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缩城市——国际经验和中国现实]
- · 基于中日韩实例研究的收缩城市应对思辨 [姜鹏 周静 崔勋]
“收缩城市”在国外早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围绕中、日、韩实例分析,开展的“收缩城市”探讨性研究。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收缩现象开始日益凸显,其类型与成因也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本文首先列出三种收缩城市的典型类型;然后尝试用人口密度重新定义中国的收缩城市;最后强调以正视收缩城市作为发展的前提,建议从土地开发、区域产业和人口政策以及规划建设等角度出发,积极应对城市收缩,谋求更好发展机遇。
- · 面向人口减少时代的城市规划:日本的经验和借鉴 [刘云刚]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大多以城市的不断成长和扩大作为默认的前提,而从不加以怀疑。特别是近年来,城市扩张不仅是一种惯性,而且常被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这种情形与二战后高度成长时期的日本颇为相似。以所谓的“过密问题”作为前提,如何拓展城市空间,如何保持城市空间质量成为城市政策的沉重课题。但是,日本如今人口的增长戛然而止,以扩大为前提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实施所暴露出的问题也日渐显现,这对中国当今的规划政策具有借鉴意义。中国将很快进入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减少的时代,未雨绸缪,中国的城市规划不应再犯类似日本的错误。本文以日本首都圈的空间动态及其反思为例,评述目前日本有关人口减少时代的规划讨论,以期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城市政策提供借鉴。
- · 德国针对收缩城市的研究及策略:以莱比锡为例 [张洁 郭城]
本文对德国收缩城市的研究进行概述,并以莱比锡——一座经历长期人口减少、如今实现城市再发展并且活力复兴的城市为例,对德国的收缩城市再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包括强调收缩城市产业升级转型、创造就业岗位、房屋供求平衡、城市住房条件改善和城市活力及吸引力提升;最后,文章总结莱比锡城市收缩再发展的经验,为国内收缩城市的研究及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 · 收缩城市量化计算方法进展 [刘合林]
二战以后,受到郊区化、去工业化、全球化深化和社会转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欧洲和北美城市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衰退、人口衰退现象以及随之而起的城市收缩。关于城市收缩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定义、成因及其规划应对。考虑到城市收缩是多种因素的复杂作用结果,仅使用人口变动(下降)来量化描述这一现象仅反映收缩城市的一个方面。基于此,本文拟对当前量化描述城市收缩的各类统计量进行梳理,考察其提出的理论逻辑及具体计算方法,为在我国开展城市收缩现象研究提供参考。
- · 小城镇收缩的机制与对策研究进展及展望 [陈川 罗震东 何鹤鸣]
城镇收缩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焦点,小城镇收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城镇化载体谱系上的重要单元以及衔接城乡的中间环节,小城镇的收缩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透过小城镇收缩相关研究,可以深入解析城乡关系重构以及要素流动格局的变迁进程。本文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小城镇收缩总体研究进展的同时,试图挖掘其内在机制,并通过解析中外小城镇收缩的异同,对中国小城镇收缩的可能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进一步拓展、深化的方向与内容。
- [规划与设计]
- · 利益制衡过程中的规划设计变迁 ——记天津西于庄地区城市设计 [吴书驰 张泽鑫]
通过对天津西于庄地区城市规划设计实践的梳理,剖析棚户区改造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不同诉求,并通过绿轴变迁、地铁站点选择、文保单位地块的变迁三个事件的分析,揭示利益冲突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若干规划执行上的有效建议。
- · 追本“诉圆” ——城市圆形空间形态发展演变及设计思路分析 研究 [赵亮 张宇 赵健]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中,城市形态历来对于描述和定义城市的特性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鉴于圆形空间这一特殊形态在城市空间构成中的愈加显现的重要性,以此类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别针对西方和我国此类型城市空间的发展进程进行阐述,继而从政治、文化、功能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不同因素,并对圆形城市空间尺度感、衔接性、特色提出相应设计思路。
- · 国外城市设计领域的研究设计协同实践 ——以新奥尔良‘Dutch Dialogue’ Workshop 与布宜诺斯艾利斯巴拉那河规划为例 [王祝根 陈荻 张青萍]
面对越来越复杂与多样化的城市问题,城市设计中研究与设计关系的构建将成为未来城市设计方法关注的重点,也是探索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新思路。对国外研究设计协同实践(Researchby-Design)设计思维的背景、思想与案例实践做了介绍,对其将设计与研究整合规划的概念做了案例解读。美国与荷兰合作的‘Dutch Dialogue’workshop 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巴拉那河规划的设计模式诠释了城市设计领域中设计与研究的互动性关系,建立了设计与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与紧密联系,其模式作为研究设计协同概念的实践,为调整传统规划程序及促进设计与研究的整合创造了条件,其设计思想与方法对我国探索城市设计与研究的整合方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 · 区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市民意象实证研究 ——以济南都市圈为例 [王雪芹 王成新 崔学刚]
进入21 世纪,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组群发展的态势日趋明显,城市群(圈)成为区域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态势。本文以济南都市圈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分析济南都市圈经济一体化程度、核心城市功能、发展前景等市民意象。结果显示:市民认为济南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水平不高,缺少相关组织协调部门和没有建立统一的市场秩序是一体化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各要素一体化程度差异明显,交通一体化水平意象较高,核心城市济南的作用不强但前景看好。而且不同年龄组、不同学历、不同收入人群对都市圈一体化的认知意象有所差异,市民意象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为此,未来济南都市圈要从产业、市场、交通和政策四个方面入手、平衡用力,促进区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 · 1949年后无锡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特征的定量研究 [熊伟婷 杨俊宴]
城市空间形态不仅包括城市用地的外部几何形态,也包括城市内部各要素的空间布局模式。本文以无锡市为例,从城市内部要素的布局模式出发,通过对主城区各街坊地块内建筑物的实地调研,分析了解放后至今四个历史阶段内无锡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化规律。在总结无锡城市空间形态现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年轮分析、全局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及圈层分析等方法,以建筑层数、建筑年代、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地块地价和开发强度等为评价指标,以A r c G I S9.3软件为操作平台,定量分析了无锡城市空间形态“集聚式”分布和“年轮式”增长的演化特征。
- · 韩国首都功能疏解研究 ——从三个空间层次分析韩国世宗特别自治市规划 [汪芳 王晓洁 崔友琼]
北京作为首都面临众多严峻的城市问题,2014 年政府已提出调整、疏解北京部分功能至周边地区。与此类似,韩国首都也面临着与周边发展严重失衡的问题。由于各种资源过于集中在首尔,2013 年人口已增至2360 万人,接近总人口的50%。因此,韩国设立了世宗特别自治市,通过迁移首都部分功能来带动整体发展。本文旨在从中心、周边、广域地区等三个层次,研究世宗市的规划思路和发展模式,提炼其特点,为北京首都功能疏解提出可借鉴经验。
- [生态与环境]
- · 城市河流绿色廊道的空间可达性分析 ——以上海市苏州河为例 [顾西西 姜允芳]
河流绿色廊道是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发挥着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美化、游憩娱乐等功能。从物质设施的角度,将可达性分解成三个方面,首先是河流绿廊与居民分布之间的空间可达性,距离作为可达性指标,得出结论:80% 以上的居民到达苏州河绿色廊道的距离小于1000m;其次,从河流绿廊配套的基础设施角度,考虑步行、公交和私家车三种模式下的交通可达性,结果表明:基础设施的城乡差异和土地利用方式极大地影响了苏州河绿廊的交通可达;第三,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综合考虑街道网络结构与苏州河绿廊的联系性,得出街道可达性等级分布现状特征。最后,结合多元功能需求,从提高居住空间可达性、通行方式的可达性、道路实施的导向性等方面,对苏州河绿色廊道的建设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 · 基于综合分析视角的洛阳市城市通风道规划初探 [侯玉洁 尹海伟 徐建刚 许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日益严重的城市雾霾现象,严重威胁到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洛阳市市区为例,在RS 和GIS 技术支撑下,在地形分析、城市热环境、建筑环境、开敞空间、主导风向等单因子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综合分析视角,尝试构建一套简单易行的城市通风道规划框架体系,为我国城市通风道的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与科学依据。
- · 绿色生态城区低碳规划建设管理碳排放评估模型 [叶祖达 王静懿 吴涛涛 郑怡然]
在推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的同时,提升城市规划决策科学性的研究却相对缺乏。要把低碳城镇化目标纳入法定的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流程,必须要有科学、定量的方法对规划方案与管理决策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评估。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国家、省级和城市整体宏观层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与评估方法,而针对城区规划层面的碳排放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尤其缺乏。论文整理分析近年该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指出城区规划的空间尺度与规划管理体制的特性,把针对总体规划的碳排放评估方法内涵进行梳理,建立了适合绿色生态城区空间尺度的规划碳排放评估模型,用以对与详细规划相关的碳排放活动量、排放量以及碳清除活动量、清除量进行测算。论文旨在为活动量的界定与排放系数的梳理方法和数据来源提供参考,构建效果导向的碳排放评估指标体系,将之作为城市详细规划层面碳排放评估的应用工具,并以上海市世博后续发展城市最佳实践区为实证案例进行探讨。
- [人文与社会]
- · 日本景观立法研究 [高杰 魏倩 林广思]
景观的独立立法是一种国际趋势。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下,景观意识逐渐觉醒。在遗产保护和景观培育等实践中汇成了景观之法理,并在地方立法实践的积累下,促成了现行日本《景观法》的出台。在介绍日本《景观法》的概念、特征、基本构成基础上,讨论《景观法》对日本景观实践的影响,同时对我国日后的景观政策立法提供有益参考。研究认为,日本《景观法》的制定,为日本景观的保护和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持;景观利益不仅是一种社会利益,也是重要的法律上之法益;景观法益保护的法制化,促使了民众对景观建设和保护的自觉参与。
- · 维也纳的居住文化与社会住宅传统 [黄莹 朱隆斌]
维也纳90 多年的社会住宅传统和政策体系,为维也纳居民提供了可负担和高质量的住房,也造就了维也纳独特的居住文化和特征:高租房率、高社会住房居住率、高度的居住融合、历史住区的保护性更新以及面向未来的持续创新。植根于社会住宅传统的居住文化成为维也纳城市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也是维也纳长期保持全球最佳宜居都市的重要因素。其社会住宅的传统和政策经验,以及成功的实践案例,对于众多致力于宜居环境和居住文化建设的城市,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碎片与耦合 ——对大都市文化遗产游步道建设及历史环境整 合的探索 [张羽佳 郭璇]
借用“碎片与耦合”的概念并将其引入至遗产保护领域中,研究遗产游步道对散布的碎片化历史遗存的串联,及对文化遗产展示与保护的作用;并以香港史迹径建设经验为借鉴,从线路组织、空间节点与解说系统三个方面对重庆山城步道与历史街区和整合进行了剖析与探索,以期对今后大都市区遗产游步道的研究与设计有所启示。
- · 文化视角下的淮安滨水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 [孙琪悦 罗谦]
淮安是一个水网密集的城市,水系是淮安城市文化的起源。文化的缺失和场所记忆的丧失是当前淮安滨水空间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以里运河河下古镇段为例,研究在总结淮安不同文化类型的基础上,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多元文化规划理念,从运河文化、漕盐文化、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角度对里运河滨水空间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滨水空间文化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 · 天津近代传统合院式民居遗存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 [白艳玲]
传统合院式民居曾是天津地区最主要的住宅形式,但时至今日历经城市改造、村镇建设,大量旧有民居被拆除。目前,天津地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合院式民居保存数量极少,整体保护情况堪忧。本课题组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广泛搜集资料,调查了天津地区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近代传统合院式民居的现状,并整理出其遗存的基本情况。以期为保存天津民居资料贡献一份力量,为天津建设城市特色文化与城市环境整体规划提供辅助性参考。
- [旅游]
- · 基于网络关注度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实证建议 ——以武汉为例 [黄娟 黄英 张敏]
网络搜索数据记录了用户的搜索关注与需求,能为基于旅游经济行为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和决策参考。文章采用百度指数,且以武汉市为例,对城市旅游与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武汉旅游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建议从个性化定制游客市场、旅游信息资源整合、选择黄鹤楼等试点景区入手完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集群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成功构建“以人为本”的武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