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研究]
- · 澳大利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及启示 [江文文 韩笋生]
快速城镇化以及近年来的开放街区、汽车主导的城市空间变化,改变了儿童生活环境。以澳大 利亚为例,阐释儿童友好城市的概念,分析其在制度保障、多方协同、儿童参与等方面的实践, 以本迪戈实践解析其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具体行动,给中国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提出相应建议。
- · 城中村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特征 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以深圳市平山村为例 [肖晓楠 韩西丽]
城中村是我国当代城市中典型的低收入群体聚集区,其中儿童成长环境问题突出,普遍缺乏儿 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但目前国内针对低收入住区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研究十分缺乏。本文以 深圳市城中村为例,基于行为注记法和访谈式问卷法分别获取 1754 位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空间 分布特征和 37 位儿童偏好的活动地点及原因数据,利用 GIS 和 SPSS 分析城中村建成环境对于 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 :(1)城中村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 场地宽敞、店铺密度高、有可玩设施等特征的区域;(2)城中村过高的建筑密度对大龄儿童(7~12 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有负面影响,而有可玩的设施是吸引大龄儿童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关键 因子 ;(3)城中村建筑底层的经营性功能有利于增加低龄儿童(0~6 岁)进行户外体力活动的 机会 ;(4)可利用的座椅包括公共座椅和居民自发在街道上摆放的座椅对城中村儿童进行户外 体力活动有积极影响。塑造城中村美好的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包括由政府、村集体及村民、外 来暂住人群和商户等共同协作,利用现有废弃宅基地创造更多的儿童活动空间、增加可玩的公 共艺术装置和座椅、增加户外空间中的花草种植和立体绿化等,都将有助于增加儿童的户外体 力活动机会,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对促进城市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 · 一种开放式社区儿童安全防控空间 分析模型研究 [姜戴裕 邹可人 邱冰]
城市社区在开放后面临犯罪率高发的危机,如何构建儿童安全防控空间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思 考。国外学者提出社区安全防控相关理论。空间句法理论认为空间结构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在 现有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一种量化分析开放式社区儿童安全防控区域的模型。结合时间、空 间、儿童及监管控制弱化的相关指标,将防控空间分析量化为空间句法相关变量和节点缓冲区, 在 ArcGIS 中加权叠加分析。该模型旨在为未来开放式社区安全防控提供有效的参考。
- · 基于LBS大数据的城市儿童户外非正 式公共活动空间体系构建 [朱亚斓 张桂杰]
我国城市缺乏满足儿童活动需求的户外活动公共空间,对非正式公共活动空间也较少关注。本 文借助 LBS 大数据、结合非参与观察法和问卷调研法,研究儿童日常户外活动的移动轨迹、驻 点空间分布规律和活动心理需求,发现非正式儿童活动空间最容易吸引儿童参与 ;趣味性、可 达性和安全性是儿童最爱空间的典型特征,提出由分级布局、功能明确和高品质设计要素控制 构建的儿童非正式公共活动空间体系。
- [经济]
- ·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省就业格局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姚婉 黄春晓]
本文基于江苏省 2000 年至 2015 年年鉴就业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就业的总 体格局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 :江苏省始终保持单中心就业结构,就业中心从沿江地区逐渐 向南部上海方向移动至苏锡常地区,在空间上已经形成了南高北低,苏北京沪高速公路沿线逐 渐塌陷的分异格局。同时,第二产业的就业分布较第三产业更加集聚于南部。本文认为区位格 局的演变、大都市区的构建、产业结构转型及政策等因素是产生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
- · 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分布的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 [褚岚翔 黄丽]
以上海为例,使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研究 9 个地理区位要素对 4 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分 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在空间分布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体呈现集聚分布的规律,但各 个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程度不高。在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上“,创意阶层”和“创意城市” 等理论所强调的休闲设施(如咖啡馆和酒吧)具有首要重要性,然后依次是城市公共交通、文 化设施和公共绿地,区域交通(如高速公路)的重要性则可以忽略 ;特别地,对于时尚创意消 费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园绿地的重要性仅次于休闲设施。
- · 国家级新区空间生产研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肖菲 殷洁 罗小龙 傅俊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设立多尺度、差异化的特殊政策空间实现指定区域的快速发展。国家 级新区作为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尺度战略,其形成发展对城市与区域具有深远影响。本研究选取 南京江北新区作为新时期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典型案例,根据治理体系的变迁,将其发展划分为 开发区模式下的“产业孤岛”阶段(1988-2001 年)、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和合发展”阶段
(2002-2009 年)和国家空间设立下制度与经济空间整合阶段(2010 年至今)。产业空间设立、 行政区划调整、国家空间形成等尺度工具在不同的阶段各自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度空间的生产 始终是新区发展的核心动力,并促使经济社会空间生产与空间治理重构互相耦合。
- [区域]
- · 区域协同治理制度的法定化创新——对珠江三角洲两版区域规划条例的回顾与思考 [郑泽爽]
随着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治理成为有效化解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问题的重 要工具。本文在总结国外区域治理模式和手段的基础上,提出立法保障是最综合、最权威、最 有效的区域治理方式,在此基础上回顾了珠三角区域治理制度法定化创新的探索,从实施主体 和事权划分、相关规划协调情况、促进与保障规划内容、公众参与制度及监督考核制度等方面 评估总结了珠三角两版规划条例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基于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从 明确实施主体、细化实施任务、加强实施监督三个方面提出区域治理制度创新的方向和建议。
- · 中国城镇居民区域消费差异的因素分解 [邱涛 刘明强]
本文通过收集我国 2004-2015 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区域消 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运用 Shapley 值分解方法分解了这些因素,得出结论如下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幼儿抚养比、地区固有因素和医疗保健支出比对区域消 费影响显著,失业率、老年抚养比对区域消费影响不显著 ;各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区域消费差 异的贡献度,按从大到小的排序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地区固有因素、城镇化率、幼 儿抚养比、医疗保健支出比。
- · 大都市区化进程中乡镇撤并的时空特征与驻地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赵立元 王兴平]
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小城镇曾一度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然而,伴随国民经济发展重心向大城 市的实际转移,全国范围内都开展了广泛的乡镇撤并运动,这在发达的大都市地区更为明显。 本文将乡镇撤并置于大都市区化的视野内进行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发现大都市区的形成发展 与区域内乡镇撤并有很强的时空关联性,且后者高度服从于前者需要。通过对被撤并乡镇驻地 的发展现状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与大都市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大部分驻地都在 衰退,少数发展的也是由于被城市扩张吸纳,或因受城市辐射而保持稳定,总体看来成了名副 其实的“失落空间”。进一步将被撤并乡镇驻地分为一般衰退型、规划控制稳定 / 衰退型、总 体稳定型、城市吞噬再造发展型、工矿生命周期终结衰退型五种类型,针对其各自特点与现实 问题,以实现可持续的大都市区发展为目标提出引导策略建议。
- [交通]
- · 基于VAR模型的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米鹏飞 钱勇生 曾俊伟 广晓平 王复鹏]
为准确分析城镇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本文利用 VAR 模型,通过 Johansen 协整检验、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对甘肃省城镇化与交通运输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 : 长期趋势内三种交通运输方式都能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与交通运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 系 ;短期内的城镇化和交通运输系统都能有效提升当期子系统的水平,且公路运输对城镇化发 展的影响最大,但是城镇化与民航业还未处于动态协调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 的政策建议。
- · 大城市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的反思与构建——以苏州为例 [韩兵 邓一凌 徐建刚]
常规公交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的构建对于提高 规划的系统性、增强规划的实施性意义重大。在反思大城市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的基础上, 针对规划层次缺失的问题,划分全网、片区、线路等三个公交线网规划层次,重点突出中观层 面的片区线网优化规划 ;针对规划类型单一的问题,在全网和片区两个层次根据不同主题细分 公交线网规划类型,应对多样化的公交线网优化需求 ;针对规划评估不足的问题,增加线路层 面和全网层面的后评估研究及公交线网年度报告,使公交线网规划体系形成闭环。研究最终构 建了分层次、多主题、重评估的常规公交线网规划体系,并以苏州市为例,介绍常规公交线网 规划的发展历程和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工作。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空间组构视角下城市近代住宅的特征演变研究——以长沙为例 [张卫 唐大刚]
基于空间组构视角,以长沙近代独立式住宅为例,解析城市近代住宅的空间组构特征的演变。 从物质空间与精神文化的关联性层面,探讨空间句法属性值变化背后的文化影响因素。结合近 代住宅特征演变的趋势,提出智慧化保护更新的策略,并讨论在现代城市住宅设计中如何传承 和创新,从而达到延续城市地方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目的。
- · 历史街区建筑立面“二次轮廓”的视觉量化研究——以安徽屯溪老街为例 [左红伟 李早 喻晓 王达仁 崔巍懿]
本研究首先对屯溪老街主街道立面进行眼动实验以获得人们对街道“二次轮廓”(临时外部附 加物)视觉行为的量化分析,得出“二次轮廓”中侧向招牌、灯笼、雨篷、货物台、对人的视 觉吸引力依次降低 ;其次,采取问卷调查法对老街现状进行初步风貌评价,得出老街“二次轮 廓”中各要素与传统风貌的关联性 ;最后针对“二次轮廓”中各要素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 · 创意修复视域老工业区空间生产理论透视——以创意 1956产业园为例 [王腾飞 马仁锋 候勃 窦思敏]
援引创意修复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以宁波创意 1956 产业园为例,构建了创意修复导 向的老工业区空间生产解释框架。研究发现:(1)园区具有生态化、人本化和多元化的景观特征, 入园企业的私营化、生产要素的隐性化和生产关系的多元网络化的业态特征及年轻化、创意化 和情怀化的群体特征 ;(2)园区的空间实践由权力 / 资本主导,空间表征集中于规划空间以及 创意阶层实践的文化景观和生产关系网络,而表征性空间贯穿于整个创意行为,并在文化、理 想和情感等多重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共识和身份认同,且三元空间辩证关系使老工业区在创 意空间生产过程中具备稳定的意蕴。
- [旅游]
- · 中国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特点 及差异研究 [徐爱萍 楼嘉军]
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构建城市休闲化协调 发展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实证分析 1999-2016 年我国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的特点及差异。 研究结论如下:1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不平衡性:由北向南形成了“低— 高—低”的倒“V”型空间格局 ;2总体上,西部地区各城市向着优质协调方向发展,但各城 市的进程和速度略有不同 ;3城市基础环境是制约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 城市居民消费的水平和结构较为相似,休闲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式发展 ;4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发展基础等因素是西部城市休闲化协调发展差异存在的重要原因。
- · 基于城乡产业一体化视角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以中哈边境城市塔城为例 [旦志红]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以中哈(塔城)1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平台,以跨学 科研究方法,实现对“城乡产业一体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整合性研究。以城乡产业一体 化推进城乡总体发展一体化为目标,探索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背景下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效路径。 充分发挥塔城第一产业(种植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挖掘塔城第三产业(旅游、餐饮业)的价 值洼地,并带动以塔城优势种植业产品为原料的第二产业(特产加工)的发展。以农业旅游资 源开发为切入点,探索中哈旅游资源共享的合作方式,培育塔城三次产业之间的供需链,形成 三次产业联动、可循环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开发塔城水域风光、生物观光、旅游商品资 源,精心打造“油画中的塔城”——“千泉塔城”、“花园塔城”、“果蔬塔城”、“厨房塔城”、“丝 路塔城”等系列特色旅游品牌。为农业主导型边境小城在城乡产业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资源开 发提供借鉴。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可达性的绿地公园服务均衡性分析——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 [刘大鹏 马斌 王悦]
绿地公园服务的均衡性是对绿地公园服务可持续性的表征,对城市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 持续性有着重要影响。研究以包头市 2016 年的绿地公园、交通网络以及建设用地面积为基础, 借助传统累积耗费距离算法(Z 法)和包含阻力系数的引力累积耗费距离算法(Zs 法)测算绿 地公园的可达性阻力和服务范围,统计分析了不同可达性阻力下的建设用地面积,基于此,测 算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模型下研究区内绿地公园服务的均衡性,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公园规划与 管理提供依据。
- [城市管理]
- · 国家认证能力与城市治理——以网格化管理为中心的分析 [钱坤]
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在城市治理中广泛应用,实现了从模糊到清晰、从部件到 事件、从管理到服务的不断发展,背后遵循的是提升国家认证能力这一基本逻辑。作为国家能 力的基础,国家认证能力的提升使得政府能够收集到更加全面、规范的社会事实信息,从更加 完备的治理信息、初步破解的部门分割、不断增强的政府回应性以及提升的政府预见性等四个 方面为城市治理主体提升治理能力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可能性。但是复杂社会的不可认证性、国 家认证的成本限度、社会自治空间的必要性等使得国家认证能力的提升有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