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理现代化]
- · 社会影响评估视角下我国历史街区更新的现实困境与治理优化 ——以广州恩宁路为例 [赵楠楠 刘玉亭 王世福]
社会影响评估是应用于城市建设项目全周期的一项社会分析方法、动态监测过程与科学研究框架。文章系统梳理社会影响评估的理论框架并建构基于信息共享的社会关系网络模型,以广州市恩宁路更新项目为例,论证社会影响评估视角下该项目的社会关系变化、规划模式转型和协作治理困境。一方面,从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视角,基于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剖析了我国历史街区更新过程中因社会影响认知不足所导致的多元主体利益失衡、公众参与开展困难、更新进展艰辛等现实困境;另一方面,指出社会影响评估框架从梳理社会关系、凸显地方知识、强化公众参与等方面嵌入我国城市更新的应用路径,并针对我国历史街区更新的治理优化提出新的思路。
- ·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老旧社区应急协同治理体系研究 ——以韶关市S 街道为例 [张媛媛 孙华 唐波 林琳]
选取韶关市S 街道3 个典型且具有差异化的老旧社区,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社区内部应急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各应急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老旧社区应急模式的特征和差异。研究发现:(1)老旧社区应急协同治理结构趋向成熟,但不同类型老旧社区网络中心性和网络紧密性存在差异,社区居委会成为老旧社区应急协同治理的核心节点;(2)在老旧社区改造推进作用下原有的凝聚子群发生分化,混合制社区的应急协同模式由社区居委会主导向多核心主体模式转变更加明显,民间应急组织联系强度显著上升;(3)传统单位大院制老旧社区的应急协同管理网络强于管理体系不平衡的混合社区和空间保障缺乏的棚改户社区的应急协同管理网络,但3 种形式的老旧社区在管理体制、保障制度方面均稳步提升。
- · 治理现代化趋势下居民主导型棚户区改造模式研究 ——以南京市石榴新村为例 [刘沅沅 于涛]
棚户区改造是新时期盘活存量、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民生工程。基于政府职能与改造目标的转变,我国城市棚户区改造经历了“民生导向”“经济发展”与“公益回归”3 个阶段,对应改造模式可总结为3 类: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与居民主导型。研究发现,随着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棚户区改造中政府职能由“管控型”向“服务型”转变,改造目标由改善民生向刺激发展、公益回归转变,公共利益指向成为现阶段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以南京市石榴新村试点为例,探讨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社会资本介入动力不足情境下的居民主导型创新改造模式,通过“居民主导+ 政府服务+ 国企实施”的运作机制改善棚户区居住条件,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构建治理现代化趋势下棚户区改造的新样板模式。
- · 乡村精准治理: 需求视角下的治理范式转换及规划应对 [陈炼 段德罡]
乡村规划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为乡村的建设发展提供依据并规范乡村建设行为,然而当前乡村规划实践也面临着县镇村统筹协调困难、管控与发展平衡困难、公共政策供给与需求偏差大等问题,导致乡村规划目标难以落实。文章基于需求视角,深度剖析村民需求与政策供给面临的困境,并揭示传统粗放式乡村治理面临政策供给效能低的问题,提出乡村精准治理的概念与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乡村精准治理视角下乡村规划本质的精准施策、主动作为与活力提升,并提出“县域统筹+ 镇域协调+ 村庄响应”的乡村规划响应,以期在乡村规划的精准主动作为下促进乡村治理走精准化路线,实现政策供给与村民多元需求相协调的目标。
- · 面向空间治理的轨道站点地区类型研究 [徐涛 彭枭 蔡科]
城市TOD 战略与站点地区建设衔接过程中,需要通过精细化的空间治理策略,协调不同站点地区发展不平衡、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等问题。文章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节点—场所—动力”方法,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节点特征、场所环境TOD 水平和房地产市场动力的平衡关系,构建站区分类框架。基于武汉市实证,发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可分为填充提升型、内生优化型、渐进改造型、功能拓展型、远景发展型5 类,归纳了各类站区发展特征。从空间规划引导约束、政府政策和公共投资供给、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等角度,探讨各类站区差异化的空间治理策略。
- [规划与建设]
- · 城市的“孔洞”:环泉州湾区域城乡粘连地区低效用地的分布特征与弥合策略探析 [张方圆 杨俊宴 史宜 郑屹]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部分由多城镇集群组成的城市在其城乡粘连区域出现了逐渐被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反向包围的低强度低效“孔洞”空间,这种在整体空间形态层面表现的“孔洞”现象鲜有研究关注。文章基于空间形态与功能使用大数据,通过“形态—效用”关联模型的综合评估,以环泉州湾区域为例,总结城市“孔洞”的空间特征及其低效成因,旨在从整体效用最优的动态视角出发,探索弥合城市“孔洞”与优化空间效用的策略,为城市的高效统筹发展提供借鉴。
- · “三旧”改造集体理性与社会公平的实现路径研究 ——基于集体行动的视角 [谢正梁 张春阳]
文章认为“三旧”改造是在个体理性基础上追求集体理性的一项集体行动。从集体行动的视角对“三旧”改造进行了剖析,梳理了当前不同类型改造所面临的集体非理性与社会公平问题,并提出了发挥公共权力的约束与引导作用、实施选择性激励、培育自主治理能力等实现集体理性的治理路径。同时,从弱势群体利益保障以及各方责任划定等方面探讨了提升“三旧”改造公平性与包容性的措施。
- · 资源代谢视角下乡村空间优化设计 路径和策略研究 ——以淄博西单村为例 [周忠凯 杨锐 郝欣然 赵继龙]
从乡村资源流动和高效利用的内在规律出发,将资源循环代谢理念融入乡村空间优化设计,是缓解城乡矛盾和实现乡村空间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在解读资源代谢内涵属性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梳理资源高效利用视角下乡村空间营建的理论、方法及案例,探索乡村资源代谢系统与各空间形态要素在技术、空间和社会层面的整合模式。基于物质流分析法及适宜生态技术设施整合措施,提出适用于乡村空间特征的资源代谢分析和空间优化的设计路径和操作策略,并以淄博西单村为例开展资源代谢系统与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互动的优化设计研究,以期对促进乡村空间的生态转型、拓宽乡建设计思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 · 美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模式与最佳实践经验研究 [申文 辜勇]
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当前推进农村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目前还需要认真探索,在此背景下,吸收和借鉴国外乡村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不失为一条捷径。文章以美国小城镇发展为例,探讨了美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美国397 个精英小镇样本数据和艾姆斯小镇的典型案例,分析了美国小城镇从外观到内涵所展现的优秀特质和最佳做法。研究表明,美国小城镇注重规划引领,注重标准化、特色化、精细化和现代化等成功做法,使得美国小城镇在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优势和成功经验对中国小城镇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 基于文件文本分析的自然资源部近期关注重点解析 [吴金峰 谭纵波]
2018 年机构改革以后,新成立的自然资源部被赋予解决多规矛盾的责任。为探究其职能关注重点,文章收集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与国土空间规划有关的政策法规文件,运用词频分析、句法分析等方法进行文本分析。研究表明,自然资源部仍以土地管理职能为关注重点,以原有的土地规划、建设用地土地资源配置、土地管理技术方法为核心管理手段,重视自然资源配置与管控,关注各类自然要素保护,强调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导各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
- · 基于多源数据的历史文化名城活力评价及空间活化研究 ——以舟山市定海古城为例 [庄凯月 杨培峰 阴怡然 曹越皓]
历史文化名城活力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空间品质的重要描述向度,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的提升是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关键手段,存续其内外在的活力能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传统的调查方法受到成本高、样本量少、偏差较大的限制,很难对大规模的历史空间或大尺度的历史区域进行高精度评价研究。文章以舟山市定海古城为研究对象,以POI 数据、宜出行数据、大众点评数据与公交数据等多源数据为基础,将历史文化名城活力分为空间活力、经济活力和文化活力等6 类活力要素,构建了历史文化名城活力评价体系;并引入空间分析方法将其图谱化,探究历史文化名城综合活力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着重解析文化活力与历史资源点的耦合程度。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开展全样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活力焕新的空间格局和差异化的活化路径,为新一轮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 · 基于需求理论的城市社区老年人居住环境服务体系研究 ——以西安为例 [戴靓华 卢李海 周典 何静]
创建老年宜居社区需要提升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居住环境的营建依托于老年人的具体需求。研究将老年人需求划分为中观——社区层面和微观——住宅层面两个体系,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访谈问卷的整理分析,初步筛选出18 个中观需求因子及17 个微观需求因子,再结合 Kano 问卷调研结果二轮筛选出对老年人满意度有重要影响的13 个中观需求因子和6 个微观需求因子,借助熵值法判定各项需求因子自身重要度的一致性,并利用Kano 分析结果对其进行分类,最终提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综合权重指标,为营建适宜的老年人居住环境提供参考。
- · 中国省域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宗婷 吴雅 刘秀华]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发展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计算2005—2017 年中国30 个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省域层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7 年,省域尺度上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显著的东—中—西梯级分布;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 · 县城居住建筑密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广东省37 个县城为例 [李郇 姜俊浩 许伟攀 黄耀福]
县城是当前近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县城开发建设正在改变县城密度,重塑县城空间形态。密度是宜居性特征的重要指标,但受制于数据的缺乏,县城建筑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基于此,文章利用Mask R-CNN 深度学习框架,识别了广东省除县级市外37 个农业县县城的建筑轮廓,并通过划分县城的新区与旧区,探究县城新旧区建筑密度特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区域层面看,粤东、粤西地区的县城建筑密度高于粤北、珠三角地区;从县城层面看,县城新区的建筑密度普遍低于旧区的建筑密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地形是影响县城建筑密度区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区域地形越复杂,建设受地形分割越严重,其建筑趋于分散,建筑密度因此越低。然而,地形仅对因山就势的旧县城的建筑密度有显著作用,对新区建筑密度则不存在显著影响。这主要是源于新区往往通过工业化技术手段进行土地平整,进而能够突破地形限制并开发建设高层小区住宅。县城的历史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等具有独特的发展规律。在当前新一轮的县城开发建设过程中,应尊重县城历史的建筑密度基础,保护传统建设肌理,制定合理的空间规划与建设安排,实现县城宜居化发展。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南昌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 [张鑫 任云英]
为了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识别,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修复,文章以南昌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采用InVEST 模型、ArcMap 中的Linkage Mapper 模块构建了南昌市基础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理论对南昌市国土空间的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生态“夹点”及生态障碍点进行识别。结果表明:(1)南昌市共有生态源地42 块,共计1697 km2,主要由河流水系和森林公园组成,生态廊道98 条,共计568 k m,呈现“建成区少而长,周边区域生态廊道多而短”的分布特征;(2)南昌市共有生态“夹点”14 处,共计24.36 k m,生态障碍点12 处,共计32.77 k m ;(3)综合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分布及其用地类型,针对性地提出了各类型生态修复及保护策略。
- · 基于多源大数据和网络模型的城市绿道精细化选线研究 ——以武汉市城市绿道为例 [郑段雅 周星宇 何迎佳 江文文]
技术分析是绿道精细化选线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城市绿道特点,构建“两类三层次”的城市绿道精细化选线技术体系。“两类”是指将城市绿道分为资源游憩类和慢行交通类两种主要的选线模式,前者是以目标为导向,重点实现城区重要游憩资源高效串接,后者是以需求为导向,重点研究并满足居民实际慢行(以骑行为代表)诉求。“三层次”是指利用资源类和行为轨迹类等多源数据,结合ArcGIS 网络模型、百度地图智能选线API、空间句法模型等技术,形成“节点聚合提取、线路连接构建、网络评价优化”3 个层次的选线步骤。最后以武汉市主城区城市绿道选线为例,判断该方法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 [产业与经济]
- · 基于WSR—TSS理论的城市污染场地政府投融资风险评估 [张家峰 张岩岩 杜芸 杨青 刘碧云]
城市污染场地政府投融资风险评估时,存在对耦合风险因素发生的情景考虑过少且难以定量表示风险发生的概率的问题。文章基于“ 物理—事理—人理”(WSR)和情景构建(TS S)的WSR—TS S 理论,构建了城市污染场地政府投融资风险评估模型并加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二维情景下信用风险(W23)和项目建设风险(S33)的耦合导致的风险值最高,风险值为0.543 ;三维情景下信用风险(W23)和项目建设风险(S33)以及项目监督机制完善程度(R54)的耦合导致的风险值最高,风险值为0.339。WSR—TS S 理论能够较全面地识别污染场地政府投融资风险因素,考虑了耦合风险发生的情景并且进行了量化。研究结论和建议可以为城市污染场地政府投融资风险评估与管控提供思路和参考。
- · 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实践路径研究 [邹衍 孙子凡]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家养老已成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短板,进一步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政府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数字经济的搜索、复制、运输、跟踪和验证5 大功能,阐释了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逻辑,并从准备、运行和评估3 个阶段出发,以江苏省为例探讨了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路径。最后,文章建议把积极老龄观融入“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全过程,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 · 智慧旅游的“南京探索” ——以“智慧夫子庙”文化创意产业为例 [曹蔚]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旅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把握时代挑战和机遇,持续激活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科技创新,将有助于国家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夫子庙是南京独有的文化印记,享有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是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夫子庙地区的发展格局鲜有变化和创新,夫子庙的旅游品牌长期依托“老字号”“旧口碑”,已然进入发展瓶颈期。文章以智慧旅游的“南京探索”为依托,以“智慧夫子庙”文化创意产业为典型案例进行调研,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的转型发展、文创产业新格局的打开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