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化社会中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 · 家庭结构变迁:城市纯老家庭养老服务环境与需求探讨 [李芬 高向东]
从家庭结构变迁的视角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老年人 I A D L 需要帮助的程度均高于 A D L。老年人 现有养老环境的整体水平相对较好,其中养老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相对低一些。家庭关怀对城市 纯老家庭老年人养老环境总体评价水平的影响最大。同时,家庭关怀也是老年人精神慰藉的主 要来源。然而,家庭结构变迁弱化了家庭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功能。关注老年人养老服务环境 和物质需求的同时给予老年人精神慰藉,对营造一个良好的养老服务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 · 可持续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资金平衡分析与对策研究 [张帆 李德智 张建坤]
本文重点关注了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资金问题,通过分析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特殊性, 识别设施建设与运营期间的资金来源与支出,建立设施动态资金平衡分析模型来确定影响设施 资金平衡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可持续”理念提出针对性的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发展策略。
- · 超大城市的城乡老龄化社区特征及形成机制比较研究——以广州市太平通津社区和黄沙塘村为例 [赖舒琳 周钰荃 袁媛]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超大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较为显著。本文以超大城市广州为例,选 取城区社区太平通津社区和农村社区黄沙塘村,调查分析两老龄化社区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发现 :1两社区居住环境、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社会经济属性及代际关系差异显著,但老年 人口迁居特征与意愿一致。2两老龄化社区都由非老年人口基数下降、非老年人迁出和老年人留 守共同作用形成,但农村社区还存在老年人回流现象。3两老龄化社区形成原因共同点与差异性 并存。
- · “老漂族”的社会融入及影响要素探究——以北京市回龙观为例 [杨雪 钱云]
在北京等大城市,随着外来年轻移民安家生育,其父母也迁入照顾第三代,形成数量日趋庞大的“老 漂族”群体。“老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化、社会关系、心理三个 维度衡量“老漂族”的社会融入状况,同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其总体和不同维度的社会 融入影响因素。来自北京市回龙观三个典型社区的 200 份调查问卷均完成于 2015 年夏。研究表 明“老漂族”社会融入问题较为严重,社会关系融入和心理融入状况较差,又以社区参与、人际 交往和心理归属感最低,影响“老漂族”社会融入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社区的支持、“老漂族”的 主体能动性和家庭的氛围。因此“老漂族”社会融入现存问题的改善需要社区、家庭以及自身 的共同努力。
- · 行为活动视角下城市老年人户外空间的规划布局模式——以武汉为例 [谢波 郑依玲 李志刚 安子豪]
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城市老年人的户外空间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老年人户外活动需求。为 优化老年人户外空间布局,以武汉为例展开实证,通过分析老年人的行为活动规律与空间需求, 发现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空规律性较强,城市与社区尺度户外空间的老年人活动类型、范围与时 间均较为集中。提出城市户外空间应提升可达性,城市尺度的服务半径以 1km 为核心,社区尺度 以 220m 为核心,并采取多样化配置方式满足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时空需求。
- [旅游]
- · 基于大数据的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戴文 丁蕾 吴晨 刘培学 张义杰]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成为近年旅 游领域的一大热点。本文基于南京市智慧旅游大数据监测平台上 2015-2017 年的旅游流数据, 研究南京市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时间分布方面,以“年”、“季节”、“月”、“周”、“日”五个时 间尺度研究其变化规律 ;空间分布方面,从游客旅游路线偏好角度出发,并对最优路线进行研究, 得出相关结论,进而为指导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旅游营销、线路设计等提供 针对性对策。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工业遗产视野中的南通张謇实业群 [柳巧云 阙维民]
南通张謇实业群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起源标志,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积极救国理想与实 践最具代表性的反映,其“一城三镇”的空间布局是中国近代自主探索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开端。 本文从工业遗产保护的视野,分析张謇实业群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国内外类项比较甄别出其独 特的遗产价值,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 · 基于重要性-绩效分析的历史文化街区步行环境优化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地区为例 [梁晨 曾坚]
基于人的环境认知层次与历史文化街区特点选取街道系统、空间环境、物质设施和心理感知作为 准则层因子,并进一步细分为 16 个指标层因子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步行环境评价体系。以天津五 大道地区作实证研究,通过重要性 - 绩效分析的二维四象限图解析调研数据,确定各要素在优 势区、改进区、机遇区和维持区的位置。最终从改进机动交通管理、完善街区硬件设施、丰富 街区细节空间和引导街区有机更新四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 [经济]
- · 经济增长、城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基于省级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周强]
基于 1996-2015 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旅游业统计数据以及各省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用定量方法测度经济增长、城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城乡收入差 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城乡收入差异在过去二十年内呈现较为明显的“库兹涅茨曲线”效应。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城乡收入差异与经济增长、城镇化及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稳定的空 间自相关性。同时,相比传统的非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本研究的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旅游产业 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更为显著。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异同时具有正向与反向作 用,主要取决于地区旅游总收入与旅游产业区位熵的相对强弱。研究结果还表明,经济增长与城 镇化发展对旅游产业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
- · 创意产业园区周边绅士化:基于上海案例的实证研究 [王兰 邱松 廖舒文]
创意产业的集聚可改变原有的城市空间和功能,引入新的就业岗位和服务设施,实现城市更新, 但同时可能带来绅士化。本研究以绅士化理论为基础建构分析框架,选取上海 4 个创意产业集 聚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明确住房市场、人口结构和服务设施的变化,探讨创意产 业集聚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意产业园区带来了周边地区绅士化的方面和程度存 在一定差异,其中对人口结构和服务设施影响显著,带来高学历人口比例和咖啡馆数量的增加; 而周边地区的住房房价受创意产业园区的影响不显著。
- · 权力与空间不同组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苏南典型政区为例 [卞文涛 侯爱敏]
全球尺度重构背景下,以苏南典型政区为例,基于权力、空间耦合联动视角,考察了苏南典型政 区经济发展。首先将权力、空间联动模式分为 4 种 :高资源配置权 + 战略空间 ;低资源配置权 + 非战略空间 ;低资源配置权 + 战略空间 ;高资源配置权 + 非战略空间。此路径下,苏南典型政 区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1)当城市内权力体系和空间体系同构时 :1.“高配 + 战略”组合下 的政区易于吸引核心经济要素的集聚,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低配 + 非战略” 组合在发展前期服务于重点政区,而后期能借助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取得稳步发展。(2)当城市 权力体系和空间体系异构时 :1.“低配 + 战略”组合会致使该政区内的战略性空间资源在低权 力平台上耗散 ;2.“高配 + 非战略”组合下的政区又无法在短期内释放制度供给力,进而导致整 个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失败。
- · 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功能与空间布局研究——以襄阳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 [吴挺可 黄亚平]
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种建立在新的政策制度上的新产业空间,其产业功能及空间布局不同 于传统经济区及一般城市区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产业发展需遵循国际惯例、服务于国家发展 战略并响应区内政策红利,以此为思路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并进一步构建了襄阳自由贸 易试验区的产业功能体系。在分析了影响产业空间布局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策略,并指导襄阳的 实践案例。以上研究旨在为我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 [交通]
- · 近二十年国内外TOD研究进展综述——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邓元媛 常江 卓轩]
针对 TOD 研究主题,利用 CiteSpace 软件的可视化功能,对 1998-2017 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发 文数量、代表作者、研究领域等内容构建知识图谱,分析 T O D 研究进展及趋势。结果表明国外 研究发展较为成熟,TOD 逐渐从专业技术手段转向综合的城市管理方法,更多相关学科已经进入 研究领域。而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处于理论引入和传播阶段,研究内容较偏向交通领域,未来 研究应全面地认识土地开发的复杂性,重视社会、经济、管理等层面的影响,形成针对性的技 术研究方法。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潜力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刘巷序 常江 胡庭浩 冯姗姗 程汀瑞]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 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交通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 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用地扩展竞合过程,确定采煤塌陷地适合恢复城市生态用地的后备空间, 同时确定生态潜力等级。结果显示:徐州市采煤塌陷区有96.32km2 的土地适于恢复为城市生态 用地,其中可作为高等级生态保障用地的范围主要分布在贾汪片区、董庄片区,在今后城市规划 中应对这两个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建设给予高度关注。
- [规划与设计]
- · 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句法图解及其适应性研究——以云山屯堡为例 [王静文 王仲宇]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贵州安顺屯堡聚落是在明朝军屯制度的推动下,江淮移民基于本初的 汉文化传统,融合贵州山川地貌所造就的半军事半农居的产物。本文以安顺云山屯堡为研究案例, 借助空间句法与生态适应性等理论,并引入相关量化分析软件,对其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句法图解, 进而系统分析与探讨其自然与人文生态适应性,尝试把握屯堡聚落空间形式之后独特的建构机制 与组织逻辑,从个体屯堡聚落的探讨来完善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以期对屯堡聚落保护与可 持续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
- · 河谷型藏族村落空间特征及生成机制研究——以大夏河沿岸村落为例 [李巍 权金宗 王录仓]
在高寒地区特殊的河谷地理环境、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以及浓郁的藏族宗教文化背景下,藏族 聚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人居环境空间。通过实地考察、现场 测绘,借助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空间句法、图底法,对甘南夏河地区大夏河沿岸 3 个藏族村 落自然山水格局、建筑群体空间形态进行解析,提练特征,并挖掘其生成发展机制。研究发现, 河谷型藏族村落空间特征呈现出 :“背山面水、水村田隔、农田占据、村落退让”的山水 - 田舍 格局特征 ;“指状聚合、内部分散”的建筑群体平面形态特征 ;“宗教空间伴生、服务空间植入” 的建筑群体空间形态特征 ;并在“自然环境适应 + 生计方式约束”、“山水格局适应 + 部落传承 沿袭 + 对外交通引导”、“宗教信仰延续 + 现代文化介入”的机制下发生与发展。
- · 城市边缘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演化特征及类型研究——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 [缪羽鹏 马晓冬]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是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农村居民点变 化最为剧烈的区域。本文以徐州市铜山区为例,利用 2009、2014 年遥感解译数据,运用 ArcGIS 等软件定量研究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空间布局及动态变化方面的特征,并进行了综 合区划。研究表明 :(1)铜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明显的低值空间集聚,空间分异上呈现“东 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农村居民点形状方面,研究发现东南部地区居民点的连接度大于西北 部地区,呈现蔓延分布的状态。(3)铜山农村居民点空间整体离散,局部方面呈现“东疏西密” 的分布特征。(4)铜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处于较快变化当中,并且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性。(5) 以乡镇级行政单元将铜山区农村居民点划分为 :低密度团簇状—极速变化区、高密度小团块状— 快速变化区、低密度大团块状—较快变化、高密度点状—缓慢变化区。并提出相应的产业布局和 用地调控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