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 ·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进展 [赵小风 楼佳俊 黄贤金 姚丽 赵雲泰]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对于优化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研究尺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 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尺度上,主要关注宏观空间尺度,对微观空间尺度的关注较少;(2)研究内容上,聚焦于效率评价和驱动机制分析,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机理、过程和效应的研究不足;(3)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DEA 方法实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对空间计量方法的应用不足。
- · 新数据环境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王温鑫 金晓斌 杨绪红 龙瀛 周寅康]
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的有效供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资源约束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本研究从丰富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拓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两方面,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集成表征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人口聚集、城市功能活力的新数据来源,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框架,并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实现1km*1km空间格网下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集成城市活力的评价框架,丰富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新的数据来源和可靠的数据质量为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精细化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2)与传统集约评价结果相比,在新的评价体系下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处于高度集约、中度集约、一般集约利用水平的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21%、63.20%、30.59%;(3)引入城市活力评价后,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由单一高值模式转向多组团共同发展模式,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凸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及新城区。发展中的新城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升,主城周边外围城区核心区内的土地利用也呈现较高的集约水平。
- · 城市再开发在街区尺度的识别与评价 [韩治远 龙瀛]
城市再开发是对城市现有建设用地的重新开发建设或改造升级,对节约城市发展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开源的路网和兴趣点数据,借鉴类型学研究方法,提出一套方法框架,从形态与功能两个角度对城市再开发进行识别与评价。作者从西安的案例研究中发现:1)基于道路交叉口的空间形态,可将城市街区分为8个类别,每个类别具有可在ArcGIS中自动识别的共同特征;2)发生城市形态、功能再开发的街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识别结果存在交集;3)本文的方法框架对城市形态和功能再开发的识别结果,在评价中呈现出很高的准确性,并且适宜在全国范围推广。
- ·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倪维秋 张志宏]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性,揭示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耦合协调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为高度协调,发展类型为集约度滞后型;天津市和沧州市为中度协调,天津市发展类型是集约度滞后型,沧州市为城镇化滞后型;河北省除了沧州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均为低度协调。从空间分布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远,受到北京和天津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不大,区域建设用地与城镇化为低度协调,并且为城镇化滞后;而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受到北京和天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因此城镇化滞后型和集约利用滞后型处在此消彼长、向协调发展的过渡期。
- · 城市居住用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与方法——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 [杨红 张正峰 徐银东]
开展城市居住用地整治效益评价,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治领域理论研究内容,而且对于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城市用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GIS分析法、协调度模型,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评价了城市居住用地整治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 城市居住用地整治效益评价指标可以从居住用地整治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4个方面构建; (2) 城市居住用地整治效益评价单元宜以宗地作为评价单元;(3) 对邢台市居住用地整治效益评价结果显示全市总体上居住用地整治效益评价协调度均大于0.7,说明经过整治后,邢台市居住用地整治效益系统比较协调,整治后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效益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发展,整治区域的综合效益比较高。研究结论:居住用地整治改变了用地结构与利用效率,改变了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改变了用地的环境,这些变化会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 城镇土地存量规划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黎斌 贺灿飞 黄志基 周沂]
按照再开发过程中利益主体的作用,本文将城镇土地存量规划的国际经验概括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公私合作三种基本模式,分别选取土地重划、城市绅士化和棕地再开发的经验进行阐述和分析。土地重划可以显著降低土地再开发的成本,是适应现代社会私有产权保护的存量规划手段。城市绅士化强调产业升级和文化因素在土地再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是旧城更新中不可忽视的规划模式。棕地再开发探索出的公私合作机制被西方国家广泛地应用于污染工业用地再开发中,是一种效率较高、成效较好的存量规划技术。完善制度、公私协调、尊重产权是土地存量规划成功经验的一般规律,也是我国面对城市土地存量规划需要重点努力的方向。
- [城市发展战略]
- · 多中心背景下大都市区空间战略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基于轨道交通与新城建设的视角 [李道勇 贾东 任利剑]
“多中心”空间体系是应对持续快速城镇化、高密度、连绵发展带来的发展压力的重要手段,而轨道交通与新城的协调建设是构建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关键。文章选取东京、新加坡、巴黎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其空间体系发展的特点,探究轨道交通与新城成长的路径,从空间战略整合、投资建设运营及规划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基于此提出对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与新城发展的启示,以期为当前的政府决策和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
- · 近20年来黄州城市形态演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何飞 王利]
根据1995、2005、2014年黄州区遥感影像,使用人机交互的监督分类方法并参照城市规划图、Google地球影像提取出3个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将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综合运用于黄州城市内、外部形态的定量分析,提出使用可理解度评测内外部形态的协同发展特征,对我国中部中小城市黄州的城市形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总体向东南偏东和东北方向发展;城市外部形态的紧凑度、分形维数下降明显,形状指数由降转增,外部轮廓呈现出“马蹄形——斧形——掌形”的变化特征;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中心由西向东扩展,道路主-微网格结构日益完善;内外部形态协同性大幅下降,可理解性不如从前。最后探讨其驱动机制,黄州城市形态是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交通路网、城市规划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防灾减灾]
- · 基于城市群公共危机的应急网络组织构建——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杜军]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群将面临更大规模的扩张。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三大核心城市群之一,对外部形成强大吸引力,各种要素在此聚集碰撞,加剧了系统运行的复杂性、不稳定性。珠三角城市群正面临多形态公共危机的威胁,公共危机表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区域内致灾因子脆弱性进一步增强。同时在城市群公共危机应对过程中组织存在着应急主体单一、应急权力垄断、应急力量分割以及应急效率偏低等多重缺陷。基于此,一种新的组织范式——应急网络组织得以构建,并从主体构成维度、组织结构维度、权力运行维度进行三重探索,旨在为政府应急管理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提供理论参考。
- [城市建设]
- · 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评价思路与方法 [谭俊涛 刘文新 张平宇 李静]
自2014年国家开始全面实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计划,如何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效果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概述我国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相关政策及实施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搬迁改造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行了初步的评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评价包括实施过程的评价和实施效果的评价两部分内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对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新产业培育等7大重点任务及相关项目的实施进展进行评价,采用预期产出法分析老工业区发展目标的实现状况。选取预期产出影响评价、综合评价、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和问卷调查4种方法,从搬迁改造的影响、差异性、效率和居民满意度对城市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对吉林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进行初步评价,发现搬迁改造工作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部分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仍未按照规划目标及时完成,最后提出了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 基于空间句法的旧城改造研究——以南京市浦口区公园北路—龙华路两侧地块为例 [甘云 顾睿]
空间句法理念被引入国内,这种通过对包括建筑、城市、聚落及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系统中所有空间与空间以及空间与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方式,弥补了国内设计方面缺少量化支撑的现状,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以南京市浦口区公园北路—龙华路两侧地块为例,阐述空间句法模型建立的方法及其在旧城改造设计阶段和后期方案检验阶段的运用,通过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找寻旧城的空间问题,检验城市设计的合理性,以科学指导旧城更新发展。
- · 城镇化进程中天津农村地区自建房现状及发展演变研究 [岳晓鹏 王朝红 王舒扬]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住房建设量快速攀升,相对而言,农村地区的自建房数量却增长趋缓。本文尝试以天津农村地区为例,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探索城镇化对于农村自建房的影响。文章首先基于年鉴统计数据,对近30年天津自建房建设量变化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自建房的现状特征及单体形式的演变趋势,最后剖析了城镇化对于自建房单体形式变迁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农村住房的标准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 [规划与设计]
- · 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研究——以大连为例 [王江波 高明超 苟爱萍]
面对我国城市中心区日益突出的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城市进一步拓展的重要方向。如何科学地综合开发地下空间,可以从地下空间开发水平评价体系入手展开相应研究。本文研究构建了公共中心型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实证应用进行示范性评价操作,全面分析了大连该类地下空间的开发水平,深入分析了现状的不足,为大连未来地下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 · 传统村落古河道与场所叙事耦合机制探索——以柏石崖为例 [姜秀娟 刘素芳]
关联耦合法是城市设计的一种研究方法,对于研究传统村落古河道两侧的场所以及整体沿线空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帮助。在古河道两侧的资源元素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构古河道和场所叙事的关联耦合,探索传统村落凸显“乡愁”文化、独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建构地方认同感的技术策略和思路。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城市群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差异性研究 [崔晓美 葛京凤 刘雅楠 崔媛媛]
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得出GWR模型计算结果表和GWR模型影响因素分布图,两者结合,分析了5个国家级城市群土地价格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发现,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地价均有推动作用,但每个城市群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长三角城市群地价受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升级和“外向带动”共同作用;珠三角是典型的政府带动下的外向型经济;京津冀是由北京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资本投入等的共同发展,地价影响因素较复杂;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地价变化和国家政策密不可分。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碳排放构成因子的城市住区低碳规划要素体系构建——以重庆主城为例 [颜文涛 俞诗言 邹锦]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后果,开展低碳住区建设的实践意义重大。通过对重庆主城住区的调查研究,探究住区碳排放构成因子及其特征,采用矩阵分析法分析碳排放因子与低碳规划要素的相关性,结合现有法定规划体系和居住区规划内容,构建基于碳排放因子的低碳住区规划要素体系,提出关键规划要素导向下的低碳住区空间环境类、土地使用类、设施类、行为活动类的减碳路径。
- · 以低碳出行为导向的住区绿色步行系统构建研究 [李春聚 姜乖妮 刘晓倩]
住区是人们每日出行的起点和终点,住区步行系统对于城市低碳出行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针对目前住区步行系统建设现状,结合绿色步行系统的内涵,提出了整体性、连续性和多元和谐的绿色住区步行系统构建原则,并从住区规模控制、出入口设置、相邻住区融合、与公交站点的联系、健身循环回路的构建和步行环境提升等六方面提出了构建方法。
- · 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许海平 钟茂初]
借助熵值法测算2008-2014年海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市县层面检验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和人均收入等因素对海南省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城镇化的各方面内容,是一个相对更优的指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对能源效率有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于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未来能源效率提升有持续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