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规划与重构]
- ·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全龄化社区 规划重构研究 [吴聘奇]
伴随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社区空间的中立性和兼容性正面临挑战。因此在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应进行科学合理的社区规划为老年居民提供适宜环境,借助先进平台推动老年人以积极参与的方式融入社区生活,最终形成老年友好型的全龄化社区。研究着眼于对中国全龄化社区规划进行重构,制定具体的规划重构方案,探索构建超越传统尊重人性的合理空间。从而为老年人营造代际融合的生活环境,在整体区域中寻求差异化空间的共存。
- · 城市社区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空间 策略研究 [戴靓华 周典 王亮]
针对当前急剧增长的养老需求及需要医护服务的老年人数,以“社区”为载体,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访谈,以医养结合为导向提取城市社区养老设施构成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营建体系。向“产学研政用”领域的专家学者发放问卷,借助数理统计软件对营建体系各构成要素进行权重分析,对营建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进行阐释。最后,针对医养结合型养老设施的功能计划提出营建策略与方法,旨在为今后建设多元复合的养老设施体系提供范式。
- · 基于网络化治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分析 ——以南京市为例 [周圣华 张建坤 范洁 李德智]
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以南京市为例,首先采用滚雪球法识别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 22个利益相关者 ;随后通过调查访谈,分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网络设计、组织连接、监督框架和信任水平方面的现状及问题。结果表明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网络设计方面,存在政府购买内部化、居家养老服务协会担当影子政府、呼叫中心重复设置等问题。在组织连接方面,存在老龄委统筹不足、非政府购买老人参与不足、志愿服务组织边缘化等问题。在监督框架方面,存在居家养老服务协会、呼叫中心权责不平等,对培训机构、评估机构监督不足等问题。在信任水平方面,存在政府部门间信任不足,评估、培训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受信任度低等问题。
- · 基于居住常态理论的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的城乡差异 ——以广州市耀华社区和新基村为例 [林琳 蒙美昀 杨莹 郝珊]
基于居住常态理论模型,从居住情感体验的两个方面——掌控体验和舒适体验判断老年人是否处在舒适居住环境,以及面对不舒适不协调的居住环境时会采取的两种应对方式——行为策略和思维策略入手,对广州耀华社区(城市型)和新基村(乡村型)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养老设施相对完善的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居住情感体验评价低于养老设施缺乏的乡村型社区,这与城市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成本和生活期望值偏高、居住状态不理想和居住面积偏低有密切关系。面对不协调居住环境时,贫困空巢独居的老年人更可能采取行为策略 ;而其他特征老年人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 :城市型社区的老年人会主动采取行为策略,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则会采取思维策略或在居所与健康状况不吻合时被动采取行为策略 ;引起城乡差异的原因是退休导致城市型社区老年人角色改变。城市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积极的,而乡村型社区老年人的就地养老行为是消极的。据此对居住常态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形成体验策略判断—居住常态判定—就地养老类型选择的解释框架,以期对其他城乡社区老年人就地养老行为研究和理论方法借鉴提供参考。
- [交通]
- ·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选址布局研究 ——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 [胡培婷 曹小曙 秦红旭 容福炬]
新能源汽车推广是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替代传统能源的手段,而充电基础设施能否满足充电时空需求对成功推广至关重要。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对充电需求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充电时空需求的最大覆盖模型,探求在一定充电站数量下的充电站最佳选址布局区域。结果表明,广州市中心城区出租车出行距离较短,行程间时长多集中在 0~20min 内;充电需求高度集聚,其分布呈现“80/20”定律,工作日与非工作日间差异不明显。分析预选充电站 5、10 和 15min 内的服务覆盖区,广州市中心城区应选择紧凑型的充电站布局(w1=0.5)。
- · 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孔宇 甄峰 张泉 唐佳]
高铁的快速发展方便了居民的跨城出行,引起了学者对高铁出行满意度的关注,但当前研究较少从出行链视角对高铁出行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居民的智慧移动,但其对居民出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也鲜有涉及。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以南京市为例,采用有序 Logistic 回归探索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ICT 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同的 ICT 使用行为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的促进作用不同。其中在使用 ICT 进行出行信息查询中,查询出行路线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正向影响最大,其次是使用 ICT 确定出发时间,使用 ICT 选择交通方式的正向影响最弱 ;在使用 ICT 参与出行活动中,参与出行准备活动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呈现正向显著影响。控制变量中,私家车出行与地铁出行相比对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前出行阶段的耗费时间对居民满意度呈现负向影响,出行特征和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对居民高铁前出行阶段满意度影响不大。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为智慧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 [土地与房地产]
- · 住房基尼系数与我国住房不平等研究进展 [吴翔华 赵亿]
在我国住房改革的过程中,住房不平等问题日趋严重。本文基于住房基尼系数,从住房不平等的权利不平等、空间不平等和财富不平等三个方面,总结国内外住房不平等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应由住房权利不平等、住房空间不平等转向住房财富不平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 [规划与设计]
- · 尺度重组视角下的城郊型乡村空间重构 ——以常州市窑港村为例 [储程 李广斌]
按尺度重组理论,任何空间及其变迁都嵌入于多尺度空间的交织变化之中。城郊型乡村空间作为乡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交界地带,其空间变迁最为激烈。文章以常州市典型的城郊型乡村——窑港村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重构的历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快速大规模城镇化过程中,城郊型乡村空间重构是刚性尺度重组和柔性尺度重组共同作用的结果,刚性尺度重组引起乡村空间的局部重构,而以权力关系、权力与资本关系为核心的柔性尺度重组在城郊型乡村空间变迁中作用更为突出,推动了乡村空间的全面重构。
- · 基于“1X35”框架的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研究 ——以青岛西海岸新区地下空间为例 [赵景伟 王太亮 张晓玮 彭芳]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由于国内城市在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大多考虑了各自城市的需求与问题,因此在编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不同城市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性。本文结合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研究,提出了基于“1X35”框架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为今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 · 英国最新空间规划体系解读及启示 [周姝天 翟国方 施益军]
英国作为规划立法最早也是规划体系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规划体系的运行经验对我国规划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回顾英国现代规划体系演化历程的基础上,以其最新的空间规划体系为对象,整体把握和分析了英国当前空间规划体系中行动主体功能和内在运行机制、经验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现状为其发展与完善提出建议。
- [城市建设]
- · 近十年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评述与展望 [戴妍娇 焦胜 丁国胜 沈瑶]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雨洪灾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国内外近十年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梳理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并对城市雨洪成因、控制目标与指标体系、重点建设区、专项规划及技术设施五部分主要研究内容和既有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海绵城市建设研究应重点探索的方向。
- · 城市空间形态与空气质量相关性研究综述 [方怡青 曲凌雁]
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引起各界的关注。本文聚焦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以期能以城市自身的自组织机制解决产生于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关于城市形态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的研究方兴未艾。基于现有研究,本文首先对城市形态及空气质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选取了现有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它们进行表征,分别总结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指标例如城市规模、城市密度、城市形状与空气质量之间关系,并梳理了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其他城市特征。继而从交通、住房和产业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相关性背后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一个以概念界定、指标选取、相关性分析和机制探究为内容的研究框架,并指出了这个问题未来的研究前景与重点方向。
- [城市管理]
- · “三社联动”的县域逻辑:内涵、机制与发展路径 ——以宜兴为例 [刘振 侯利文]
对于“三社联动”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命题,没有专业社会工作的县域城市亦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三社联动”的具体实践,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三社联动”模式。通过对江苏宜兴“三社联动”具体实践的考察,本文发现县域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三社联动”有着“社区居委会”、“社区自组织”、“社区工作者”三个传统社区治理主体之间协同、互动的独特内涵;是一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整合社区既有资源,利用社区社会组织协助开展公共服务、组织社区自治的特殊联动机制 ;此外,县域城市的“三社联动”是对原有社会治理“存量”的优化,虽与大中城市社区对社会治理“增量”的拓展不同,但二者在发展路径上却“殊途同归”。
- [城市发展战略]
- · 论民用航空与内陆边远城镇的互动发展 ——以云南为例 [简海云 林晓蓉 和艳 徐厅]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城镇空间布局呈现东密西疏的不均衡态势,广大的西部内陆边远地区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距离遥远,地广人稀,加上地貌山川阻隔,交通瓶颈对城镇发展的制约明显。研究以云南为案例,论述了航空对内陆边远地区城镇发展的影响,提出以航空网建设为抓手,探索航空驱动的 “AOD” (Avi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城镇发展模式,在具备发展潜力的边远地区培育“飞地”(Enclave)型的城镇空间增长极,适应内陆边远地区分散城镇化的发展需求。
- · 学生化影响下大学城保留村商业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州大学城贝岗村为例 [方小山 秦雅楠]
大学城保留村相较于城市内城中村,因与大学的地缘关系,受到学生化影响 ;学生化作为一种城市空间变迁现象,也体现在保留村商业空间,因发展过程的自发性和自主性,现阶段已显现诸多问题。文章以学生化的理论角度分析保留村商业空间变化缘由,从社会、经济、物质景观、文化四个层面分析总结现状问题,梳理广州大学城贝岗村商业空间发展历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思路,明晰学生化影响的两面性,为促进学生化正向作用,从商业空间更新优化和上层主体合作机制两个层面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 · 高铁新城的空间效应研究进展及思考 [郭宁宁 于涛]
凭借高速铁路的时空压缩及其扩散与集聚效应,高铁新城引发中国新城建设的热潮,其空间效应也随之成为研究的重点。文章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高铁新城相关概念、类型特征进行归纳,对高铁新城空间发展正负效应、影响因素以及内在影响机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外研究都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但国外研究还需从普适性研究体系总结以及深入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进行完善,对国内研究则从研究本土化、研究定量化、研究动态化等方面进行展望,从而为高铁新城进一步融入城市,并实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 [旅游]
- · 基于地理标签照片的国外旅游研究述评与展望 [王丽]
近年来,地理标签照片逐渐成为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其元数据中的拍摄地点经度与纬度、拍摄时间、上传时间、曝光时长等信息得到了国外旅游研究者们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统计、归纳,分析了 10 年来国外学者基于地理标签照片开展的旅游研究情况,这些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理标签照片与实际旅游者数量相关度、旅游者时空行为分析、旅游线路推荐系统、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和重大事件对旅游影响的探测等方面,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对多角度全方位研究旅游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未来全面认识旅游者行为、改进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营销开拓了一个新的、有重要潜在价值的大数据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