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景观研究]
- · 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格局探析格局探析 ——基于文化景观视角 [刘淑虎 黄龙英 黄静馨 许广通]
为构建全面展现闽江流域历史演化脉络和鲜明价值特征的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充分汲取文化景观理念中的 “历史层积”与“价值关联”方法,结合熵权 -TOPSIS 模型、核密度分析与最小生成树模型等定量方法与可视化工具,文章首先系统地梳理了闽江流域历史层积过程,从古代格局溯源与现今格局识别两方面,解析各时期流域的演化脉络、空间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古今层积中提炼闽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及与之相关的格局要素,最终确立价值关联下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一江一脉两山、多点三轴三区”空间格局,实现自然山水、人文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全方位展现,为地区未来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 · 楼阁文学视角下的城市标识性历史景观风貌研究 [张卫 崔凌英]
楼阁是城市标识性历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楼阁文学的视角下运用数字人文的方法对江南三大名楼古诗词进行信息挖掘、景观分析与文学制图,观照名楼的景观风貌。文章对比分析三大名楼景观异同,并从历史学、文学角度溯源、考证,认为景观同楼阁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建废盛衰与历史变迁、楼阁文学与文化积淀联系紧密。文章旨在探究城市标识性历史景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关系,以开拓城市更新发展新视域。
- · 基于动态完整性的城市历史景观保护范式研究 [孙剑桥 邵龙]
文章以城市历史景观为研究对象,引入动态完整性理论,运用跨学科交叉、文献解读与分析、历史地理空间数据叠加等方法,构建在动态语境中维系公众与时空连续体的双向建构与认同关系的城市历史景观动态完整性保护范式,并以城市历史景观试点城市之一的巴拉瑞特市为例进行保护范式的案例研究,为城市历史景观认知、城市遗产保护、动态完整性理论的实践提供范式指导。
- · 基于集体记忆的城市历史景观活化途径研究 ——以襄阳为例 [赵星雅 李佳怡 张志远 王玏]
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也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视角解读城市历史景观层积动态演变特征,借助集体记忆理论对集体记忆建构机制进行解读,为城市历史景观对文化认同的构建和活化提供依据。文章通过复杂网络研究方法,对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要素进行提取,统计分析古籍文献中的城市历史景观记忆构建的逻辑关系,解译记忆客体与记忆载体的作用机制和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最终从不同的关联关系提出格局景观、区域簇群、场所标志 3 个层级的城市历史景观活化策略。
- · 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以哥伦比亚波哥大地区为例 [谢硕宇 童佳玉]
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面临着洪涝灾害和住房紧缺等一系列复杂的城市问题,无序化的城市扩张破坏了波哥大河的自然环境。文章从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出发,对当地历史上存在的“脊田”这种特色农业耕种方式进行深度剖析,强调了景观作为一种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同时具有生态效益及文化内涵。通过分析波哥大地区的历史景观及现状问题,提出了可持续的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 [规划与建设]
- · 城市更新中漫天要价“钉子户”困局的形成机制与破解之道 [袁奇峰 刘鹏飞 贾姗]
面向存量的城市更新在整合协调多元产权主体的利益诉求以形成更新改造集体行动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漫天要价的“钉子户”困局,使得城市更新推进缓慢,公共利益受损。漫天要价“钉子户”困局是少数业主的机会主义行为和多数业主的“搭便车”行为所共同造成的。而地方政府急于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和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开发商为缩短资金回笼周期,进而导致二者被“钉子户”所把持,最终或以公共利益补偿“钉子户”的漫天要价,或延缓整个更新项目推进。漫天要价“钉子户”困局的破解首先是完善城市更新的制度设计,明确改造规则,形成更新改造自主申请市场。其次在于提高社区治理能力,鼓励基层民主形成业主利益共同体,依托业主群体内部丰富的社会资本制约“钉子户”的机会主义行为。最后,完善城市更新立法工作,明确城市更新中征收权的应用细则。
- · 水系影响下的浙江萧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生成机制研究 [周梅子 贺勇 陈钰凡 浦欣成]
文章将水系作为线索,以浙江萧山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 GIS 空间分析获取聚落选址与水系的相关性,结合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将萧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划分为4 种典型模式 :丘陵畈田型聚落、湖荡畈田型聚落、泾浜圩田型聚落和标准圩田型聚落,并选取 4 个典型聚落样本图解其空间形态特征,分析自然环境、农田水利和水运交通对聚落形态生成的影响机制,为水网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景观特征的保护更新提供思路与参考。
- · 论近30年我国城市规划的信用创造工具属性 ——基于权力、生产、货币的理论框架 [刘辰阳 彭震伟]
相较于我国城市规划实践的丰富积累,本土化的理论发展难称丰硕,规划行业热衷于批判不符合规划逻辑的城市发展现象,却难以将其组织成为系统性的知识,更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文章以信用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一个描述我国制度下城市规划属性的理论框架—城市规划是一种为城市创造信用的工具。在这一框架内,城市规划通过弥补制度缺陷将国家意志通过权力、生产、货币 3 个维度向具体城市空间传递,促成了地方政府服务、生产要素集聚、商业信用融通之间相互强化不断发展的双向循环,进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城市空间具备了信用属性。但是,任何城市信用的扩张都必须在未来有相应的持续性收入作为保证,否则城市就会陷入信用破产的危机,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我国城市信用扩张中潜藏的危机,并提出了两点政策性建议。
- · 多源时空数据驱动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范式变革趋向分析 [董蕴豪 王威汐 乔永康 彭芳乐]
文章分析了复合目标导向下的地下空间规划数据驱动需求,归纳了多源时空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其地下空间规划应用场景。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发展要求,从技术方法、成果形式、管控模式、管控要素等角度诠释了多源时空数据环境中的地下空间规划范式变革。针对数据驱动型地下空间规划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并构建了数据驱动型地下空间规划框架。
- · 基于生态基因柔性修补的苏州老旧社区零碳化改造研究 [谢超 沈丽娜 党啸 赵若凡 王艺霏]
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革命向阳发展的新时期,急需探讨如何将社会的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优化充分结合。文章选取苏州古城内老旧社区作为设计研究案例,通过对案例地物质生态环境评估与人群行为特征的评估,发现基地内资源利用率低、空间场所缺失等问题。结合对传统营建生态基因与现代适变生态基因的识别,建立智慧生态基因图谱。以低碳排、高效能的城市改造策略进行区域的柔性修补,重构人地关系,建立适用性强的社区碳核算方法,为城市零碳化改造提供参考。
- · 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培刚 曲鹏慧 杨宁宁 罗小龙]
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体现,从省域视角辨析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将有效支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文章以江苏省 472 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等模型,分尺度、分批次识别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格网分析 + 地理加权回归”框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结论如下:①不同尺度下,江苏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差异化集散特征,区域、市域尺度下传统村落分布较为分散,区县尺度下呈现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分布在苏州吴江、无锡宜兴、扬州高邮和江都 ;②不同批次传统村落在苏南地区的空间分布密度远高于苏北地区 ;③生态、人口、经济、交通与城市因素对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作用方向、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湘南宗族型传统村落共享空间特征研究 [张梦淼 肖灿 唐成君]
文章研究涉及的湘南宗族型传统村落地处湖南省南部,是以血缘关系和族谱为纽带,拥
有完整的宗法礼制和生产关系的传统村落。选取湘南地区 3 个典型的宗族型传统村落为研究样本,将共享空间分为物质载体、社会交往、精神寄托、文化延续 4 种类型 ;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村落、村民、游客 3 个维度构建空间网络模型,解读空间—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村落共享空间特征,探讨宗族文化对村庄有形实体空间的影响,以期为宗族型村落建设中的空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 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时空演变研究 [陶德凯 唐凯旋 罗吉]
环境约束条件下建设用地效率成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空间发展研究的焦点。文章以长三角地区 41 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 SBM-Undesirable 模型与全局参比法测度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动态分析长三角区域整体及各城市的建设用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 :(1)SBM-Undesirable 模型与全局参比法相结合可以解决Malmquist 指数时空特征定性评价的局限性 ;(2)2011—2019 年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呈提升态势,但变化趋势呈 U 字形的演化特征 ;(3)城市建设用地效率空间格局演化较为剧烈,低效率区域呈现“面状—零星点状”发展,高效率区域呈现“零星点状—反 K 字形网络状” 发展 ;(4)根据非有效城市的投入产出冗余程度可进行相应比重调整,推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后,提出长三角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提升优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 · 社区农园国内外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对比研究 [黄瑛 吴浩盛 张雅婧 杨槿]
社区农园的建设及其展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日益增多,文章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CiteSpace 对国内外社区农园研究的发文地域、关键词、突现词知识图谱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在社区农园研究历程、内容和深度方面既有相似性又存在显著差别,未来我国社区农园发展趋势应积极探索其作为破解“一老一少”困局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有效路径之一。
- · 分形视角下城市非规则道路网近百年演化过程研究 [韩宝睿 董任 丁梓轩]
城市道路网在不同时期具有独特的网络结构,然而在近百年历程中如何演变,其过程并不清晰。研究以城市非规则道路网为例,通过历史资料整理提取了南京市鼓楼片区 1900年来4 个时期道路网,运用分形理论量化表达道路网覆盖均匀度和发育复杂度。结果表明:鼓楼片区非规则路网是由贯通性主干路牵引形成的 ;其路网相对稀疏,依然有更新和改进的空间;路网覆盖度和连通度近年来趋于平缓,城市应重视干道的功能拓展和“大院制”支路的打通。通过文献史料分析,解释了不同阶段规划思想、社会变革等因素对道路网演变起到的作用,认为历史古城道路网的更新保护应重视起牵引作用的骨架干道,同时重视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求,提升其可达性。
- · 基于MGWR模型的大城市房价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 [强欢欢 王慧 雷书雨]
文章以 2022 年南京市主城居住小区为基本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克里金插值分析法对主城区房价的空间分布与分异进行分析与模拟,然后引入住房阶层理论在划分不同居住阶层基础上,分析各阶层间的空间分异特征 ;最后利用混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探究住区属性、区位条件、交通特征和配套设施 4 类因素对主城区房价空间分异的影响。研究表明 :①南京市主城区房价整体呈现由主城西向周边区域逐步递减的多组团模式 ;②主城区不同住房阶层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集聚特征,阶层间虽未出现明显的空间隔离、对立或极化,但富裕阶层对主城优势资源和环境的剥夺现象显著;③各类因素对主城区房价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住区属性的影响较稳定,区位条件的影响具有空间全局性,而交通特征和配套设施的影响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边界效应,即房价与设施空间距离的负相关性具有空间范围界限。
- · 交通与土地利用要素供给对通勤圈空间特征的协同优化机制 ——以武汉市为例 [郭亮 彭雨晴 张彪 韩梦凯]
在交通矛盾日益制约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居民时空大数据的通勤圈空间特征研究为精细化交通与土地利用等要素配置提供了有效视角。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息数据识别出商业(务)型、工业型两类通勤圈,结合情景模拟探究交通与土地利用要素供给对通勤圈形态变化及内部交通结构特征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 :(1)商业(务)型通勤圈呈现“圈层 + 轴带”和“核心集聚 + 圈层扩展”两种结构模式 ;工业型通勤圈则呈现“纺锤模式”布局,通勤方向性更为明显。(2)轨道交通要素供给会重点影响通勤圈的形态、拉长通勤距离;土地利用要素的紧凑布局有利于促进通勤圈圈层集聚,缩短其通勤距离和时耗。针对两种类型的通勤圈,从促进通勤圈绿色出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的优化策略。
- [人文与社会]
- ·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物业上市企业服务效率评价 [张燕 张逸荃 高强]
物业服务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进民生福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物业企业作为其基本服务单元,探究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以增效提质、与时俱进、人民满意为标尺的服务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全国 43 家物业上市企业作为截面样本,以高质量发展为研究视角,引入 ESG 理念,重构物业服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SE-DEA模型对其物业服务效率进行测度与比较,并按不同的 ESG 等级分析制约物业服务效率的因素,由此提出中国物业服务上市企业服务效率提升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