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微更新优化策略研究]
- · 基于多元共治平台的社区微更新机制优化探索 [顾大治 瞿嘉琳 黄丽敏 姜薇薇]
社区微更新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关注度与日俱增。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案例分析,对国内现有的社区微更新机制进行梳理分类,并具体探讨了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基于相关研究,初步整合构建了政府管控、居间媒介、市民参与的多元共治平台框架,并从法规力量、社会力量、社区力量、人才力量和实体平台搭建五个方面提出保障平台长效发展的运作机制。最后,借助微信小程序应用,拟建微社区共治平台,并在其指引下,提出各多元主体参与路径,以期为未来的社区微更新机制提供参考。
- · 南京中心城区居民社区满意度差异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 [赵未坤 甄峰 秦萧]
在宜居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居民的社区满意度作为衡量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日益受到政府、社会学家、规划师等的密切关注。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论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城市居民社区满意度特征及其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多数居民对社区总体状况基本满意,但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评价不高;2)居民对其所在社区的评价存在分异现象,这与社区区位、社区类型、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密切相关;3)公共空间、美学设计、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社区条件对社区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基于上述分析,论文从公共环境营造、美学设计评估、公服设施供给、信息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社区优化策略建议。
- · 19 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李德智 谷甜甜 朱诗尧 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李德智 谷甜甜 朱诗尧]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的特点,构建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以南京市7个已改造老旧小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参与治理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区认可、改造项目认知和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参与治理态度对居民参与治理意愿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学历越高、居住时间越长,参与治理意愿越强烈,而性别、年龄和月收入水平对其影响不大。研究结果为提升老旧小区改造中居民参与治理意愿提供对策建议。
- · 新城市主义视角下基于CRAI的城市社区宜居性评价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周晓艳 甘甜 章芳]
城市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区。改善社区及周边的居住环境、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源与生活空间是提升城市宜居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国内外理论和实践背景下,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视角出发,利用P OI 数据和空间分析手段,运用改进C R A I 指数评价武汉市主城区社区的资源可获性,并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对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商业资源可获性最高,而文化资源可获性最低,不同资源的可获性差异较大;在空间上,所有社区资源均呈现较明显空间非均衡结构特征,尤其是社区的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整体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即高宜居性社区和低宜居性社区占比大,而中间层次的占比少。据此揭示出武汉市主城区社区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武汉市主城区社区宜居性的建议。
- · 网络经济驱动下社区便民商业设施配置方式研究 ——以菜市场为例 [李雪 张赫 于丁一]
我国的城市规划长期忽视居民行为需求等微观要素对空间发展的影响。随着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急速发展,基于居民属性和行为习惯的数据调查逐渐成为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辅助手段。以社区便民商业设施的代表——菜市场为切入点,选取天津市中心城区三类典型菜市场,分析网络经济对分级设定、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这三大规划要素的影响。进而从业态选择、等级结构、空间规模三方面,构建网络经济时代社区便民商业设施配置体系,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良性发展。
- [交通]
- · 城市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郑依玲 谢波 南贤淑 安子豪]
城市大规模用地更新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负二项模型识别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交通事故高发区具有人口密度高、居住用地比例高和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高等特征,城市交通事故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土地利用混合度正相关,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负相关,交通流量是土地利用影响交通事故的中介变量,以此为基础提出交通安全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 · 东中西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研究:以沪汉蓉客运沿线站点城市实证 [关海长 周靖祥]
铁路交通网络下,客运车次、流向暗含了区位、人口、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信息。以城市间铁路客运车次、类型和方向等数据为基础构建的城市体系空间联系指数甄别工具,可以有效描摹城市联动的内容、识别空间体系格局。结果发现:东中西区域呈现“东高西低”空间梯度格局;腹地城市依附中心城市获得发展机会,表现为“强强联合”与“弱弱竞争”特征;中心城市的辐射半径为800k m,联动最为密切的距离为300k m ;城市的地理区位和距离已经弱化,经济规模和吸附能力是影响东中西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重要因素;高铁的开通强化了区域协同联动,中心城市极化现象明显。
- · 高铁联网背景下城市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 [徐彩睿 但婷 何静 朱利晴]
以“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为例,借助ArcGIS 栅格分析法构建全国31个中心城市日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与可达性系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中国现状及规划高铁对城市等时圈及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时圈在空间上以“中心—外围”模式沿着高铁线路延伸,预计“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全部建成以后,相邻中心城市(除乌鲁木齐、拉萨外)3 小时圈连接形成紧密的网状;规划高铁对沿线城市等时圈及可达性的影响显著且差异明显,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等级差异化和空间集聚化特征,其最优区域将向西部拓展;除乌鲁木齐、拉萨外,其余城市可达性水平在空间上趋向均衡化。
- [规划与设计]
- · 非集中建设区规划思路探析 [杜瑞宏 黄晓芳]
在多年来快速化、粗放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非集中建设区有关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建设、实施与管理等问题愈发突出,而我国空间规划与行政机构的变革为解决非集中建设区众多问题提供了时代契机。本文突破“城市非建设用地”“非城市建设用地”概念的局限性,针对各市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的“非集中建设区”进行概念内涵解析,剖析了非集中建设区规划管控现状问题,借鉴了西安、上海、台湾地区的实践经验,在统一规划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提出采取“多规合一”的全域空间规划模式,构建系统化、统一化规划编制与管控体系,以及通过功能主导的政策分区、“规土合一”的土地用途、“生态保护与建设控制”的双向指标等管控方式实现非集中建设区统一性规划、整体性治理的思路。
- · 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演进特征及其趋势研究 [张依冉 于涛]
总规改革进入深水区,指标体系成为了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对规划的编制、实施和评估起到了重要的抓手作用。既往研究主要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研究指标的内容、选取标准与量化等方面,缺乏对指标体系在时间维度上的梳理。由此,从演进历程的角度出发,将总规指标体系放到历史的维度下,首先回顾国内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实践历程,分析其在不同演进阶段所呈现的特征,总结特征背后的规律与趋势。结果显示,在起步、探索和完善阶段,总规指标体系在编制、实施和评估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通过发展趋势的分析,对指标体系的编制、评估、监测提出建设性建议。
- · 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效能评价及决策模型构建 [张舒 陈天]
基于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特殊属性,重新梳理和探讨公共空间建设的多目标需求,引入“效能”理念,探讨公共空间效能的概念及研究意义,构建一个综合、弹性的框架来研究及评价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的决策模型及技术体系,为设计方案比选及规划管理提供分析工具与参考依据。以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心区的广场规划设计为例,对评价及决策模型进行初步检验。
- · 基于GIS的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分析 ——以南京市八卦洲为例 [崔志华 严煜]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 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 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 · 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及其与通勤距离的关系 ——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 [朱娟 钮心毅]
本文基于南宁市移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的居民居住地、工作地数据,首先分析了南宁市职住平衡特征及其与土地混合使用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南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单元尺度存在职住空间不平衡现象,职住平衡指标与土地混合使用指标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接着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检验了职住平衡、土地混合使用对通勤距离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较好的职住平衡可以降低通勤距离,居住在就业较密集的单元,或工作在居住较密集的单元,通勤出行相对较短。较好的土地混合使用水平可以缩短通勤距离,居住在居住与非居住用地混合度较好、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度较好的单元,居住者通勤距离较短,工作在4 类主要用地混合度较好、工业用地占比合理、医疗及教育设施密度较好的单元,工作者通勤距离较短。研究为南宁制定优化土地使用规划政策,改善居民职住平衡水平及通勤模式提供了依据。
- [防灾减灾]
- · 韧性城市视角下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 [陈奇放 翟国方 施益军]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化,海平面上升速率逐渐加快,严重影响着沿海城市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升沿海城市韧性已经成为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共识。基于韧性城市理论,构建了海平面上升影响分析及韧性评价模式,并以厦门市为例,展开了不同时间情景下的影响分析及韧性评估。结果表明,2030 年和2050 年在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下,受灾人口将增加6 万人和8 万人,受灾建设用地将增加5.1km2 和8.3km2,受灾道路将增加14.6km 和24.0km。同时通过空间评估,明确了不同地区韧性提升的重点。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厦门城市韧性提升的策略。
- [经济]
- · 西南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特征及其政策启示 [林韬 陈彩媛]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关系特征差异巨大,需要差异化的城镇化与工业化政策予以有效应对。现有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全国范围及东部沿海地区,对西南地区的研究不多。研究发现西南地区整体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较低,除四川、西藏外,其他省份城镇化发展普遍超前于工业化发展。研究还发现,省域内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关系同样存在巨大差异,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但相对于工业化发展仍显得过快;另一些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就不同类型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特征,需要因地制宜的政策导向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 · 昆明市主城区低价住区租金影响因素分析 [侯学英]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福利体系、住房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国城市的阶层分异和居住空间分异日益明显,出现了以低收入人群为主体的低价住区。研究采用租金指标反映住宅价格,将低收入住区住宅价格分解为不同住宅特征的特征价格,建立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各个属性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价住区住宅价格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同时也反映出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居住偏好,为低收入人群住房供给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