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期刊浏览
2025年 第9期
      [规划引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   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逐步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亟待探索科学利用乡村历史文化的可持续路径。文章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工具,解析其助力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现实挑战和理论路径,基于乡村基因视角确定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模式分类体系,并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例开展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全域整治以资源普查和引领设计、复合建设和多主体参与、动态监管和一体化运营等路径,推动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但仍存在规划与整治衔接不畅、保护与开发矛盾、投融资压力较大等挑战;(2)乡村基因是抽象罗列乡村要素的科学理论,可基于景观、产业、文化、社会等多维基因的表征强度和协调情况,确定景观营造型、产业扶持型、主体共治型等 12 种全域整治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模式;(3)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模式为“景观—产业协调型”,具体立足田园农耕和生态资源禀赋,推动现代农业体系建立,营造沪派江南农耕特色风貌,并依托廊下郊野公园探索三次产业融合路径,有效推动了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可为其他地区全域整治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和案例借鉴。
  •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其本质在于通过人地关系重构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效益共享。文章基于对城乡融合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战略—系统工程”支撑关系演进逻辑的深度剖析,从理论认知层面提出“组织优化—要素整合—功能重组—空间融合”协同框架:(1)以科层调控与市场调节互补机制优化城乡资源配置,通过五级传导体系强化战略约束,并强调以弹性市场工具提升执行效能;(2)以四权分置(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发展权)产权改革破解要素流动壁垒,通过发展权交易、增值收益多元分配及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与权益平衡;(3)构建“乡镇—县域—区域”产业链协同系统,以生态文化价值转化、房地联配机制与复合用地政策推动城乡功能有序升级;(4)通过土地分类整治、城乡异质响应、分区域布局优化的全域统筹策略,实现资源配置深层转型。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其“三券”制度(地券、绿券、房券)通过要素商品化破解土地资源错配,促进产业集聚、生态资本增值与民生保障长效化。一方面,构建差异化治理与片区协同机制,在县镇村联动区强化政府统筹的用地指标跨域调配,在都市圈协同发展区激活市场主导的多主体整治效能。另一方面,创新分阶段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推动生态修复成果向可持续资本转型。总体而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系统性空间治理推动城乡要素重组与空间价值再造,逐渐由单一土地整理工具升级为实现城乡融合区域性战略的关键路径。
  •   文章基于超大特大城市郊区功能定位的解析,探讨其土地综合整治的模式与实施路径,以期为城市郊区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活动提供实践指导,进而助力城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瘦身健体和”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1)自然资源禀赋、历史发展沿革和政府公共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超大特大城市郊区具有人口承载、产业承载和综合服务等基本功能,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核心功能,以及都市农业主导、休闲游憩娱乐和区域固碳增汇等特色功能。(2)超大特大城市郊区应采取“农业用地整理 +”“建设用地整理 +”和“生态保护修复 +”的行动策略,打造高标准建设的都市农田保护典范,营造高能级集聚的城乡居业服务场景,塑造高品质消费的都市休闲生态景观,进而为协调耕地保护、生态保育与城乡建设的功能结构性矛盾提供支撑。(3)借助土地综合整治平台抓手,成都市郊区通过公园场景营建和发展要素融合渗透,推动了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的疏解,构建了城市“拥园发展”的经济地理格局,初步 实现了城市价值洼地向“金角银边”的转型,为探索郊区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模式提供 了有益的尝试。总体而言,超大特大城市郊区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在宏观上属于“土地 整治 +”的范畴,但在实现路径和整治目标上有其自身特色,并且将在城市调整优化 整体功能空间布局和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作用。
  •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推进新时期各层级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按照“内涵解析—问题诊断—路径优化”的逻辑主线,在阐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理论意义的基础上,聚焦规划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凝练规划编制的响应路径,并以德阳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为例开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全域整治规划是遵循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逻辑,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难点,通过发挥平衡战略整合需求与空间供给潜力的平台作用,以多层级空间单元为对象统筹谋划差异化的项目体系,最终实现空间规划蓝图落地深化实施的工具;(2)全域整治规划编制过程需要考虑要素耦合与战略落地、尺度逻辑与规划传导、功能融合与目标协同、价值分配与利益统筹等 4 类关键问题;(3)实践中应从空间治理、规划技术、模式探索、价值显化等重点领域凝练规划编制的方向与路径,遵循“任务集成—分区集成—模式集成—运营集成”的逻辑,通过整合空间战略需求来统筹整治任务,以突破行政边界约束的整治分区实现全市功能提升。研究结论:全域整治规划是落实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大战略的实施工具和平台,从基本内涵、关键问题和响应路径进行全面解析并开展实践应用,有利于系统理解全域整治规划,弥合理论研究和整治规划实践的差距。
  •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带来国土空间需求减少,传统土地整治模式面临规划衔接不充分、实施路径不畅、整治意愿不强等挑战,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亟须从要素整治优化向整体价值提升转型。文章通过解析规划系统赋能整治行动的内在逻辑及平台机制,提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统筹面临的功能冲突、空间冲突及权益冲突困境,构建“规划引领、四链协同、整体统筹”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转型框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提出以“要素—资源—产业—价值”目标链的贯通与协同,推动整治区域的要素优化、功能融合及整体价值提升。研究表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转型关键在于建立多功能融合目标协同、多主体统筹平台协同、多要素整治路径协同以及全周期监测反馈协同的平台机制。研究旨在为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从试点探索扩展到全面推进提供参考借鉴。
    1. [规划与建设]
  •   目前针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研究相对宏观,难以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由斑块状的脆性结构向网络化的稳态结构转变。文章剖析了国土空间与“三生”系统的动态关系,对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生产、生活与生态子系统进行空间网络特征分析和冲突点识别,提出了基于“三生”系统动态耦合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方法,并探索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融合模式,从而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的构建提供有效建议。
  •   城市化和人口增长提升了城市对历史街区步行环境优化的需求。文章以济南百花洲的3 条街道为例,基于 MS-DeepLabV3+模型进行街景图像分割,综合构建历史街区步行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其步行舒适度,并运用 SHAP 分析总结步行舒适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地存在步行舒适度整体偏低、人车冲突频繁、绿视率低、建筑破坏步行系统等问题。文章对历史街区的步行环境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研究体系,并提出了促进历史街区步行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措施。
  •   甬江流域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与水的互动,文章基于考古成果、地方志以及实地调研,获取传统聚落地理坐标,利用 ArcGIS 10.8 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甬江流域传统聚落空间分布演变的进程,并探究其演变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根据平均最近邻分析可知,甬江流域传统聚落在史前至清代各时期都呈现显著聚集;(2)甬江流域传统聚落的演变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成熟期 4 个阶段,聚落分布逐渐从山前平地向平原发展,后又转向山间谷地和滨海盐碱地;(3)影响聚落空间分布的原因可以归纳为水利建设、水运经济、人地矛盾和其他影响因素。研究旨在揭示甬江流域传统聚落空间分布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以阐释好、挖掘好传统人居环境的营建智慧以及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遗产景观。
  •   研学旅行在乡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深度挖掘当地特色资源,保护地域风貌文化,吸引庞大稳定的客流量,可以有效推动地方产业和经济平稳发展。研究发现,基于群域内地理文化背景,地貌空间相近、资源基底完整、民俗文化趋同,对村落实行集群模式的系统性保护开发是可行的,对于避免村落零碎化发展是有效的。文章以山西省左权县域片区为研究对象,依托区域优质资源,明确旅游带动为核心的发展定位,围绕研学旅行事业探究契合村落集群化发展的协同机制,阐述左权片区联动发展的具体策略,打造群域内特色“旅游 IP”,以期为村落集群模式下系统性保护发展的实践研究提供思路和补充。
  •   在深化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背景下,加速数字乡村建设与旅居康养等新兴乡村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成为提升健康养老品质、加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探讨数字乡村建设与旅居康养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以智慧旅居康养小镇作为连接和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数据共享的载体,通过构建“数智设计 + 康养产业 + 乡村旅游 + 生态资源 + 文化内涵”的多元组合规划模式,展开数字乡村建设与智慧旅居康养小镇共享空间规划策略研究,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   由农田、林地及相关环境要素构成的城市边缘区生态空间是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有机组分,能够联系城区与外围生态基质,保障系统服务稳定发挥。过程连续性与生境多样性维持是其服务发挥的基础。既有管控忽视边缘区生态空间特定环境及功能属性,管控精度与效能不足。研究结合边缘区生态空间系统服务基础与禀赋特征,提出局部与系统联系、区位与属性匹配、保护与利用结合的差异化管控策略,旨在提升城市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管控效能。
  •   交通网络与新型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是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对成渝地区 2007 年、2010 年、2013 年、2016 年及 2019 年交通网络、新型城镇化发展演化特征的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两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探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和障碍因素。研究发现:①发展指数年均增长率方面,交通网络高于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均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极化特征。②区域耦合协调水平由濒临失调提升至勉强协调,以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极化特征显著。部分研究单元交通网络发展滞后,这些单元主要分布于成都平原地区和重庆大都市区。③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由离散转向集聚,热点区域由以成都为主的单核分布转向以成都和环重庆中心城区为主的双核分布,冷点区域始终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成渝地区整体和分片区动态演进过程各异。④障碍度方面,交通网络始终高于新型城镇化,主要障碍因素是运输能力、经济发展和组织水平。最后,文章针对成渝地区交通网络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及障碍因素,提出促进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   “双碳”背景下,构建新型能源系统赋能园区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是迫切需要探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低碳理念出发,以滁州某低碳产业科技研发园区规划设计为例,根据园区自然资源禀赋、气象气候特征构建可再生能源、市电网与绿色建筑一体化结合的新型能源微网供用能系统。以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为目标,以减少对市电网冲击为调度策略,对微网系统进行了建模和优化设计,构建了“源—储—荷”智慧调度系统控制策略;围绕可再生能源与绿色建筑的一体化设计,研究适宜的建筑平面、空间、建筑形体和构造体系,实现建筑结构、功能、可再生能源耦合、节能、自然生态及经济性的最优化。模拟和节能计算结果表明,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为 2.329 MW,能源微网年减排 CO2 共 2113.6 t,降碳率达 42.3%;大幅减少可再生能源对市电网的随机性冲击。绿色建筑(以综合办公楼为例)节能效应CO2 减排量为 235.7 t,与传统建筑相比,碳排放强度降幅约 30.7%。文章为夏热冬冷地区低碳园区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   促进医疗公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作为评估公平的重要维度,现有医疗可达性研究对时间维度的考量不足。文章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高德 API 获取小汽车和公共交通 2 种方式在 5 个研究时刻的实时出行时间,考虑门诊开放状态建立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计算时空可达性,采用基尼系数、可达性差异指数和双变量局部莫兰指数评估医疗公平的不同维度。结果表明:①采用小汽车就医区域间公平差距较小但对交通拥堵较为敏感,采用公共交通就医对医院可用性更为敏感;②不同模式可达性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小汽车方式下呈现圈层扩散分布,而公共交通方式下呈现“中心 + 组团”并沿轨道交通线路轴向扩张;③基于时空可达性的医疗公平在研究时刻内动态变化,医院全部开放的平峰时段可达性与公平性最佳。文章可为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医疗资源的公平配置和包容城市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   在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行动的双重驱动下,工业遗存改造如何协同教育空间转型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文章基于共生理论,探究工业遗存与校园空间的创新性共生路径,梳理存量校园空间与工业遗存空间等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与共生界面,系统构建工业遗存校园化更新框架。基于校园内部系统共生及外部城校共生的目标,提出“功能—空间协同共生、环境织补共生、文化融创共生、城校互动共生”4 个维度的工业遗存校园化更新策略,并剖析扬州中江机床厂校园化更新实践,以期为工业遗存校园化更新提供借鉴。
    1. [人文与社会]
  •   “创建式治理”作为政府治理的一种创新形式,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城乡建设和空间治理的实践领域。文章基于对近年来浙江省一系列“创建式”空间治理实践的考察,从政府行为的视角解释其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并探讨“创建式治理”的空间效应和结果。研究认为:“创建式治理”体现了强烈的政府统合的治理思想。“创建式建设”围绕特定的政府治理目标,通过专班运作、竞争申报、项目打包、指标考评等一系列运作机制,有效地促进部门条块整合、实现体制内动员、确保上级目标的精准落实,并将市场和社会资源整合进既定的政府目标框架内。“创建”的统合机制在空间上产生了要素叠加、空间竞争和空间示范的效应,但同时也可能引起空间差异扩大、建设供给系统性和持续性不足、地方自主性弱化等问题。
  •   文章以 2020 和 2021 年杭州市 12 个乡镇为对象,在 ITO(制度、技术和组织韧性) 治理框架基础上,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从整体视角出发,试图辨析 多要素耦合关系,拓展单变量分析的可解释边界,从而揭示影响城市韧性治理的非对 称性因果机制及多重驱动路径。研究发现:①技术主导型、ITO三轨协同型以及制度— 技术协同型路径能够实现高韧性治理;②核心乡镇采取驱动路径,而边缘乡镇遵循限 制路径;③技术韧性是高韧性治理的必要条件。
期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