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SCI(2019-2020)扩展版来源期刊
 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文章检索
  • 国内城市
  • 作者简介:杨涛,1961年生,教授,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邮编:南京,210029。 杨绍峰,1970年生,硕士,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邮编:南京,210029。
  • 强化南京的交通中心地位,促进南京都市圈生长发育
  • 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Nanjing as a Transport Center,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the Metropolis of Nanjing
  • 浏览量:
  • 杨涛 杨绍峰
  • Yang Tao Yang Shaofeng
  • 摘要:
    在分析都市圈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交通发展对都市圈成长的促进作用基础上,提出南京都市圈交通建设的总体设想及具体规划,最后给出都市圈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都市圈交通南京
  •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growth of the Metropolis and the impetus of the transpor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general idea about the transport planning of the Metropolis of Nanjing. At last it gives some advic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 Key words: metropolis; transport; Nanjing
  • 1 背景:都市圈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其中降低成本是关键,而要降低成本只有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域范围越大,经济效益会越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下,资源的优化配置是通过行政命令在一个行政区范围内来实现的,它受到认识的限制,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下,资源要按经济规律来配置,要求打破行政的界限。都市圈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舞台。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0%时,将进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在世界城市化的潮流下,中国的城市化已经步入加速发展期,预计今后将有较快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发展会更快。都市圈是城市化的高级形式。   都市圈是由强大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邻近城镇和地域共同组成的高强度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区域。它是城市化、市场化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提供了相互靠近的若干城市,市场化密切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其合为一体。都市圈可以是跨行政区域的。   可以预期,都市圈会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组织形式,将成为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主要动力所在,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也将扮演重要的角色,都市圈的发展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2000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适时提出江苏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要求,即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江苏省政府决心强化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更好带动全省城镇发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指出,南京是江苏的第一形象、第一窗口,是江苏经济发展最有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要按照省会城市、长江下游中心城市、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功能定位,把南京做强、做大、做优、做美。   大家认识到形成全方位辐射的对外交通格局对南京的作用发挥、中心地位的强化意义重大,也是南京强化其全国影响力的必然选择。南京要提高影响力,首先要增强对周边的影响。南京的繁荣,有赖于周边地区的共同繁荣。 2 展望:大交通发展将加速推进南京都市圈生长发育   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人、物、信息双向流动的结果,健全的都市圈运作是以内在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为基础,以便利的交通、通讯条件为支撑,以行政的领导协调为保障的。都市圈社会经济活动以当日往返通勤范围的生产、生活为主要形式。   事实上,随着沪宁、宁合、宁马、宁通、宁连等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以及沪宁铁路、京浦铁路的相继提速,以南京为中心,一小时交通圈的通达范围已覆盖了宁镇扬和马芜滁六个城市。由此带来这六个城市间的购物、消费、旅游、公务、商贸活动日益频繁,假日经济效应明显。南京新街口商圈购物人流中,外地顾客已达60%,山西路商圈和河西装饰城外地顾客比重也日益加大,马鞍山市民一年在南京购买的装饰材料价值总量超过2亿元人民币。周末和节假日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玄武湖等旅游景点外地游客比重也显著增加。外地顾客和游客中,来自南京周边城市的居多数。另一方面,南京市民去马鞍山、扬州、镇江等周边城市休闲、娱乐和旅游的也越来越多。都市圈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对南京和周边城市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十五”期间,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将要开工建设的国家重点交通设施项目有: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长江三桥、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沪宁铁路电气化改造、宁芜铁路复线改造、宁启铁路、宁西铁路、西气东输管道等。都市圈内部将要建设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有:南京二环、沿江、宁杭、宁淮、宁滁蚌、马芜高速公路等。依托这些国家大交通重点项目和都市圈内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南京都市圈交通网络水平将迎来再次大飞跃。这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其本身对国家、区域和南京都市圈各城市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同时,也将进一步大幅改善都市圈内长距离通勤、消费、购物、旅游和商贸流通条件,都市圈内各城市的通勤圈、生活圈、商贸圈、物流圈……,将进一步相互融合、渗透,真正融为一体化的南京大都市圈。   当然,由于经济和认识水平的限制,目前南京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和运营与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具体表现为:①更多局限在本行政区域考虑问题,自我封闭,形不成全方位辐射的交通网络;②重视市内交通,对市—郊、市际交通问题重视不够;③不同方式间的衔接不好、效率不高;④客货运输区域分割、系统分割、条块分割,没有形成资源共享、信息联网、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统一的运输市场。这种状况不利于都市圈的生长发育,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完善,不利于经济发展。因此,在加快南京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尽快建立都市圈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区域协作、协调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已是当务之急。 3 构想:强化十大辐射通道,构建一小时交通圈   统计表明,“一小时”是人们日常单程出行能忍受的耗时极限。不超过一小时,绝大部分人是能忍受的。“一小时距离法则”对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来说具有明显的门槛作用。一小时交通圈是居民日常出行范围的最大理想边界,一小时交通圈也是都市圈发育的主要空间。都市圈的范围有多大、发育得好不好、活力强不强与大交通建设和作用发挥直接关联。随着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长距离出行的时间可以大幅度缩短,相邻城市间的空间和行政阻隔将被克服,人们的通勤圈、生活圈也将大大扩大;日常的居住、就业、消费、交往将越来越融为一体。   理想状态下,都市圈整体可以被看作为一个城市,一个覆盖范围广大的组团城市,“一个城市的感觉”是人们所期望的,也是都市圈建设应着力营造的,“一体化”是都市圈的追求和魅力所在。为此,都市圈的交通系统必须具备两大特征:一是要快速,保证在同样可容忍的出行时间限度(如一小时)内,能够完成更长距离的出行;二是全天候,不单要有高速公路,还要有轨道交通。因为地域扩大后,交通方式的选择范围变窄,可选择的、全天候的交通方式才能保证都市圈交通的可靠性。在中国人口密集的情况下,轨道交通还可以发挥其安全、运量大的优势。作为大都市圈城镇间的轨道交通包括快速通勤列车、市郊铁路、轻轨等多种形式。   一小时交通圈的大小取决于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常规轨道、高速公路为主要交通方式,一小时交通圈的半径可以达到100公里。以高速铁路为主要交通方式,一小时交通圈的半径可以达到200公里、甚至300公里。   以南京为中心,分别以100公里、200公里为半径画圈,内圈(一小时交通圈)为紧密联系圈,是都市圈的直接腹地,内外圈间的区域为都市圈吸引区。   外圈包含了江苏省南京、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镇江10地市以及安徽省的合肥、蚌埠、淮南、滁州、巢湖、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州9地市和浙江省的湖州共20地市的政府所在地。其中南京都市圈应包含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芜湖、滁州、巢湖、宣州8地市,是从南京出发一小时能够到达的地区。   要形成南京大都市圈,南京至邻近地市间都应有顺直、快速、全天候的交通联系。 构想十大辐射通道主要结点、建设意义、现状详见表1。   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网络规划的具体构想是: 3.1 建设“一小时交通圈”快速交通网络   大都市圈快速交通网络以实现南京为核心的“一小时单程出行”为标准规划建设,重点突出公交化的快速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的规划建设。在大都市圈范围内城市间利用既有的或规划的铁路线开行公交化的快速客运列车,并与南京主城内部快速轨道交通相衔接,为大都市圈范围内城市间长距离(100公里以内)通勤和日常公务、购物、旅游、休闲出行提供快捷可靠的交通方式。   快速道路网以城市间的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与城市的快速路系统紧密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高(快)速路网。都市圈高速路网应保证足够的容量以满足机动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间不断增长的交通流需要,同时注意与城市内部道路有机衔接。 3.2 以轨道交通为轴线,引导城市空间轴向扩展   交通设施要适应南京大都市圈城市空间布局形态,要以“干”字型为骨架构筑轨道交通线,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   南京大都市圈城镇空间分布总体态势是以南京主城为中心,向东(江南:主城—新港—龙潭—高资—镇江,江北:主城—浦口—大厂—六合—仪征—扬州);向西南(主城—板桥(梅山)—马鞍山—当涂—芜湖);向东南(主城—江宁—禄口—溧水—高淳)三个方向辐射,四条城市带,形成“干”字型的格局。   规划设想分别用四条快速轨道交通线(郊区铁路快线、轻轨、高速铁路)将这四条城市带串联起来,以增强城市间的快速交通联系,缩短南京与这些城市间的单程出行时距。同时,城市带的空间拓展以这四条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为纽带和走廊,呈跳跃式延展。 3.3 推进大都市圈交通网络一体化   大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融合(交通网络一体化)是大都市圈快速系统成败的关键之一: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逐步打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的条块分割和行政分割,将南京大都市圈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和经营融为一体,包括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融合,长途交通与城市公共交通的融合,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融合,不同行政区之间公路网络的融合等。 4 规划:建立现代化和一体化的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   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总体发展目标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机动化等发展态势和要求;适应2010年前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和国际性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要求;适应构建国际性的沪宁杭都市绵延区、南京现代化大都市圈以及东进南延、跨江发展的要求,建立起高度发达、高效便捷、一体化和人性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具体规划设想是: 4.1 建设“八射十线一环三通道”铁路对外辐射通路和现代化铁路枢纽   上海方向包括沪宁铁路实行电气化改造、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沪宁段。杭州方向新建宁杭铁路。宣州、黄山方向预留宁杭铁路与杭宣铁路联络线。沿江上游方向包括宁芜铁路复线改造,新建宁汉铁路。合肥、西安方向新建宁西铁路。北京(徐、蚌、滁)方向包括京浦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新建北京-南京高速铁路。淮阴、连云港方向预留宁连铁路。扬州、南通方向新建宁启铁路。   新建南京铁路绕行环线,联系对外铁路辐射线,形成组织和转换便捷的铁路枢纽。   形成三个铁路过江通道:保留南京长江大桥,新建上元门高速铁路隧道和大胜关铁路桥(隧)。 4.2 建设“十射十二线两环九通道”高(快)速公路网,公路网水平居全国领先   上海方向有沪宁高速公路、新建沿江高速公路。杭州方向新建宁杭高速公路。机场、高淳及宣州、黄山方向接宁高高速公路新建高淳至宣州、黄山高速公路。沿江上游方向有宁芜高速公路。巢湖、安庆方向新建宁巢高速公路。合肥方向有宁合高速公路。北京(徐、蚌、滁)方向新建宁徐(蚌、滁)高速公路。淮阴、连云港方向有宁连高速公路,新建宁淮高速公路。盐城方向有宁盐高速公路。扬州、南通方向有宁通高速公路。   建设两条公路环线:一环即主城外环,由绕城公路、纬一路、滨江路共同组成,全长约57公里,双向车道数6-8车道,设计车速80-100公里/小时。绕城公路进行高速化改造,纬一路、滨江路建成城市快速路。二环全长约130公里,双向车道数不少于6车道,设计车速100-120公里/小时,全线建成高速公路。   建设9条公路过江通道:包括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芜湖长江大桥、新建南京长江三桥(大胜关)、四桥(石埠桥)、五桥(纬七路—江心洲),预留三江口桥(隧)位和润扬大桥(在建)和马鞍山长江大桥。   都市圈公路网水平居全国领先。公路网密度达9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超过6.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达到一级以上公路标准,省道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市到县通高速公路、县到县或县到乡镇通二级以上公路、乡到乡通三级以上公路。县乡公路以“市—区—县—镇—村—组”为等级结点序列,实现村村通公路、乡村公路灰黑达标。   南京都市圈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规划设想如图1所示。 4.3 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物流中心 物流运输在国际上已普遍开展,人们称之为“第三个利润源泉”。所谓物流,是产品从供应者到需要者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包括取货、运输、装卸、储存和配送等各个方面。它是运输专业化、高速化的必然结果。物流运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下述方面:a.服务项目多样化;b.服务范围区域化;c.服务响应实时化;d.物流技术标准化;e.管理过程集成化;f.物流系统合理化。   物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区域物流,通过大交通方式实现,应该成为都市圈货物对外交流的主体;二是企业物流,主要通过汽车方式的配送在城市内部实现。   物流业的发展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协调配合:   ①衔接良好的交通诸方式。良好的公-铁、公-水、铁-水运输方式转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前提。   ②现代化的网络商务。物流需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同配合。   ③发达的货运中介业,物流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需要专门的中介机构来承担。   可以肯定,物流业在今后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必将成为21世纪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亮点。物流是多方式的整合,是对交通设施的深度开发利用。   建设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化物流中心,南京都市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全,规划的快速运输网络和设施居全国领先水平,长江深水岸线近百公里,对外开放港口有4个。完全有条件建设成为国家级综合性交通枢纽和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4.4 创造便捷的国际联系通道,打开南京都市圈与国际间交往大门   空运:南京禄口机场具备国际空港的各种设施,已开通多条国际航班包机线路。在南京迎接国际化、加强对外开放合作进程中,禄口机场应抓住契机,早日开通国际航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空港。在货运上,通过快速空运提高进出口贸易份额,突出特色产品、鲜活产品利用空运提高外贸比例。另外,借助上海大型国际机场的地位,在人员、信息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国际联系程度。都市圈内镇江、扬州、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城市均可利用发达的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在1小时内抵达南京禄口机场。   远洋:努力适应南京对外进出口贸易逐年增加的需求,加快运力结构调整,促进运力优化,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南京港、镇江港、芜湖港、马鞍山港都有良好的深水岸线,在我国内河港口中条件最好,最有条件发展国际远洋运输,特别是南京龙潭港的建设,将大力推动国际集装箱运输。   欧亚大陆桥:南京对外联系的又一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京沪铁路、宁连高速和规划的宁西铁路、宁连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打通南京与欧洲的陆上通道,进一步把南京推向世界。 4.5 建设发达的油气管网,为都市圈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   建设三江口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及相关的都市圈内支线管道和门站;在现有鲁宁输油管道的基础上,新建由沿海地区至南京的输油管道和过江输油管道。 4.6 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城乡一体、高质、高效的客运交通服务体系   人的活性是都市圈活性的直接体现,而人的活性取决于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的种类、便捷程度等。要建立高质、高效的都市圈客运交通服务体系。现代化的都市圈客运交通服务体系应具备下述特征。   全天候:在正常气象条件下,要确保畅通,在雪雾气象条件下也要能保证运转,不只是要建设公路,还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全方位:要同时向十大方向辐射,各向均一。这样都市圈的发育才能均衡,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都市圈也才能做大。   多层次:既要有市内的,也要有市郊的、市际的,既要有轨道,也要有常规公交。   多元化:既要有国家的,也要有股份的、私营的。   城乡一体:要淡化城乡的差别,使城乡交通系统连为一体。   换乘方便:要强化交通枢纽的设计,使方式间换乘方便,将换乘的时间减少到最少。   服务一流:以服务求生存,向服务要效益。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都市圈规划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成熟都市圈在中国还属新生事物,对都市圈的研究更是非常缺乏,如何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推进都市圈的生长发育需要专门的研究来解决。另外我们还需要通过研究来宣传都市圈的理念、来统一各方面的思想、来提出行动的方案。   如何在都市圈范围内,协调规划好基础设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是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5.2 成立都市圈交通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都市圈的交通建设运营   有一个机构来牵头并使其活动制度化是首要的,委员会应由都市圈各地市派员组成,本着平等协商的态度开展工作,努力寻求广泛的共识,委员会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都市圈的最大利益。   “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是应该始终坚持的。 5.3 要突破行政、部门界限,积极采用股份制的方式建设运营跨区域、部门的交通设施,促进交通的整合协调   要超越行政界限来规划建设。我国的大交通规划特别是公路交通规划,是按照行政区划来编制的,由于认识、财力等的差异,跨行政区的道路往往衔接不好,路网规划对跨界的道路也研究不够,这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地方保护,实现相互开放,直接服务经济发展的交通网络应先行,若干单中心自成系统的区域网应该为一体化的多中心的更大的网络所取代。   要将都市圈的交通线路作为整体统一运营,各自为政不利于提高运转效率,不利于实现整体效益最优。   不同行政主体间可以通过组建公司来运作跨区域的交通项目,共同分担投资,共同分享利润。   铁路、公路、水运部门可以通过股份制来投资建设码头、站场,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4 淡化市内、市际交通的界限 在我国,市内、市际交通是由不同的部门来管理和运营的,市内铁路的管理部门是地铁公司,而市际铁路的管理部门则是铁路局、铁路分局,市内公交的管理部门是市政公用局,而长途客运的管理部门则是交通局。由于各自为政,管理上就会出现麻烦,服务上也会出现真空。   时代发展到今天,城市已得到了很大发展,规模有了成倍的增长,已经很难分清那里是城市、那里是乡村,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界限也已日益模糊,运输组织的形式也显示了相同的特点,为了提高运输效率,必须对原来的交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硬件设施网络化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服务的一体化网络化,最大限度搞好服务、提高效率。 5.5 当前要推进若干重大工程的建设   加强与安徽方面的合作,开工建设宁滁高速公路,使宁高高速进一步南延到宣州。   在现有铁路的基础上,新增适当工程,创造条件开行市际的公交列车。   以公司制的方式规划建设南京——扬州、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的快速轨道交通线。
期刊浏览
2024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1 年
2020 年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2008 年
2007 年
2006 年
2005 年
2004 年
2003 年
2002 年
199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