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建设问题探析]
- ·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 [文剑钢 文瀚梓]
我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出现“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千城一面、形象迷失、缺乏认同”等长期存在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消除和化解这些问题,使拥有自然环境的传统村镇风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得以保护和持续发展,正是未来苏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焦点。论文以“关注民生”为前提,根据苏南现状,提出“化城入乡”、“绿野分隔”、“多核聚居”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策略,对建设苏南地域城镇特色风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撤村并居中的土地问题:现状、原因与对策 [郑风田 丁冬]
近些年部分地区开展的“撤村并居”引发了社会关注与讨论。本文首先以江苏省为例介绍了“撤村并居”的起源与现状,并对“撤村并居”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侵害农民土地权益、无视村民意愿、破坏乡村风俗文化、阻碍庭院经济发展、上楼致贫等7 个问题作了剖析。然后,介绍了“撤村并居”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背景,并从土地财政推动、用地指标约束与热衷城镇化三个角度分析了“撤村并居”热潮在各地广泛兴起的原因。最后,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土地问题,给出了明确农户宅基地权益、缩小政府征地范围、尊重农户意愿、适当允许农户参与土地交易以及发展土地交易新模式等政策建议。
- · 基于农村宅基地制度特征分析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 [谢培原 曹荣林 何为]
本文对中国农村宅基地的制度特征进行了阐述,梳理了关于农村宅基地的政策演变,并对城乡宅基地制度差异做了深刻比较,提出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根据级差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和宅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将农村宅基地划分为城区内宅基地、城乡结合部宅基地和城市规划范围以外的宅基地三种类型,然后对相应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文末提出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相关建议和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 · 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保护困境与有效传承策略 [曹云 周冠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被逐渐忽视,在追求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乡土文化出现了退化和断层的严重危机,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困境。挖掘和开发乡土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弘扬乡村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分析城镇化对乡土文化造成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缺失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以潍坊杨家埠的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为例,重点就乡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
- · 江苏省历史村镇的文化生态研究 [姚亦锋 黄燕 郭飞]
江苏省许多村镇有3000 多年的文化传统,以文化生态学视角研究村镇自然和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10 多年以来,江苏省城市化以历史上从没有的大规模和高强度发展,正在直接极大地影响着村镇内景观生态格局。现代城镇规划过分强调使用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历史上的连绵水系格局已经被现代建设支离破碎地分解。研究从地理多视角:文化地理研究其地域文化传承,景观生态研究其自然空间状况,城市规划研究其实体空间布局。研究分析村镇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建设过程,确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为村镇景观规划和管理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 · 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转型及规划策略研究 [肖红娟]
文章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程,总结了该地区乡村的二元性和低效性特征,研究了乡村转型的趋势,以及传统乡村空间的消亡、地域认同感的消失、村民发展前景的风险、村民自主性的缺失等危机,并提出了城乡规划的应对策略,包括:划定乡村控制线,编制乡村发展规划;构建“中心城市- 新市镇- 中心村- 基层村”的城乡体系;引导乡村产业多元化和“三产化”;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绿道”将乡村整合进区域休闲网络;整合配置城乡公交网和乡村公共设施;构建两级互动的乡村规划建设体制。
- · 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朱杰 徐菊芬]
以城乡关系、自然和人工环境关系、产居关系及管治关系四对基本关系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实践以来的问题。其次,针对乡村发展的基本关系,对先秦诸子哲学进行梳理,构建以“对立统一”的城乡观、“道法自然”的环境观、“以农为本”产居观和“人本主义”的管治观为核心的传统乡村发展理论体系。最后,从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协调物质空间和自然环境、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完善政府管治机制等方面着手,总结了先秦诸子哲学思想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 · 德国的整合性乡村更新规划与地方文化认同构建 [易鑫 克里斯蒂安·施耐德]
面对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的挑战,德国的乡村地区已经由历史上处于工业社会的边缘,发展成为与城市在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高度关联的地区。本文介绍德国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整合性乡村发展规划”,讨论通过乡村更新策略引导当地的文化认同构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整合性乡村发展策略”涉及到德国从联邦、联邦州到地方政府层面在规划制度和政策之间进行协调,在此基础上,该策略将村镇建设、田地结构调整和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协调并制定相关的规划,通过满足当地居民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需求,加强居民的文化认同并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将结合获得“2010 年巴伐利亚州乡村与村镇发展· 特别奖”的案例“在莱西河与维尔塔克河之间”,对相关的整合性乡村发展策略及其方法进行分析,并讨论对中国乡村地区发展与规划工作的启示。
- [规划与设计]
- · 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及进展 [胡晓明 李月臣 黄孝艳 何志明]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查询,评析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的不同观点及研究状况。发现国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开展较早,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较成熟,而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因此大量引进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技术,研究对象主要以东部大城市为主,缺乏对西部城市及中小城市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城市空间扩展特征、驱动机制等,较少研究城市空间扩展过程、机理以及未来扩展趋势;同时应加强城市空间扩展与生态环境响应机制研究;城市空间扩展驱动机制主要是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但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驱动机制具有差异性。文章基于此对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做了初步探讨,为今后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
- · 面向公众参与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以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为例 [周樟垠 陈怀录]
近年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得到广泛认可,本文通过陇南市徽县工业集中区实证研究,探索公众参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强调公众参与控规的程度、深度和广度,体现参与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
- · 中心城区绿道设计分析——以成都锦江上游段绿道为例 [陈亚美 彭健 玄丽]
通过成都锦江上游绿道设计实例,分析了中心城区的绿道内涵和建设特点。中心城区有两个特征,一是城市建筑高密化,二是人口密集化。特征一决定了绿道建设的空间条件——土地资源有限、绿道两侧建设界面已定、与市政道路交叉冲突等,因此如何因地制宜,依据沿线的地理、人文历史和景观资源进行绿道打造是设计中的难点与重点。特征二决定了绿道的主要使用对象是高密集的城市居民,从而确立了绿道的主要功能定位于健身、休闲、游憩,满足城市居民生态、田园、自然的生活品质诉求。
- [城市建设]
- · 基于特征分析的中原经济区中小城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研究——以巩义市里沟村改造为例 [李建东 宋亚亭 杨晓林]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问题已经成为中小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中原经济区中小城市的城中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此类城市发展特点及城中村特征的分析,结合巩义市里沟村改造的实例,提出此类城中村的改造应遵循多维度改造路径、多样化模式选择及多阶段实施方法的改造理念;然后从产业发展、空间环境、社会发展方面给出了多样化的策略;最后通过更新改造单元实施手段的运用、灵活更新改造主体的选择和详细经济测算体系的构建,形成适合这一类城市的较为系统的城中村改造模式。
- · 西方国家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供给的层级体系 [伍先福]
经过200 多年的发展,西方国家的城市公共休闲服务供给已形成了较成熟的层级体系,也因此基本实现了保障公民休闲权及通过休闲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供给目标。在这个层级体系中,地方政府是公共休闲服务供给的主要力量,其供给的主要方式是直接向公众提供休闲场地、设施与服务;州或省一级政府主要扮演立法授权者、支持引导者和直接供给者的角色;中央一级政府则主要扮演法律颁布者、政策制定者和直接供给者的角色。
- · 外籍专家视野下的宜居城市生活空间——以长沙为例 [李妍 张卫]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方式,就长沙市宜居城市空间问题对19 名在长沙居住的外籍专家不同城市的生活经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开放性佳、具有乡土特色的街区是最宜人的空间。然而在新一轮城市增长极的建设过程中,长沙的历史街区、现代混合居住小区正被封闭、功能单一的房地产所取代。城市化、当代城市规划理论等都是导致这些空间消失的因素,然而重塑并简化社会管理的国家意志以及软弱的公民社会是这一问题成为全球城市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 [经济]
- · 基于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互动机制的兰州高新区转型研究 [张雪梅 王春波 王晓云]
本文首先从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内涵出发,通过比较分析和系统动力学描述,阐释二者互动机制: 产业集群所具有的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和资源共享性为产业生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产业生态所具有的循环性、层次性和高效性将确保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然后,针对兰州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十二五”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期间,应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与产业生态互动机制实现转型,即产业不仅要集群化,而且要向生态化方向发展,二者良性互动。最后,围绕转型路径多方位构建转型保障体系。
- · 北京市后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思考 [韩端 田新民]
北京市正面临着“后工业社会”转型的战略契机。后工业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特征是由产品生产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即以工业为主体转变为以服务业为经济的主要部门。本文通过回顾后工业社会理论,梳理出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进程。接着,剖析东亚各国虽然创造了增长奇迹,但走向后工业社会却面临巨大挑战的问题。然后,指出北京市已经显现出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最后,针对北京市的后工业转型提出战略性举措。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住房市场与住房保障关系研究 [杜静 刘啸 张建坤]
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作为我国住房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住房制度中效率和公平两个方面。本论文在定性分析和统计回归分析筛选出对住房保障与住房市场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基础上,通过问卷调研的形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构建了影响因素的路径关系图,对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证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并以对路径系数的分析解释了政府现行政策对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的作用与意义。
- · “在宅养老”住宅体系建设研究 [张萍 杨申茂 刘君敏]
文章介绍了美国《通用住宅设计》、日本《应对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指南》和中国《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通过比较,试图提出适合我国“在宅养老”模式的住宅设计指引,以期能为我国“在宅养老”住宅体系的建构提供依据。
- [城市竞争力]
-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临汾市2010年城市竞争力分析 [景志慧 王利华]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配置、转化资源以及创造价值的现实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城市竞争力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经济竞争力、基本设施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对外开放度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7 大方面共32 个指标,借助s p s s 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临汾市2010 年的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得出临汾市的竞争力在省内排名情况,其综合竞争力排名第5,处于中等水平。最后根据排名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其城市竞争力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