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稿]
- · 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仇保兴]
- · 城市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结构保护 [张杰]
以山地为主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国深厚的山水文化,从原始的聚落到封建城邑都无不反映着对山水格局的精微关注,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和生态体系。随着现代城市大规模的快速发展,这一体系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它们的保护成为中国传统城市、聚落特有的历史任务。
- [国外借鉴]
- · 多伦多滨水区之东部湖湾区复兴改造研究 [编译:李海华]
- [特稿]
- · 现代城乡规划的理想风貌 [司马中原]
今天我仅以一个关心南京、关心中国各个地区建设和发展的、旅游的客人的身份,对现代城乡规划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出一些个人肤浅的经验与感受。
- [国外借鉴]
- · 下莱茵流域河道半自然化、生态防洪与雨水管理案例 [龚清宇 王林超 朱琳]
“给河流更多空间”是当前欧洲和北美河道生态修复、洪水风险管理的共同目标与策略。莱茵河流域管理重点已由水质改善转向水质、水量、生态综合管理。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研究,着重介绍了下莱茵河道半自然化与洪泛地建设、IBA雨洪管理技术与城市设计实例,例证了:(1)高度城市化地区主河道半自然化与生态防洪的可行性;(2)雨水管理在城市综合防洪中的必要性;(3)水环境友好型城市设计对重塑城市滨水区活力的重要作用。
- · 加拿大可持续社区规划理念在上海南汇的运用 [编译:肖烈桂]
- [城市规划]
- · 基于GIS与CA模型的小城镇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赖日文 孟宪宇 王婷婷]
通过对CA原理、特点的描述,构造出适应于土地利用规划的CA模型,同时利用GIS相关软件对空间数据分析、处理的强大功能,进行较精确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并运用于福建省玉山镇镇区土地规划,验证该方法的适宜性与科学性,试图为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的改进提供一个探索的焦点。
- · 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绿地的开发策略探讨 [姜允芳 包晓雯 曾刚]
通过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中心区绿地开发的策略研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中心城区绿地开发的特征,并提出其开发适用的四种投融资策略。
- [城市研究]
- · 基于PERE区域协同发展的城市成长——简论南京城市成长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陈迪]
PERE区域协同是城市成长的基础和实现手段,是健康、顺利、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PERE区域协同发展不是即生的,它是通过对原有区域不断调整、评价,周而复始逐步实现的。本文在分析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从基于PERE系统的区域协同的视角对城市成长的内涵、动因进行了重新阐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 · 中国“硬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扩张 [邓凌云 洪亮平]
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发展具有“硬发展”的特点,即:第一,以增量为目标而忽视发展的高成本;第二,过分强调用行政手段推动经济及城市化发展;第三,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城市发展上,“硬发展”导致城市范围低效盲目的扩张,土地资源浪费,城市运行成本增加以及城市财政透支。本文运用社会统计学的方法,运用大量数据表格分析了“硬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扩张及其原因,并提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城市该如何合理发展。
- · 西安城市居民对营业性游憩场所的社会功效感知研究 [秦瑞英 李开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人们闲暇时间增多,营业性游憩场所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质量高低的具体表现和城市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西安市西南高新区四个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结合人本主义方法探讨了西安市营业性游憩场所的类型、空间分布以及社会功效,认为营业性游憩场所已构成中国大城市生活空间的消费景观,并具有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的场所交往功效。
- [城市交通]
- · 我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模式初探 [肖红波 易思蓉]
介绍了国内外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现有模式,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选取了国民经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资源短缺、汽车产业政策这四个主要因素,分析其对我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模式选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结构和交通管理。
- · 基于行为分析的自行车交通方式选择机理研究 [单晓峰 王炜 万千 杨晨]
本文对城市出行者自行车交通方式的选择机理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自行车出行的可测与不可测因素,通过出行者对出行方式特性的态度来研究其自行车方式选择行为,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关系模型,模型中考虑了出行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等不能直接观测的因素。针对从态度分析交通行为方法存在的不足,文章研究了通过出行者其他行为,来分析其自行车交通方式选择行为的方法。文章通过调查数据检验了这两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效果,并通过实例分析发现在一定距离内除出行时耗、花费外,出行的舒适性与便利性等对自行车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也有重要影响。文章的结论对于城市如何改善交通环境、提高居民出行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文章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