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利用与转型研究]
- · 土地依恋研究进展梳理 [徐国良 黄贤金 周艳 徐玉婷 李建豹]
关系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城市化进程日趋推进的背景下,土地依恋作为关系空间的突出问题引起了较多的现实关注,借鉴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地方依恋理论对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依恋问题开展讨论,能够对当前以经济福利等视角为主流的研究内容进行补充。相关文献梳理表明,土地依恋的研究涉及到人文地理学、土地利用学和环境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碎片化特征极为明显,对应的理论思考尚未形成体系,且尚缺乏对概念内涵的深入辨析、理解。研究认为,从土地依恋视角关注社会经济变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空间景观等变化机制,可以在理论上拓展人文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等学科的理论研究视角,可以在实践上更加凸显人文关怀,为土地利用规划政策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 · 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研究进展 [赵小风 楼佳俊 李禕 张云鹏 孙笑古]
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研究不仅丰富了全球土地计划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内容,还对提高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和社会经济环境效应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研究进行综述。研究结果表明:(1)现有研究对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的时空变化、驱动机制和效应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极具价值的成果。(2)需要将工业用地利用纳入到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管理系统之中,从而构建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框架。(3)需加强对工业用地隐性形态的研究,加强对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的过驱动机制和效应的研究,促进工业用地利用转型机理的揭示。(4)需关注空间效应对工业用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加强不同空间尺度的综合研究。
- · 基于土地供应侧的中国商品住宅空置效应分析——以35个大中城市为例 [沈晓艳 黄贤金]
正确厘清土地供应与商品住宅的关系,探知其对住宅空置的影响,是合理运用土地供给政策,实现我国供给侧改革去库存任务的重要问题。基于三类影响渠道的机理分析,利用2004-2014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解析土地供应数量与价格对商品住宅空置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地供给数量在当年与住房空置存在负向关系,而在3年后则为显著正向关系,土地供应价格则始终呈负向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土地供给政策对住房空置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市差异。实证表明,“预期渠道”在短期对高房价城市更为有效,而“生产函数渠道”在长期对低房价城市更为有效。最后,就土地供应政策对去库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 ·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工业用地供应:以江苏省为例 [楼佳俊 赵小风 王黎明 朱凤武 金平华]
以往行政划拨、协议出让和低价招拍挂造成的工业用地无序扩张及粗放低效利用等问题十分严重。现行工业用地供应制度亟待改革。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工业用地供应政策的演变过程,在江苏省工业园区和典型企业调查的基础上,测算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工业企业生命周期。研究结果表明:(1)每种供地方式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具有其历史意义;(2)工业企业生命周期存在规模差异,大型、中型、小型和微型工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分别为26年、18.5年、13年和8.8年;(3)工业企业生命周期存在行业差异,且不同规模工业企业的生命周期同样存在行业差异;(4)可基于企业生命周期采用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与租让结合、租赁等方式,对工业用地供应制度进行改革
- · 中国高尔夫球场分布格局、规律及用地政策建议 [朱怡]
本文旨在讨论高尔夫球场用地有何规律,如何完善其用地机制。通过梳理“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结果名单”,本文总结了中国高尔夫球场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影响高尔夫球场空间分布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高尔夫球场空间布局优化途径,以期为科学合理地引导高尔夫球场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 · 主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土地政策耦合机制创新 [戴垠澍 黄贤金]
我国城市总体上面临主城区用地指标不足、用地功能紊乱、土地生态格局失衡等问题,同时外围小城镇发展薄弱,加剧了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分立的形势。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主城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选取重庆“地票”制度、上海“198”区域建设用地减量化政策、无锡太湖流域土地退生态化机制作为案例,通过构建耦合机制模型为我国城市制定土地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创新依据;同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基于融合发展视角从土地综合开发模式角度探索特色小镇的土地政策耦合创新,将南京江北新区主要街镇耦合为3种土地综合开发模式,分别是城乡融合型、产城融合型和乡村融合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综合开发模式下的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土地政策建议,为我国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及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经济]
- · 空间收益调控、精明空间租值消散 与存量规划应对 [刘晓逸 运迎霞 任利剑]
随着我国产权制度以及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的不断完善,空间收益调控及其产权交易成为存量规划实施的重要议题。通过借鉴经济学的和息理论、租值理论,首先辨析了空间收益的产权基础,指出空间收益调控的空间租值消散实质;随后对空间租值消散的形式、过程、特征展开论述;以此为基础,提出“精明空间租值消散”的存量规划理念及其实施存在的挑战;最后,探讨“精明空间租值消散”导向下的存量规划应对策略。
- · 产业融合视角下苏南乡村产业空间 优化策略研究 [王雨村 屠黄桔 岳芙]
结合苏南乡村产业空间发展现状,将乡村产业空间分成“1+2”型产业空间、“1+3”型产业空间、“1+2+3”型产业空间三类,剖析各类乡村产业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困境,基于产业融合理论,提出差异化的优化策略:“1+2”型联“3”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升产业空间增量;“1+3”型融“2”发挥联动综合效应,扩充就业空间容量;“1+2+3”型互动创新传承文化产业,丰富空间文化内涵。
- · 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 及其成因研究 [李航]
通过合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内涵及统计范围,基于三次经济普查的大样本企业信息数据和A r c G I S 分析平台,运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模拟了2004-2013 年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并深入探索了政府与市场共同作用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结构演化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 年间,重庆市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不同空间结构特征,但整体没能形成服务业集聚的发展梯次。最后提出了简短的对策建议。
- [生态与环境]
- · 武汉市城市通风廊道挖掘研究 [尹杰 詹庆明]
城市通风廊道是利用夏季盛行风改善城市气候和环境的一种生态节能方式。通风廊道即气流可顺畅流过的区域,使城市外围郊区新鲜洁净的冷空气通过通风路径导入城市内部。本文梳理出当前普遍使用的通风廊道划分方法——基于粗糙度长度和迎风面积密度。在迎风面积密度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街道高宽比和高度变化程度的风道划分方法。以武汉市主城区建成环境为例,在迎风面积密度较高的区域,可以采用街道高宽比和高度变化进行深度挖掘。
- · 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比较研究 ——基于珠海市与云浮市的比较分析 [顾正江 闵程程 刁彩虹 林俊强]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不断侵蚀城市生态本底。为解决此问题,“生态控制线”应运而生。本研究认为,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差异会导致其划定生态控制线的模式有所不同。研究选取广东省珠海市与云浮市作为研究案例,比较二者的生态基底和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法,总结这两种划定模式:一是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协调落实相关规划为主识别生态要素管理边界,以生态控制线被动限制城镇发展边界;二是以生态建设为动力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以强化生态保护的完整性为目标识别生态要素管理边界,以生态控制线主动引导城镇空间有序拓展。这两种模式能为我国生态控制线研究提供方法、模式和理论借鉴。
- · 基于透视学原理的旷地型风景资源周边环境高度控制模型——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实证分析对象 [邱冰 张帆]
旷地型风景资源在当代城市中属于稀缺性视觉资源,其周边环境的高度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课题。利用透视学的原理分析了人眼观察不同距离景物时存在的两条规律,以此为基础一方面剖析了现行的高度控制方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另一方面设计出了旷地型风景资源周边环境的高度控制模型。模型包括控制级别的分类、主要视点的选择、周边环境高度的算法、高度控制范围的算法四个部分。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实证对象,运用模型提出其周边环境的高度控制方案,并进行现状评价。实验过程及结果证明了研究方法的可靠性。
- [交通]
- · 基于乘客需求分析的城际铁路“公交化”对策研究——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 [张阔 黄鑫 曲新苗 李强]
以京津城际铁路为对象,在把握其“公交化”进程及影响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乘客的出行需求进行分析,揭示“公交化”运营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出行时间分布、出行耗时以及职住分离意愿等体现了乘客的现实需求;未来应从车次密度与客流密度相适应、探索设置自由席位并调整票价、推行一体化公交卡等方面深化改革,并将经验推广至京津冀都市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测评研究 [冯焕东 杨静 张蕊 刘博]
将顾客满意度理论引入到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评价中,对影响设施满意度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细致分析,吸纳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的研究成果,基于ESCI满意度模型构建了PSF-CSI模型。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满意度指数,以此量化市民对设施的主观感受。之后,以北京市调研数据为基础,开展了实证研究,计算市民满意度指数并分析了乘客满意度模型中各影响因素的内外部关系。模型通过信度和拟合度检验。
- [区域]
- · 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网络化演进研究——基于企业关联方法 [关溪媛]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出现了网络化的新趋势。借鉴企业网络模型方法,利用上市公司机构分布数据计算长江三角洲16市1999-2013年城市间的联系值,通过考察15年间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及同等级别城市间联系值的变化特征,分析城市体系结构的改变,发现上海的核心地位在下降,中小城市间的关联相对增加较快,验证了长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网络化演进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 基于客运交通流的山东沿海城市带多中心结构特征研究 [马学广 窦鹏]
随着世界城市网络的逐步形成,以多中心城市区域为代表的城市空间形态已经成为世界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重要特征和普遍现象。“多中心”实质包括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文章选取山东沿海城市带城市间每日公路长途客运班次作为城市间客运交通功能联系的替代数据,从县区尺度、城镇组团尺度和城市尺度三个尺度分析空间单元之间联系强度、节点关系和区域多中心性。研究发现山东沿海城市带在功能联系上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向心性和内化性特征。从多中心性角度分析,山东沿海城市带是具有尺度敏感性、地区差异性、变化同向性等特征的多中心结构,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多中心城市空间联系格局。
- ·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产值—用地面积 的异速生长研究 [孙燕 张云鹏]
运用异速标度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及其各个省份的工业产值—用地面积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产值—用地面积服从异速生长定律,工业用地利用基本合理;(2)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用地利用存在一定规律,工业产值—用地面积系统发育程度较高;(3)从幂函数的分形关系来看,长三角地区工业用地发展遵循城市演化机制,自上而下的组织关系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 [人文与社会]
- · 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愁”的空间要义 [孙璐 王江萍]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正逐步构建起新型城乡关系,同时提出要发展“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本文通过研究“乡愁”的空间性质,发现其具有距离、尺度与迁移性。同时又针对“乡愁”空间表达的影响要素做出分析,发现自我、他人、历史、自然这四类关系会影响其空间表达。最终通过以上两点分析,发掘新型城乡关系下“乡愁”这一价值意向的空间隐喻:新型城镇化提出“乡愁”,就是将城镇、村落、传统、历史、民俗等凝聚成为共同的价值认同意向。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维护“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空间、保护城镇弱势群体的空间权利,塑造新空间要做到社会、时间、生态、空间的协调统一,同时保障每一个城镇居民对空间的权利诉求。在未来新型城镇化所呈现出的城乡关系格局中,离“乡”之人能在己“乡”之外的世界中获得充分的生存尊严,能够以宽容、坚定的心态进行地方价值认同,从而使得新型城镇化成为有根的城镇化,记得住我们从哪来、看得清我们将往哪去。
- · 国内外新城区建设中的社会空间分 异研究综述 [龙丁江 李雯 陈运山]
首先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内涵的剖析,认为广义城市社会空间更适应于我国当前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并结合新城区社会空间的特性,阐释了新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内涵。其次,通过对比资本主义国家、后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我国新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城区社会空间分异主要受到制度环境、产业结构和技术条件三个方面影响,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城区社会空间分异与其制度环境、国家职能和“历史路径”多因素有关,而我国新城区社会空间分异是国家政策、市场经济及全球化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对国内外新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进行比较,指出我国新城区社会空间分异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理论以及研究范式上与国外研究具有差异。
- [其他]
- · 参加筹备“ 人居三” 工作的回顾 (二) [毛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