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群行为研究的规划策略]
- · 国内外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模式选择研究 [向进 沈青 胡宏]
新型城镇化对中小城市交通规划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已有国内外居民出行选择研究多针对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然而中小城市在用地布局、经济水平、社会环境、出行特征等方面都与大城市存在差异。文章基于 PRISMA 方法筛选国内外文献,归纳中小城市的规模特点与交通问题,总结居民出行特征,梳理居民出行模式选择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欧美中小城市主要交通问题为交通堵塞与交通污染,亚非中小城市除交通拥堵外,还存在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偏低与交通管理落后等问题。城市建成环境、交通发展政策、居民社会经济特征与出行态度等因素都显著影响居民出行模式选择。论文可为我国中小城市交通规划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 · 基于行为网络与路网距离拟合分析的社区公共空间可达性研究 ——以广州星河湾社区为例 [杨晓琳 王雪霏]
社区公共空间的粗犷式设计导致居民在使用中产生诸多问题,文章旨在以科学方法探讨社区公共空间微观可达性的研究方法,就影响空间可达性的路网距离这一要素为例分析既有社区案例,构建居民行为网络与空间路径网络,通过拟合优度分析筛选符合居民行为习惯的路网距离数据,以量化指标评判公共空间的微观可达性,并以此为依据对特定空间提出相应优化设计策略。这一方法拟突破传统设计研究思路,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通过社会学方法将居民需求与空间设计以网络结构分析进行有机整合。
- · 深圳轨道交通发展对居民活动机会影响分析 [周青峰 王耀武 戴冬晖]
在对深圳轨道交通不同时期的居民活动机会测算基础上,利用 Dagum 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对其公平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活动机会随着深圳轨道交通发展在增大,同时不同群体间的机会差距也在扩大。公平特征为深圳轨道交通发展先加剧了活动机会的不公平,然后又提高了其公平性。深圳轨道交通在不同区位的发展差异是居民活动机会分配不公平的主要原因,希望文章提出的工作框架和模型能够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公平性评价提供参考。
- · 基于GIS视域分析的校园夜间出行安全性评价模型研究 [王文欣 孙超群 周恺]
城市夜间出行安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何利用建成环境要素来预防犯罪是创造安全社区的重要命题。基于此,文章以提高街道视线监控效果为出发点,利用 GIS 视域分析工具量化路灯、摄像头、报警柱、人群密度、“街道眼”这 5 大要素对夜间出行安全性的空间影响,运用 GIS 技术建构涵盖不同时间的夜间出行安全性评价模型,进而基于该模型提出保障夜间出行安全性的优化策略,并进行 3 大设施(路灯、摄像头、报警柱)优化模拟分析。文章以湖南大学南校区为案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希望能给规划师提供完善街道安全性设计和实施的指导性技术框架,从而加强良好社会环境的引导和治安安全管理。
- · 校园坐憩空间研究 ——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 [徐振 高竹君 周珍琦 张洁芦]
坐憩空间是校园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的品质高低与活力大小影响着校园户外环境与氛围的营建。采用环境行为研究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进行实地调研以分析校园坐憩空间环境现状及坐憩人群的行为,理解人群之于坐憩空间的需求特征,探讨坐憩空间环境与人群行为规律之间的关系。文中的研究结论有望为理解和改善校园坐憩空间提供具体知识、合理建议,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亦可为对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 [规划与建设]
- · 西安市文化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倡导高效化还是侧重均等化? [陈乐 高雅妮 姚尧 奚美君]
选取 2019 年文化设施 POI 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测度了西安市文化设施的空间集聚特征,进一步基于区位选址理论,结合空间权重矩阵的思想,对比分析了高效化要素和均等化要素对西安市文化设施集聚空间的影响。研究发现 :第一,西安市文化设施呈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钟楼+ 小寨的双核心”空间集聚 ;第二,相较而言,以人口密度为代表的均等化要素能更好地解释西安市文化设施是否处于核心集聚区,且这一影响对经营性文化设施更为明显,而以交通便利程度为代表的高效化要素对于衡量文化设施集聚程度的促进作用更强,尤其是对于公益性设施。
- · 城市大事件空间影响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以后亚运时期广州空间拓展为例 [李静 郭友良 李郇]
为探讨我国城市大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土地融资行为及其空间影响,文章基于“借口”理论,构建了一个以土地为核心的城市大事件融资和空间影响的分析框架,并对广州亚运会进行案例剖析。研究发现,在我国城市竞争制度下,大事件成为城市政府打破预算内财政收入约束、获取更多融资的“借口”。一方面,大事件嵌入到城市土地融资与基础设施投资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城市政府通过出让或抵押更多经营性用地,扩大了城市的土地融资规模,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推动城市向外拓展,为将来土地出让准备了条件;另一方面,大事件也相应地扩大了城市政府的偿债规模,促使后者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出让更大规模的经营性用地,形成整体分散的土地出让空间。
- · 纽约市城市规划响应气候变化的经验与启示 ——基于“3 个规划”的分析 [丁国胜 付晴]
城市规划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是当前规划编制探索的热点问题之一。纽约市近年来十分重视在城市规划中响应气候变化,在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和专项设计指南中进行了多层面的探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文章以《纽约市第四次大都市区规划》《纽约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50)》和《纽约气候恢复设计指南》为分析对象,重点从目标、策略、行动框架和规划实施机制设计几个方面对它们响应气候变化的经验进行总结。最后,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展开相关讨论。
- · 西北地区城市群空间演变模式研究 ——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 [郝海钊 陈晓键]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群已经成为城市参与竞争的重要平台。西北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城市群相比,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空间中位于胡焕庸线西侧,人口密度较低。文章首先对城市群空间演变的一般规律进行探讨,进一步结合西北地区城市群特殊性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通过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发现其呈现出从“多节点”到“轴带+松散网络状”的空间形态演变、从“松散状”到“紧密状”的经济联系演变、从集聚到分散与集聚并存的人口分布演变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东部及西北地区城市群空间特征,发现空间结构的松散网络与连绵成片的紧密网络、经济要素的中心集聚与外围扩散、人口分布的相对集聚与趋于分散三方面的异同点。最后结合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趋势提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发展模式。
- · 中国城市化与老年人健康的空间耦合特征研究 [武冠甲 顾宗倪 罗小龙 王绍博]
城市化与老年人健康是存在交互影响的两个系统,但是目前缺乏对两者关联性的分析。文章构建城市化、老年人健康评价模型,选取 2010、2015 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城市化、老年人健康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然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间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①与 2010 年相比,中国城市化水平略有提升,“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空间分布格局逐步弱化,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趋于均衡。②与城市化水平变化不同,中国老年人健康水平略有下降,且空间分布呈现由“东高西低”向 “T”字型格局演变。③中国城市化与老年人健康整体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但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且不同组合类型具有不同的空间集聚特征。
- · 能源革命排头兵目标下太原城市能源设施系统战略规划研究 [王江波 王子初 陈敏 陈晨 苟爱萍]
化石能源的大量长期使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能源革命的理念由此产生。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中央给山西提出的定位是成为能源革命排头兵。文章在充分研究国内外能源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成为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必要条件 ;分析了太原在发展理念、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未来的对策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结构优化、控量提效、环保优先、污染源外迁、近气先用、智慧整合、储存调配等。该研究对太原和国内其他同类型城市的能源结构转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 ·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 ——韧性城市大会的视角 [孟海星 贾倩 沈清基 慈海]
韧性城市大会以追踪国际韧性城市研究最新进展为主旨,自 2010 年起已连续举办 10 年。文章基于历届大会相关资料和文献,梳理了韧性城市大会的主题演变,评述了城市风险与韧性评估、城市韧性规划、城市气候韧性、社会韧性、城市韧性构建新方案 5 个方面的最新动态。从构建城市韧性理论体系、开发韧性评估与规划工具、挖掘遗产生态智慧、加强对话与协作、关注新生挑战 5 个方面探讨了对国内韧性城市研究与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 [产业与经济]
- · 人口结构变化对地区房价的影响 [康健 张超]
人口结构变化对地区房价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控制地区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主要实证结果显示,老年抚养比上升 1% 使房价降低 1.35%,少年抚养比上升 1% 使房价降低 0.30%。依据实证结果推断,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人均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城市化率以及实际 GDP 等因素增速放缓,房价上涨的内在动力逐渐减弱,甚至逐渐转为下跌趋势。基于研究结论,建议监管部门应结合房价内在变化趋势制定监管政策,而非持续打压房价,房地产相关企业也需结合房价未来趋势制定发展战略。
- · 南京市房价与影响因素的多尺度空间关系分析 [吴超 刘鹏宇 聂可]
城市房价的空间分异特征能够有效反映居民对住房影响因素的偏好。文章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南京市房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相比于传统房价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不仅能够有效地处理空间异质性,而且可以通过确定每个影响因素的专属带宽,进而反映影响因素与房价之间变化关系的空间尺度范围。研究结果对于房价调控及相关因素的规划具有理论和指导意义,即根据影响因素的带宽大小和影响变化进行全局或局部规划。
- · 小农经济理论视角下的鲁南地区乡村治理研究 ——以山东省店子镇高崖村为例 [邱瑞祥 于涛]
乡村治理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小康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建设与发展产生嬗变,但其主体构成仍为小农家庭,长期既存的小农经济维持了农村社会与经济的稳定,但也因其经济行为逻辑性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导致了治理结构失衡、治理效能未充分发挥等乡村治理困境的产生。因此基于恰亚诺夫的小农经济理论,结合山东省店子镇高崖村的实地调研,发现解决鲁南地区乡村治理困境不仅要依靠治理制度与政策的改革,还要依托产业兴旺策略,逐步转变村民固有的小农经济思想,发挥农村经济组织的治理功能,将小农经济与乡村治理统筹考虑,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新模式。
- [乡村研究]
- · 生活变迁视角下传统村落复兴路径及规划应对探究 ——以富平县莲湖村为例 [余侃华 王超 蔡辉 井晓鹏]
我国当前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忽视了村民变迁的生活和变化的需求,导致乡土文化与村民生活渐行渐远。文章以莲湖村为例,探讨了村民生活的变迁是造成村落风貌破坏和空间闲置等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发展的价值与村民变化的需求在要素上有重合,在内涵上有耦合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乡村发展模式、产业培育和人居环境三方面探讨了村民需求的落实和协调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复兴提供借鉴。
- · 基于人类聚居学理论的传统村落康养价值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 [陈雯 金荷仙]
从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视角观察传统村落的康养价值。通过人类聚居学核心理论与浙江传统村落的营建智慧对比,发现 :浙江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与人类聚居学五要素对应;浙江传统村落的营建机制与人类聚居病理学吻合。对比过程与结果以人类聚居学的表述方式表明浙江传统村落形成了较为理想的康养环境,展现了组成传统村落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建筑、支撑网络、人类、社会五要素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机制。
- · 乡村精英与社会关系资本的构建机制研究 ——以江苏省利珠村为例 [丁伟丰 顾宗倪 罗小龙 唐蜜 王绍博]
在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各地涌现出大量不同模式的乡村建设实验,其中以乡村精英为主要引领和推动者,政府、企业、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下的模式是乡村振兴的新现象。文章基于乡村精英的理论视角,以江苏省利珠村为例,通过梳理乡村精英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历程,从关系资本与团结资本的角度分析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精英在乡村社会关系资本的机制构建中与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及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利珠村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在土精英崛起、回归精英推动和多元精英主体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共同体”3 个阶段,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拓展关系资本、凝聚团结资本,不仅加速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通,更推动了“乡村振兴共同体”机制创建。
-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研究 ——以中原经济区 X 乡为例 [关中美 杨贵庆 职晓晓]
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优化研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在阐释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引力模型构建乡村聚落空间联系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 GIS 工具,从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分析等角度对中原经济区 X乡空间网络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的规划响应措施。结果显示,乡村聚落空间网络发育程度较低,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节点分层趋势明显,网络局部集聚效应显著,凝聚子群之间处于较弱连接状态,网络节点的中心性与层次结构特征明显。最后基于空间网络特征,通过完善乡村聚落自身功能、拓展空间网络联系渠道以及优化空间网络层次结构,使乡村聚落空间网络具有更加强大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乡村聚落空间网络的均衡协调发展,为其他类似的乡村发展提供可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