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乡规划中的量化研究及应用]
- · 北京城乡空间发展模型:BUDEM2 [龙瀛]
自2009 年北京空间发展模型第一阶段顺利完成以来,北京市范围内的地块尺度的空间数据(地块和建筑)和精细化的社会经济数据(居民和企业等)均有了大量的积累;同时,在技术方法层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进行微观尺度模型研究的条件。因此本文以北京市空间发展的大量数据为依托,直接面向北京城乡规划实践,对空间发展模型的理论和技术架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一套多尺度、多维度的城乡空间发展模型:BUDEM(Beijing UrbanD e v e l o p m e n t M o d e l)。该模型由土地开发模块(宏观与微观)、人口空间化与属性合成模块、居住区位选择模块、企业区位选择模块以及基于活动的交通出行模块构成,可以对城市扩张与再开发进行模拟,并进行相应空间政策的评估。
- ·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环节中VR could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 ——以日本东京涩谷区涩谷站人行天桥建设项目为例 [沈振江 雷振汉 林心怡]
在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本研究是以V R c l o u d 为技术平台,以构建公众参与环节中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为基本手段,以考量市民对繁华地段人行天桥建设项目的设计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周边道路的环境变化的影响为主要目的。本文以东京涩谷站口人行天桥建设项目为实际案例,利用UC-Win Road 软件,搭建了服务公众参与环节的“参与型规划支持系统”,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了该规划支持系统应用在传达实际规划方案内容方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以验证基于V R 平台所开发的视听一体化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是否能够有效提高市民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准确理解。本研究旨在为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环节提供可靠、科学的技术支持,促进规划编制和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 多维数据视角下的北京南部城区空间发展分析 [林文棋 马靓 褚峤 高永]
2009 年,北京市开始实施《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的行动计划》(也称《城南计划》)。在多年的政策和项目倾斜投入之后,其政策效果如何,有哪些可借鉴之处,是规划业界和北京市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利用出租车卫星定位数据、公交刷卡数据、二手房价数据、人口统计数据等多源数据,从多维视角分析了北京市南部城区在《城南计划》实施后的空间发展变化和现状问题。研究发现:《城南计划》有效促进了南部地区的发展,但南部城区在空间结构、经济活跃度等方面仍处于落后水平,尚未达到规划目标。
- · 多智能体模拟在规划师知识构建及空间规划决策支持中的应用 ——以日本地方城市老年人日护理中心空间战略规划为例 [马妍 沈振江 王珺玥]
面向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大量模拟仿真、定量分析等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方案的预测与评价中,而其相应的预测评价结果也往往被认为有助于规划方案的调整与决策。在此过程中,仿真模型的构建逐渐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也逐渐体现出从群体性描述向个体行为特征、机理的刻画转变。但是这其中却鲜有学者探讨基于微观个体行为的仿真模拟究竟在规划方案的生成与决策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对规划师的知识构建是否能够有效地达到规划决策支持的目的。本研究从这一科学问题出发,基于一个面向养老日护理中心空间分布模拟的多智能体模型(Agent-Based Model,ABM)的构建与应用,探讨多智能体模拟仿真在空间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可能及其构建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多智能体模拟用于规划实践首先必须具有可信的、完整的数据支持;要达到辅助规划师建立对规划问题的科学认识,模型构建则应该在规划工作的最初开始介入,并让规划师参与其中;同时,多智能体模型的构建必须基于面向规划问题的现实决策过程。总体而言,多智能体模型可用于规划决策支持,但是模拟结果却不能代替规划方案。
- · 空间视频方法在精细尺度数据采集中的应用 ——以暴雨积水数据的即时采集为例 [甘甜 秦雅雯 马秀馨 周晓艳]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迅速增加。如何高效细致对城市空间进行管理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有效的城市管理与微观尺度数据的采集分析密不可分,而具体到街道、社区数据的即时获取常成为这方面的难点。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空间视频的精细尺度数据采集方法,使用空间视频采集仪器,获取大量准确的多媒体街景数据,用以记录分析突发事件或长期发生变化的地物。本文以某校园雨后积水数据采集分析为例,介绍了数据收集及后期分析和制图的过程,探讨了该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投入应用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从方法与技术层面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可行建议。
- [规划与设计]
- · 借鉴英国零售空间规划经验,优化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效能 [周维 张艳]
商业网点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的一类,加强它与城市规划的衔接是推进“多规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心体系、发展规模、商业空间培育三方面,梳理了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对零售型商业网点在空间布局引导中存在的不足,并在借鉴英国零售空间规划编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改善建议。
- · 前TOD时代的铁路站点地区规划布局模式解读 ——以近代东北铁路附属地为例 [刘泉]
近代东北地区的铁路附属地的规划设计布局具有模式化、标准化的特点,在功能布局、路网结构、街廓尺度、形态控制以及中心体系等多个方面与TOD 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这些铁路站点地区重视通过构建规划法规体系对规划建设进行有效管理,并采用了土地综合开发的机制作为开发建设的保障。上述经验对今天区域层面的TOD 规划建设体系构建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 [人文与社会]
- · 特大城市外来商业服务业人口发展规律初探 ——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例 [陈宇琳]
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典型特大城市为例,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对2000 年与2010 年三市及其46 个区县的职业结构开展实证分析,重点研究外来商业服务业人口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层面商业服务业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且外来人口已成为商业服务业人口的主体;区县层面商业服务业人口中外来人口比例随社会发展阶段提升、本地人口教育水平提高、老人和少儿人口比例增加而提高。为此,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关键在于提高本地人口的就业率以及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比例,以减少对外来人口替代性就业的需求。
- [交通]
- · 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跨界冲突—协作研究 ——以广珠铁路为例 [陈树荣 徐江 王爱民]
随着市场化进程和分权改革的推进,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成为城市与区域空间的三大利益主体,在地方经济的活动空间显著增强。随着区域转型中形成的地方政治社会分化,在市场机制作用和地区利益驱动下,多元主体在各种利益诉求和资源攫取上展开激烈竞争,导致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种种问题、冲突和矛盾围绕着利益这一主题进行交织与渗透,并在多元主体参与的跨界事务中被聚焦和放大,使跨界活动领域成为多元主体利益博弈最为集中的领域。通过对广珠铁路案例中三个建设阶段多元主体利益博弈过程的深入分析,探讨不同层级政府部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在跨界冲突—协作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多元主体对利益的认识过程,并构建了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跨界冲突—协作C3I 模型。
- [城市管理]
- · 提升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策略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五维模型 [程鹏 栾峰]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是提高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实需求和重要抓手。针对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系统多元主体、多重要素的特点,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五维模型,提出以目标协同为前提、组织协同为保障,推进主体互动、要素整合和空间引导的发展策略,并对协同创新进行了机制解析;进一步应用协同创新五维模型对提升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初步分析。
- · 基于参与主体的拆迁农民集中安置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 ——以镇江新区平昌新城为例 [钟炜菁 王德 张敏]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镇江新区平昌新城拆迁农民集中安置社区为研究个案,揭示包括地方政府、开发企业、村集体组织和居民这些主要参与主体在安置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行动与作用,探讨安置社区空间生产的综合动力机制。实证表明,安置社区空间的生产是结合地方政府的公共权力运作、市场和原村集体组织的资本运作、以及居民对空间使用权益的博弈、平衡的复杂产物。地方政府通过权力和资本的结合加强对空间的控制,居民被规训的同时也进行抵抗,对空间进行重塑,构成了安置社区空间生产的基本运作逻辑。
- · 双重约束和互动演进下城市更新治理升级 ——基于深圳旧村改造实践的观察 [贺辉文 张京祥 陈浩 逯百慧]
深圳的城市更新治理正在新的逻辑下升级,形成新的格局:原业主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甚至推动开发模式转型;政府加强了政策供给,并改革政府部分职能设置;开发商更新经营理念,并成立行业协会寻求更多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受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语境和底层秩序建构的双重约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治理主体在博弈下主体地位和角色的自主多频演进的结果。但是新的治理格局还存在不适、危局和诸多问题。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苏荷模式”发展研究 [于璇]
针对“苏荷模式”发展中利益相关者问题的提出,界定“苏荷模式”的概念,分析“苏荷模式”在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过程,进而选用“罗列式分类”确定“苏荷模式”中的利益相关者,并厘清其相互关系,建立关系模型。列出具有利益冲突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当地政府与保护群体,当地政府与社区居民,当地政府、开发商与艺术家,旅游者与经营者。结合利益冲突,提出发展策略,调控并缓解利益冲突,从而促进“苏荷模式”的健康发展。
- · 传统小村落的大保护观 ——以贵州为例 [陈清鋆 余压芳]
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多自上而下、由外到内进行,以政策、行政管理、技术等为支撑,传统村落的发展则多为自下而上、由内向外,以市场、资金、项目等来推动,保护往往滞后于发展,而具体实施工作却要将两者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达到普遍认同,在欠发达、资源密集地区难度非常大。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贵州省传统村落的大量调研和实践总结,提出了传统村落大保护观的思路和建议。
- [城市发展战略]
- · 20世纪三种城市形态模式辨析 ——我国大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与启示 [陈可石 李欣珏 陈楠]
本文是20 世纪大城市形态模式的回溯性辨析,通过对比伦敦、纽约、莫斯科城市实践经验,探讨了英、美、苏三种不同城市思想下城市形成的总体形态、城市层级、城市增长导向模式的差异,并对三种模式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对比与解读,最后对中国未来大城市如何走由英国田园城市发展而来的组团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讨论。
- · 合理镇村体系规模结构问题探析 ——以湖北省武汉市柏泉镇、河南省兰考县爪营乡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为例 [郭汝 高成全]
一方面,小城镇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另一方面,农村量大面广,人口众多,农村规划建设同样是关注的热点。因此,镇村体系问题重要性凸显。其中,合理规模是规划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相关合理规模的确定,规划建设就没有依据,因而,合理镇村体系规模结构成为镇村体系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把握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视点同时切入,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柏泉镇、河南省兰考县爪营乡及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三种不同类型小城镇合理镇村体系规模结构的探析,提出了区域是决定镇村体系规模结构的主要因素等相关研究结论。
- · 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 [杨伟红 徐艳红 于鲁冀 梁亦欣]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南省18 个省辖市2005-2014 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时间段内:①河南省18 个省辖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2011 年开始,河南省18 个省辖市均摆脱了失调状态,但整体协调发展水平仍较低;②各省辖市的协调发展度地域差异较大,省会郑州的辐射效应较为明显;③目前全省18 个省辖市中仅有郑州达到了“良好协调”,其他省辖市仍以“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发展状态为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和破坏。在对以上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改善对策,以期为促进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 [经济]
- · 中部地区对外服务特征及服务网络结构评价 [葛浩然 朱占峰 赵威]
在中部地区崛起新规划编制背景下研究其对外服务和整体空间结构具有客观必要性。通过测算省域和市域对外服务强度发现:中部整体服务联系以第二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大,各省对外服务量和产业比重存在较大差异;2003 年-2014 年市域对外服务量等级分布趋于平衡,空间演变符合点轴开发模式,区域空间结构由“核心极化扩散”向“高水平均衡发展”转变;基础较差地区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地区实际差距仍在拉大。基于城市间服务强度研究中部服务网络,其网络密度与低强度服务联系增加,网络整体受强联系影响较大,服务中心更加分散但服务市场更加集中。对对外服务强度和城市服务潜能进行比较并分级分,2003-2014 年中部地区对外服务发展较好地区增加最多,空间分布存在“外高内低”的趋势,城市间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对外服务发展不理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省际边界区域或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独立性较强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