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生活更美好”而设计城市 [仇保兴]
- [保护与更新]
- · 近代殖民风貌中心区空间形态对比研究 [杨俊宴 胡昕宇]
本文选取了我国近代殖民城市的典型中心区作为研究案例,对其空间形态从城市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区,城市中心区内部街区3 个层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其异同,找出其中规律。希望为我国近代殖民商业中心区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 · 基于G I S平台的历史建筑价值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郑晓华 沈洁 马菀艺]
以往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对建筑的价值评估多采用人为判断,其评估结果因受较大主观影响而使其客观性受到质疑。笔者尝试引入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综合的价值评估体系,并在《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借助G I 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实际运用。在对历史街区内建筑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将建筑分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四类,针对不同类别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 · 当代南京现代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初探 [高晓明]
建筑形态的传承和创新一直是作为人类文明载体的城市建筑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论文集中论述了建筑形态传承和创新中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关联性机制与形态表征,并结合对当代南京典型建筑实例的剖析解读,总结现代建筑形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策略与手法。
- · 传统村落形态演变浅析——以山西梁村为例 [王晓薇 周俭]
运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山西梁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村落选址、聚落肌理、公共场所和民居形态四个物质要素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民俗活动、地域文化、产权变化等相关因素与物质空间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消极因素。以期对传统村落在今后的发展中,既满足新生活需求,又传承和体现当地地域文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新村规划中的特色塑造研究——以睢宁县两个村庄规划为例 [闾海]
以睢宁县完全新建的两个村庄规划为例,在进行主题策划和功能策划的基础上,探讨新建村庄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农村地域习俗等方面塑造空间特色的有效设计途径,从而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观。
- [空间研究]
- · 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市河西地区空间结构分析为例 [徐璐 徐建刚]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已被应用于城市诸多方面的分析,包括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可达性,街道布局等。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公共空间设计,空间句法得出的结论有助于预测空间未来的使用模式且使城市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本文以南京市河西地区为例,对河西地区进行了空间句法分析,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对河西空间结构组织以及路网进行了一些建议调整,并对调整后的路网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空间句法的定量分析,空间结构被毫不含糊地表达了出来,分析的结果也证实了空间对发展中心以及轴线的选择具有非常强有力的作用。
- · 基于G I S的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 [黄莹 黄辉 叶忱 甄峰 王波]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居住空间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南京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受城市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居住空间已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基于2007 年南京都市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常住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南京都市区各研究单元居住密度,利用居住密度与G I S 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初步探讨居住密度分析方法在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 [旅游]
- · 显内涵、拓功能、促和谐: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与更新 ——以天童-五龙潭风景名胜区天童景区中心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 [张哲 韩凝玉]
我国独特的宗教发展历程,造就了宗教文化场所与风景资源的完美融合,留下了许多文化与风景互为一体的游览胜地。然而,现代旅游意义下宗教文化游览胜地的保护与利用尚处初级阶段,效率低下、模式粗放,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和谐社会宗教文化旅游如何发展便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基于这种认识,结合天童- 五龙潭风景名胜区天童景区中心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践,论文探讨一种契合时代需求的宗教与旅游和谐发展的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以挖掘宗教文化内涵、彰显宗教文化魅力为基础,基于时代需求拓展宗教人间化的旅游新功能,以旅游带动宗教,促进宗教与旅游的和谐发展。
- [土地]
- · 城市土地储备规划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 [赵成胜 黄贤金 陈志刚]
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一项创新,是在各级政府针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土地市场失灵现象而采取的积极干预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近年来,部分学者对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开展城市土地储备规划工作起步较晚,部分地方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缺乏相应的标准以及理论层面的规范研究,认识上至今存在模糊和偏差。因此,本文试图基于部分地方的实践探索,针对城市土地储备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和探究,从而为我国开展城市土地储备规划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 · 北京市三环沿线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结构研究 [黄合 周璞 宋金平 庄立]
土地垂直复合利用是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北京市三环沿线为调查研究对象,对建筑物内部各项使用功能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活跃度”指标对土地垂直复合利用特征进行刻画,并从区域历史背景、城市发展规划、区位条件等因素初步探析了建筑物活跃度空间分异的原因,为今后城市发展规划和地产开发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 · 城镇内部冲沟坡地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模式研究 [王华 张晓阳]
城镇内部冲沟坡地是开发和保护难度都较大的区域。本文结合河南中西部丘陵地区城镇规划实践,分析冲沟坡地的规划学特征以及土地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模式。合理规划冲沟坡地,强化防灾规划,提高用地效率,重视城市设计,可使城内冲沟变“废”为“宝”,城镇风貌别具一格,因而是丘陵地区城镇建设的一种良好选择。
- [交通]
- · 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与衔接模式研究——以扬州为例 [杨明 杨涛 凌小静 邬岚]
分析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特征,在借鉴国外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体系构建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大都市区轨道交通线网层次体系与技术特性建议。综合考虑大都市区的用地布局、客流分布以及走廊特征,以扬州市为案例,提出带状用地布局的大都市区市郊轨道不适合直接穿越中心城区,而应该在中心城外围设置终点站与城区轨道衔接的模式。
- · 综合客运枢纽内涵及属性特征分析 [张小辉 过秀成 杜小川 巩建国]
在综合运输体系构建与发展时期,综合客运枢纽是综合客运体系发展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文章分析了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特征以及此背景下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历程及演变影响因素,剖析了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中概念界定的问题及内涵,提出了综合客运枢纽的概念释义,并从外部影响和内在要求两个方面分析了综合客运枢纽的属性特征。
- [城市管理]
- · 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成效、问题与对策——基于江苏四市(区)的调研 [金世斌]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江苏推进以来,在提高城市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处置效率、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在体制机制、推进主体、队伍建设、参与主体等方面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认为,深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应把握好数字城管与“大城管”、数字城管与数字政府、数字城管与城市综合执法的关系,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合理定位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全面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治理;加强绩效考核,着力提高问题处置率;拓展应用范围,逐步向数字城市过渡。
- [得与失]
- ·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及相关思考 [程茂吉 王波]
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是定期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规划或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实现城市规划滚动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确定城市总体规划是否需要修编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系统总结了南京现行总体规划实施的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相应的原因,对如何进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