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 · 我国乡村空间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关中美 杨贵庆 王祯 肖颖禾]
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以1990-2017 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数据库为核心文献源,对我国乡村空间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乡村空间的研究热点及研究主线。研究结果显示:(1)乡村空间领域从2006 年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整体上呈现出发文量激增的特征;(2)乡村空间领域研究热点的演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研究热点围绕农村居民点、乡村聚落、乡村空间展开;(3)乡村空间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5 大研究主线,相互之间交叉和叠合力度不足,说明乡村空间领域的研究视角已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但是还未形成规模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趋势;(4)未来的乡村空间领域研究应该在理论框架完善、研究方法创新、应用实践拓展方面进行深化。
- · 井陉古道沿线商贸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山西省平定县西郊村为例 [林祖锐 张杰平 张潇 丁志华]
古道商贸型传统村落是山西境内传统村落的重要类型。本文在对井陉古道的形成与变迁进行简要剖析的基础上,论述了因道而生、因道而兴的西郊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求村落在古道发展变迁影响下的空间形态演变响应与发展规律。
- · 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刘淑虎 樊海强 王艳虎 高喜红]
基于相关研究进展的判识,采取GIS空间分析与量化测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识别闽江流域内315个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经济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及其作用机理,旨在为闽江流域传统村落的区域性保护对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具有“梯段式、非均衡”的空间特征,依托支流形成了“两区一带”传统村落密集区;地理环境对传统村落选址影响较大,水系对距离其3km以内的传统村落影响明显,而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道路网络整体上从积极关系逐步转变为当前的两极效应,存在显著的高—高(HH)、低—低(LL)型区位分异现象,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密集区的演化历程,折射了闽江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复杂性,这为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对策提供一定依据。
- · 基于空间生产—生态辩证关系的乡村景观建构 ——基于晋西北传统村镇的观察 [任凯 阳建强]
景观系统的多元生态化表达是乡村振兴的目标,面临经济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其复兴建构路径是一种复合约束条件下多种景观主体的组合过程。从乡村景观异化程序入手,揭示乡村空间生产—景观生态的辩证同构关系,提出“内发驱动型”是乡村空间生产的革新价值范式。试图提供一个包括物理景观、社会景观、自然景观三个分支的乡村景观新秩序,结合五花城堡村提出一条乡村景观建构的可能路径,通过不同景观表征验证多元生态理念在空间生产中的过程性融入,并提出景观系统的耦合机制框架。
- · 乡村社会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响应 ——以汕头东仙村为例 [蒋宇阳 申明锐 张京祥]
中国的乡村治理因社会结构的地域差异而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格局。本文以国家大共同体、乡村小共同体双重治理层级为核心,将村民个体的互动穿插进来,构建了一个乡村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型。案例部分选取了在宗族治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汕头市东仙村,梳理出不同时代衍生的宗族主导、国家支配、治理弱化与村治重振四种社会结构类型,揭示其治理互动机制,并以相应的空间分析验证了社会—空间的关联响应规律。案例证实了乡村空间聚落的布局结构本质上是社会结构的表达,乡村小共同体的嵌入使得乡村空间的优化更加贴近村民的个体诉求。
- [城市建设]
- · 淮北市工业园区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及转型引导研究 [胡雪峰 王兴平 柏露露 赵胜波 刘复友]
在国内各类工业园区蓬勃发展之际,对园区发展做出科学合理评价对于衡量其发展成效与发展潜力、促使其实现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成对比较法测算指标权重,以淮北市7 个工业园区为评价对象,分别构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园区现状竞争力评价、发展潜力评价基础上,探讨园区评价结果形成机制,并将现有园区分为龙头引领类、加速培育类、转型升级类、调整发展类4 种类型,并对每种类型进行分类引导,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错位发展。
- · 轨道交通影响下的城市商业空间:研究现状与展望 [吴珊珊 庄宇]
随着中国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逐步进入高速发展期,轨道交通对商业空间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从150 篇文献中筛选出51篇高质量的中英文文献,并将其分为三个尺度的研究:宏观、中观和微观。这三个尺度包含商圈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新旧商圈的更替等十个关注较多的议题。文章同时总结了既有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综合打分法、分层聚类、回归分析等)及其应用。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可能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创新,对于轨道交通与商业协同优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规划与设计]
- · 人地关系视角下西安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及规划应对 [付凯 王卓琳 任云英]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研究立足于土地利用冲突的地域性、系统性、层次性特点:(1)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建构大都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冲突的解释框架,从“地—地”冲突、“人—人”冲突、“人—地”冲突这三个方面揭示土地利用冲突的特点、形成机制。(2)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根源性问题,并从建构规划核心价值标准、补充完善空间规划内容、创新规划实施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大都市边缘区规划应对策略。
- · 城市更新对居民社区依恋的影响: 基于广州新老社区的对比研究 [常江 谢涤湘 陈宏胜 吴蓉]
伴随着我国土地利用制度的改革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更新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城市更新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其对居民社区情感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在系统梳理西方社区依恋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市富力广场和公寿里社区为例,运用t 检验、卡方检验、层次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更新对居民社区依恋的影响以及社区依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更新后社区居民对社区软硬件和社区依恋的感知均高于城市更新前社区居民的感知。对于商品房社区,影响社区依恋的因素主要为婚姻状态、收入、房屋产权、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等;对于传统社区,则主要为居住时间、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等。本研究从居民情感的角度论证了城市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传统社区破败的物质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制约着居民的社区依恋,而合理的城市更新有助于社区依恋的提升。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城市更新应兼顾居民生活需求与情感需求,既要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如修缮重建危旧房屋、增加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和休闲娱乐设施等;还要尽可能保持传统的社区网络结构,保护传统社区文化,提升社区原住民的社区依恋和幸福感。
- [城市建设]
- · 基于声景特点的深圳城市建成环境研究 [徐东超 余磊 康健]
建成环境是声景产生的基础条件,由环境声带来的“听觉”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建成环境特点。以深圳为例,利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深圳市6 个行政区域内不同建成环境的声景状况,提出了深圳市15 种典型建成环境与其所对应的声景之间的关联模型,从建设强度和景观绿化方面量化了建成环境指标与声景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呈显著相关,其拟合度在0.4~0.8 之间。本研究旨在从声景的角度为生态型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有益指导。
- [规划与设计]
- · 英文文献中近20年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 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耿清格 杨青山 江孝君]
公共空间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较早地认识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并从多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文献。本文的研究数据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CiteSpace 文献计量工具,从研究国别、重要研究学者及被引文献、研究学科的扩散、研究活力及主要研究内容五个方面对近20 年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切入视角及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基于Lars-Lasso的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武汉市为例 [黄烈佳 郭竞璟]
以武汉市郊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基于248 份调查问卷,构建了包含个体特征、心理因素、交通与环境和产权属性四类11个影响因素在内的Lars-Lasso 模型,对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1)住宅价格、升值潜力、住房满意度、养老意愿、交通状况、自然环境和住房产权是影响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七大因素;(2)在七大因素中,自然环境对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养老意愿、住房满意度、住宅价格、升值潜力、交通状况,影响最小的是住房产权;(3)与自有产权者相比,租房者的郊区购房意愿更强烈;(4)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对居民郊区购房意愿的影响尚未显现。
- [生态与环境]
- · “智慧停车”对中国绿色停车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 [张彧 雷静雯 冯威]
“智慧停车”是美国USGBC 最新推出的绿色停车设施评价标准。它包含管理、功能、结构及技术设计以及创新四个部分,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分值对停车设施进行绿色认证及评级。学习智慧停车评价体系,可以为我国制定相关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提供借鉴。
- · 北京中心城区开放性绿色空间格局、评价与优化思考 [廖含文]
城市开放性绿色空间除具备一般绿地所有的生态调节功能之外,还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生物本能性需求,因而对构建和谐宜居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校核和实地勘查等手段构建了北京中心城区开放性绿色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并通过与G a W C 世界级城市相关指标对比,以及与人口密度网格叠置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开放性绿色空间格局和服务范围进行了量化评价,并就如何在未来建设中加以优化提出了一些思考。
- [区域]
- · 高铁“一城多站”的特征、问题与优化 ——以沪宁沿线城市为例 [韦胜 徐海贤]
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出现了一个城市多个高铁站点布局的现象,这既存在有利城市发展的一面,但也产生了诸如客流稀少、可达性差、建设规模超前等问题。同时,高铁网络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铁“一城多站”现象将会进一步显现,并可能加剧相关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国内外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存在较大空白,本文以沪宁沿线城市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对高铁“一城多站”的现状和规划特征进行梳理;其次,剖析了现状“一城多站”选址和未来规划能否与现状高铁站点之间“并站”等重点问题;最后,针对“一城多站”问题提出相关的优化策略与启示意义。
- · 城市功能分工与制造业生产率 ——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现状的讨论与实证研究 [雷玉桃 薛鹏翔 孙菁靖]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制定完成,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比较优势、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空间溢出效应理论,梳理出城市功能分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协同发展机制,改进了城市功能分工的测度方式,并依此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功能分工的效果进行判断。逐步实证结果显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倒U 型的影响,但这种机制只适用于香港与内地九城,澳门与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协同发展在本文的研究层面没有得到体现。本文尝试从产业升级与产业发展模式差异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根据各类城市的发展阶段与区位格局给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 [其他]
- · 对建设部门开展消防设计审查工作的思考 [国君杰 胡睿]
通过分析施工图审查和消防设计审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建设部门开展消防设计审查工作方案,提出了既有建筑改造的消防设计审查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