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单车管理优化策略研究]
- · 多方共治:西安共享单车停放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摩拜单车网络爬虫数据的分析 [陈霈琛 董欣]
本文通过对摩拜共享单车客户端数据的抓取与分析,构建了“堆积程度”与“使用热度”两个指 标来衡量共享单车的分布情况与运行状态。发现西安的共享单车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西安城 区范围内共享单车呈现“才”字型分布,西安二环以内借还车行为分布均匀,但借还车高峰区域 分布在二环外侧的多个节点 ;其次,车辆堆积越严重,空间的边际借还数量越低 ;第三,车辆 高使用率地区通常位于用地性质单一的区域和公交可进入性差的边缘地区 ;第四,在一些地段自 组织地出现了位置固定的单车“准车站”。根据以上特征提出共享单车的停放策略应综合考虑城 市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规划,与公共交通设施互补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相协调。
- · 基于智慧数据的共享单车聚集特征与街道改造策略研究——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 [杨蒙 陈天 臧鑫宇 孙鼎文]
共享单车在改变市民出行方式、促进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同时,也给街道空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以天津市和平区为例,基于工作日与休息日的 ofo 单车时空分布数据,辅以实地测量进行纠 偏,使用核密度工具分析单车时空分布的宏观特征,提取单车活动的热点地区,计算各功能类型 街道节点的单车密度与使用频率,使用 K- M e a n s 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其聚集特征。结合国内外相 关规划经验,为城市街道的人性化改造提供建议,为建设数据时代、共享经济下的新型慢行交 通系统提供经验借鉴。
- · 商业中心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空间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新街口为例 [马欢欢 周年兴 谢引引 尹上岗]
基于公共自行车租赁大数据,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 PageRank 算法,对南京市新街口商业区 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存在显著的方向偏移性规律,慢行网络形成了“核心—边缘”网络模式 ; 2慢行行为空间中心性呈现多中心圈层分布格局,与传统的商业集聚区存在空间错位现象 ;3 慢行行为空间遵循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理论 ;4公共自行车慢行行为存在明显的通勤慢行行 为与商业中心辐射慢行行为的空间特征差异。
- · 共享单车、地铁与城市住宅租金——基于李嘉图租金理论的再推导 [战昶威]
在李嘉图租金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假设了多种交通工具可选、地铁线路非全覆盖、地铁站点有限等三种情境,推导出地铁通勤与城市住宅租金关系,发现共享单车扩大了地铁线路和地铁站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城市部分地区住宅租金,也扩展了城市边界。共享单车问世以来,不仅改变了居民出行方式,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给城市交通结构带来了崭新的变革。当下共享经济飞速发展,本文基于经典模型对共享单车、地铁与住宅租金的关 系进行理论推导,对于深入认识共享单车和后续相关研究可以提供理论依据和启发。
- [经济]
- · 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一致性研究 [梁宇哲 张顺瑶]
用非期望 S B M 测算 2000-2016 年广东省 21 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 演变,引入象限图、重心和偏移一致性指数测度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发展的配置一致性、均衡 一致性、偏移一致性。研究表明 :(1)广东省土地利用效率在 0.7781 到 0.9559 间波动,有效城 市数量范围为 14 到 19,整体效率较高 ;粤东一直 DEA 有效,粤北和粤西土地利用效率变化相对 较小,珠三角变化显著 ;(2)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发展的配置一致性低,超过一半城市集中 于高效率—低经济水平 ;(3)两系统均衡点的移动范围及速度不一致,形成了均衡发展的势能差, 放缓的速度使均衡格局渐稳定 ;(4)两者偏移一致年份达 62.5%,其均衡发展方向一致性较高。
- [城市管理]
- · 美国就学反隔离相关政策成效评述 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毕波 林文棋 许俊萍]
伴随着社会经济转型,我国城市就学的社会空间隔离现象增多,对教育公平直接或潜在的影响 不应低估。为充实规划师对相关干预工具的理解,本文回顾了美国就学反隔离相关政策从强制 到自愿、从以学校为中心到整合居住的演进历程,评述其成效。自“布朗案”以来,美国经历了曲折的就学反隔离历程,校车、择校项目、MTO、HOPEVI、包容性区划等政策影响结论多元。 通过比较,本文指出加强迁居就学指导、通过公共住房和社区复兴项目整合就学机会的重要性及启发意义,并强调了我国城市规划倡导就学公平行动和研究的责任。
- · 从“住改他”用地的研究引申对北京老城街区治理的思考——在大栅栏课题中的研究与体会 [刘剑锋 姜淼]
大栅栏地区的城市体检与街区诊断是在新版北京总规的要求下第一批开展研究的课题,同时在当前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工作中,街道社区对自身现状也有进行全面摸底、深度分析、科 学治理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大栅栏课题的实践为例,以“住改他”用地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对 象尺度界定、分析逻辑和工具平台搭建、数据采集与处理等方面构建研究方法,介绍了“住改他” 用地的总量、用地结构、空间分布、产权特征各方面的分析与发现。同时从深入研究和调查访谈 中也反馈出老城街区治理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规划模式与业态管控标准、部门协调与信 息统筹、定期诊断与规划反馈、产权改革与制度完善等问题,仍急需不断探讨与推进。
- · 徐州市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研究 [李保杰]
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最邻近指数、回转半径、可达性模型和 Voronoi模型等对徐州市 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养老机构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聚 集-随机分布格局,且呈现出由周边向市中心明显集聚的趋势 ;(2)养老机构的整体可达性较好, 64.11% 的区域能够在 15min 内到达就近的养老机构 ;(3)由徐州市养老机构的 Voronoi 图可知, 51.27% 的养老机构服务面积能够满足老年人口的入院的需要。
- · 基于灰色关联方法的我国公共文化场馆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方永恒 王寒钰]
在构建公共文化场馆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和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公共文化场馆社会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公共文化场馆社会效益各区域产生不均衡,东部区域整体社会效益较高,中部区域社会效益排名居中,西部区域社会效益相对落后 ;5 类社会效益中就业收入影响和人口素质提高方面的社会效益最显著,附加服务功能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基本服务功能社会效益一般显著,文化生活丰富社会效益不太显著。为克 服这些问题,急需制定我国公共文化场馆整体运营发展规划,扩大资金投入渠道,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开展过程中的运营管理和宣传推广工作,完善其周边相关服务设施及配套建设。
- [旅游]
-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国家公园研究进展与展望 [杨阳 唐晓岚 唐芳林 吉倩妘 贾艳艳]
国家公园体制作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已成为新的一轮国家战略。基于文献统计, 结合 Citespace III软件对我国国家公园领域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梳理文献来源概况、研究历程、 空间概况、研究热点和期刊来源等内容。现有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经验总结、建设理念与途径、管理与治理、规划体系模式与生态旅游发展五个方面。总体而言,30 多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在国外经验总结、管治问题、生态旅游基础问题的研究成果已初显丰富。但是也表现出一些 明显不足之处,如 :学术研究缺乏国际合作、研究内容以总结性描述为主、问题的探讨偏重体 制等政策性问题等。结合当前研究的特点与不足,本文提出丰富国际学术合作与创新研究理论方 法、完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建设、深入自然资源资产与功能区划研究以及加快推进国家公园法立法工作等 7 项建议,对新时期研究进行一定展望。
- [城镇化]
- · 城镇化背景下天津乡镇农村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初探 [岳晓鹏 刘畅 吕宏涛 王君]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乡镇级统计数据,应用 ArcGIS、人口密度分析法和人口流动指数法,对 15 年来天津乡镇农村人口的分布进行分析,揭示人口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格局演变的驱动力,为天津特色小城镇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天津 农村人口分布呈现空间不均衡性,具有平原集聚化、产业集聚化、近域郊区化和行政中心化的特 征 ;2.人口分布是人口流入地选择的结果,区位、政策、工业和旅游业等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驱动力。
- · 浙江省小城镇的发展评价及空间格局研究:基于空间相关性的分析 [施德浩 王岱霞 吴一洲 陈前虎]
区域小城镇分化发展的趋势逐渐显现,如何认清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空间特征,并进行合理引 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进而,从城镇经济社会、城镇交通区位以及城镇特色风貌三方面综合评价浙江省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然后,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浙江省小城镇在城镇经济社会、城镇交通区位以及城镇特色风貌三方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应分类。研究发现,全省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东部扩散、 中部极化、西部滞后;交通区位表现出东北网络化,东南和中部轴线蔓延,西南交通可达性落后;特色风貌方面表现出空间离散分布。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对浙江省小城镇进行归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浙江省小城镇发展路径提供建议。
-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以新沂市为例 [牟玲玲 尹赛]
基于 2012-2016 年京津冀 13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参考京津冀发展特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角度对评价体系进行筛选与重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评价模型,对京津冀 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波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发展水平上,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 异性,北京、天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以绝对优势超越河北省各城市,河北省各城市的发展 水平呈梯队分布。波动幅度呈稳定、弱幅型和强幅型三种状态,波动过程呈“稳定”“倒退”“跃进” 和“振荡”四种变化态势。本文研究对测度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推进京津冀新型城镇化 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及创新机制——边缘新城(区)的西安实践 [付凯 任云英 王卓琳]
大都市边缘区是“城”、“乡”过渡的重要地带,呈现出过渡性、动态性、交错性的特征。以西安大都市边缘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理论建构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逻辑框架,采用空间分 析的方法描述了边缘新城(区)的空间演化特点,探讨边缘新城(区)作为大都市边缘区空间发展的主体形态特征及空间格局,揭示了其在产业、文化、生态等要素相互作用下大都市边缘区空间运行的创新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了边缘新城(区)有效地应对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都市边缘区空间与各类要素配置的困境,实行了大都市边缘区空间有序组织与增长。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近代城市空间拓展视野下的街巷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以汉口为例 [彭蛟]
街巷作为城市空间的骨架和城市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文章按4条城市边界,梳理了近代汉口城市空间拓展轮廓 ;基于GIS 分华界旧有街巷、租界街巷、华界新建街巷3类,系统讨论了汉口街巷发展演变过程,梳理了城市空间拓展脉络。最后,以部分重要街巷 为例,在城市整体时空框架中分析认识了其历史文化价值。
- · “团地再生”的模式与实施绩效——中日案例的比较 [刘珊 吕斌]
“团地再生”(団地再生)是日本应对住宅老朽化、人口老龄化、住房空置等问题所探索出的一条 城市旧住区改造道路。它强调地域功能重构,注重高龄者和儿童的需求,引导多方主体参与和 民间资本注入,旨在激发地域活力,使原本失去活力的团地获得新生。本文对日本“团地再生” 模式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阐述日本团地再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实施模式,而后分别列举并 比较日本多摩平团地再生案例和我国深圳市华富村的住区更新实例,探讨了日本“团地再生”模 式对我国住区更新的启示。
- · 基于公共空间的传统存续之道:以罗城为例 [王新征]
对罗城古镇以凉厅街为核心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模式及其在聚落传统存续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思考了当代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研究和保护实践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在罗城 古镇中,凉厅街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传统上一直是聚落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在聚落整体空间结构和公共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且直到当代其公共生活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留和 传承。在类似罗城古镇这样的传统聚落中,即使聚落整体结构和民居建筑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也存在以公共空间为核心实现聚落传统存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