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利用探讨]
- · 适用于传统村落的综合性规划策略研究 ——《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规划编制指南》的探索 [杜莹 王玲玲]
自2012 年传统村落正式进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起,传统村落在申报成功后应编制相应的规划来指导其保护与发展。然而,由于国家目前尚未出台针对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技术性文件,导致传统村落的规划内容和深度各有差异。为统一规范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村落适应性保护及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规划编制指南》,立足传统村落的自身价值、保存现状和新时代发展需求,从底线管控、要素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管理实施等方面明确了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规划的各部分具体内容和编制要点,从而为传统村落的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指导, 实现规划的科学化、规范化。
- · 旅游开发影响下的“对立与共生”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二元拼贴”研究 [罗萍嘉 郑祎 王雨墨 熊柳]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居民长期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社会物质和历史文化的映射,并以具象化手段展示地域特色。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介入,传统村落内生的公共空间形成了“新旧”资源的“二元拼贴”状态,产生了经济水平与历史文化的相互博弈。通过传统村落的实地调研,文章定义了旅游开发影响下传统村落的重构公共空间、复合公共空间和原生公共空间,分析了传统村落产生的“二元拼贴”的“对立与共生”现状,即空间秩序(图底重置与尺度转换)、礼治秩序(生产资料与血缘、地缘)、功能秩序(原真性体验与日常行为活动)的三方面影响,并从多维序列的时空保护、原生功能的传统营建、居民权益的主体复位三种角度提出策略建议,以期对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及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借鉴。
- · 青岛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章墨 朱一荣 于涛]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研究是认识传统村落的基础。运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青岛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空间自相关,分布密度,分布方向,与河流、岸线及海湾、商道等要素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论述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地形地貌、河流、岸线及海湾、运河运输、海防政策、海商贸易多因素相互作用及综合影响下,青岛市传统村落分布类型属凝聚型,且形成5 个传统村落集群,集群又分依附型和支撑型两类空间分布模式,同类或两类模式以交叉、并列、包含的形式组合分布。而在5 个传统村落集群内部,村落分别呈现为群山环绕组团分布、沿海岸线状分布、沿运河带状分布、沿海岸线带状与沿商道线状叠置分布的特征。研究认为集群分布是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普遍规律,建议逐级推进传统村落集群保护规划编制。
- · 基于“人—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 ——以闽南盆地型宗族聚落为例 [陈小辉 邹雪妹 邓奕]
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乡村建设热潮不断加剧的同时也暴露出村镇本底资源不清、乡村建设盲目照搬城市做法等问题。人和地是乡村聚落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影响下乡村聚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文章以“人—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落脚点,探讨土地权属变更下闽南盆地型聚落的社会与空间演变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土地制度变迁后的聚落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生活空间由线性拓展向多点放射性拓展再到填充式拓展演变;居住单元由大型集合住宅向小型集合住宅再到独户住宅演变;生产空间由扩张到收缩再到转移演变。文章认为政策是闽南盆地型聚落衍变的外驱,村民的社会需求是内核,在衍变的过程中聚落始终保持着“山—水—田—宅”的传统格局。
- [规划与设计]
- · 关键要素与评估方法: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的分析框架 [徐瑾]
规划实施评估为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推进全域空间治理发挥关键的作用。针对如何确立实施评估方法这一问题,文章提出评估关键要素与评估方法的分析框架,基于“测量、描述、判断、建构”的评估标准梳理了“成本—效益分析”、“目标—结果比较”、综合指标体系、案例质性研究四类方法,并解析了评估目的、评估对象、评估判断标准等五个关键要素的内涵。最终依据“要素—情景—方法”的关联框架建立了评估方法的选择路径,为规划实施评估的科学性提供支撑。
- · 基于GIS风貌敏感性分析的色彩空间结构构建 ——太原主城色彩规划实践性研究 [张春芳 王崇恩 朱向东 胡川晋]
色彩依附城市实体,与城市结构存在耦合关系,文章从空间脉络的视角来探讨色彩的规划思路。在综述“色彩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GIS 为途径开展色彩与空间结构协同研究。首先提出“色彩风貌敏感性”的概念,将城市色彩空间格局与影响因子的空间数据信息结合,实现色彩数量化与空间化的有机结合,得出各影响因子的“色彩力”分布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以色彩风貌敏感性区划为基础确立主城色彩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主城色彩空间进行系统设计。
- · 日本轨道交通枢纽“ 站城一体开发”模式、实践及其启示 [唐祖君 张翔 徐建刚]
轨道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开发”是实现城市集约紧凑发展的有效模式。文章以日本轨道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开发”实践经验为例,首先梳理其发展历程,接着将开发模式分为“枢纽本体竖向开发型”和“枢纽—周边街区一体化再生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日本的成功经验和规划手法,并针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开发的现状与问题,为我国在土地使用、功能服务、交通接驳、空间景观、管理机制等方面提供案例借鉴与经验启示。
- ·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天津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属性分类研究 [黄晶 刘红旭 王文鸽]
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在散客旅游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持和辅助服务作用,其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以及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也随之受到重视。Tetra-Class 模型根据各服务要素对满意度不同的影响方式将其分类,将服务要素划分为加分属性、关键属性、次要属性和基本属性,并以散点图形式进行直观表现。文章以天津为例,借助Tetra-Class 模型对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要素进行属性划分,最后据此提出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改进建议。
- [区域]
- · 非洲国家城市扩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坦桑尼亚基戈马市为例 [张家旗 陈爽 高群 达马斯·W.马邦达]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坦桑尼亚西部重镇基戈马市为例,以遥感解译的2000、2007、2014 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运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分析非洲国家城市扩展的整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基戈马自2000 年以来建设用地投入相对人口增长来说比较合理,城市扩展主要占用裸地和植被,城市环境恶化;②城市扩展主要沿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的道路网进行,表现出一定的轴带扩展特征,后期交通轴带间的填充式扩展逐渐显著,而城市中心密实化过程逐渐减弱;③城市扩展主要受到人口增长与非正式聚落扩张、交通线路引导与规划失灵等因素的影响。中非可以加强在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城市规划和城市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从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 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戚红年 彭越 程寅 莫雨婷]
为全面了解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水平,从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等3 个子系统中选取27 个指标构建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 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5—2015 年的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时空格局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2005—2015 年间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呈现东部引领、中西部加速追赶的时间变化特征;② 2005—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热点区域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且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③对长江经济带综合承载力具有显著作用的指标为城市化水平、城市维护建设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员劳动生产率、环境治理投资占GDP 比重。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明代黔中卫所屯堡聚落体系研究 ——兼与长城和海防沿线卫所比较 [周政旭 王念 封基铖 吕燕平]
明朝初年全国范围内推行卫所制度,形成了诸多的卫所聚落。黔中地区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卫所屯堡正是肇始于此,为该地区当前城镇乡村聚落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章以明朝设置于黔中地区的6 个卫为研究对象,通过研读地方志、地方史籍和实地访谈、实地踏勘测绘等方式,梳理、确定该地区的卫所屯堡聚落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其空间体系特点。文章认为该地区卫所屯堡聚落形成了与其军事等级相对应、满足相应功能、且适应于当地地形地势以及外部环境的都指挥使司城—卫城—(百户所)屯堡—旗堡的聚落层级网络体系。同时,文章还将其置于全国卫所体系之中与北部长城与东部海防卫所体系进行比较,认为黔中卫所聚落体系呈现出鲜明的“通道防御”型层级网络结构,与另两者在体系形态、层级设置以及分布规律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
- [城乡统筹]
- · 基于资本下乡的乡村绅士化机制研究 ——以南通市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 [杨迪 李广斌 秦晴]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市场化取向的土地制度改革为“资本下乡”提供了体制通道,也为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空间。从“经营城市”到“经营乡村”,“资本下乡”推动了乡村社会空间的再生产,吸引了大批城市中产阶层“消费下乡”,乡村绅士化渐显端倪。文章在阐释乡村绅士化内涵基础上,从经济模式、社会关系和物质景观3 个层面建构了“资本下乡”与乡村绅士化关联分析框架,并以仇湖村乐百年小镇为例,详细剖析了乡村绅士化机制。
- [城市建设]
- · 媒介、建筑与空间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以南京为例 [张伟博]
城市形象研究,过去主要是针对城市中的建筑、景观、人文等综合印象进行探索,研究视域停留在“现实空间”层面。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对城市形象的认知开始转向现实空间之外的“媒介空间”。通过对“媒介空间”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城市中的实体建筑、景观都被媒介赋予空间隐喻,进而构成一种“媒介—城市”复合空间。在媒介空间理论视角下,实体空间与媒介空间互嵌,并拓展出了新的公共空间,从而改变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格局,为城市形象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媒体城市的概念逐渐成形。
- · 基于GI S和SWMM的城市雨洪模型构建模拟与效益评价 ——以厦门市马銮湾片区为例 [周红 林孟 陈江畅]
文章以厦门市马銮湾海绵城市试点区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 软件对试点区进行地形参数计算处理,构建SWMM 雨洪模型进行水文模拟,并进行雨洪措施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结果表明:(1)雨洪模型的构建与暴雨径流模拟在率定和验证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2)雨洪模型构造及其成果对城市局部区域防灾防洪具有参考作用,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相应技术支持。(3)雨洪工程的建设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更是有效促进了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
- · “促实施为目标”的社区生活圈规划变革及其对我国社区规划师的启示 [冯歆 金云峰]
规划知识因不同时代需要而变化,随着我国对于创新社会治理的需要而进行了一整套运行体系制度设计的改革,规划工作越来越强调规划师对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的全程参与。“社区生活圈”的规划改革理论内涵已趋于完善,但后期在规划实施中以怎样的形式落地,仍缺乏足够的探讨。社区规划师制度和由此产生的下沉到街道层面的规划实施路径,是探索生活圈规划实践的宝贵经验。文章以2019 年以来上海市开展“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试点工作为例,分析其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制度环境和主要政策支撑,从实践中挖掘总结,认为“促实施为目标”的“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对应着社区规划师的工作内容与规划知识转变,以及规划思路、方法、管理和模式的全方位转型。
- · 中心城市创新首位度提升研究 ——以南京都市圈为例 [徐德 陈从建]
南京市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江苏省会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但城市首位度不高。通过对南京都市圈的城市规模、综合经济、科技人才、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对外开放的分项首位度综合研究,属于中度首位度城市。应围绕战略统筹规划创新、资源协同融合创新、产业集群政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智慧城市整合创新等策略,提升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创新首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