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生态视角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 · 我国低碳生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综述 [侯伟]
低碳生态城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低碳生态城市控规技术理性和公共政策属性两方面展开。技术理性方面主要从低碳生态控规的“内在科学性”与“外在约束性”进行研究;公共政策属性方面主要围绕低碳生态控规实施总结等内容展开。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技术理性研究为主要议题,公共政策属性研究薄弱。文章以此为视角,对既有研究进行评述,讨论当前研究不足,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 · 城市居民对低碳政策的满意度测评 [石洪景]
依据福州市498 份调查问卷的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低碳政策的满意度进行测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低碳政策的总体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模型结果表明,“月均收入”、“价值观”、“宣传教育”、“舆论压力”及“操控能力”5 个变量对低碳政策总体满意度产生影响;“舆论压力”、“生态价值感知”2 个变量对强制型低碳政策满意度产生影响;“操控能力”变量对激励型低碳政策满意度产生影响;“关注度”、“舆论压力”、“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及“操控能力”5 个变量对社会型低碳政策满意度产生影响。
- · 生态城市实现路径:以美国查塔努加市为例 [曹彩虹]
文章通过对美国查塔努加市成功发展生态城市不同时期的主要措施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其发展生态城市的路径:建立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系统、重新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生态城市工业经济等,最后对正处于城镇化大发展的我国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 · 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产业生态化效率研究 [张亚明 陈宝珍]
借鉴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成果,利用生态效率测度京津冀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非期望产出、赋予权重的方式对传统SBM 模型进行改进,并分别基于Window-SBM、PCA-SBM 模型测算了京津冀13 个地区2004-2013 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地区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中,总体呈现向好的趋势,各地区逐步向生产前沿面推进;部分地区与前沿面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距离,且这些地区基本位于河北省内;张家口是在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过程中最为落后的地区,而秦皇岛则是产业生态化水平波动较大的地区;不同的地区在不同指标方向上依然存在松弛,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提升主要得益于 GDP 指标方向松弛的减少。
- · 低碳生态视角下街廓尺度缩减的深圳实践 [刘泉 钱征寒]
分析低碳生态城市视角下小尺度街廓的作用和意义,以深圳市为例,解读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中街廓尺度缩减的趋势,并从街廓初划、街廓再分、街廓连接和街廓开放4 个不同规划阶段,总结规划设计、技术标准以及管理机制在塑造小尺度街廓时所起的作用,以提炼可供推广借鉴的规划管理经验。
- · 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产城融合规划探索 ——以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为例 [吕慧芬 刘珊珊 张志丹]
从要素、状态和过程三个角度对产城融合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产城融合应是“产、城、人、境”的多元融合,不同地区由于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应有不同的产城融合状态,并且会一直处于动态演化和转型升级过程之中。在此基础上,结合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从功能定位、生态治理与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区域对接、分期实施、弹性引导等方面探讨了我国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产城融合规划思路。
- [规划与设计]
- · 国外沟通和协作式规划近15年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Ⅲ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袁媛 蒋珊红 刘菁]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市民意识崛起,规划方法的转变亟需理论指导。简述沟通—协作式规划的理论要点,从文献时间分布、代表人物和文章、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和内容五个方面切入,将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2000-2014 年间关于沟通式规划、协作式规划共324 篇论文,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从“政府放权”、“公众参与”、“伙伴关系”、“制度设计”、“协作方法”、“规划评价”6 个方面系统梳理了主要内容,以期能为我国规划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转型提供借鉴。
- [城市建设]
- · 城市内涝问题的规划改善途径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赵广英 李晨 刘淑娟]
随着极端天气情况频发,国内很多城市连续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然而,伴随着内涝的不断发生,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排水工程重视不够、设施建设标准偏低、防涝观念薄弱等问题逐步凸显。本文试图从内涝问题的形成原因出发,结合湖南地区的一些项目实践,尝试在城市蓄水湖面、河道的水量平衡、水体布局等方面提出一些规划改善途径,以期对类似项目有所裨益。
- · 海绵城市概念下基于小流域不透水面分析的城市开发策略研究 [黄经南 敖宁谦]
首先介绍了流域管理和不透水面分析的概念,并提出小流域是区域层面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最佳单元,而不透水面比例是城市建设开发的依据。通过将规划区依据自然地形特性划分为小流域,根据不透水面分析结果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敏感区、受影响区域、无支撑区域及城市化地区。针对各分区提出不同的开发指导策略。最后以重庆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小流域的不透水面分析来指导海绵城市开发建设。
- · 福利型村社体制约束与集体建设用地改造突围 ——以珠三角南海区为例 [郭炎 朱介鸣 袁奇峰]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存量改造的重点。既有研究和政策改革,对村庄集体如何影响改造的进程和结果,关注不够。本文通过深度的村庄调研,剖析村庄治理和内部产权结构是如何导致大量低效的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进而成为存量活化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土地开发权在政府与集体间的模糊性、村庄小尺度的用地开发、福利型的村社体制,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农村建设用地陷入了低效的扩张。既有的土地确权政策界定了村集体的土地权利,开启了土地活化之门,但仍未涉及福利型村社体制这一问题的根本。存量改造的突围在于提升土地开发的协调层次和推动福利型村社向股份制企业转变。
- [城镇化]
- · 基于土地承载视角的城镇化协调性时空分异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镇风华 舒帮荣 李永乐 李效顺 杨小艳]
深入研究城镇化协调性时空分异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与已有研究不同,本研究基于土地承载视角,采用协调度模型和互斥性矩阵,分阶段综合对比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协调性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①土地—人口协调度方面,受规划滞后性及区域政策等的影响,长三角整体协调性较弱,且经历了减弱——增强——减弱的过程,而不同省、市各时段人口—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也呈不同的波动性变化特征;土地—经济城镇化在各时段除少数城市不协调外,其余城市均较为协调;从整个时段上看各城市土地—人口和土地—经济城镇化分别主要表现为土地快速扩张和协调。②土地城镇化虽然与经济发展同步,但相对于人口城镇化普遍存在过于超前的现象,应将人口城镇化转移问题作为促进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③各阶段绝大部分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城镇化协调性问题,但44.00% 的城市城镇化协调性问题有所缓解,而16.00% 的城市城镇化问题加重,其余城市基本不变。研究表明,土地—人口城镇化并非在所有地区均不协调,需分时段把握土地城镇化与人口、经济间的协调性变化特征,采取差别化政策加以合理调控。
- [经济]
- · 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空间形态演化过程研究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王凯 袁中金 王子强]
当下产城分割之殇及其治理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热议,从透析产城分割的“病因”入手,将产城融合视作一个动态演进过程,提出了一个工业园区从初建到成熟过程中历经生产功能扩张、服务功能集中、服务功能串联、主体功能渗透四个阶段的空间形态演化观点。同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 · 从“二元分离”到“有机集中”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毕晓嘉 赵四东 孙祥龙 龙洁 贺仁飞]
由于历史与发展道路的原因,我国产业园区普遍存在工业与服务业分离、产业与城市分离、园区与主城分离等多个层面上“二元分离”的问题。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面临的产业转型升级挑战。以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服务业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在论证服务业是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产业新城的必经之路的基础上,通过对柳州市柳东新区服务业发展对策的实证研究,提出了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即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深化与城市主城区功能分异;以“集聚化”、“融合化”发展策略为引领,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探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
- · 大型保障性住区的空间选址的思考 [刘建石]
随着城镇化建设及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国各城市正在大力推进保障性住区建设。但由于原有的城市空间资源或已被开发殆尽,导致全国很多城市的发展遇到了无法突破的瓶颈。通过新城(新区)的建设所带来的新的城市空间,这一举措正好打破了城市发展的瓶颈。文章通过对国内过往已建设保障房项目空间布局传统做法的研究,分析了城市社会空间选址合理性对保障房居民及社会的影响,并结合对南京地区过往建设保障性住区项目入住居民的问卷数据分析,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及居住分异理论对现存问题进行反思。强调了城市新城的空间布局应着力处理好“三个平衡”,即:人口和配套设施的平衡、居住和就业的平衡、个体和城市生活关系的平衡。并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从空间布局的平衡角度出发,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种空间选址的优化方式,即: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住区模式;鼓励适度混合居住,推行各种类型的配建方式;结合新区开发的整体规划等方式,以期有效优化大型保障性住区选址。
- [城市发展战略]
- · 底特律服务转型得失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以上海为例 [帅萍 秘舒月]
城市转型是一个稳定与变革对立统一的过程。美国底特律是现代工业的发源地,传统的汽车产业促进了该城市的稳定发展,但一业独大的汽车产业也催生了系统惰性。底特律虽然在汽车产业实现了从全产业链到高附加值转型,却未能在现代服务业和汽车产业链横向衍生上取得突破,由此带来结构性失业、城市空心化、服务业生态错位和文化缺口等问题。探究其转型得失,有益于启发中国城市转型。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城市更新中利益调控及其保障机制探析 ——以深圳市为例 [岳隽 陈小祥 刘挺]
城市更新中的利益调控贯穿于城市更新的全过程,与城市更新中方方面面的工作紧密交织在一起,城市更新中利益调控机制的持续完善是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深入挖掘深圳市城市更新政策体系在利益调配方面的主要手段和保障机制。研究发现深圳拆除重建类城市更新中通过明确公共利益量化的保障水平、区别确定不同产权条件的利益分配规则和联动调控开发容积率和地价计收,综合了规划管制、经济调控、土地产权处置、行政管理等多种手段,从而对城市更新中产生的巨大利益实施了合理调控。另外,深圳建立了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单元规划的管理机制,产权核查、地价调节、合同监管的管理机制和政策更新、职能优化、服务支撑的管理机制,有力保障了城市更新利益调控政策的实施。深圳城市更新中利益调控及其保障机制的经验做法,可以为国内其他地区科学推进城市更新提供若干思路。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市民的精神家园 [陈莹 吴国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人们的共同精神家园。我国是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彰显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好人才队伍,创新保护模式。
- · 上海里弄建筑的保护困境与政策研究建议 [张晨杰]
在调查上海目前现存里弄建筑的过程中,发现里弄建筑保护主要面临两方面困境,具有价值的建筑面临灭失以及保留下来的建筑面临无力更新,其中原因除了政府导向、居民意识、市场博弈,主要还是集中在相关政策的制度与导向。因此本文从政策分析入手,详述造成这两方面困境的政策缺失与制定悖论,包括保护体系及城市管理体系方面的缺失与不足,以及公有房屋产权问题、历史建筑功能置换引导、更新风貌控制等对于里弄更新十分重要的政策措施的制定问题与影响,希望可以就此为上海里弄合理保护更新提供政策上的改进及优化建议。
- [交通]
- · 大型高铁站单点集散向地区多点疏解组织体系转变分析 [张小辉 袁锦富]
为提升大型高铁站交通集散系统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水平,改善车站地区交通环境,通过对既有车站地区广场式客流组织、条块状交通分区集散组织模式的总结和反思,基于“扁平化、均衡化”的思路,提出由“单点集散”向“地区多点疏解”组织的总体思路和实施途径,并围绕公交主导的集散体系构建、圈层多点式递进疏解组织、微循环系统路网组织和地区步行网络建设4 个方面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