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解析与方法探索]
- · 跨区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逻辑解析与实施路径 [金晓斌 施釉超 吴舒心 施晓辉 赖明华]
探索跨区域全域整治的资源整合逻辑与协同发展路径,对缓解传统土地整治范围局限、城乡要素联动不足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要素构成及其跨区域流动的动力机制,明确了以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协作为核心的实践策略,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探讨跨区域全域整治在土地资源优化、农业产业提升、生态价值保障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等的阶段性成效。研究表明:(1)乡镇内部的全域整治通过整合城乡资源要素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乡镇间则通过区域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产业协调,推动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高质量融合。(2)宁波市作为全国首个市域全域整治试点,通过实施子项目工程建设,激发了乡村活力,促进市—区县—镇域多元要素流动,实现了空间优化和功能提升。(3)跨区域全域整治不仅依赖资源配置,还需通过政策调控、市场协同和机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促进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同时加强基层组织参与,确保整治工作的可持续性与区域协调发展。
-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机制 [杨忍 葛语思 林元城]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新时期破解乡村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转型。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对于优化土地利用、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态、加快城乡融合及激发乡村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具有耦合性,经历了从关注实现农业生产力提升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到农村产业升级与土地开发及盘活,再到重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全面现代化与人—地—协同的3个阶段。②构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的协同联动体系需从组织、空间和目标等方面展开,组织协同上需构建能辐射带动土地以外其他资源整合活化的多元主体内外联动模式;空间协同上需把握空间的横纵向联系,注重多维空间的系统整合;目标协同上则需坚持全域尺度的转型发展,促进土地整治功能性、实践性与现代化转型内生性、全面性的协同。③典型实践案例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组织、空间和目标上的协同,需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以推动多重目标的实现,创新土地整治模式实现空间的差异化发展,通过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乡村全域整治与转型发展。
- · 土地资本化与乡村治理转型的耦合 机理研究 [郭炎 王清璇 申明锐]
随着农村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和农地产权制度的逐步细化,农村土地逐步由原生的自然资源走向资本化,乡村治理的架构也相应发生变化。文章从土地资本化的视角,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框架解释乡村治理演化的逻辑机理。研究认为,土地资本化从城乡关系、人地关系、制度变迁和主体重构等4个维度推动了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型,传统的乡村治理裂变成6种主要的模式原型(政府主导型、集体主导型、集体中介型、集体自治型、村民主导型和资本嵌入型)以及多种亚型。土地资本化与乡村治理模式的耦合机理在城郊和远域有所不同:在城郊大体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土地资本化和乡村治理、集体自主型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与资本协商型治理、政府—集体协商型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中介型治理;在远域乡村大体形成了村民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政府—集体—资本互动型治理、集体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资本—村民协商型治理、个体与集体主导土地资本化下的集体—村民互动型治理。未来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需建立政府、市场和集体平等协商的治理格局。
-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如何促进城乡融合 ——基于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新视角的思考 [谷晓坤 刘博研 甄奚 周小平]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政策工具,从城乡关系调整本源上理解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文章引入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的新视角,结合发展经济学中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的概念,尝试构建一个新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影响城乡融合的理论解释框架,并以全国首个全市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宁波市典型案例予以佐证。研究发现:(1)城乡合作伙伴关系是对城乡协同的进一步发展,强调通过平等合作与共同繁荣提升双方特定利益点的各自优势,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区别于以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城乡比较优势的观点,文章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增强乡村比较优势并叠加乡村后发优势,构建新型城乡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前者是普遍性路径,后者则是具有一定门槛的选择性路径。(3)前湾新区庵东整治片区是宁波市先期11个示范片区之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先增强了该区域已有的乡村农业、生态和低成本居住的比较优势,形成了现代化科技农业园区、乡村生态农业微度假等城乡合作关系;继而叠加乡村新功能形成的后发优势,形成了基于城市产业集聚区人口居住生活需求外溢的新型居住功能的城乡合作伙伴关系。研究结论:城乡合作伙伴关系为解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可丰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相关理论,以期为实践提供借鉴。
-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模式与路径 [范业婷 廖钟淇 金晓斌 王晓瑞 孙燕]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因地制宜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基础。文章试图厘清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本逻辑,结合典型案例系统梳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模式,提炼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和实践突破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造空间基础,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平台优势,以创新政策制度安排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2)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主要包括生态修复治理、生态产业化经营、生态保护补偿3种类型;(3)未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创新优化技术方法体系、创新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为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供有力支撑。
- [规划与建设]
- · 基于空间关联的社区O2O零售微区位特征研究 ——以长沙兴盛优选为例 [周洋 周恺]
社区O2O销售模式是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的零售商业模式,其区位选址特征有别于传统线下零售。文章选取长沙兴盛优选社区团购自提点及相关线下零售店的POI数据,运用多种空间统计方法,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分析了社区O2O零售门店与相关线下零售店区位的空间关联性,并讨论了社区O2O零售门店的微区位特征、形成机制及对城镇空间功能布局的影响。分析发现:(1)在空间关联视角下,社区O2O零售一方面依附于线下店,与线下店总体呈现庇附型关联结构;另一方面,区位限制变小,空间选址向社区内部拓展。(2)在“社会—文化—行为—经济”分析框架下,社区O2O零售“面向社区”的市场定位与“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决定了其区位要素限制降低、社区布局偏好差异、不同尺度下的线下店关联结构差异的微区位特征;其扮演的新型社区、交流平台、消费空间、交易平台多重角色,反过来又巩固了微区位选择。(3)线上平台作为虚拟空间作用于实体零售空间,为社区创造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服务空间,并推动了城镇商业空间、生活空间、物流空间的交融。
- · 大都市区边缘社区居民生活空间行为特征研究 ——以佛山大沥镇海北片区为例 [占玮 袁奇峰 吴泉隆 韩帅]
文章以广佛大都市区边缘的海北片区作为实证案例,结合田野调查与大数据分析进行大都市边缘区社区生活空间行为特征研究,发现:(1)以户籍与住房产权划定3类群体(本地村民、定居新市民、流动临居人口)的社会、身份属性具有明显差异,其生活空间行为选择特征不同 ;(2)群体重构后的边缘社区居民生活空间选择向大都市区核心靠拢;(3)边缘区嵌入同城化生活体系的构建,需要从政府治理体制转变与生活服务体系共享两个层次进行优化。
- · 城市公共医疗设施分布的社会公平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顾大治 惠强 郑志元 张世连]
公共医疗服务设施作为城市医疗卫生用地的空间实体,其位置分布与规模分配的合理性直接反映了居民获得医疗资源的公平性。文章以社会公平为切入点,对合肥市主城区公共医疗服务设施数据进行核密度分析,发现其空间分布总体呈现“核心集聚,周边分散”的多中心格局;在主城区公共医疗资源社会绩效总体评价层面,采用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进行分析,发现主城区公立医院资源在常住人口间的分配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处于较为平均的状态;使用网格化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进一步对其进行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测度,归纳出公平性极高和公平性极低两类异常空间单元。在此基础上,基于生活圈理念,以城市拓展区、开发区及城市新区为例提出基层医疗设施布局的优化策略。
- ·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收缩与更新协调发展研究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王海燕 唐瑄]
城市收缩与城市更新之间存在耦合关系,且城市之间会互相影响,因此城市收缩与更新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题中之义。文章首先结合自然城市的定义使用NPP-VIIRS夜灯数据及LandScan人口数据来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44个城市节点的收缩情况,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完善城市收缩与更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文章分析典型节点的动态耦合情况,根据耦合协调类型判断城市更新是否有效应对城市收缩,从而预测不同收缩程度的城市发展重点,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 · 福建明代海防聚落“文化—景观” 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 [林志森 李梦涛]
明代海防聚落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但其地域文化、历史景观受到现代化冲击,需进行特色保护研究。文章以福建明代海防聚落为例,从海防体系、城池格局、社区单元、街巷空间、节点地标五大空间层面,解析海防聚落“文化—景观”的景观结构、形态特征,挖掘其文化内因与形成机制,并以文化内涵为指引构建福建明代海防聚落“文化—景观”协同保护策略,促进福建明代海防聚落遗产的整体认知与可持续发展。
- · 健康影响评估研究的现状、进展与趋势 ——基于CNKI的CiteSpace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谢宏杰 邵蕊 刘凌云]
健康影响评估(HIA)是健康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文章通过对2008—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与健康影响评估相关的文献进行搜索,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聚类图谱和共现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健康影响评估的研究演进脉络、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发现:①中国健康影响评估的研究主要关注公共健康领域,研究演进脉络可总结为从理论建构逐步转向实施路径的探讨,实证研究也同步进行,研究热度集中在2018—2021年。②研究学者主要来自公共卫生和城乡规划领域,跨学科研究较为少见。③现有研究存在理论建构不足、实施路径分析不全面、实证研究量少且不规范3点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估理论体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健康影响评估实施体系;加强基础实证研究,完善指标体系。
- · 适老化需求导向下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测度 ——以成都市玉林街道为例 [陈岚 赵雪 谭林]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探究公共服务设施在空间上如何适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成都市玉林街道为例,采用核密度分析、网络分析、空间相关矩阵分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方法,对玉林街道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兴趣点展开空间分布特征和可达性特征研究,定量化评价其空间布局及步行可达性水平。结果表明:(1)玉林街道各类老年人公服设施空间布局表现出沿商业中心、交通要道、居住小区分布的特征;(2)商业类设施在可达性范围内服务范围存在反复叠加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部分区域商业设施集聚布局,公园类设施数量少且分散导致其服务盲区最大;(3)公共设施可达性与密度分布空间格局相呼应。文章进而从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可达性特征、服务盲区三方面提出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保障老年人安全便捷出行、增设社区绿色空间等优化策略。
- · 城市系统性微更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实施方法及效果评价 ——以苏州昆山市“昆小薇”为例 [高小宇 董志国]
相较于传统零星式微更新,系统性微更新更能有效解决环境品质、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等关联性问题。文章以昆山市优秀微更新实践“昆小薇”为例,利用最近邻指数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空间句法等方法,在市域和片区层面重点研究微更新项目的总体集聚方式、与城市要素的布局关联性、功能性结构特征,以及选址的局部交通逻辑。分析得出了“昆小薇”空间“一主多副,类型各异”的总体集聚特征,结构性的沿廊沿路、多点多样“补短板”的总体分布特征,以及聚潜力区域、促整体融合等片区空间分布规律。随后,介绍了“昆小薇”“系统谋划,逐步实施;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品牌塑造,深度推广”的系统性实施方法。在此基础上,主要围绕物质空间、功能类型、文化氛围3个一级指标和相应的6个二级指标对选取的4个代表性评价单元进行效果评价。最后,总结出系统性微更新“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突变性、稳定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8种特性,期望为各地微更新实践提供参考和思路。
- · 县域工业与人才的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常熟市为例 [欧亚根 甄峰 秦萧 李智轩 郑俊]
新时期县域工业发展转型需要人才支撑,文章以苏州市典型工业县常熟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常熟市工业与人才在空间上的耦合协调程度和影响因素,发现常熟市工业与人才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开发区已成为工业与人才协调发展高地。在影响因素方面,企业的经济效益、创新水平与人才吸引力对工业与人才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人才的通勤距离和年龄也会影响工业与人才协调发展水平。
- · 面向Z世代游客的夜间文旅空间研究 ——以都江堰灌县古城为例 [唐湉 陈蔚 付余刚]
夜间文旅空间逐渐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Z世代群体在文旅消费中逐渐走向主流,也推动夜间文旅场域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应用网络评论数据挖掘游客需求偏好,基于偏好制定Kano问卷,进行需求属性分类与权重排序分析;搭建QFD模型将游客需求权重转化为设计要素优先级,最后通过都江堰灌县古城文旅夜游设计进行验证应用。研究结果显示Z世代游客群体对夜间文旅空间需求可分为实空间、虚空间以及虚实融合空间3类,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构建多样化游览动线与体验媒介的同时,展示地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特色夜游文化场域构建的关键。
- · 基于多源数据的中俄边境收缩城市建设用地格局演变机理研究 ——以牡丹江市为例 [陈旭 房德威 孙珊 曹新宇]
通过观测35年的遥感数据及其他多源数据,以5年为时间切片,采用近邻比率、核密度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识别中俄边境地区重要的边贸城市牡丹江市城乡建设用地演变路径。通过空间统计法计算牡丹江市的收缩趋势及速度,并利用机器学习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分析边境贸易、交通基础设施、民生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对城乡建设用地格局的影响机理,文章证明了牡丹江市属于边境贸易影响下以陆路交通为主导的收缩型城市,阐释了中俄边境城市建设用地格局的演变机理,为该区域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的理与路 [代静]
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是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的工作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支撑、模式创新、产业协同、人才培育和先进理念指引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然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差异较大、数字监管缺失、数字素养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是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的工作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支撑、模式创新、产业协同、人才培育和先进理念指引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然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还存在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差异较大、数字监管缺失、数字素养不足、数字赋能传统文化保护力度不够的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以推动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构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标准化监管机制、塑造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高素质群体、促进数字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等方式全面赋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进而全方位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人文与社会]
- · 面向复合创新型规划类本科人才的课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张帆 赵兵 麻婷婷 邱冰]
由于社会对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本用于培养专门人才的课堂教学体系已不足以应对这一变化。部分高校开始探索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课外教学以创新教学模式。文章在界定复合创新型人才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规划类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功能及体系构成等基本理论问题,并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的研究与实践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 · 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李晓蕾 胡振宇]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城乡规划专业应积极主动迎接挑战,深度推进教育改革。文章在分析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智慧城市理念,提出教育改革新思路,以数字技术、人工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城乡规划专业应积极主动迎接挑战,深度推进教育改革。文章在分析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基于智慧城市理念,提出教育改革新思路,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系列课程为导引,重构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融合跨学科知识,注重项目实践,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元拓展就业面,并初步预测了应用成效。研究结论希望能够为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未来改革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与方案。
- ·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陈龙高 李效顺 张训迪 李龙 陈龙乾]
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于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文章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与统计调查法系统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现状,进而提出了面向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发展路径的建议。结果表明:(1)现行相关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较难达到国土空间规划对人才掌握知识技能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要求,且存在相应的薄弱或空白知识领域。(2)不同二级学科类型在培养目标方面具有自身的培养特色。(3)经济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全部相关学科核心课程体系 的共有高频词。(4)土地资源管理和城乡规划二级学科应作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学科基础。(5)规划、经济与管理知识领域是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专业教育内容。据此,文章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展的路径建议:构建本硕博贯通式的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于不同的相关学科背景,建立具有相应优势特色的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方向;构建基础+方向特色的课程体系;构建执业技能认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文章研究结论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