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问题探析]
- · 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耦合分析——我国三大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贾琦 运迎霞 尹泽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颁布并已进入实施阶段,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分别建立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构建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时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中超过九成的城市处于中低度协调阶段,且于2005 年后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就城市群内部而言,其表现为相异属性集聚的状态,其协调集聚的程度与自身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总体集聚的空间格局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 · 城市间地价竞争的人口城镇化效应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彭山桂 汪应宏 陈晨 雷刚 吴先华]
以山东省为例,研究城市间“双向竞争”地价策略对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引入人口城镇化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将地价政策的人口城镇化效应单独剥离显示,利用2006-2010 年山东省17 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双向竞争”地价策略的人口城镇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山东省城市间无论是向下竞工业地价还是向上竞商住地价,均对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进程产生了正向作用。
- ·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土地政策改革 [王庆日 张志宏]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本文在阐释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作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工具的必然性和有效性。最后,总结了当前农村土地政策改革的启示并讨论了其未来走向。
-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征地制度改革:南京的补偿安置政策改革及其绩效 [周洁 姚萍 徐玲 陈志刚]
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在对比分析南京市近十年来两次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改革方案的基础上,从区片综合补偿、接轨城镇社保、设立调剂资金三方面,着重介绍了2011 年征地新政的亮点。最后,分别从政策条款分析和抽样调查评价两方面,评判了南京市征地制度改革的绩效。结果显示,南京市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改革遵循着一条市场化、一体化、公平化的演进路径,并始终关注对被征地农民生计的有效保障。作为我国首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市近年来的政策改革经验为有序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 · 基于行政与市场主体决策行为的城乡土地使用分布解释 [曾华翔 朱宪辰]
基于中国行政权主导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将行政权决策主体作为分析对象,主要通过设定四类行为主体的目标函数和决策集,得出权力层级的城乡空间分布基本与市场交易枢纽程度的空间分布一致。主要原因是:行政决策主体在升迁业绩驱动下,权力剩余租在土地拍卖竞价中得以体现,当乡村和低级别城镇空心化低到不足以提供财产和身份地位改善者群体年度增长时,物价及就业等景气指标不变的条件下,高级别城市不动产购置需求将下降。
- [规划与设计]
- · 空间句法轴线地图在中国一般城市应用中绘制方法的改进 [贾新锋 王萌 蔡少坤]
由于中西方城市组织方式的差异,空间句法轴线地图的现有方法在分析中国一般城市时,出现了计算结果不准确的现象。基于对中西方城市人的行为方式的比较,本文提出在轴线地图绘制中加入街区出入口的方式能够使空间句法轴线模型对于中国一般城市更为精确。文章通过若干方格路网城市原型的模拟比较以及随后的结合实际城市地块的实例验证表明,加入街区出入口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反映中国一般城市道路的人车流量及其特征。
- · 城市空间特色的提炼与规划——以常州为例 [季松 李亮]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的空间特色逐渐成为城市下一阶段转型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如何构筑彰显空间特色的系统是常州城市面临的巨大挑战。规划遵循空间特色认知的基本规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科学梳理、评估常州的各项资源,提炼空间特色口号,明确并划分城市特色区,并继而提出空间特色的总体结构和相关系统性控导要求。从而在技术方法及成果内容等方面对城市空间特色规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 [城市建设]
- · 城市开放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因子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分析对象 [张帆 邱冰 万长江]
通过城市开放空间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的调查,运用统计学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手法整理出与城市开放空间满意度关系密切的评价因子,设计了城市开放空间满意度的影响因子分析方法。以南京主城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8 个不同尺度和类型的开放空间为研究样本,说明该方法的运用过程。实验过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回归方程表明:与其他7 个评价因子相比,吸引力、整洁、美观、实用和安全5 个评价因子与南京主城区开放空间满意度关系密切。在中观层面上梳理出了对南京主城区开放空间整体建设和优化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信息。其他城市均可采用该方法进行开放空间满意度影响因子的测定,分析结果可能因城市各自的特点而存在差异。
- · PSR框架下西部地区城市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研究——以新疆为例 [付金存 常昕辉 陈静]
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新疆城市发展逐步逼近其综合承载力的极限。本文基于“压力- 状态- 响应”(P S R)分析框架,构建了新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城市综合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城市综合承载力呈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自然因素差异是其空间分异的主因,区域环境压力和城市建设水平差异的影响也正逐步提升,因此优化人口和产业在城镇间的合理布局是提升新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生态与环境]
- · 居民低碳生活认同的实证研究 [吴春梅 张伟]
居民低碳生活认同程度影响低碳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进程,提高居民低碳生活认同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2010 年南昌市居民低碳意识与低碳生活调查的原始数据,运用多选题选择总数分析法及定序变量logit 模型分析了居民低碳生活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居民低碳意识、低碳认知、低碳补偿意愿、性别及学历程度影响居民低碳生活认同。
- · 高密度中心区绿地与温湿综合生态效应关联研究 [臧亭 谭瑛]
随着城市飞速发展,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绿化效应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多个城市高密度中心区选取不同空间模式的绿地,对绿地中心、边缘、周边观测点以及对照参考点连续三天温湿度测量,从人体舒适度角度出发,定量分析各类绿地对周边环境降温、增湿及综合的作用强度和作用范围,探索城市绿地生态效应以绿地为中心向周边扩散的规律。最终优选出适合高密度中心区的绿地空间格局生态高效模式和适宜规模,对规划实践提出指导意见。
- · 基于GIS-AHP方法的山地城镇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以重庆北部新区为例 [赵在绪 周铁军 陈舒一郎 毛有粮]
我国山地城镇分布广泛,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变,是生态环境灾害多发区。生态格局安全评价对于山地城镇生态建设和防灾减灾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回顾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现状和建设进展,并针对山地特殊的条件,利用GIS 与AHP 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对重庆市北部新区进行生态格局安全评价研究,得出四级结果及其比例,并以图示形式量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性的规划调整策略,期待其对山地城镇生态建设研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 · 哈尔滨城市雪资源利用与收集 [许文婷 胡海辉 李爽 石茂林 万亿]
车流量的迅速膨胀以及市民对快捷交通的迫切需求导致融雪剂的不当使用与人力物力的盲目投入,这些不科学的除雪方针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环境污染负担。可雪也是一种降水来源,若利用得当将是一笔可观的水资源财富。文章介绍了国外雪资源收集与利用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并针对哈尔滨雪资源利用所存在的资源利用收集率低下、文化融合缺失、消纳设施缺乏、植物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从宏观调控层面、中观设计层面、微观技术层面提出了高效利用景观场所来利用与收集雪资源的建议。
- [旅游]
- ·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旅游小镇空间结构概述及案例研究 [陈可石 潘安妮]
旅游小镇的空间形态,是其长期历史发展积淀和现代旅游产业相互作用的外在表征。本文以空间句法的视角,提出类型空间的概念,对案例旅游小镇进行空间结构的量化研究,结合旅游小镇本身存在的景观以及公共设施等的空间分布特点,利用空间句法相关变量来描述旅游小镇的空间结构,为旅游小镇的空间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 [城市化]
- · “城乡一元”猜想与乡村规划新思路:2个案例 [陈昭 王红扬]
现有城市化理论中,城市空间的重要性以及城市化本身的合理性已经被充分认识和接受。然而,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理论的影响,乡村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被忽视的空间,不仅乡村规划未能得到足够关注,其基础性问题如乡村的发展路径和未来图景等也尚待阐明。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出台以及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型的深化,乡村空间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重新审视乡村空间和乡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城乡二元”理论基础上,试图以“城乡一元”猜想阐释当下城乡关系发展和未来乡村的可能图景,用“城乡一元”的观点重新理解“城乡二元”。进一步提出从城乡关系的本质出发,应该将乡村空间纳入到城乡发展的大系统中,构建“一体化”的城乡空间系统。最后引介2 个案例,对城乡空间系统的视角下乡村空间的未来图景以及相应的乡村规划方法进行了猜想和演绎。
- · 从南京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实践看城镇化路径选择 [张银银 翟国方 谢莹 刘旸 陈静]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直接相关联。当前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尤其是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城市对于农村流入人口的“经济吸纳、社会排斥”态度,造成我国的“半城市化”状态。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与城乡二元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南京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实践调研,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南京乃至全国的城镇化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 · 长江流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及综合评价 [冯献 李宁辉 李瑾]
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协调发展,是推进我国“四化同步”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三化”协调发展的传导机制,其次通过构建区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以2009-2011 年沿长江40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了各区域“三化”发展水平,最后采用几何平均与算术平均调整的方法评估了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地区“三化”综合水平不断提高,上中下游间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差异来看,“三化”综合水平呈现东高西低阶梯状,协调度较高的地区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部分省会城市,而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如昭通、自贡、泸州、乐山、宜宾等)以及部分粮食主产区(如滁州、岳阳、荆州、黄冈等)的“三化”水平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 [经济]
- · 基于ESDA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 [李迎成 张一凡 徐嘉勃]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了县域尺度下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技术路线。以江苏省如东县为例,运用ArcGIS 和GeoDa 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全县620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空间分布格局特点、空间集聚模式和空间布局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分布整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②不同类型行业企业销售收入和就业人数的空间集聚格局差异较大;③交通通道和枢纽、产业园区布局是影响企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不同。最后,在上述空间分析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全县产业空间布局的整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