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化社会应对及措施探讨]
- ·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构建研究 [李灵芝 张建坤 石德华 王效容]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主导下解决养老问题的助推器。本文从社会组织的参与角色为出发点,基于可持续理念,构建社会组织“双向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且对该模式运行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养老服务内容制定、运营模式选择、人力资源配置、资金运作方式等。文章以南京市丁家庄社区为例,结合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模拟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分析关键环节的同时,为实施路径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思路。
- ·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探讨 [陈佳 冯长春]
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我国正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成为社会、政府、家庭都极其关心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适宜的居所是养老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养老地产在中国发展较晚,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众多企业进入养老地产行业,方兴未艾,但存在的问题也较多。养老地产在美国、西欧及日本发展得极为成熟,已经形成体系化的发展,中国可借鉴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
- · 老年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与建设实践 [胡庭浩 沈山]
阐释老年友好型城市概念,综述老年友好型城市的研究进展与建设实践,总结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发展演变过程。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特征、规划策略、建设内容三个方面;国内主要从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城市规划以及建筑学对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展开研究。针对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学术研究较为匮乏,提出构建系统化的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多学科综合化研究体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 ·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及支撑体系研究 [仵亦畅 成虎 张建坤 王效容]
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我国今后社会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养老问题背景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及支撑体系两方面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以养老服务为基础在老年人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联系,并为实现服务运作的社区平台提供包括设施建设、组织管理、资金运作以及信息化平台四个方面的支撑“元素”,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思路。
- · 国内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进展 [沈山 胡庭浩 栾阿诗]
在国内,以城市为尺度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梳理我国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概念、相关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从城乡规划学以及人口学和社会学、地理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国内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我国城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在概念、规划规范、建设内容、运营机制、配置理念研究上仍需探索。
- [规划与设计]
- ·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的变革 [彭亚茜 陈可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我国古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作为城市形态结构一部分的商业空间,其在城市中所占地位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形态也随之进行着不断的变革。本文依循纵向时空的脉络,着眼于商业空间形态的外部实质特征,梳理出我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变革的历程,分析归纳其特征,并总结出我国古代商业空间形态变革的特定规律,对于理解城市和商业空间形态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有着积极作用。
- · 新加坡城市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与启示 [任赵旦 王登嵘]
新加坡的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布局体系是在环状城市和新镇建设两个基本城市空间模式指引下塑造而成的,其中:最高级的城市中心区规模不断扩张,已成为聚合多元功能的中央活动区;3个区域中心有效地实施了分散商业中心战略,增强了城市人口郊区迁居的吸引力;次区域中心成为城市中心区外向区域中心过渡地区的服务节点;边缘中心与城市中心区紧密衔接,承担着分解CBD 商务办公需求的职能;新镇内分新镇中心、小区中心、邻里中心3 个层次,按标准配置社区商业。新加坡丰富的商业中心等级层次更能适应服务需求的平缓过渡,分散设置商业中心与城市中心区规模扩张并举实现了生活性商业设施和高层次商业设施的合理布局,而在单个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中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汇聚商业人流,并为之不可确定发展预设弹性空间,这些有益经验都可以运用到我国城市的商业中心规划布局中。
- · 空中步行系统在城市商业街区更新规划中的策略研究——以台北市新光三越信义新天地为例 [徐诗伟 李昊 叶静婕]
通过对台北市信义计划区新光三越信义新天地空中步行系统建设背景及其发展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其形成机制、实际效果及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大陆地区城市商业街区的建设状况与现实需求,对空中步行系统在城市商业街区中的建设策略以及实施机制进行研究探讨,总结具有操作性的策略与措施,为我国城市商业街区空中步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 · 遗产性老城区城市肌理及其公共空间设计理念——以青岛为例 [李静雅 陈可石 邰浩]
从城市形态学中城市肌理概念出发,通过人本行为认知城市空间。以青岛老城区为例,分析城市肌理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并解析城市肌理的构成,探究老城区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提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路径:在符合城市规划理念、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重视功能肌理中生活空间的质量,注重公共场所的人本化设计。意在为中国当下城市建设中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一些建议。
- · 以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港产业园规划引导研究——以淮安空港产业园为例 [刘新华 宋伟 王松杰]
文章以国内兴起的支线机场空港产业园为研究对象,选取淮安空港产业园为典型案例,在借鉴国内外知名空港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比较航空港及周边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的空间特征与发展潜力。从功能定位、产业格局、空间引导和交通联运等视角出发,初步探讨了以淮安空港产业园为代表的国内支线机场未来发展的模式与思路。
- · 城市综合体的建筑设计研究——以无锡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例 [杨敏 瞿立新]
城市综合体作为一种商业建筑形态, 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 其建筑设计方案是影响城市综合体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无锡城市综合体建设为例,从设计定位、城市文化、内外部空间、交通组织、绿色设计等方面分析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赋予城市综合体以新的内涵和活力。
- · 从“绝对产权”到“相对产权”控制——一个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效性分析 [郑晓伟]
文章提出清晰的绝对产权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控规编制与实施的交易费用,但界定绝对产权的做法不适应我国的土地政策;进而提出在控规中对“相对产权”进行控制的制度性理念,即提出将控规的“技术工具”属性上升为一种长期性针对不同利益主体“普遍意愿”下的社会契约规范;最后从规划衔接、价值取向、设施配置、控制指标、实施管理、制度建构六个方面探讨了以社会契约为目标的控规“相对产权”控制途径。
- · 双转型背景下东莞二次城市化发展的规划应对——以常平镇为例 [占思思 盛鸣]
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第二次转型。常平作为在珠三角大背景下把握住先发优势发展起来的强镇,城市化率高,但其城市化质量较低,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和就业构成的非农化水平已相当高,但产业、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仍比较低,呈现“半城市化”特征。随着东莞“双优势效应”的明显减弱,及“双边缘化困境”逐渐来临,在经济社会双转型背景下,面对资源紧约束、土地效能低等问题,常平急需提升二次城市化质量。本文结合常平镇情况,从产业、人口、土地利用三方面,探讨半城市化特征、问题所在,以及出现的原因,以空间重构、提升为切入点探索二次城市化的规划路径引导。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生态干扰分析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效益评估——以长沙市苏圫垸为例 [曾振 周剑峰 肖时禹]
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诸多重要的生态过程,如水文、生物栖息、生物迁徙、自然通风、海潮淹没等,保护好这些动态生态过程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关键的意义。本文以长沙市苏圫垸为例,全面分析城市建设对水文过程、生物迁徙活动过程、自然通风过程的干扰,利用G I S进行空间格局分析,识别潜在的生态要素以及空间组合构成,并应用Fragstats 景观生态格局软件,选择斑块分维度、香农多样性等景观生态指数对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生态效益评估,以校核空间方案在生态规划方面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其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亦可为其他地区生态规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 [土地与房地产]
- · 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政府管制行为辨析 [王海卉 张倩]
随着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逐渐成为共识,各地的政策实践正聚焦于具体的操作手段。但工业用地的非集约利用有其现实逻辑,对此的认识往往不足,并引发政策制定中的谬误。本文从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既有评价标准出发,对相关政府管制行为进行分类,从市场供需关系和交易行为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指出集约化相关政策行为应该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融合对政策问题的认知、政策方案的评价以及政策实施的反馈,才能富有实效地推进。
- · 从节地角度探讨合理的居住建筑用地指标——以南京、上海、杭州市为例 [张彧 李岗 王烨]
文章以南京、上海、杭州市为例,探讨了影响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的主要因素,一是居住建筑面积标准,二是容积率。从影响容积率的两个主要因素——建筑密度和建筑层数的角度,探讨了建筑层数与节地的关系及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合理阈值,最终给出了长三角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的建议。
- · 美国城市用地分类体系的构成和启示 [王卉]
城市用地分类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控制土地开发的基本手段。论文通过阐述美国城市用地分类的产生、演变和现行的分类体系,探讨区划技术下用地分类的目的、方式和实施机制,并对完善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用地分类体系提供思路。美国的用地分类提供一个相对宽容的控制体系,它以排除用途之间的相互干扰和促进城市合理的土地使用为原则,为未来的土地开发提供多种可能性。
- [交通]
- · 高速铁路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格局的影响 [李阿萌 肖翔]
针对目前关于高铁对不同城市影响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以长三角通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比较2005 年和2011 年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通高铁后,所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均有明显提升,轴线联系更加明显,城市间联系网络化趋势增强,但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差异加大,传统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更强。从集聚与扩散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集聚能力更强,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成为区域经济联系度核心城市;同等级城市之间集聚和扩散更加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受到大城市扩散效应的影响而加快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铁反而加速小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出而进一步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