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城市]
- · 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 [戴亦欣]
低碳发展是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 努力减少经济社会发展在自然界产生的碳足迹而推行的新型发展理念。 作为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平台, 城市在低碳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低碳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文章通过介绍低碳城市这一概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过程, 介绍了不同的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 并依据我国的国情进行了调整。 在分析和总结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相关实践和特点后, 着重介绍了我国当前低碳城市发展的状况,总结了低碳城市发展同近年来一系列发展理念变革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碳强度为主要内容的低碳城市的测度方法, 进而阐述了通过生产部门降碳和生活部门降碳相结合的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特点的低碳发展道路。
- · 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 [毕军 刘凌轩 张炳 王仕]
中国正面临着碳减排的巨大压力,而中国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得国家层面的绝对碳减排计划不具备可行性。地区化的低碳发展及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文章讨论了低碳城市发展的可行性、可能的模式,从区域、地方和产业技术层面论述:1)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是否以及如何发生;2)低碳城市的实践、障碍和困境;3)低碳城市发展对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碳效率的影响。
- · 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陈群元 喻定权]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求、重要突破口、主要实现途径。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本质要求。并从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能力等3 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
- · 碳排放量评估方法在低碳城市规划之应用 [叶祖达]
城市是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行动平台和载体,对城市进行碳排放审计是实施低碳城市规划工作必需的科学数据基础。然而,不少城市本身对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基线分析、未来情景比较、减量方法和范畴等都还没有可以直接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流程的科学分析方法和工具。文章尝试把有关现有能源规划研究模型发展为城市空间规划方法。以碳排放模型Kaya 公式为基础,分别从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部门对模型进行分解。建议的模型可以把能源需求模块分解为三个部门:建筑部门、交通部门和工业部门。根据常规模式和低碳模式的分析,得到各部门在各模式下的能源使用结构和量。并根据IPCC对于各类能源的排放强度定义的缺省值,计算出各部门在常规模式和低碳模式下的2020 年总的排放量。
- · 欧洲城市低碳发展的节能规划与启示 [肖荣波 艾勇军 刘云亚 李晓晖]
能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实现低碳城市的根本与基础。通过系统总结、分析丹麦、法国、英国等欧洲城市节能规划管理实践,从国家能源战略、区域规划、社区能源规划三个层面思考我国城乡规划过程中的节能途径,建议应突出城乡节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制定城乡统筹的区域能源发展规划,开展以低碳化社区能源规划为基础的城市节能应用等。
- [特稿]
- · 第二十课 城市艺术; 第二十一课 意志与驱动 [齐康]
- [规划与设计]
- · 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诉求 [秦红岭]
现代城市规划自产生之时便背负着改造社会、改造城市的道德使命,其思想基础有着鲜明的价值诉求。从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乌托邦思想,到被誉为西方近现代人本主义规划大师的霍华德、格迪斯和芒福德的城市规划思想回顾中,不难发现,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大致构成了近代以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的两个重要的价值诉求。恰当地张扬理想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原则,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应然”的价值尺度,有效抑制当今城市规划中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滥觞。
- []
- · 物权视角的城乡规划编制机制探究 [夏固萍 陈锦富]
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旨在落实宪法这一精神,确定产权归属,保护物权的物权法,已于2007年实施。城乡规划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等空间资源的安排而影响私人物权权益,但当前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忽视公民物权权益。为了落实宪法精神与物权法,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保障私人物权权益,需要改进城乡规划编制机制,即在规划编制中增加地块权属状况调查与利益平衡方案的内容;引入专家意见法决策;增加人大审议内容与引入媒体监督。
- [规划与设计]
- · 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 [江泓]
商业空间日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总结城市商业综合体的特点,对商业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尽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建议。
- · 灾后街区重构中的空间句法的应用——以四川富新镇街区设计为例 [朱冬冬 陈更 沈慧]
5·12 汶川地震之后,川西传统街区空间结构遭遇严重破坏,文章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探索手法,并以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为实践项目,通过技术手段得到关系图解和整合度值,寻找到街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震时减灾的规划手法,定性描述了人和空间的关系以及空间的重新组构。希望一脉相承的全新规划思路对当下和日后类似的工程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 [保护与更新]
- · 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社会结构变迁与空间生产——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 [王苑 邓峰]
历史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空间类型,其更新过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文章从空间生产理论入手,以苏州山塘历史街区为例,分析了更新前后社会结构以及街区空间类型的变迁过程,认为这一过程在消解了街区原有传统社会关系的同时,构建了另一种开放的社会结构体系,由此产生新的空间生产需求并反映在空间景观的改造之中,这在本质上无法实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最后提出控制空间使用主体的替代,促进街区的渐进式更新是一种较适宜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
- · 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实践——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更新改造设计 [吴玥 石铁矛]
结合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的更新改造设计,应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想,根据工人村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更新改造思路,挖掘旧工业居住区的潜力,利用转换其原有建筑性质的方法营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氛围,促进地区经济的振兴,激励城市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其他旧工业居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 [经济]
- · 我国大城市创意产业园发展思辨 [朱华晟 魏佳丽 徐雪雅 李伟]
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不少城市新的投资增长区。文章通过对京沪等地的实地调查,分析了我国大城市创意产业园的开发模式与集聚动力,指出了园区发展在产业定位、引资方式、地产经济与土地产权等方面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从市场、政府和开发商三方探讨其成因,继而提出创意产业园的改进策略。
- [生态]
- · 基于“图底关系”的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初探——以贵阳国家级高新区为例 [黄耀志 高文文 楼琦峰]
以“图底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工业园生态环境规划的程序与方法。研究表明:园区建设用地是“图”,而自然生态用地就是“底”,“图”与“底”之间的耦合方式则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经济性。通过对园区环境要素的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态网络构建,确定园区建设中不可动的“底”,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功能用地的适宜度分析,引导“图”的建设,以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图底”的最佳耦合。
- · 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 [张晋石]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今天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系统化途径。文章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产生背景、概念、构成以及层级体系,阐述了其作为城市和区域环境中的一个绿色框架、体系和网络,对于解决城市问题和环境问题的积极作用。
- [都市圈]
- ·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齐艳红 赵映慧 修春亮]
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的研究单元,以非农业人口为基本的研究指标,利用首位度指数模型与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1993~2006年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结果表明: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属于首位度分布,而不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从发展变化看,总体而言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首位度变大。依据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探讨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
- [基础设施]
- · 基于生态文明的苏北新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祖锐 常江]
对苏北5市43个村庄进行调研,抽取其中基础设施部分调研资料进行梳理,总结苏北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特点和农民对基础设施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对苏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具体策略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