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建设研究]
- · 新旧融合视角下完整社区建设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崂山区朱家洼完整社区试点为例 [韩青 何金山 董梅雪 刘欣霞 石峰]
新旧居住单元在时间错位发展历程中的建设水平、资源配置、运营管理差距明显,如何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和管理运营的公正、效率与效益的最大化,是当前社区更新过程中的困境。文章剖析时间维度下的完整社区建设的差异性,从新旧融合视角出发,针对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管理治理机制、社区意识共同体 3 个方面提出提升路径,以青岛市崂山区朱家洼完整社区实践为例,探讨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平衡和效益,以期为完整社区试点建设提供科学的建设思路。
- · 老龄友好视野下的完整社区建设 ——以新加坡为例 [冯歆 张泽 杨萍]
完整社区将物质空间建设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载体,是推动社区宜居环境提升和实现城镇空间有效治理的重要手段。新加坡以“幸福老龄化”(successful ageing)理念推行的社区建设,是一种典型的完整社区实践。文章聚焦于完整社区建设中“老龄友好”这一视角切口,结合新加坡代表性的社区建设案例,从物质空间升级、社会关系重构、经济金融支撑和治理机制创新 4 个维度对新加坡的全龄友好社区建设展开梳理和引介,可以为中国的完整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重点与未来发展 [王吉彤]
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是提升认知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福祉的有效举措,然而,国内已有研究和实践却不足以为建设行动提供支撑。文章通过梳理澳、英、日 3 国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经验,发现其重点举措聚焦于人文环境营造、服务体系搭建和生活空间改善。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已有研究剖析当前我国认知障碍照护支持体系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参考借鉴澳、英、日 3 国建设经验,并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建设经费有限的情况,建议依托各地现有社区养老照护支持服务和社区更新改造活动,重点从人文环境、支持服务、生活空间3大板块的7个方面进行建设,助力快速提升既有社区的认知障碍友好度。
- · 面向多元主体参与的韧性社区更新规划决策研究 [董文丽 陈晓薇]
韧性社区规划对建设韧性城市和社区,实现规划的精细化、系统化和全过程管理至关重要,而以多元主体参与为基础的群体决策是社区更新与韧性治理的重要决策机制。文章基于相关文献厘定研究对象、内涵和方法,探索社区韧性规划的决策框架体系;通过模糊群决策的方法、机制和技术平台探索实现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技术路径。面向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规划群决策机制探索,为提高社区规划的韧性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参考。
- · 能源资源耦合的未来社区低碳生活场景设计 [高宁 谭世杰 徐象国 俞坚]
在我国低碳社区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社区内低碳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能源资源耦合关系理论,构建“资源耦合—空间集约—技术集成—行为优化”的社区低碳生活场景设计模型,围绕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场景,将社区级能源资源系统、社区生活空间、绿色低碳技术、低碳生活行为整体性纳入设计研究范畴。基于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平台的实践,探索发现社区内低碳生活场景构建中暴露的能源资源系统运行模式单一、社区能源转型存在技术短板、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足等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造策略,从社区交互、食物系统、交通系统、共享厨房、用能行为等不同生活场景对该模型进行了设计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该设计模型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社区生活品质,社区蔬菜自给率可达 40%,可再生能源自给率可达 20%,社区烹饪环节可实现零碳排放,社区交通环节可实现减排 68% 左右。
- [规划与建设]
- · 平原水网地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钱静 温佳宁 王天昱]
文章以苏州作为平原水网地区的典型代表,基于 1990—2020 年 4 期土地利用数据得出乡村聚落的演变特征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苏州市乡村聚落斑块的总体面积增大、数量减少,乡村聚落逐渐呈现规模化、集聚化分布,逐渐形成“高密度、多核心”且北密南疏的空间格局。在具体形态上,面状聚落呈现外向式蔓延,点状聚落由小而疏的单体集聚为团块状,带状聚落则沿水系、道路延伸。演变过程受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和政策等要素综合影响,其中水系分布是村落最初选址的基本条件,地区工业化发展以及政策与规划的变化主导了 30 年间苏州市乡村聚落布局的变迁。
- · 从单体村庄建设到连片乡村运营 ——基于运营导向的连片乡村规划路径 [孙啸松 张含]
现阶段的乡村新建语境逐渐减少,边际收益开始递减。与此同时,多地试图通过乡村的连片规划来探索乡村地区新的发展极,但鲜有关注其中的运营问题。因此,文章以河南省信阳市的单体村庄和江苏省江阴市的连片乡村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剖析了既往单体村庄建设发展中资产、集体、治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了连片乡村运营相应的比较优势,进而构建了连片乡村的运营路径。通过江阴市的案例,探讨了乡村资产价值转化、村社集体行动能力提升、利益联结机制构建的具体方法。
- ·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机制研究 ——以上海市普陀区红旗村为例 [陈杰 王祯 宋代军 卢为民 潘浩之]
超大城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空间协同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融合协同治理理论中的 SFIC(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模型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空间协同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市中心城区 2010 年以来的最大城中村改造案例——普陀区红旗村的改造过程和机理机制。研究发现:(1)空间协同生产的顺利实现,需要扎实稳固的协同基础、良好运行的协同过程和多方共赢的协同结果,有为政府在其中不可或缺;(2)在协同基础中,政府、企业在城中村更新的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和制度设计方面都具有关键性作用;(3)良好运作的协同过程不仅要有共识达成、阶段成果、持续沟通和互信建立的螺旋式循环,还需要空间转型重构和空间资本积累的螺旋式递增;(4)多方共赢的协同结果是空间经济价值、社会福祉、生态环境的融合提升。文章提供了基于有为政府引领、政企社良性互动、遵循公共价值合作生产导向的城市空间协同生产实践案例,旨在为国内其他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参考。
- · 全国高等级革命文物时空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韦峰 马嘉铭 栾春凤]
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文化遗产。文章以全国 4115 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的革命文物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将其划分为 7 种类型和 6 个时期。运用 GIS 空间分析与量化方法,研究全国革命文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1)总体呈现“全域广布、差异显著”的集聚特征,以及“一核、多片”的聚集格局和“由南至北、蔓延全国”的动态演化格局;(2)各类型、各时期的革命文物数量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其中“重要机构、会议旧址”“土地革命时期”分别占比最大。影响因素上:革命事件是革命文物生成的最主要的成因,地理区位、战略方针、经济条件、敌我情势是影响革命文物分布格局的基础因素、主导因素、驱动因素和催生因素。研究旨在为全国革命文物的连片保护与系统展示提供理论依据。
- · 吴地会馆园林化意匠研究 [石媛 崔勇]
会馆是明清重要的社会组织和建筑类型,作为“家族的拟制形态”,会馆建筑与园林不仅体现了建筑所生成的独特社会文化背景,还深刻揭示了乡土宗族精神的深层内涵。吴地会馆建筑园林在发展过程中通过独特的园林营建方式,巧妙融合了宗族文化、商业文化与儒家文化。文章以史料文献查阅结合实地考察的方法,对苏州地区典型会馆园林进行了考察,探究了吴地会馆园林的营造特色和建筑园林文化,以期为传统建筑园林类型研究提供借鉴与补充。
- · 基于环境偏好的街道景观活力提升研究 [符兴源 张月鑫 张宇彤 张薇 邹铁安]
环境品质感知作为空间活力的内在驱动因素具有多种表达方式。针对目前景观设计缺乏对不同品质感知表达方式的整合问题,文章采用理论溯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析在环境偏好作为品质与活力的共性基础前提下,不同偏好表达方式在“品质—活力”作用过程中的关联作用机制与影响因素,最终实现街道景观设计对城市活力的转译。结果表明:情绪、满意度与行为作为偏好表达方式,在“品质—活力”作用过程中具有重要链式中介效应;良好的隔离设施和平整干净的铺装,是安全感和步行活动的基本保证;文娱设施作为居民使用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需要结合良好的街道空间围合、怡人的色彩和建筑风格,形成良好的可识别性与美感度才能唤起居民积极情绪。增加步行景观变化和趣味性、消弭街区道路过长所产生的枯燥感和距离感是提升空间活力的重要因素。
- · TOE框架下提升城市韧性的组态路径研究 ——基于 37 座城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薛敏 蒲海莲 邹瑶]
提升城市韧性能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环境,是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研究基于 TOE 框架,以 37 座城市为案例样本,采用 fsQCA 研究方法探索技术、组织、环境因素组态效应提升城市韧性的复杂机制。研究发现:单一要素无法构成提升城市韧性的必要条件;城市韧性提升主要存在“组织主导多要素支撑型”“对外开放主导的技术匹配型”“关键要素协同型”3 种模式;城市数字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是城市韧性提升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刻认识城市韧性发展背后多重要素间复杂互动的本质,同时提出政府在提升城市韧性实践过程中需从技术、组织和环境的综合维度共同着力。
- [人文与社会]
- · 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何以可能与如何有效?——基于X市L社区的经验考察 [姚怡帆 姜韩]
基层是国家的基础和重心,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是筑牢基层治理长效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文章结合 X 市 L 社区的治理创新实践,运用扎根理论挖掘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的构成要件,详细刻画价值共创的形成逻辑。研究发现,基层社会治理价值共创依循“价值共创困境—价值共同生产—价值结果评估”的路径,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组合赋能、共同缔造多维价值的复杂动态过程。通过价值共创空间重构、价值共创关系重塑、价值共创能力锻造、价值共创规范嵌入,基层社会治理超越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率、效益的价值目标,确保了任务性价值与非任务性价值的可持续生产,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向“人的主体性浮现”的核心论题收敛。
- · 数智化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杨振动 陈效林 牛俊美]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数字经济和专业课程教育相互融合,成为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 4 个“不足”,文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法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为重点,体现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特色,构建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1+2+N”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提供参考。
- · 城市空间质量情感类型分布与影响要素分析 [胡璐锦 刘毓 蔡胜奇 王振凯 狄森川]
研究利用 RSS-CNN 与 Places365-ResNet 两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街景影像进行分析,识别 6 大类城市空间质量情感分布,以及不同类别情感类型分布的具体影响要素。同时,以杭州市滨江区为试验区,探测城市空间质量的情感类型分布,识别杭州市滨江区积极与消极因素。相关实验结果与滨江区总体规划图及其后期规划方案对比,验证了本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相关方法为城市街区改造和规划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生态与建设]
- · 生态补偿驱动下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张睿婕 余侃华 司文虎]
陕西省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保护开发矛盾突出。利用当量因子系数修正法构建陕西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计算模型,分析 2010—2020 年的ESV 时空变化特征,识别主导影响因子,探究各因子空间异质性特征,为陕西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生态转型,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2010—2020 年间陕西省 ESV 稳定增长,并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二级分类中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服务贡献率最大;(3)陕南、陕北ESV 增加量显著高于关中地区,陕南林地、陕北草地 ESV 贡献率突出,均分别超过全省林地、草地 ESV 总量的 45%;(4)ESV 的空间分异性特征的主导影响因子中,土地规模和人为影响因素解释作用最强,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影响因素次之,经济因素解释作用最弱。
- · 校园绿地空间环境感知与偏好对大学生心理恢复的影响 ——以湖南农业大学校园绿地为例 [蔡文旭 张宏志 解检清]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压力问题,使用校园绿地可以达到减轻压力与消除疲劳的效果。然而,对有益于大学生心理恢复的校园绿地景观类型与景观特征的研究仍然缺乏。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大学生在不同校园绿地中对 8 类感知属性(PSD)、环境偏好和心理恢复的感知情况,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了对其空间恢复性产生影响的因素。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校园绿地环境中,大学生对 8 类感知属性的感知程度不同,大学生更偏爱滨水空间和草坪空间,其心理恢复效果也更好。(2)高感知属性特征数量与环境偏好和心理恢复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然而,环境偏好与心理恢复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3)不同的校园绿地中影响大学生心理恢复的感知属性特征与环境偏好维度各有不同。这些发现可以为大学校园绿地的恢复性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 · 城市蓝绿空间暴露影响居民满意度的研究进展与启示 [陈玉洁]
蓝绿空间暴露与居民满意度的互动实践成为城市研究热点。文章基于 CiteSpace,从研究领域、热点、发展趋势、内容等方面切入,选取 Scopus 数据库中近 20 年城市规划、地理学、环境科学、风景园林、医学等学科内 1300 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关注度提升,文献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研究趋势从单一学科和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导向,步入多学科交融及以人文建设为导向,更侧重生活幸福感及健康促进;研究热点主要为城市蓝绿空间暴露水平测度、城市蓝绿空间满意度效应、城市蓝绿空间影响满意度的群体差异、城市蓝绿空间对居民满意度的复杂影响路径与机制。文章从探索理论建设、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强化实践研究 4 方面,提出蓝绿空间与居民满意度研究的未来展望和对我国的研究启示,以期对人民城市建设、健康城市等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