度访谈与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相结合的方法,探讨社区环境对预测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贡献度及其在不同社区的异质性。 结果表明,社区社会环境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贡献度高于建成环境。此外,社区环境对 预测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贡献度在不同类型低收入社区中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社区归 属感对单位大院和回迁房居民的幸福感贡献度最高,社会融合对城中村和棚户区居民幸 福感贡献最重要。另一方面,更新改造后社区的社会环境得分和居民主观幸福感水平低 于未改造社区,且社会环境对主观幸福感的贡献更强。这表明城市更新过程不仅需要改 善物质环境,也需要关注社区原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本研究为促进幸福社区建设、 提升低收入社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启示。
- · 内外共构:村庄精英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研究 ——河北雄安新区 H 村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案例研究 [冯建喜 俞巧 孙莹]
精英治村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实现内生发展的重要模式。文章基于“国家—社会”内 外共构的视角,构建了自上而下的宏观环境变迁和自下而上的村庄主体调适相结合的分析 框架,提出外部环境因素、村庄权力主体、主体互动关系三者共同塑造了村庄的治理模 式,并以雄安新区H村为例,剖析其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H 村经历了离散失序、体制精英一元主导、体制内外精英二元协作和多元主体共治4个阶段, 从无序走向有序。
- · 基于图像编码方法的社区生活圈建设运营特征识别研究 ——以长沙市雨花区社区生活圈为例 [陈煊 杨婕 阮姝 刘奕含 朱家正]
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图像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来源。针对目前以机器识别为主导的城市图像识别方法,可以识别图像中的物质环境要素并大规模应用,而图解、叠图等传统的图像分析方法可以转译出空间中的社会要素,但又无法将其上升为普适性空间规律的问题,文章尝试结合图像学理论与编码的方法,从地图、航拍、照片等图像中挖掘出建筑构件、构筑物、街道家具等空间要素与空间权属等社会属性之间的相互转译关系。文章从图像空间要素向社会属性的转译、设施空间利用特征与社会主体的提取与检验、建设运营特征的归纳与检验3个阶段,建构从图像中提取空间建设运营特征的技术方法。研究将其应用到长沙市雨花区的296个社区生活圈设施点的图像分析中,得到社区生活圈设施依托建设主体的合作突破产权边界、运营主体的相似性促成设施形成明显聚类的建设运营特征。研究结论指出,图像编码方法通过补充图像中可转译的要素、将要素标签化以提升转译的可重复性,从而提升分析的图像数据规模,以弥补图解法、叠图法等分析方法只能小规模应用的缺陷,此外,该方法的非线性循环编码过程有助于从图像中挖掘社区生活圈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利益共同体。
- · 海湾型都市圈绿色低碳规划模式研究 ——以西雅图都市圈为例 [雷诚 于子博 范凌云]
依托湾区特定的地理区位与港口交通优势,海湾型都市圈已成为国际竞争和低碳转型发 展的重要空间单元。基于“绿色低碳、产业辐射和科创集群”3种海湾型都市圈规划模 式的比较,文章重点解析了契合当前“双碳”建设目标的绿色低碳模式。基于对“翡翠 之城”西雅图都市圈的案例解析,揭示了低碳规划模式以“织补绿色生态网络、链接绿 色区域格局、优化绿色产业体系”3个方面为核心,从“碳汇增量、碳汇提质、低碳布局、 低碳交通、低碳设施、产业类型、产业结构、绿色市场”8个方面,构成了海湾型都市圈 绿色低碳规划发展的前沿探索。结合我国双碳发展目标和海湾型都市圈现实,进一步从“生 境(绿色织补)、城境(空间承载)、产境(市场激活)”3个维度提出了我国海湾型都市圈 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他山之石可为我国低碳可持续都市圈发展探索提供启示与借鉴。
- · 国外城市绿地质量评估工具的回顾、比较与启示 [张善峰 方洺 陈益丹]
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整体上已进入提质扩量并重的时期。评估工具是绿地质量循证管理的 一种重要手段。先验知识对于评估工具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文章使用系统综述 和荟萃分析的优先报告条目与扎根理论法,筛选出国外18个绿地质量评估工具,首先 从开发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结果形式与目标人群5方面比较了工具的表观差别; 其次比较了工具在评估内容、谱系关系与可用性3方面的异同;最后归纳出工具在评估 内容的全面性、争议性、关注弱势群体、信息采集方法、可复制性5方面的局限性,提 出绿地质量概念先行界定、开发类别化工具2个整体层面的启示,以及评估内容、评估 方法、评估目标人群、工具信效度4个细节层面的启示。文章旨在为我国绿地质量评估 工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 内外兼修,隐显并行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的推进策略 [马静 王梦良]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在全国各地推进缓慢。文章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从住户共赢、资金 筹措、主体合作3个方面探讨了更新机制存在的问题;从电梯位置、平面空间、救援通 道3个方面剖析了空间改造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文章就内隐的更新机制和外显的 空间改造现存的问题与不足,针对性地提出“内外兼修、隐显并行”的推进策略:通过 实现住户利益共赢、促进项目资金筹措、推动主体良性互动,以实现更新机制的培植和 改善;通过选择合适的电梯位置、控制集约的平面尺寸、保证合理的救援空间,以实现 空间改造的设计优化。
- · 转型实验室视角下中国城市无人驾驶汽车发展特征与潜力分析 [魏宇晨 林潭晨 胡晓辉]
在“双碳”目标下,促进新的社会—技术系统形成是我国推动可持续生产—消费模式转 型的重要议题。在交通领域,无人驾驶汽车因其绿色、清洁与智能等特点成为我国“双 智”试点对象。文章基于城市转型实验室的视角,分析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利基以及社 会技术系统,对中国试点城市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理论层面,城市 转型实验室作为开放式应用场景,通过政策试验,培育了新技术发展和社会化所需的利 基空间,能够对各城市利基发展潜力进行共性挖掘,并能够对不同的城市试点构建进行 评价比较。(2)在实证层面,文章对于16个“双智”城市的试点示范效果进行评测,主 要影响因素是城市等级与产业规模、产学研系统完善度、试点示范规模以及消费规模。(3) 城市转型实验室的视角—重视利基性、制度性和社会参与性—能够帮助理解我国无 人驾驶汽车技术利基发展过程和未来扩散转型机制。
- [人文与社会]
- · 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可能?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思想视角的考察 [潘可礼]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决定力量。基于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共产主 义社会呈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景象。在生产方式推动下城乡融合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的逻 辑,将经历一个“城乡融合发展(肯定)—城乡对立发展(否定)—城乡融合发展(肯定)” 的辩证否定过程。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启示我们,若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发 展新质生产方式、畅通资本循环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乡村产业。
- · 北斗科普教育助推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研究 [叶玉娣 祁雪峰 任雨晴 王昕婷]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持续加速。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北斗科普教育,则是普及这一技术 并提高公众认知的关键途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以南京市区3个社区作为样本调 研对象,通过了解城市居民对北斗科普教育助推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程度,分析城市基 层北斗科普教育助推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挖掘“新时代北斗精神”视域下北斗科 普教育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价值,探索北斗科普教育助推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 及其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