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与改造]
- · 城市治理转型背景下街校合作型社区微更新机制研究 [周详 郝思远 马雨琪 刘宇飞 陈洁萍]
文章基于对典型的街校合作型社区微更新项目的类型分析,依据高校在项目各阶段发挥的作用和参与情况,将街校合作型社区微更新归纳为高校设计型、参与型、引导型和推动型4 种类型,并通过类型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对街校合作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和发展规律总结。最后,对未来街校合作型社区微更新项目的优化提升及理论应用提出建议。
- · 居游共栖:多点触媒联动下的旧城更新改造研究 ——以海口市为例 [黄经南 单利 赵冲 汤宁鋆]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城市发展重心由增量向存量转移,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老城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特色的空间载体,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整体开发重建,如何构建适合老城区的旧城更新改造模式成为一道普遍的难题。论文基于城市触媒理论,以海口市老城区为例,通过构建多元联动触媒路径,营造居游共栖的城市新场景,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经济发展转型、单元开发管理的更新策略,以提升老城区的整体活力,为我国旧城更新改造和城市未来发展建设提供策略和建议。
- ·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文本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夏侯遐迩 刘玮纯 李子睿 李启明 李德智]
老旧小区改造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也是优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和提升土地价值的重大战略议题。文章首先系统梳理了中央、江苏省及南京市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相关政策并针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其次,基于“政策工具类型—政策干预对象—政策干预环节”三维分析框架对政策进行工具分类、内容编码、文本分析,研究既有政策的主要特征、剖析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合理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政策改进建议。
- · 基于触媒理论的东北欠发达城市火车站片区微更新设计研究 ——以乌兰浩特市火车站为例 [吴静轩 唐相龙]
在存量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旧城火车站片区发展瓶颈日渐凸显、国内对欠发达城市火车站片区更新研究较少等背景下,以欠发达城市乌兰浩特市的火车站片区为例,在对其进行范围界定和现状问题总结的基础上,引入触媒理论和微更新理念,提出基于触媒理论的乌兰浩特市火车站片区微更新技术路线。将火车站片区的微更新设计分为触媒要素的选取、触媒要素的拓展、触媒地块的设计方案和触媒地块的设计导则4 部分;详细介绍触媒要素的选取方法,确定经触媒要素拓展后的触媒地块,提供各触媒地块的更新设计方案,为每一触媒地块设定以建筑高度、建筑风貌、景观小品、广告店招为主要控制内容的微更新设计导则;明确指出乌兰浩特火车站片区微更新设计对其他类似城市火车站片区更新设计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借鉴。
- [规划与建设]
- ·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路径研究 ——以浙江省皤滩乡镇区更新为例 [罗米 余翰武]
文旅融合是推动城镇经济与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应遵循区域联动、生态优先、文化复兴、产业转型的思路,实现文旅资源共享、提升环境质量、保护传统风貌、盘活存量空间的目标。以仙居县皤滩乡文旅特色型美丽城镇建设期间镇区更新为例,提出因镇制宜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以期为其他具备文旅资源优势的小城镇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
- [更新与改造]
- · 烟台传统聚落演变及风景格局营建探析 [王越 詹雨尘 万博涵 宋凤 任震]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因明代海防制度和沿海贸易的发展,区域传统聚落呈现独特的格局特征。论文以烟台地区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自先秦至开埠以后烟台地区城乡聚落格局体系的变迁历程,以核心城镇福山县、宁海州城和奇山所城为例,从山水格局、城池空间、水利体系、景观风貌和城市意象5 方面探讨城邑风景格局特征,并总结烟台传统聚落风景营建的生态智慧,为地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 · 老旧社区中儿童空间意象特征研究 ——以丰泉古井社区行动研究为例 [刘赛 刘梦寒 沈瑶 袁艺馨]
文章通过从儿童视角出发的Mapping 地点标记、意象地图、儿童引导的社区漫步和拍照映射等方法,逐步展开儿童空间意象特征中场所情感、场所印象、场所认知3 个维度的研究。辅以相关者半结构访谈和深度交流“翻译”,剖析了持续3 年深入丰泉古井社区进行的儿童空间意象研究结果,总结老旧社区儿童空间意象特征应用规划建议,为老旧社区更新中充分响应儿童需求提供思路与借鉴。
- [规划与建设]
- · 人本主义视角下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目标与路径 [杨志恒]
从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对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概念、目标与路径进行分析。在“发展”“质量”“高质量发展”“城镇高质量发展”等名词解析基础上,文章提出新时期城镇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价值导向,确定城镇高质量发展领域,以此为基础提出城镇高质量发展具体行动,在实践中加强目标叠合、用地混合和诉求弥合,以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
- · 城乡融合视角下大都市区乡村多层次发展路径探究 ——以北京市通州区枣林庄村为例 [曾鹏 任晓桐 满达]
乡村地区是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处于城镇化前沿地区的大都市区乡村发展中往往存在着“内生动力塌陷、区域发展错位及城乡关系失衡”等问题,亟待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伴随着我国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有必要通过划分乡村个体、乡村群落和城乡区域三级空间,提出乡村振兴三级目标与“三级正向互促”发展框架。结合北京市通州区枣林庄村的典型实例,深入探讨了乡村个体“激活潜力差异化定位”、乡村群落“互补优势整体化统筹”与城乡区域“优化结构网络化融合”的三级发展路径及之间的正向互促机制,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思路。
- · 基于用地效率视角的城市遗产空间保护反思与政策应对 ——以西安市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为例 [席岳婷 魏峰群]
城市遗产空间的保护与利用是保持城市活力、延续历史记忆的重要基础,客观认识遗产空间周边用地建设的限制性影响,对稳定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平衡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西安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为例,对遗产空间周边建设用地效率变化进行测度,并引入帕累托最优理论探讨遗产保护与用地效率间的阶段性平衡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随着对城市遗产空间管控范围的扩大,限制性影响的程度显著增强,建设用地效率的减损不容忽视,城市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进行规划干预。
- · 城市形象建构与城市生活方式 ——以广州城市形象与广式生活为例 [柳立子]
城市独特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关键要义,也必定成为城市文化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文章尝试以“广州城市形象与广式生活”为例,通过对“广式生活”进行外延内涵的阐释,提出广州城市形象以“广式生活”为核心的建构策略,从而揭示城市形象建构应以城市生活方式为核心展开:一是以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物质场景为具象基础;二是以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文化意象为情感力量;三是以城市生活方式形成的哲学内涵为规则理性。
- · 地域性建筑风格的快速重构 ——以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Hui House 为例 [禚璇 李早 杨余 杨泽宇]
城市建筑作为城市记忆脉络的具体体现,其发展不应朝着千篇一律的方向前进,而是应当立足于建筑自身的功能,体现地域性的建筑风貌,构成城市形象的小环节。建筑风格的重构作为地域性建筑设计的一种设计方法,不仅仅是对历史要素的简单复制,更应当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给传统要素新的解释和时代意义。第3 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作品Hui House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吸取了传统徽派民居相关建筑经验,凭借独特的钢结构实现优美建筑形体的同时,也使得整体的建造流程要快于一般的钢结构住宅。文章梳理了设计与建造两个不同阶段的快速重构策略,从而为形体特殊的钢结构住宅快速建造提供了现实参考案例,为传统徽派民居的技术更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 [产业与经济]
- · “比较”视角下的长江经济带近期发展时空格局分析 [洪思思 李志刚 许红梅 程晗蓓]
为探究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重点战略以来的发展现状和时空演化格局,论文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方法,围绕人口、土地、经济、交通、生态等5 个关键维度,识别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综合水平(与全国比较)及其内部的区域差异,把握其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 (1)在国家战略驱动下,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发展增长趋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经济带内部区域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不均衡性,呈现“从西到东递增”和“两端高、中部低”的空间特征; (3)全域协同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各省市间的差距在时序上呈不断缩减态势。建议未来在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中游地区的发展建设,进一步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 [罗杨帆 孙凌宇]
文章设定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成渝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进行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表明,一方面,四川省内部产业联系强度高于重庆市,且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中,而重庆市内部各产业联系强度有减弱的趋势。另一方面,重庆市对四川省的外溢性影响大于四川省对重庆市的外溢性影响,且重庆市对四川省的外溢性作用主要来源于重庆市的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研究发现,2007-2012 年5 年间两地的区域内产业关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而区域间产业关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相对下降趋势。
- · 比较优势视角下先发地区工业型乡村的转型发展研究 ——以浙江省泽国镇为例 [耿佳 陈晨]
先发地区工业型乡村是20 世纪80 年代推动乡村工业化蓬勃发展的产物,但经过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发展,城市产业经济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而乡村地区的工业发展逐渐受到城乡发展差距、本土环境压力等限制,曾经辉煌的乡镇企业成为“低小散”和“脏乱差”的整治对象。在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江苏省华西村、永联村为代表的乡村线性赶超城市模式和浙江省余村、黄杜村为代表的特色农旅转型发展模式之外,发达地区的工业型乡村是否还存在第三种发展方向?以浙江省泽国镇为例,研究其在环境规制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既有制鞋产业基础找到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成功推动乡村地区转型发展。泽国镇的乡村转型实践符合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根据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对我国发达地区工业型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生态与环境]
- · 居民通勤满意度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研究 ——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 [陈玉豪 井晓鹏 熊海燕 赵鑫]
通勤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活动,会对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作用。研究以西安市主城区为例,基于相关文献总结的理论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居民通勤满意度与建成环境影响关系。研究表明,建成环境直接影响通勤模式,进而间接影响通勤满意度;通勤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高密度的路网和服务设施点、高混合度的土地利用,可促进通勤满意度最高的慢行通勤发生。基于此,通过优化建成环境与制定城市交通管理政策,可鼓励慢行通勤、规范电动车通勤、改善公交车通勤,最终提升全民通勤满意度。
- · 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关联性分析 ——以海口市秀英区为例 [樊应凭 金晓斌 陈传钊 马丽 周寅康]
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推动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资源利用不当,土地利用方式与类型发生剧烈变化,景观格局特征愈发复杂,受格局影响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变化。为探究沿海都市区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文章以海口市秀英区为案例区,利用4 期遥感影像数据在对1990—2015 年区域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过程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景观因素,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景观格局经历了显著变化。边缘密度(ED)和斑块个数(NP)不断减小,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减弱;斑块平均规模增大,形状复杂程度减小;邻近度和蔓延度(CON TAG)波动变化,结合度(COH E SION)渐高;景观类型多样性有所下降,优势景观类型的主导性逐步降低。(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整体下降”的态势,北部沿海地带生态环境条件较优。1990、2002、2007 和2015 年R SEI 优良区面积占比分别为91.60%、75.28%、69.64% 和84.04%。生态质量提升区主要集中于秀英区中西部乡镇,生态质量下降区集中于南部地区。(3)散布与并列指数(IJ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显著相关。其中散布与并列指数(I J I)、欧式平均最邻近距离(MNN)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负向影响,而结合度指数(COHESIO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的影响效应既有促进也有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 · 城市公园绿地绿色绅士化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李诗尧 李玉婷 魏星 李永正 殷炜达]
随着城市更新与绅士化对快速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影响加强,城市公园与绿色绅士化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文章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选取2011—2018 年朝阳区城市公园绿地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绿色绅士化的现象特征和水平测度,并对绿色绅士化现象进行验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朝阳区绿色绅士化的现象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社会经济特征相关性强、社区需求不匹配等特征。在2011—2018 年之间,朝阳区城市公园绿地指标与区域社会经济指标的变化具有一定相关性。望京、亚运村、安贞、和平街等街道绿地绅士化水平较高。居民关注且绿色绅士化现象影响度高的公园无形价值因素包括公园风景、文娱活动、公园可达性、视线盲区、噪声、犯罪率、安保管理等。艺术构筑物、轮滑活动、公园可达性、社会凝聚力等因素影响性与绿色绅士化现象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改造和公平使用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