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微气候变化的影响与规划应对]
- · 武汉主城区长江冷岛效应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 [宋菊芳 郭贞妮 刘学军]
在热岛效应日益严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高效率地发挥宝贵的城市水体冷岛效应有利于解决城市热岛问题。以武汉主城区长江沿岸为例,主要通过多源数据格网化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长江冷岛效应扩散影响机制,提出滨水空间的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冷岛效应的强度随着与岸线距离的增大会出现衰减,并且冷岛主要分布于距江岸线0.5k m 内,但该范围仍有50.0% 热岛现象;(2)长江沿岸冷岛效应扩散阻碍因素的影响力强弱关系为:距江岸线距离(L)>建筑占比(PB)>道路密度(PR)>公共POI 核密度(K A)>其余POI 类型核密度;(3)滨江0.5k m 内,当绿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和道路面积之和的比例约为7:3 时,可基本抵消由建筑和道路带来的增温效应。综上所述,武汉市主城区长江沿岸存在“滨江高热区”,应在规划中对此类空间给予更多重视。
- · 双鸭山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格局变 化及模拟预测 [吕利娜 方强 叶欣 崔慧珍]
目前针对资源型城市的热岛研究重视不够,且模拟过程中缺乏指标与热岛之间的相关性论证,空间精度和模型复杂度难以平衡。论文以资源型城市双鸭山市为例,利用多时相Landsat TM / OLI 遥感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在分析植被指数、建筑指数、夜间稳定灯光值、城市地表沉降速率与地表温度相关性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预测了双鸭山市2024 年城市热岛效应空间分布,为双鸭山市转型过程中的城市规划和热生态环境治理提供辅助决策。
- · Phoenics模拟下的南丰古城风环境研究 [刘焘玮 程世丹 李欣]
南丰古城与周边的小城镇相比具有明显的冬暖夏凉特征,论文通过田野调查和Phoenics 软件模拟,并运用控制变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路网走向、街巷体系以及官厅宅院分布与区域风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南丰古城的城市形态在不同层面上较好地适应了地方气候条件,减少了冬季寒风侵扰,增强了夏季散热效果,并在主要城区部分形成了良好的风环境,也为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 典型住区形态下的风环境评估 ——以北京为例 [王彪]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环境质量堪忧,风环境的改善可有效地促进空气污染物的扩散降减和抑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文章通过城市住区形态参数化研究和CF D模拟来研究风环境和街区形态的耦合关系。选取了北京市10 种典型的住区进行城市形态参数化归纳,通过数值模拟,对各组模型在均一化来风初始条件下的不同高度平面的平均风速、湍流强度、2m 高度低风速区占比等风环境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影响近地面(< 20m)风环境的重要的城市形态参数。论文有助于揭示街区形态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规律,提出的基于风环境的住区形态规划设计建议,有利于选择合适的街区形态以促进近地面高度的空气污染物降减,为未来城市住区营造良好通风环境提供规划建议和参考。
- · 天气因素对公交客流量的影响研究 [邓一凌 纪桂林]
公交客流量是公交企业在经营中最关注的经济指标,研究天气因素对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可以帮助公交企业提前应对天气变化造成的公交客流量波动。利用2014 年8—12 月广州市6 路公交的刷卡数据和日平均及小时天气数据,将公交客流量残差作为因变量,气温、天气状况、风力作为自变量,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经常性乘客和偶发性乘客的工作日、休息日公交日客流量和小时客流量模型。研究发现,天气对公交客流量的影响随着乘客类型(经常性/ 偶发性)的不同、出行模式(工作日/ 休息日)的不同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小雨、中雨/ 大雨会显著降低公交客流量,休息日相比工作日、偶发性乘客相比经常性乘客更加明显;雷阵雨会显著增加偶发性乘客的公交客流量,但对于经常性乘客的影响不显著;气温、多云、阴、雾对公交客流量的影响仅在小时模型中显著。最后从公交运营、公交站点设计及站点周边步行环境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应对不利天气的建议。
- [规划与建设]
- · 海岸带空间规划编制陆海统筹的关键技术探索 [王丽丽]
目前在海岸带空间规划编制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陆海统筹关键技术体系。文章从陆海资源、生态安全、功能、空间、基础设施5 个维度着手,通过资源利用优先度分析、层叠用海兼容性分析、陆海功能兼容性分析等技术方法,构建陆海统筹的关键技术体系。最后针对陆海综合管理机制和陆海统筹核心管控内容传导两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沿海省、市(县)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实践提供借鉴。
- · 公交都市建设的反思与佛山的规划实践 [何小洲 柯靖宇 杨涛 刘超平]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机动化水平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城市交通和环境问题,“公交都市”战略应运而生。国内前后3 批公交都市创建城市积累了大量优秀经验,也反映出当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公交都市的建设应抛弃“就公交论公交”短期行为的传统思路, 按照中长期发展策略与近期行动并重的新思路,以都市为本、公交为核、保障为基,注重“都市”与“公交”的协同发展,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充分供给土地、路权、资金等公共资源,同时注重公交行业公益性与经营性的平衡,并通过法制化手段保障公交都市战略的有效落实。
- · 空间行为视角下的上海郊区新城生活空间研究 ——以奉贤与南汇新城为例 [朱秋宇 塔娜]
新城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空间蔓延的重要手段。国内对新城的研究注重新城开发建设与空间绩效,缺乏对新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时空间行为研究为从微观个体层面透视城市空间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利用2017 年对上海市郊区的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居民的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日常生活设施为核心,借助GIS 空间分析对新城空间的设施状况和居民的行为空间进行刻画,推出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的生活空间特征。研究主要发现:新城公共交通建设的不足是限制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因素;工作活动和个人照料活动是新城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新城内的日常生活设施状况会对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百度热力大数据的活动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新城居民活动时间规律。研究还基于新城生活空间的理想模式讨论两个新城发展的不足及营造新城生活空间的具体措施。
- · 徐州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公平性评价与优化研究 [马跃 沈山 史春云]
利用大数据与GIS 空间技术,从供需平衡的视角入手,综合运用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可达性模型和最大覆盖模型等方法,测度徐州市主城区绿地空间布局的公平性。结果显示:各街道城市公园、社区公园、道路绿地和河滨绿地人均面积和可达性差异明显,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绿地空间布局效率差异较大,部分区域存在服务范围交叠和“人绿错位”的现象。对布局现状的设计优化方案提出了优化建议。
- · 天津近代园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胡梦凡 董璁]
天津近代园林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下城市建设活动的内容之一,是政府意志、民众意向与地方文脉共同作用的产物。通过文献排查汇总天津地区近代园林信息,结合历史地图绘制不同时期不同园林类型的地理分布图,归纳其时间分布具有“华洋并进、骤兴渐衰”的特征;利用WEKA 多元变量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对天津近代园林分布的地理信息进行类型归纳定量研究,可知其同时具有“组团化、二元化、近商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继而探究其与城市形态、本土文化、意识观念的内在关联,为天津近代园林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 · 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传统工业园转 型路径与规划策略 ——以临沂市江泉工业园为例 [潘鑫]
产城融合体现了园区和城市发展的动态协调关系,它不仅仅是园区发展的目标愿景,更是一个围绕经济产业、功能空间、设施配套三大核心任务的渐进式更新过程。研究认为,传统工业园的产城融合发展基本遵循产业园区到专业化城市功能区或产业新城的发展逻辑,但具体转型目标需要结合城乡发展需求、园区发展阶段、园区用地规模等综合确定。规划实践中,经济产业融合应给予制造业足够重视,功能空间融合应强化园区的城市功能培育,设施配套应通过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方式补齐各类设施短板。
- · 合作社视角下县域城乡要素流动网络演变研究 ——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黄勇 杨帆 孙卓元 葛国钦]
为探究县域城乡要素流动网络结构及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文章基于农村合作社资金和人员流动的现实场景,运用复杂网络方法,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构建多时段县域城乡要素流动网络模型,计算整体性、稳定性和层级性指标。结果表明:1)渝北区城乡要素流动网络逐步完善,逐步形成了覆盖所有涉农乡镇的城乡要素流动优势区,城乡融合发展趋势明显;2)受我国城乡关系阶段性影响,县域城乡要素流动网络从早期的“城市主导型”、中期的“城—乡—村等级型”向后期的“城乡均衡型”网络结构演化。最后从优化县域城乡要素流动结构方面提出相关规划建议。
- · 整合与重构:黄土沟壑区乡村基本生活单元的规划方法研究 [张晓荣 杨辉]
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外源驱动力和乡村内生需求的综合作用,导致乡村地域社会经济结构的重塑,并引发乡村空间特别是乡村生活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文章立足于黄土沟壑区乡村的发展现实、问题和趋势,提出通过村庄系统的内部整合以重组乡村基本生活单元,并最终实现地区乡村生活空间重构的思路,具体研究了乡村基本生活单元重构的人口规模预测方法和空间布局方法,旨在为该地区乡村远期现代化阶段的适度集聚提供路径和规划方法指引。
- · 面向人口空间分异的城市教育设施配置方法 ——以武汉市 硚口区初中为例 [徐涛 刘颖莹 卢桂伊 张凯]
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逐渐凸显的教育设施与适学人口空间分布不匹配问题,提出基于人口空间分布差异的教育设施布局优化配置技术方法。首先,提出基于地块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教育设施需求预测方法,进而利用两步移动搜寻法划分教育设施服务区并评价供需平衡性,最后利用空间交互模型优化教育设施布局。将该方法实证应用于武汉市硚口区初中布局,发现教育设施空间供给与人口学位需求存在空间错位问题,基于社区两实人口预测学位需求选定新增教育设施地址和扩容设施,有助于提升硚口区教育设施供需平衡性,保证设施服务公平性。
- ·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文化景观遗产研究述评 [周觅 邬东璠]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 CiteSpace 软件分析近30 年国内外文化景观遗产期刊文献,梳理研究发展态势与特征。结果表明:国内外各有3 个发展阶段,呈现关注热点增多与领域细化、概念认知扩展、保护管理目标转向复合化3 点国内外相似特征,以及国外研究与社会发展议题整合更充分与国内前期研究对自然属性重视不足的差异。提出我国研究展望:填补国内尚未充分重视的国际热点,并促进本土文化景观价值认知和表达;与国家战略、社会发展议题建立更多关联协作。
- · 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城市品牌 ——以南京非遗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研究为例 [何晓宁]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提升文化自豪感,国家大力提倡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南京为例,通过分析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3 个方面阐述了非遗文创产品对传承非遗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弘扬地区精神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南京非遗文创产品的具体发展情况论述了创新性发展非遗文创产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 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空间分布与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 [陈琳 胡希军 韦宝婧 龙郡 罗紫薇]
以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中的392 个传统村落与11 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遗产源,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分析遗产源的空间分布与水系、交通、距中心城市距离、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计算各因子对遗产源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结合MCR 模型对沅水流域进行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旨在为湖南沅水流域传统聚落整体性保护与遗产廊道构建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结果表明,沅水流域内的遗产源呈“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大部分的遗产源分布在河流附近,交通较为便捷,距中心城市距离适中的低海拔丘陵与盆地的缓坡地带,遗产廊道适宜性较高。根据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廊道规划建设措施,从而促进区域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 · 城市遗址保护与利用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 ——以西安城区为例 [张定青 赵一青 竺剡瑶]
遗址保护对于当代城市空间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者矛盾也十分突出。阐述遗址多元价值内涵,建立多元价值分析框架,采用多案例综合分析方法,从城市发展的宏观层面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西安城区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不同模式,探讨遗址的保护利用如何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在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实现其多元价值。总结多元价值理念对于当代城市遗址保护的意义,并对遗址多元价值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建议。
- · 苏北工业遗产群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邓元媛 辛梦远 高智强 聂存明]
工业遗产群作为一种区域性的遗产保护概念,为认识单个遗存的保护再利用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使得区域内工业遗存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紧迫性。文章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近现代以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梳理,挖掘该区域工业发展特征、工业遗存的产业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为苏北工业遗产群的整体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依据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