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分异及其动力机制]
- · 快速城市化时期滨海城市空间扩展动力机制研究——以青岛为例 [张洪恩 郝赤彪 聂彤]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城市化的内因导致城市空间结构重构,而滨海城市特有的海洋资源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影响不可忽视,从动力机制的角度出发,以青岛为例研究滨海城市在港口经济、产业结构、土地政策、居民生活因素等方面之于城市空间扩展的作用。
- · 开发区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 [赵琪龙 郭旭 李广斌]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将开发区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演化划分为前开发区时代、开发区时代和后开发区时代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解析。分析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乡村空间呈现出两种转型趋势,即乡村空间向城市空间转型、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型;(2)前开发区时代,其空间重构由乡村自下而上驱动;开发区时代,由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后开发区时代,则是由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政府主导的乡村空间转型虽能快速实现城市化,但也有其缺陷;后开发区时代,空间作为稀缺资源应由市场来配置。
- · 2000-2010年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与对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蒋丽 吴缚龙]
外来人口已经成为中国大都市常住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大都市多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本文基于广州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外来人口数据,运用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洛伦茨曲线、区位商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2000-2010 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是由核心圈层的人口继续缓慢增长并向四周扩散(即郊区化,但只是近郊),与人口空间分布规律雷同,是形成广州次中心和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动力。
- · 基于GIS与MAS的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影响评价指标和方法 [诸德律 张建坤 王效容]
本文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到保障房居住环境空间,分析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影响居民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选取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指标。基于GIS( 地理信息系统) 与MAS( 多智能体),创新性地从宏观实体和微观个体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保障房居住空间分异的影响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可以反映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为政府制定优化保障房居住环境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改善保障房居住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达到有利于城市和谐发展的目的。
- · 东莞星级酒店空间布局及形成机制研究 [李美婷]
文章通过东莞星级酒店的时空变化,分析东莞星级酒店的空间布局特征和规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东莞星级酒店发展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东莞的星级酒店主要沿城市主干道路S256 省道以及广深铁路方向共同组成东莞星级酒店带,星级酒店布局主要受到外向型经济、商务休闲旅游、地理区位以及政府推动等宏观因素影响。
- [规划与设计]
- · 国内外大学校园用地布局与结构比较研究 [杨琳琳 林坚 楚建群]
通过国内外大学用地布局分析,归纳各类用地的功能及分布特征,提出圈层型综合功能组团模式可作为我国现代大学校园建设的主要布局模式。同时,基于大学校园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测算,进行大学校园用地结构的国内外比较,并结合校园建设沿革及用地布局特征分析,认为校园开放性、校园更新方式、校园区位是导致国内外大学用地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 · 物质空间规划与居住社区营建——杭州万科良渚文化村 [金俊 雍玉洁 白鹭飞]
本文基于杭州良渚文化村的实地考察与体验,从规划策略、建筑空间、景观设施3 个层次探索物质空间规划与居住社区营建的相互关系以及相关的空间优化策略。并指出,社区的营建在空间上表现为通过作为载体的物质空间的催化作用塑造现代地缘关系,物质空间规划对于居住社区营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 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分类标准研究 [王曦 刘松玉]
城市地下空间分类标准的研究是城市地下空间系统规划编制、研究和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随着我国对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日益重视,分类标准缺失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城市地下空间的健康发展,分类标准的研究和编制日渐迫切和必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现状城市地下空间分类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地下空间的本质出发,探讨了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对分类标准的要求,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建立了7 大类、25 小类的城市地下空间二级分类体系,并制定了相应的类别代号,对城市地下空间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 重庆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及规划对策探析 [王剑锋 宋聚生]
本文以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分析梳理了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总体情况;针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规划利用的主要特征;并在分类总结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对策及建议,对规范和促进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 商住型传统街区的复合化更新策略——以徐州市百惠街区更新设计为例 [张一兵 李汀珅 顾贤光 张矢远]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有大量商住型传统街区的更新任务,然而现有的更新设计普遍存在大规模标准化更新而破坏街区原有肌理、一味追求大型商场而导致街区活力流失、无视原有居民居住成本而导致居民利益损害等等问题。本文借助于徐州市百惠传统街区的更新设计,探索通过复合化更新策略对街区的原有肌理、商业活力、居民利益进行保护,加大人们对于传统商住街区的关注,从而达到有效地保护传统商住型街区的目的。
- [城市化]
- · 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 [李静 张平宇]
垦区城镇是我国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以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人口聚居地,是一种特殊的城镇聚落形态。以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和牡丹江管理局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与垦区城镇区位相邻的普通农区城镇以及东部沿海农业大县作为对比样本,并与全国和黑龙江省城镇化质量平均水平横向比较,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权重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垦区城镇化质量普遍偏差;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较显著,但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不强,服务业发展均衡性较低,新增服务行业发展速度已经滞后;城镇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较大,消费需求的实现能力相对较小,城镇社会事业建设缺失公共财政保障;城镇形成的历史较短,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足,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 · 1990-2010年湛江市城市化质量动态评价 [周飞 刘升 陈士银]
本文分析了湛江市城市化质量的演变规律、障碍因素及其与城市化水平的协调性,发现1990-2010 年湛江市城市化质量总体不高,虽在不断提升,但提升速度相对城市化水平增长速度慢,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化效率的提高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主要动力;湛江市城市化质量主要障碍因素数量在增加,范围在扩大;湛江市城市化质量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发展度稳步增加,协调发展水平由勉强协调上升为初级协调,城市化水平滞后较严重。
- · 流动人口城镇就业渠道选择的实证研究 [刘璐宁]
流动人口从农村走进城市,选择合适的就业渠道实现体面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建立多元logistic 模型对2007 年CHIPS 数据的分析,发现拥有不同的个人特征、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流动人口对不同就业渠道的选择有着不同的影响。事实证明,就业渠道不仅是影响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其自身也存在内生性问题。积极畅通流动人口就业渠道,消除就业障碍,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 · 空间生产中的权力与资本——以南京高新区转型为例 [梁晶 罗小龙 殷洁]
本文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以南京高新区转型为例,研究其从农业空间变为工业空间,从工业空间向新城空间转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权力和资本对空间的生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权力通过对空间定位、空间的界定和政府行动生产和改变空间,资本则以房地产、服务业和产学研联盟等形式对空间进行干预。此外,大学城的建设也对空间的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由此可见,空间的生产和转型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 [人文与社会]
- · 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研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为例 [赵鹤龄 王军 袁中金 马涛]
在“西风东渐”的强势文化语境下,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由于缺乏对自身体系的清醒认识而深陷“同质化”危机,如何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得以保存并找到适宜中国土壤的传承路径是社会各界亟待研究的深刻课题。研究试图在城乡规划视域下以文化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域文化中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进行解构来构建文化基因谱系图;将文化基因谱系图中文化基因梳理归类提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三种基因类型,并依据各自属性在文化战略嫁接、文化符号植入、文化生态保育三种模式中选择适宜的传承路径,最终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并以古滇国文化基因的谱系图构建与传承路径为探索先例,希望以一种全新的生物遗传学视角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发展与传承提供借鉴指导。
- [旅游]
- · 历史文化名城收费分析及改进路径探讨——以凤凰古城为例 [李万立]
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共有资源属性往往被免费过度使用导致“公地悲剧”的发生,而凤凰古城版“圈地运动”说明科斯定理在解决历史文化名城“公地悲剧”时并非完全适用,同时也说明在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角色定位不清、缺乏有效的城市发展监管机制、缺乏及时的问题应对机制等问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改进路径做初步探讨。
- [交通]
- · “慢城”型低碳新城交通发展策略探讨 [殷凤军 过秀成 孙华灿 叶茂]
针对当前国内低碳新城发展的热潮,提出“以快为先”的交通发展导向已经不能适应低碳新城发展需求,借鉴国际慢城运动传递出的“慢发展”理念,提出了契合我国低碳新城发展“慢交通”的几点策略。首先介绍了国际慢城的起源与发展状况,分析了慢城运动的内涵以及对我国新时期城镇化进程中新城发展的借鉴和启示;其次,在剖析慢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慢”为主题的交通发展模式,详细阐述了该发展模式必须坚持的“S-L-O-W”原则;从土地利用、道路网络、公共交通、停车设施和政策调控五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低碳新城慢交通发展的关键问题,最后分析了“慢交通”发展的形势和研究方向。
- · 德国弗赖堡绿色交通规划与策略研究 [郑婧 陈可石]
在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构建绿色、健康的交通系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德国的弗赖堡作为全球绿色城市的典范,拥有完备而健全的绿色交通系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弗赖堡绿色交通的规划设计和发展历史,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我国城市绿色交通的发展提供指导。
- [城市建设]
- · 1990-2010年中国主要港口与港城发展及其关联度特征研究 [于子晴 曹小曙 柳婕妤]
港口作为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平台,港口和港口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中国十四个主要港口城市,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深入分析研究了1990-2010 年中国主要港口、城市发展特征及港城关联度。研究表明:①二十年间,城市港口吞吐量规模差异缩小,增长率差异增大;②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港口城市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发展显著;③ 1990-2010 年间港城关系的发展呈现阶段化发展特征:1990-1995 年以及2005 年之后呈现较高的港城关联度,1995-2005 年呈现相对较低的港城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