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研究]
- · 基于POI数据的临空消费空间时空演化研究 ——对南京临空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韩碧君 张京祥]
把握临空消费发展规律、总结临空消费空间时空演化特征是临空消费空间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南京临空经济区多期消费空间兴趣点(POI)数据和 ArcGIS 空间分析,探讨临空经济不同阶段下南京临空消费空间的时空演进路径和成因机制。研究发现 :临空消费空间呈现规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1)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近机场区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2)高层次消费空间逐渐增多,空间功能混合度大幅提升;(3)分布格局呈现“西北多,东南少”的特征,“十字形”格局逐渐形成;(4)未来发展趋势为沿“西北—东南”方向发展。
- · 南京都市圈跨市日常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魏玺 甄峰 席广亮 肖徐玏]
跨市日常人口流动逐渐成为衡量都市圈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不仅受到本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邻近地区发展的空间效应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对其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 :①南京都市圈跨市日常人口流动规模和节点控制力分别形成了以南京市为核心向外围扩散和以边界区域为核心沿主要交通走廊分布的空间格局。②其分布具有空间依赖性,流动规模主要体现在周边区域对空间单元的随机冲击,节点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周边区域中介作用提升对本区域的空间溢出作用。③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较为复杂,流动规模受到公服设施、交通建设、经济社会属性多种类型的因素影响,而节点控制力则主要与公服设施、交通建设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日常人口流动的研究内容,既从空间效应维度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补充,也为跨区域人口流动引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 · 空间生产视角下旧城工业遗产更新机制研究 ——以南京国创园为例 [孙露 于涛]
工业遗产更新是复杂的空间生产过程,既有研究缺乏从理论层面厘清其更新肌理,文章在此背景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研究旧城工业遗产的更新机制,对经典三元辩证法再诠释,构建“制度空间—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三元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并且采取以实地调研、半结构访谈与问卷调查为主的质性方法对国创园进行实证研究,阐释国创园的空间生产过程与机制,最后从空间批判的角度总结工业遗产更新引起的空间效应及社会问题。
- · 餐饮商户网络口碑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伊尔潘·吾布力 甄峰]
探析餐厅网络口碑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差异化的餐饮业空间政策和城市空间均衡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各因素影响力为:土地功能多样 > 基准地价 > 竞争者数量 > 公交便利 > 青年群体 > 地铁通达,除土地功能多样,其余均为促进作用。(2)各因素对口碑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基准地价、公交便利、地铁通达和竞争者数量等因素的促进作用体现在自身相对薄弱地区,青年群体则相反,土地利用多样性的消极影响体现在自身相对薄弱地区。
- [规划与建设]
- · 新农科视域下的乡村规划知识体系:历程回顾·问题分析·对策探讨 [王祝根 严成敏]
知识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先决条件与必要基础,如何结合过去的经验积累和面向现实的问题思考搭建起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开设乡村规划设计专业面临的首要任务与核心问题。文章梳理了近年来乡村规划教育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规划教育发展概况,以此为基础,从教材建设与知识积累特点、新农科指向与知识集成需求两个方面切入,对现实问题与发展挑战进行分析论述,并进一步从知识内涵、知识特色、知识图谱 3 个层次出发,对乡村规划知识体系的 3 个关键议题做了对策探讨,以供专业建设及后续研究参考。
- · 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历史空间更新逻辑框架与介入路径 [刘建军 何沁 徐雅冰 刘恺]
当前我国城市历史空间更新呈现空间同质化开发、产业单一、原有居民流失等问题,亟待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文章通过阐述场景理论的产生及应用价值,梳理城市历史空间更新中存在的矛盾,构建基于场景理论的城市历史空间更新逻辑框架。基于介入本质、介入核心、介入关键形成对文化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介入内涵解析,提出文化基因推进场所建设、蜂鸣效应促进消费互动、价值认同增强多元治理以及虚拟现实回嵌历史时空的城市历史空间重构介入路径,以期拓展城市历史空间理论的研究视角,为我国城市更新实践提供科学指引。
- · 数字技术辅助工业遗存地块更新规划方法体系研究 [邓元媛 李晗 常江]
现阶段数字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城市存量规划设计的相关领域,对于提高规划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在研究与实践适配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对中微观尺度探讨不足以及对应的方法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文章基于文献梳理,首先阐述数字技术研究现状,追溯其在城市更新研究中的兴起、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 ;然后基于工业遗存更新这个地块尺度视角分析地块更新所面临的决策困境,以实现工业遗存的保护性再利用与存量工业地块更新的双向适配为目标,建立数字化工业遗存更新全流程技术框架 ;进而通过整合数字技术在工业遗存更新规划的现状梳理、分析决策、运营监管等不同阶段的具体技术,构建基于全数字化流程的工业遗存更新规划技术框架,为不同尺度、区位条件、保护价值的工业遗存更新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 · 土地发展权配置视角下宅基地集中归并的治理困境:以上海为例 [姚之浩 范晨璟]
宅基地集中归并事关宅基地发展权二次配置和农民住房权益保障。文章借助土地发展权配置的理论工具解析村庄规划驱动下宅基地归并的土地发展权运作机制,以上海革新村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案例分析,剖析宅基地区位、村民代际差异和家庭资产配置选择对村民宅基地归并意愿的影响,揭示村庄规划刚性管控面临的治理困境。研究发现:基于增减挂钩政策,减量化行动推动的宅基地发展权配置成本高昂,忽视了村民住房权益的选择权,导致公平性缺失。以户为单位的宅基地归并难以析出宅基地冗余需求,引致财政补贴和宅基地资源的错配。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应关注人地关系变化,量化宅基地发展权益,推动村民住房权益按需转换。
- · 城市医疗健康资源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 [刘雨亭 李早 鲁珊 白艳 高岩琰]
文章以合肥市主城区为例,利用 POI 数据并结合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 2012 年、2017 年、2022 年 3 个时间窗口城市医疗健康资源空间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医疗健康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空间格局上,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从最初的“一核两片一轴多点集中”演变为“三核四片四轴多点集聚”格局;(2)在空间演化方向上,医疗健康资源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南北向的发展趋势较弱;(3)在空间集聚特征上,医疗健康资源空间具有明显的同质化集聚特征,且呈现增强趋势;(4)医院和诊疗健康资源外延态势明显,向心较低密度聚集,医药和理疗健康资源集聚态势明显,向心高密度聚集;(5)城市消费水平、居住小区密度、交通服务能力等因素对合肥市主城区医疗健康资源分布影响较大。
- ·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社会韧性测度与业居关联微干预调节 ——以重庆市磁器口街区为例 [肖竞 钟海洁 邵筱萱 谢汉森 曹珂]
文章以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历史街区经济韧性与社会韧性平衡保持为目标,提出“业居关联”的历史街区社会韧性议题研究思路,建构出以态征测度、回归分析、阈值计算为分析步骤,以居民保有率、邻里网络密度、环境滋扰指数和商铺比例、房租价格、访客载荷为表征指标因子的历史街区业居态征定量测度与关联分析方法 ;以重庆市磁器口历史街区的多期多区多态数据为研究样本,揭示出文旅商业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的 3项衰减机理:空间竞价导致本地居民外迁、业态置换导致邻里阻隔、访客超载导致生活滋扰,以及相应业居作用关系下街区社会韧性保持的业居指标阈值。上述方法与指标结论遵循历史街区业居态征交互影响、动态变化的现实逻辑,突破了历史街区韧性研究“评调脱节”的技术瓶颈,有助于将定量评测结论转化为定量调控措施,可为我国历史街区社会韧性研究和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 · 香港经营性土地供给的效用探究 ——城市规划管控与土地市场调节的矛盾与对策 [曹哲静]
香港经营性土地供给具有稀缺性,成了城市规划管控与土地市场调节的锚点,一方面土地供给遵循以法定图则为核心的出让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土地供给和市场需求共同决定了土地价格。文章通过探究香港经营性土地供给的效用,分析了香港城市规划管控和土地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程度。研究发现香港经营性土地供给效用表现为向上受到法定图则的规划管控约束,对全港发展策略进行了有效空间落位,向下通过出让条件对土地市场价格起到较强控制作用;二者矛盾体现在城市规划管控过严易造成土地供给对市场变化调节不足,例如土地价格面对较小需求变化产生了较大波动,供给端调控幅度受限难以促进价格平稳。为缓解城市规划管控与土地市场调节之间的矛盾,建议香港经营性土地供给提供多种灵活的土地供给途径、优化长短期结合的租赁制度、根据用地类型制定不同供给方案、适当突破规划管控和完善规划审批申诉制度。
- · 新加坡东北线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及其演化特征研究 [刘路明 叶如海]
新加坡长期以来被视为土地利用和综合交通有机结合的典范,研究其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性质和容积率特征及演变规律,对我国的公交都市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研究选取连接中心与新城的东北线为对象,以新加坡 2003、2008、2014、2019 年 4 版总体规划数据为基础,采用数学统计以及信息熵和均衡度等量化研究方法,分析该线 17个站点 600 m 半径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容积率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在用地功能类型上整体均衡度较高,分布上呈现中央商务区以商业为主、外围以居住为主的特征,各站点用地呈现一定的圈层差异 ;在用地功能演变上,居住用地不断减少,生态空间与产业用地增加;在容积率分布上整体呈现中央高四周低、尾部上扬的特征,大部分站点的内圈层容积率高于外圈层 ;在平均容积率不断上升的前提下,中区与东北区边缘站点的用地功能与容积率变化更大。对我国公交都市建设来说,以 TOD 模式来组织地铁站周边用地,是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着力点,但各站点开发模式,还需要考虑历史和现状条件、城市与经济发展等客观规律,满足政府引导要求。
- · 存量语境下TOD理论迭代 ——公共交通支持发展的特征、进展与路径 [万融 卢峰 范惟晶 康阔]
当下我国公共交通导向发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实践未能较好应对存量语境下的城市发展。首先,文章基于存量语境下 TOD 目标取向和侧重点的转变,提出 TOD 迭代理论—公共交通支持发展(transit supportive development, TSD)理论。其次,系统回顾与梳理了存量语境下 TSD 的新实践特征和国内外进展,并结合中国语境,构建区域 / 城市宏观布局调控、站域中观城市更新策划、站域中微观宜居社区塑造三方面的本土化实践路径,以期为公共交通支持下的中国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 · 基于MGWR的轨道站点周边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研究 [朱震军 曹湛 和煜栋 张芮嘉 俞佳雯]
轨道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网络的节点和城市的重要空间区域,研究其周边街道活力对轨道站点 TOD 发展与街道环境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采集街景图像、POI 和人口热力等多源数据刻画轨道站点周边街道活力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街道活力存在集聚效应,以站点为中心向四周延伸;POI 业态齐全度对街道活力影响显著且呈正相关,绿视率对街道活力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天空开敞度等变量对活力影响相关性不显著,机动交通影响度则对活力呈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轨道站点周边功能布局与精细化街道环境改善提供重要参考。
- · 建成环境对地铁节假日客流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薛锋 郭东琦 张新宇]
地铁客流的时空特征与线网空间结构有较强相关性,因此明确建成环境对客流影响的时空异质性十分重要,时空异质性是指在不同时空状态下存在差异。文章以杭州地铁为实例,结合城市多源数据的挖掘与应用、构建建成环境因素集,建立了基于高德点阵分布法的 4种车站聚类模型,结合最优聚类结果、基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细化时空维度,得出了6 种建成环境因素对五一节假日、十一节假日客流在每日和每类车站的影响程度结论及原因分析。
- · 城水和谐视角下的城市宜居环境营造 [曹段冉 杨肖丽]
城市与自然紧密相连,与河流的关系更为密切。从原始聚落到现代城市,河流一直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城市从依河而建到目前突破大江大河而拥江河发展。城水关系也因江河在城市不同时期发挥作用的不同发生巨大变化,总体上经历了城水共生、城水疏离、城水融合 3 个阶段,走向和谐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镇化 2.0 阶段,我们应针对前期我国城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利用河流水系重塑城市空间,让河流水系承载城市文化,让河流水系成为市民交往的重要场所,营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
- · 国外园林设计语言传承路径分析 ——以日、法、美为例 [胡卫华]
设计语言是设计思想表达的重要载体。作为现代设计学与现代语言学深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种研究范式,设计语言研究是阐释园林设计思想的有效途径,也是探讨如何传承园林设计文化的研究切入点。超越地域与国家边界,对园林空间形式之上的抽象特征进行提取转译,归纳总结普遍原理及规律,对园林设计语言的传承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文章以设计语言学体系中的语义、语法、语用三重架构为基本研究框架,选取日本、法国、美国的代表性案例,分别从语义延续、语法应用、语用拓展 3 个层次入手,对日、法、美园林设计语言的传承路径进行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从多元视野为探索中国园林设计语言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参考。
- [人文与社会]
- · 扬子江创意城市群:人文经济视域下幸福宜居的世界级城市群样板建构 [杨振动 牛俊美 王晨]
以长江经济带江苏段为主轴,打造国际化创意城市群,对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文章以创意经济为引领,以扬子江城市群为承载区,基于人文经济学理念构建“三轴一圈”的文化创意空间,打造体制机制、数字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创意阶层、创意金融等领域的一体化格局,使创意经济的诸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通、协同创新,进而形成集聚效应,助力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 · 国际绅士化实践及其研究进程、特征与展望 [刘风豹 余思奇 李建树 操小晋]
绅士化是国际上多学科关注的前沿问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揭示国际绅士化实践及其研究进程与特征。结果表明:(1)国际绅士化实践由第一波绅士化浪潮转入第五波绅士化浪潮后,因受全球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影响而再次进入调整期;与之相伴随的是,国际绅士化研究在先后经历了概念形成阶段、萌芽起步阶段、波动探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几乎同步进入调整期。(2)国际绅士化研究由国外学术期刊引领,并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学、城市研究、环境研究、区域与城市规划等学科属性。(3)西方发达国家走在国际绅士化研究的前列,而近年来中国逐渐成为推动国际绅士化研究发展的新兴力量。(4)在国际绅士化研究领域,多个合作团队已初步形成,部分国内学者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研究最后提出了未来绅士化研究应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