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空间]
- · 近百年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姚秀利 王红扬]
通过对大连近百年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变化过程的分析,归纳得出自1899年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殖民统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二是消除阶级、阶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三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通过对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五大层面: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技术变革、城市管理、居住心理。
- · 新制度主义方法论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的启示 [李强]
城市空间发展的内在机制本质上可看作是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互动过程,选择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是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新制度主义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三方面均能给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在新制度主义方法论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我国城市空间发展内在机制研究的初步分析框架。
- [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
- · 关于天水古民居现状与保护的思考 [孙婷]
城市的快速发展蚕食着大片的历史街区,宽阔的道路广场取代了昔日的古建民居,历史街巷迅速消亡,城市特色消失,千城一面成为必然。天水古民居在城市的迅速发展中亦难以幸免,岌岌可危。文章写于这一关键时期,期望从天水古民居的历史保护中总结教训,发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求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保护正在消亡的天水古民居。
- ·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江南古镇保护——以江南六镇为例 [柴琳 李昕]
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探究转型期条件下中国古镇保护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在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三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进行回顾分析,指出古镇区是一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属性的稀缺性土地资源,在转型期条件下它基本处于基层地方政府的掌控之中,而具有一定利益独立性的地方政府之所以选择古镇保护,是因为保护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一项净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活动。就本质而言,转型期中国古镇保护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地方政府随着外部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借助古镇区资源不断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 · 存留城市生活的记忆——长沙市历史街巷与旧宅保护规划的研究 [谭春华]
历史街巷与旧宅反映了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市民生活的印痕,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能生动体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对长沙市历史街巷与旧宅的选择,保护的原则、内容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探求延续城市历史风貌与特色的方法,存留城市生活的记忆。
- · 多样性视角的旧城改造——以上海长风街道为例 [陈华彬]
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原有空间结构和功能已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城市部分地区出现了过度拥挤、功能单一、旧建筑保护不力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以上海市长风街道为例,充分借鉴简·雅各布斯城市多样性理念,总结了该街区城市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城市多样性保护提出一些看法,从而为未来旧城改造提供思路。
- [城市研究]
- · 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讨 [王青]
城市快速发展,大多数城市在新区建设中都面临着如何有效的带动和促进新区健康发展的困境。同时在规划思路上缺乏相关规划问题的研究和用地发展模式的探讨。本文基于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开发理念,分析了国内目前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新区开发模式。
- · 小城市人口与就业分布特征及空间关系研究——以泗洪县城为例 [贾雁飞 甄峰]
回顾国内外关于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研究,利用统计年鉴资料,结合地形图和详细的用地现状调查,揭示了影响小城市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开发时序、交通便利性、行政中心布局以及城市更新等。分析了泗洪城市的人口与就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密度呈现衰减趋势且各向变化趋势不同,密度中心在空间上与城市中心并不重合,人口和就业都向主要城市道路和交通节点集聚,城市人口分布在夜晚和白天是不一致的。并探讨了对小城市的人口和就业空间分布数据进行统计的方法。
- · 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的新变化——基于五普分县资料的分析 [许锋]
基于第五次普查分县数据,分别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特征、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城市基本活动部分等方面对2000年中国城市职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有:①中国城市2000年整体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②中国城市行政地域范围内仍存在着大量农业就业比重“虚高”现象,除农业外制造业是当前中国城市名副其实的主导职能部门;③中国城市的职能规模与各部门专业化程度之间存在三种关系,特别是规模较小城市普遍具有较高的行政职能;④20万人规模以上城市的非基本部分表现出随城市规模增大而扩大的特征,而20万人规模以下城市则恰呈现出相反特征。
- · 财政制度创新与长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研究 [刘兴政 邓益清]
从国家财政制度创新角度,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提出通过推进长三角财政制度创新来促进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经济一体化应与财政制度创新同步;“区域公共产品”需由各地区财政共同投资,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推进必须依靠财政手段,以此才能尽快实现长三角城市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
- [城市生态]
- · 生态足迹视角下的区域生态规划研究——以九江市为例 [肖华斌 袁奇峰 陈军]
生态足迹理论应用于区域生态规划,扩展了区域生态规划的视野,并为规划的目标和生态安全措施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文章通过对九江市2005年生态足迹的计算,结合生态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生态敏感地区的过程分析等,提出了九江市生态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生态建设的策略。
- [城市水系]
- · 黄浦江溯源——以水联姻 四源同根 [陶康华 周国祺]
黄浦江是一条形成于明代(1403)的天然加人工开挖改造的河道。黄浦江正流应从太浦河入口(太浦闸)起算,途经江浙沪三省(市),全长154.6km(上海市境内长111.8km)。黄浦江源在西苕溪源头——西天目山主峰龙王山。上海和太湖流域、长三角的生态文化存在着“以水联姻,四源同根”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