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市议程》的解读与实践]
- · 参加筹备“人居三”工作的回顾 [毛其智]
2016年10月17-20日,第三次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简称“人居三”)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人居三”正式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文件——《新城市议程》。本文回顾了作者参加筹备“人居三”工作的过程,包括参与《中国国家报告》的编写,入选联合国“人居三”大会政策小组,参与《新城市议程》有关政策文件的准备等,并对“城市权”的概念和联合国召开三次人居大会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讨论。
- · 《新城市议程》的解读与落实 [张振山 章沐曦]
《新城市议程》经过多轮谈判而达成一致,最终在2016年10月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三”)得以通过。《新城市议程》确认城市化是可持续、包容性经济增长,社会和文化,以及环境保护的发动机,并将为城市的变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潜在的动力。是一个将指导未来20年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框架性文件。本文对《新城市议程》进行了全面解读,包括:基多宣言,共同愿景,相应原则和多项承诺。阐述了从5个方面落实《新城市议程》:加强制定和实施国家城市政策;推动城市立法,依法管理城市;以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引领城市发展;建立稳定的投融资机制为城市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强化地方实施。通过这5个方面的战略来领导良好的城市化,促进城市更加繁荣发展。
- · 《新城市议程》框架下的城乡关系解读 [陈小坚]
城乡是人类居住的两种空间形态。由于人们长期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导致了乡村被忽视的失衡状态。《新城市议程》提出了城乡互补协同作用,旨在突出城乡的差异和比较优势。将城乡纳入统一的框架体系内,以包容、平等等综合互补的方法来避免加剧城乡之间的对立问题,并通过可持续性的和平衡的投资来实现协同增效效应。
- · 基于参与式评估技术的景观特征评价——以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为例 [张晓彤 王晓军 李良涛 肖禾 宇振荣]
本研究以镇域为研究层次,结合参与式评估技术对千家店镇域进行了主客观结合的景观特征评价,为镇域未来景观建设提供了科学、公开的一手材料。案例研究从方法流程的角度,利用景观特征评价和参与式评估两项技术,将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从方法、材料到指标整合到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框架之中。整个过程是主观、客观结合的视觉景观评价在方法和工作流程上结合的探索。
- [人文与社会]
- · 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与交往行为研究 [孙良 骆小庆 黄佳喻]
为研究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的类型特征及其与交往行为的关系,以徐州西关北村为例,借鉴R·克里尔理论分类梳理住区主干道、宅前路、主干道与宅前路交叉口、住区入口以及主干道尽端等空间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行为注记法对交往行为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交往行为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动态和静态集体行为各自青睐不同的空间类型特征。研究成果为完善行列式单位住区户外空间形态设计提供参考。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基于网络数据的古城城市意象研究——以定兴古城为例 [傅玮 刘祎绯 薛博文 伍洋宇 王思凡]
古城因其历史变迁复杂等因素,在传统的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中常遇到诸多瓶颈。而当代社会网络已成为城市居民传播的重要媒介。阐述了以意象地图为预研究,通过开展网络问卷调查、抓取带有地理位置信息的网络图片等方法开展定兴古城的城市意象研究。并采用统计分析、地理空间网格、可视化研究等方法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古城格局意象” 、“文化地标意象”、“生活节点意象”和“历史记忆意象”共四类定兴古城的城市意象。
- · 江西省传统村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魏绪英 蔡军火 刘纯青]
以江西125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类型及其与周边山脉、水系分布的关系,并采用ArcGIS10.2空间分析工具对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旨在为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村落提供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的类型与境内主要山水分布存在较明显的关联性。(2)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传统村落在三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传统村落数量以赣北地区最多,赣中地区次之,赣南地区最低;从市域尺度来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为较集中,由高至低依次集中在吉安、上饶、赣州、抚州、景德镇5个设区市。
- · 基于PLPS调研方法的慢行空间营造策略研究——以天津老城厢地区为例 [曹伯虎 汤明磊 赵小溪]
以天津老城厢地区为例,结合PLPS调研方法对该区域慢行行为和慢行空间品质进行研究,查找慢行空间环境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并分析影响慢行出行及慢行活动的因素,进而以人的行为模式为导向,探讨适用于老城厢地区慢行空间的改造原则与营造策略,构建人性化的、优质的慢行空间环境。
- [规划与设计]
- · 大中城市总体规划人口预测的几个问题及反思——以四川省17个地级市为例 [王超深 张沛]
在土地财政的“绑架”下,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规模普遍存在偏大的问题,评估了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的人口规模对下层次城市总规编制的指导效果,发现2000年左右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城镇化率预测普遍偏低,且编制时间与下层次城市总规修编时间交叉,在下层次城市总规编制过程中,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的目标没有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进而以四川省17个地级市为例,分析了最新版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存在的问题,包括统计及计算口径不清晰、“刻意”提高城镇化率、预测人口规模偏大等主要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
- · 基于对口援建规划特征的编制应对——基于援建规划编制类型与特征的梳理 [李箭飞 许世光]
对口援建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背景下的阶段性产物,具有鲜明的特点。针对当前援建类型,廓清援建规划的内涵与外延,认为援建规划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或突发巨灾后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平衡、迅速完成灾后重建工作而提出的以重点项目建设为目标的特殊规划类型,它具有规划主体多元化、主体协调难度大、以落实项目为核心、需要兼顾“输血”与“造血”、特定规划建设时限和突出近期建设效果等特征。基于现有研究和实践提出援建规划应制定面向实施的规划组织机制和落实重点的技术路线,重视公共设施与产业发展,实施多方协调的公共参与,提出分期建设、凸显项目实施的行动计划。
- · 德国景观规划对中国“多规合一”的启示 [王志芳 许云飞 蔡扬 沈楠 李晓晖]
景观规划作为协调自然环境保护、景观体验、土地利用等多学科内容的空间规划工具,在德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当今德国创造高质量人居环境具有积极的贡献。本文分析了德国景观规划的演变历程、规划体系与内容,并以德国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市为例,探讨了其景观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融合过程,以期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对环境保护问题、构建景观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提供启示与建议。
- [城镇化]
- ·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 [秦高炜 孙东琪 王仲智 赵雨蒙]
城乡一体化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热点问题。按时间序列梳理了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相关基础理论,总结了其相关实证研究,认为:(1)城乡一体化研究的基础理论大多源自国外。(2)欧美发达国家关于城乡关系的相关研究较为微观,偏社会学;较为宏观的城乡关系研究则多数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3)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经历了定性描述——定量分析——机理内涵探究的演化过程,研究尺度逐步缩小,研究内容更加细致。据此提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研究趋势。
- · 经济体制转型对城乡地域结构嬗变的影响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刘帅宾 杨山 王钊]
中国城乡地域结构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发生着嬗变,通过遴选影响城乡地域结构嬗变的主要经济体制变量,以无锡市为案例,定量刻画经济体制转型对城乡地域结构嬗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体制转型对城乡地域结构的影响在1995年后逐步显著;其中,政府行为转变和土地市场化对中心城区和乡村地域嬗变影响明显,外资企业对城乡过渡带嬗变影响较明显;经济体制转型通过影响政府、企业的空间行为及土地资源配置引起城乡地域结构嬗变。
- [防灾减灾]
- · 城市高温热浪灾害防灾规划策略研究——基于欧美国家的规划经验 [王昕宇 曾坚]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将成为我国城市未来面临的最主要极端气候灾害之一。文章总结了英国、加拿大、美国等欧美国家应对高温热浪灾害的规划研究、实践经验,提出从两个维度构建我国城市高温热浪防灾规划体系:首先,以整合统筹的视角制定长远、常态化规划策略,提升城市整体御灾性能;其次,制定多主体参与的高温应急规划。最后着重对高温灾害高风险区的研究,使两个维度的防灾策略能有的放矢、优化配置
- · 综合防灾规划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冯浩 张方 戴慎志]
综合防灾规划是一种新兴的规划类型,其中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关键环节应体现“综合”内涵,即考虑多灾种、全过程及多手段的防灾需求。灾害风险评估需要有明确的评估目标、全面的评估对象、清晰的评估要素、完善的评估流程以及综合的评估方法。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的构建应是:首先明确灾害风险评估的作用与目标;确立由单灾种分析向多灾种复合的评估流程;建立多灾种风险辨识机制;落实单灾种风险分析与区划;整合多灾种综合风险。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2SFCA的武汉市低收入者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岳邦佳 林爱文 孙铖]
城市公园绿地为购物娱乐设施消费能力较低的低收入者提供休息、交往、游乐的免费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武汉市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计算研究区内低收入者基于步行、自行车、公交三种交通方式下的公园绿地可达性。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洛伦兹曲线和区位熵的方法,分析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的相关性和空间匹配程度及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街道的公园可达性差异较大,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内部两极分化的特征;(2)公园绿地可达性与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较弱的负相关关系,在公园绿地规划布局选址时没有把低收入人口的出行便捷程度考虑在内;(3)基于公交交通方式下研究区内公园绿地分布和低收入人口分布呈现出空间匹配的格局,而中心城区低收入人口集聚的街道基于步行方式公园可达性较差,需要在这些区域增加规划公园绿地及其之间的绿色廊道来实现区域公平。
- · 中国低碳城市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基于共词聚类法和战略坐标图 [申立银 杜小云 李天坤 郭振华]
低碳城市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其现有研究呈现出庞杂、散乱的态势,缺乏总结性的文章来梳理该领域研究现状。本文对198个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中低碳城市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得到高频关键词。通过运用EXCEL软件得出共词矩阵,然后整理出相异矩阵和相似矩阵;运用SPSS软件,将共词得到的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按类团展示中国低碳城市的研究近况;最后绘制战略坐标图,显示不同研究的地位。通过上述研究,可以清晰直观地给学术研究者展示低碳城市研究的现状,以便低碳实践者快速准确地收集低碳城市的信息。
- [城市建设]
- ·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述评 [楚金华]
以CNKI收集的我国学术界关于智慧城市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采用MCA(多维相关分析法)从理论、战略、技术和城市管理四个导向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归类分析,认为我国理论界对智慧城市定义已基本统一、研究框架逐渐成熟、建设架构基本明晰,但现有研究框架弱化了城市主体地位、忽略了智慧城市推广、运营及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跨学科研究、运营和商业模式研究及需求分析研究三大发展方向。
- · 城市更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建设——国外街区制的实践与启示 [顾大治 蔚丹]
街区制是众多国外社区建设的常用模式,其经验对于当前我国的社区规划建设具有诸多借鉴与启示。本文回顾国外街区制的发展历程,结合美、英、俄的街区制实践类型和实例研究,总结出国外街区制建设在街区尺度规模、用地功能混合、居住人群混合、街区安全管理、公众参与决策五个方面的发展经验,并进一步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增加路网密度、实施用地混合、推进居住人群混合、完善配套政策与管理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决策的应用策略,初步提出空间导向型、社会导向型、政策导向型三种发展模式。
- · 南京市“街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韩春源 刘宝 崔晨炜 展沂]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推广街区制”的意见,本文对南京市大型小区进行了现状调查与研究分析,探讨了在南京市推广“街区制”的可行性以及在推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南京市道路系统优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拓展城市空间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