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与设计]
- · 建筑城市——自下而上城市建筑发生机制研究 [韩晓峰]
本文在简要对比当下城市建设中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开发模式的前提下,提出建筑城市的概念,并且按照点状综合开发模式、线性缝合模式和网络状综合开发模式三种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自下而上地建筑城市的模式,以期能为过度依赖自上而下静态规划的城市开发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性补充。
- · 基于资源特色价值的滨水地区再开发探索——以昆明市草海片区城市设计为例 [王承华 周立]
基于城市转型和内城复兴的需要,城市滨水地区的再开发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关注。文章以昆明市草海片区城市设计为例,立足滨水地区的历史背景、资源特色和价值判断,从规划层面探索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滨水地区再开发的模式、策略,将保护环境、提升功能、彰显特色、绿色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个目标的融合,以此促进滨水地区可持续发展。
- · 地方理论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 —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张中华 张沛]
地方理论 (Place Theory) 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领域中,代表着对城市设计研究的一种新角度、新方法、新视野。地方理论强调从地方性建构和地方感生产视角来分析,并解构城市空间环境的构成。本文以地方理论为基础,以地方性建构和地方感生产为目标,以西安市长安区作为理论实践基地,探讨地方理论导向下的总体城市设计策略,从而丰富和完善地方理论研究体系,并实现地方理论在城市设计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活化。
- · 城镇规划导向下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研究 [李巍 李得发 王录仓 王生荣]
基于甘南州 10 个城镇总体规划的图文数据,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甘南州 10 个城镇的现状建设用地和规划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城镇总体规划中城镇规划者开拓城镇建设用地常用的 6 种模式,并对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拓展必须考虑“内部增长”,而不是继续向外扩张的观点,以期为城镇规划工作和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提供参考依据。
-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 · 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 [陈业伟]
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旧区改建已进入“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这一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文化的支撑、提升和驱动。现代化城市必须尊重多元文化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受两个理念的启发,本文对旧区改建作了深入研究。并对上海市在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建筑和遗存、尤其是在既保护又利用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创新的实践,作了详细的分析。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以郑州老纺织工业基地为例 [刘英 朱丽娟 赵荣钦]
本文以位于郑州市西区的老纺织工业基地为实例,从工业遗产对城市文化底蕴积淀和历史传承的重要性及多重价值出发,结合目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旧城更新改造的时代背景,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建议通过科学规划加以保护,合理改造促进持续利用和再生。
- [交通]
- · 基于引力场分析的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相关关系研究 [徐璐]
结合南京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资料,根据基于矢栅一体化时间成本计算的引力模型方法,计算并绘制不同时期南京城市空间在轨道交通引导下的引力场分布(2000 年,2005 年,2010 年),总结规律,分析轨道交通的开通与南京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关系,并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探讨和评价。
- [经济]
- · 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产业网络发展研究——以海南省文昌市为例 [张茜 王红扬 索超]
将斯坦福研究院的情景分析方法运用于文昌市城市产业网络发展的研究中,以一个综合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的视角来审视城市产业发展,最终描述了“通向旅游岛”、“看得到的进步”、“自然的恩赐”、“蜕变”四个不同情景下文昌市产业战略选择特点,为其城市产业网络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长期有效、具有较强弹性及操作性的战略选择平台,是对城市产业网络发展战略形成方法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 · 加大土地政策支持 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孙宇杰 陈志刚 段修亭 张宇辰]
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方向。很多地方制定了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如江苏省的“倍增计划”等,同时在用地方面都明确提出用地指标向高新技术、优势新兴产业倾斜,大力促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企业发展用地需求的指导方针。本文探讨了目前新兴产业用地供需和布局等方面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土地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途径,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土地与房地产]
- · 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引导策略研究 [周雨杭 章征涛]
保障性住房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以及政府主导因素的影响,在建设方式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和普通商品住房不同的特点。本文总结国内大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布局规律,将其归纳为中心散点型、城市外围集聚型、郊区“大盘”建设型三种建设模式。第一种建设方式将呈现下降趋势,而后两种方式将成为未来保障性住房建设主要发展趋势。文章最后针对这三种建设模式提出相应的建设引导策略。
- [城市发展战略]
- · 北京南部新区城区发展战略的模型分析 [许建生 陈成 倪方树]
当前,在北京南部新区发展战略中,决策者面临着在不同时间视角下选择双中心平衡增长路径或单中心非均衡增长路径的问题。基于局部溢出模型,本文构建了北京南部新区的城区发展战略分析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 [生态与环境]
- · 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碳排放计算方法 ——以苏州市为例的实证研究 [章蓓蓓 张春霞 佘健俊]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能减排对于全球减排工作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进行分解,包括地面公交、自来水供应、燃气供应、道路照明、景观照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七类工程;将系统碳排放分解为处理工艺过程排放、消耗能源直接排放、消耗能源间接排放三种类型;建立系统构成和碳排放类型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的碳排放计算范畴明细。对现有四种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对比,选择适合本研究的计算方法。以计算范畴和计算方法为基础,建立市政基础设施运营系统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同时对所需碳排放因子进行计算与选择。最后,以苏州市为例计算了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2001 ~ 2010 年的运营碳排放,并对 2011 ~ 2015 年期间的碳排放进行预测。
- · 多维视角下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以东营市为例 [朱洪祥 雷刚 吴先华 邵大伟]
低碳生态城市的相关研究是当今的一大热点,本文在回顾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进展、阐明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以东营为例,基于东营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功能定位,研究提出共性指标与特色指标相结合、核心指标与支撑指标相衔接、核心指标动态调整的指标体系多维构建策略,建立了符合东营实际的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明确了指标体系实施的具体措施,以推动指标体系真正付诸实施,切实发挥指导低碳生态实践的调控功能。
- [旅游]
- · 旅游节庆移动开发的内在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移动的视角 [宋河有 李文杰]
将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移动到旅游中心城市形成旅游节庆已成为典型的旅游开发现象。以郑州少林武术节和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为例,将旅游节庆移动开发的机理归纳为:以拉动城市与区域旅游协同发展为驱动力,将知名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移至旅游中心城市,通过政府主导的经营方式,推动开发地和原生地实现共赢。建议旅游中心城市打造拳头产品,避免节庆泛滥,应集聚区域内相关联资源,形成节庆后效应,实施政府引导和全民参与的运营方式,推进开发地与原生地深化合作,强化节庆的旅游效应。
- · 鄂尔多斯市旅游空间组织分析 [秦兆祥 张薇]
运用最近邻分析方法研究鄂尔多斯市旅游资源和景区(点)的空间分布状态,发现区域旅游空间布局呈现聚集性特征。以东胜区——成吉思汗陵和树林召镇——响沙湾为核心的空间点集聚性更强的 A、B 两个簇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旅游边际效用和旅游活动空间行为模式,提出 A、B 簇区空间拓展,逐渐形成旅游轴束板块,并以单一目的地旅游模式、线型旅游模式、基营型旅游模式、区域游模式和链型旅游模式等进行旅游活动组织。研究表明,A、B 两个簇区必须联动开发,才会更好的带动鄂尔多斯区域旅游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