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研究]
- · 北京市公共服务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邵晖 吕思琦]
公共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关系着居民生活品质,更对治理“城市病”、缓解社会空间分异和培育城市功能多中心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北京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资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对其人均规模聚类模式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发现,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分布的核心-边缘格局使得区际和圈层分化突出,设施规模总体上从中心向外蔓延扩散,尚未形成明显的多中心格局;热点分析显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聚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 · 广州市南沙区生活设施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探测 [成方龙 赵冠伟]
识别生活设施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市南沙区10类生活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尼系数、区位商、核密度分析、信息熵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南沙区生活设施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南沙区生活设施与人口分布相匹配,但部分设施在地理分布上存在不合理现象。(2)各类生活设施的空间聚集水平差异明显,热点分布呈多中心格局。(3)在街道尺度上,人口密度大、交通通达性好、开发历史较早的街道(镇),其生活设施完备性较好。(4)路网密度、人流量、人口密度及海拔高度是南沙区生活设施空间分异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
- · 基于均等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模式建构与实践探索 ——以浙江省S市产业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为例 [张小东 韩昊英]
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着主核心极化、副中心扁平化等不足之处。文章就均等化视角下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为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系统混乱、均质化失衡、利用率不均衡、服务范围不明确等问题,以浙江省S 市产业新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为例,利用不同尺度层级的规模拼接方式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性规划布局。结合定量分析,构建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的尺度控制体系,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具备更强的落地性和可评估性。
- · 基于最优路径分析和两步移动搜索法的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水平评价与优化 [黄经南 陈敏 李玉岭 彭明军]
医疗卫生设施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的改变,居民对于医疗设施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科学地评价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的服务水平并进行优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医疗卫生设施分等级评价,根据不同等级医院的服务半径经验值设定阀值,运用最优路径分析和两步移动搜寻法对武汉市现状医疗卫生设施提供的医疗服务的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从“供”方--医院和“需”方--居民两个角度对武汉市医疗服务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覆盖水平存在空间差异,没有实现全覆盖。社区单元距最近等级医院距离平均不足1.5km,较为合理。但社区单元享受到的等级医院可选择性和千人病床数值呈现明显的从中心到外围的梯度递减趋势,且存在较大差异。整体来看,武汉市医疗卫生设施数量不足,体系不完善,布局不合理,配套水平还远未达标,特别是三环线以外的社区单元医疗配套建设仍需加强。最终基于评价得出的医疗服务水平结果对武汉市现状医疗卫生设施空间布局提出了不同等级医院的优化配置方案,为相关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
- [生态与环境]
- · 西安典型街区风环境数值模拟及城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冯伟 费苗苗 甄蒙 冯世刚]
城市街区空间形态与街区微气候要素耦合研究是改善城市空间微气候环境的前沿课题之一。论文选取西安典型街区进行空间形态解析,通过数值计算的途径提出高围合度和低围合度两种建筑空间类型。利用Phoenic s 软件对街区空间进行风环境数值模拟。分别在两种围合度的地段内选取关键点进行风环境数值实测,并与计算机模拟数值进行相互验证。通过解析街区不同空间围合度产生不同的风环境效应,探索街区风环境与空间形态的内在关联性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街区风环境的城市设计策略。
- [城市建设]
- · 逆转与嬗变:城中村认知与改造研究演进 [刘强 王勇 周凯琦]
学术界对城中村看法不一,基于不同价值判断城中村改造方向也有差异。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城中村,如何对待城中村呢?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回顾我国城中村认知与改造研究历程,发现研究呈现阶段性变化,认知由消极向积极转型,改造研究在形式、模式、思路上嬗变。未来城中村改造研究要在厘清城中村内涵的基础上,在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社会参与机制完善、地方文化存续、差异性研究等方面加强。
- [旅游]
- · 旅游影响下北京郊区传统村落空间集体记忆研究 ——以爨底下村、古北口村、灵水村、琉璃渠村为例 [杨若凡 钱云]
随着旅游的发展,传统村落“千村一面”的问题日益严重,以游客需求为主导的建设使得村民和游客有关空间利用的冲突加剧。本文基于集体记忆理论和城市意象理论,对比分析北京市爨底下村、古北口村、灵水村、琉璃渠村四个传统村落中村民和游客的空间集体记忆,探讨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村民与游客的矛盾空间,认为旅游经营的相关因素如经营年限、经营模式、旅游核心区面积等是村民与游客矛盾空间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试提出协调发展的建议。
- [规划与设计]
- · 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以桂平市三街六巷为例 [唐寄翁 陈筠婷 徐建刚 卢一沙 李漱洋]
存量规划背景下,针对我国旧城更新过程中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对我国城市空间进行再认知。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在宏观视野下探讨了由多元权力组织参与的城市景观空间生产机制;在微观层面以城市形态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城市空间- 权力分析评价模型,探讨了城市景观空间与空间权力博弈的内在联系,并以桂平市三街六巷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总结。
- · 基于GIS方法的特大型城市酒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基于广州酒店POI数据分析 [赖长强 巫细波]
利用广州4736 条酒店P OI 数据信息,通过G IS 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并采用最近邻、空间核密度等方法分析广州地区酒店的总体及各类星级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集聚离散程度、时间演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基于网络P OI 数据的分析方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广州地区的酒店空间分布情况,广州全市及各区的酒店空间分布均呈现出集聚特征,在中心城区及重要功能区形成酒店高密度集聚地,新兴区域的酒店发展则明显不足,高等级与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特点差异明显。广州新增酒店在时间轴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跟随城市发展战略与进程,呈现不断向外扩散趋势。文章从现代城市酒店布局切入,为研究探讨城市商圈及经济实体分布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 · 高密度挑战下的香港市区重建规划机制研究 [郭湘闽 李晨静 汤远洲]
高密度环境中的城市更新是世界范围内的城市治理难题。香港作为以人多地狭闻名的全球性大都市,其市区重建面对着高密度环境的三大典型挑战,包括大量楼宇年久失修、容积率接近甚至超出地块承载上限、楼宇业权构成极其复杂等。为此,香港在多年开展市区重建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以公私紧密协作、弹性灵活等作为特征的城市规划理念及其实施路径。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专业访谈、数据与文献检索等方法,结合对香港特殊历史背景的考察,全面梳理了香港应对高密度城市开发环境的关键性规划举措,并对其实施特色、成效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预期该研究能为内地城市的规划机制变革提供有益启示。
- · 交易成本影响居民对存量规划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为例 [施德浩 于涛 蔡文婷]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以杭州市21 世纪初期大规模存量规划案例为研究对象,实证了交易成本影响居民对存量规划的满意度。首先,引入交易成本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存量规划交易成本对居民各层次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了包括空间区位和规划制度两个层面的测度指标集。然后,通过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等方式获取居民对存量规划实施的满意度情况,运用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析出存量规划交易成本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交易成本确实对存量规划实施后的居民满意度存在影响,规划实施方面比空间设计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基于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少存量规划交易成本的相应建议。
- · 乡村规划感知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 ——以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为例 [李雪琪 徐逸伦]
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视角,构建了“人本感知”、“物本感知”结合的乡村建设感知评价体系,以南京市桠溪国际慢城为例,通过感知调查对桠溪慢城两主体人群(居民、游客)的感知特征与分异现象进行研究,探究感知分异原因并对此提出阶段性改进建议。研究发现,随着不同建设阶段的主要矛盾变化,逐步出现空间异化现象、文化异化现象和情感异化现象,主体人群之间、主体人群内部皆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知分异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价值观、程序、方法层面将感知评价体系引入乡村建设机制的创新建议。
- [城镇化]
- · 武汉市小城镇应对收缩的适应性发展路径探索 ——以新洲区汪集街为例 [耿虹 李玥 乔晶 高鹏]
基于公开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武汉市小城镇出现人口总量减少、镇村空间“小集聚、大分散”离散的现象,并在某些领域或职能方面显现出“失活”、“消退”等收缩态势。这种收缩态势在区域城镇化背景下兼具合理性和风险性,只有通过积极的科学认知与系统判断,才能在停滞、萎缩的危机中催生、激发出相关小城镇对于区域新功能的适应性创新动机与动力。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从武汉市小城镇收缩现象入手,对其收缩的特征、成因、影响进行探索性研究,并结合具体的实证案例,提出“主动调整职能定位、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构建区域网络型城—镇—村层级模式、消除线性层级关系下的依赖惯性;以特色性与特长性要素为突破口寻求特色化发展”的应对收缩的小城镇适应性发展路径。
- · 109 基础教育城镇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以新沂市为例│丁于钊 罗小龙 王绍博 基础教育城镇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以新沂市为例 [丁于钊 罗小龙 王绍博]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公众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农村教育资源和中小学生源向城镇集中的“教育城镇化”现象也愈演愈烈。研究以新沂市为例,详细分析了其基础教育城镇化的发展特征,并对其动力根源进行剖析。研究发现,教育城镇化是一柄“双刃剑”,在有效推动教育城镇化发展和促进区域生源流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诸如设施布局面临调整、学生家庭结构不完整等教育不公平问题。同时也发现,我国教育城镇化的动力根源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差异、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演变、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变更等三个方面。对此,为促进基础教育设施公平、健康和均衡发展,研究从城市规划应对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 [交通]
- · 基于QFD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陶志梅 薛晋聪]
乘客需求的获取和满足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则是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的焦点。本文尝试将质量功能展开技术运用到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去,在用“5W1H”问卷调查获取乘客需求后,用KJ 法将其归纳为乘客需求层次表,结合文献研究法、独立配点法、最大关联法等多种方法构建三阶段Q F D 质量屋模型,将乘客需求和服务质量要素转化为评价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天津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QFD 技术为构建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种科学的量化方法,通过QFD 与其他定量方法的组合能够实现从“乘客需求什么”向“如何满足乘客需求”的科学转化,成为改善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的有效路径。
- [人文与社会]
- · 社区公共空间安全视角下城市居民安全心理感知研究 [陆明 张岩 刘晓霞 白梓锋]
社区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如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居民的社区安全心理感知为研究对象,在西安市主城区内调查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建设情况,利用德尔菲法及SPSS 统计分析法对居民安全感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社区公共空间客观存在的安全保障体系与居民头脑中的安全映像并非一一对应;居民安全感最大的影响因素是住区内陌生人口的频繁流动。因此,改变以往单纯注重物质规划而忽略精神需求的社区建设模式,本文从居民的安全心理感知入手,通过提升居民安全感以实现社区规划的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