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 ·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规划改革实践研究 [王兴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相关学术研究进展和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规划工作中的体现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系统整理和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规划工作中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相关实践考察和指导等,以及相关规划部门在政策文件和相关规划编制实践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部署、落实和贯彻情况,最后在总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规划工作价值引导作用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规划改革的对策建议。
- [多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与治理探讨]
- · 企业信息流视角的京津冀区域空间 规划探究 [马晓菡 任利剑 运迎霞]
基于企业信息流的研究视角,通过总支布局构建地区服务能值体系剖析区域内在联系网络,利用跨域投资结构观测区际信息流连通度,借助世界城市体系把握区域发展态势,据此对地区网络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多尺度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呈片区聚集发展,区域向多中心扁平化方向发展;地区对外对接世界城市,对内加强协同合作的局面逐渐形成。最后,探讨信息流对区域空间结构全面把握的科学性,引导区域以更开放的观念制定规划策略。
- · 我国城市空间治理的逻辑嬗变 ——从基于互联时代的视角分析 [谭林 陈岚]
不断暴露的复杂城市问题对新时代下城市空间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战,重构城市空间治理系统、优化治理策略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以互联网时代特征为切入点,基于其理论内涵和技术性特质的解析阐释互联与城市空间治理的内在关系。进而从治理体系、治理主体和治理路径3 个维度剖析互联背景下城市空间治理的演进趋势与嬗变逻辑,揭示新时期城市空间治理的变革规律。最后依据互联时代的突出优势特点,探讨了新时期城市空间治理策略的优化思路,具体可从精细化治理体系—人文化治理平台—信息化治理路径三位一体的方向展开。
- · 创新驱动下城市空间更新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 ——以杭州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为例 [王宇乾 武前波]
城市空间的演变过程存在政府、市场、社区三方力量的博弈,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创新驱动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有助于掌握城市创新空间演变逻辑与治理要点。文章探究杭州“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空间更新演变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空间、传统经济空间和地方社会空间变化特征,从中发现,政府经营、企业协同、中产阶层化共同构成了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演化的动力机制,推动了西溪谷创新空间的持续更新。不同于传统城市空间演变过程,创新空间的演变强调以创新人才为导向,而创新化的社会空间是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关键。最后基于对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探讨了创新空间的治理策略,以期推动城市空间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 · 建设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与策略研究 [金田林 吴自强]
清晰界定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深入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发现
和培育未来北京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前提,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
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经济距离、场强模型和引力模型以及国家发
改委“1 小时通勤圈”理念,在区县尺度上划定了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研究发现:(1)北京都市圈可以划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与机会圈层3 个层次;(2)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包含北京市的7 个区,分别为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和通州;(3)紧密圈层包含北京市的8 个区和天津市的3 个区以及河北省的1 个地级市(廊坊);(4)机会圈层包含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9 个区/ 地级市。文章提出应从交通一体化建设、对内对外开放、产业空间分工优化和加强政策协调四方面入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北京都市圈。
- [规划与建设]
- · 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新优化研究 [陆枭麟 胡海波 曹华娟]
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新优化既是新时期自上而下国家深化改革的深化要求,也是自下而上城市不断实践的现实需求。分析国内现有“整体编制、一次审批”“分层编制、分期审批”和“分层编制,通则管控”等控规模式,提出控规更新优化主要内容包括控规层面两规合一、强化规划传导、适应规划许可等方面,控规更新优化程序主要集中在完善审查机制,更新优化启动、评估、编制、审查和批准等环节。
- · 智慧城市建设的公众关注热点研究 ——基于社交媒体信息的分析 [杜静 刘艺航 李德智]
通过编写网络爬虫获取社交媒体上智慧城市话题的相关信息,基于提取学术论文关键词建立的智慧城市专业词库,运用文本挖掘法进行信息处理,发现公众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全局关注技术、服务、应用3 方面。对智慧交通、智慧政务和智慧医疗3 个关注度最高的应用领域进行关注热点分析,识别出各领域对应的公众需求及具体内容。
- · 知识图谱视角下特色小(城)镇研究知识基础、热点主题及进展分析 [王晨 曾艳 曾文海 刘章生 刘桂海]
以CNKI 数据库中1998—2019 年特色小(城)镇研究核心文献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借助CiteSpace 软件绘制特色小(城)镇研究科学知识图谱,对特色小(城)镇研究主体、知识基础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特色小(城)镇研究热点、趋势及进展。结论显示:特色小(城)镇研究可追溯至小城镇建设与特色化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特色小(城)镇建设、治理、发展模式研究主题模块。各主题研究热点随实践发展和政策变化而不断演进,期间特色小(城)镇在社会维度上的影响分析愈发受到重视,近期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研究呈现出相对较高的关注度。相关研究文献在建设理念与路径、发展模式与机制、国内外经验借鉴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初显丰富,但在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治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 卫星遥感在建成遗产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张莹莹 孙政]
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会对建成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坏。规划式预防性保护是在区域性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开展从建成遗产全体直至个体的保护工作。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卫星遥感是此环节宏观层次的重要技术手段。文章介绍了3 类卫星遥感系统及其在建成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讨论卫星数据使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实例说明利用卫星遥感对建成遗产实施风险评估和监测的两种方法,探讨此技术在规划式预防性保护中的潜力。
- ·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迁村并点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研究 ——以西安地区石砭峪新村为例 [魏萍 蔺宝钢 张晓瑞]
当前我国迁村并点型乡村中传统社会关系解体,公共空间面临社会公平与空间正义的缺
失,进而出现离散化问题。为深入剖析该类型乡村公共空间生产机制,文章引入列斐伏
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运用三元辩证法分析框架,以西安市长安区石砭峪新村为例,从“空
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3 个层面进行解构和实证分析,阐释了迁村并点型乡村
公共空间的生产机制和内在逻辑,对此类型乡村公共空间离散化问题的产生进行社会域
溯源,并针对性提出公共空间营建对策。文章的机制和对策分析有助于引导迁村并点型
乡村公共空间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优化社会生态环境的目的。
- · 镜像异质空间与环境触媒因子关联性探究 ——以厦门市隘头村为例 [张睿 黄睿钰 郑捷 洪婷婷]
论文针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环境问题,以触媒因子为着手点,对典型空间样本类型进行X、Y、Z 三维度类型界定研究,探究触媒因子与建成环境、时间的定量或定性的关系,分析关联性原因以及对城中村公共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与5 大环境触媒因子有一定相关关系;(2 )道路空间与风速之间具有较显著的线性关系;(3 )道路空间中不同的空间高宽比与铺装材质是对风速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4)建筑、广场、树林、农田、道路空间影响城中村居民领域感。
- · 宜居城市语境下的宜居街区整体塑造 ——以昆山市中华园省级宜居示范街区建设项目为例 [王承华 周晓]
宜居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城市宜居性体现在不同尺度。结合江苏省宜居城市建设试点——省级宜居示范街区的实践探索,探讨了街区尺度层次上的宜居性塑造的现实意义、理念方法、行动策略和机制创新,提出以“系统集成、共同缔造”的思维理念整体塑造宜居街区,行动策略上关注系统性、实施性、人本性、可持续性4 方面要求,通过内容综合的集成实践,探索以街区为单元的网格化推动宜居城市建设的行动路径。
- · 莫斯科工业社区转型机制的启示 ——以图西诺工业社区为例 [徐亮 李泽蓉]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推进,大量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社区面临着转型、活化、拆迁的问题,透视莫斯科图西诺工业社区转型之经验可为我国工业社区的转型提供经验。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回顾,以莫斯科图西诺工业社区为例,梳理其中的人群结构及其转型脉络,归纳出4 点转型策略:(1)针对常住人口收集本地知识;(2)利用心理图谱挖掘居民需求;(3)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参与意识;(4)优化基础设施实现居民利益。论文提出工业社区转型的5 点启示:(1)树立设计为主导的生态系统;(2)运用设计思维整合资源;(3 )引导居民表达内在需求;(4 )赋能居民激活内生动力;(5 )四重底线实现价值永续
- · 基于EAPRS法的老年人康体行为与场地特征的耦合关系研究 ——以北京市海淀区6 个住宅小区为例 [岳文秀]
居住区户外空间是老年人进行康体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评价场地特征与康体行为的关联作用,重点筛选对行为影响显著的环境要素,促进场地微环境的适老性提升。研究表明:(1) 铺装面积大和视野开阔能促进各康体行为产生,其中铺装面积大和地表平坦能显著促进太极运动、球类等面形行为产生;(2) 郁闭度显著阻碍面形行为产生,绿视率、美景度对各康体行为影响不显著;(3) 休憩设施促进各康体行为产生,健身设施不支持各行为产生,但影响不显著。
- · 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子江城市群为例 [徐璐 崔云霞 仲钊强 夏梦茹 李伟迪]
基于扬子江城市群2008—2018 年面板数据,构建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Tobit 回归模型分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上,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整体态势良性向好。(2)空间上,协调发展情况区域差异显著,东西方向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南北方向上南部地区明显高于北部地区。(3)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与环境经济协调度呈正相关,产业结构与环境经济协调度呈负相关。
- · 基于生态宜居理念下的城乡生态联动路径探讨 ——以徐州市近郊村为例 [江旭雅 胡彬]
在生态宜居理念的驱动下,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道路,贯通融合城乡区域之间的绿色资源具有时代迫切性。文章结合徐州近郊村落案例,提出以“控制—开发—治理—保护”为运行措施的景观资源、绿色空间、规划模式三方生态联动路径,对城镇化景观规划发展引入生态联动模式进行生态更新塑造,为延续城乡生命周期创造条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 · 基于网络空间发展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探究 ——以关中城市群为例 [陈俊颐 陈晓键]
城市群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种网络化的空间发展逻辑深化和发展了传统“中心地”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间经济跨地域和社会跨时空的空间关系逐渐成为城市群空间研究的主题,并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文章基于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的相关理论和总体特征,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的理论进行逻辑建构,其中生成逻辑涉及由网络节点与关系流构成的网络化要素的形成,发展逻辑表现在网络化要素之间布局与网络组织,并最终构建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的分析框架;最后依据空间结构网络化分析框架,对关中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大中小网络节点城市之间的多中心布局、多元化“城市组群”空间单元和“多中心、流空间、圈层式”的结构组织优化策略,期望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的发展提供案例探究。
- [人文与社会]
- · 参与者满意度对乡村地区户外音乐节重游意愿时效性的影响研究 ——以太湖迷笛音乐节为例 [崔彤彤 姜洪涛 汪恒言]
户外音乐节是城市地区向乡村地区的文化反哺,在推动乡村地区旅游模式多元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为乡村地区的物质空间建设与全面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如何探索乡村户外音乐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变得尤为重要。为此,文章从参与者满意度的视角出发,探索影响乡村地区户外音乐节的影响因素,并以太湖迷笛音乐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参与者满意度、先前旅游体验对参与者重游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者满意度对短期、中期重游意愿存在直接影响,对长期重游意愿没有直接影响,不过满意度可以通过短期、中期重游意愿对长期重游意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先前旅游体验对参与者的重游意愿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了参与者满意度对短期、中期重游意愿的促进作用。研究旨在为乡村地区户外音乐节旅游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引,进而推动乡村地区的文化复兴和综合提升。
- · 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的差异与机制研究 ——以安庆市为例 [侯伟 王晴 黄怡]
风险社会背景下,环境风险已经成为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挑战并且影响居民的迁居选择。围绕城镇地区环境风险对不同群体迁居影响是否存在差异,选取5 个典型环境风险源,获取其周边303 份迁居情况调查问卷,运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老年人、农村户籍、低收入、租赁住房群体以及工作在风险源周边的居民,更易迁入或在风险源周边地区内迁居,这一过程呈现环境非正义现象。微观个人理性选择、宏观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中观地方政府政策,共同促进环境风险影响迁居行为差异。需制定科学的环境健康政策降低与消除风险,保障各类群体尤其弱势群体免受环境风险损害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