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
- · 基于交通可达性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策略 ——以北京急救设施为例 [孙喆]
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三步法”,以交通可达性分析为基础,将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可达性判别、规划策略进行系统性整合,并对北京市急救设施案例进行了研究。在GIS 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对不同时间阈值参数下急救设施的可达性进行了模拟,识别急救设施的服务盲区,分析该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改善该区域急救设施可达性的空间规划。根据分析结果,建议从设施供给空间布局、跨区县政策措施、区域性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系统性地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 · 城市开发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社会生态学策略 ——以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医疗服务设施配置为例 [叶勇 李军 吕庆海]
城市新区的开发建设是城市空间扩张的重要方式,完善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可以加速城市新区的产业和人口集聚,促进土地价值提升,从而促进城市新区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研究现状和规划社会生态学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社会生态学视角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价值导向和路径选择。基于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医疗服务设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社会生态学分析方法,对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城镇化地区居民对医疗服务设施的完善度、便捷性和服务质量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不同收入水平的社会阶层之间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分异特征明显,高收入群体在享有较高的医疗服务设施完善度的同时对医疗服务设施的便捷性和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城镇化水平与医疗服务设施的完善度和便捷性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与医疗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评价呈负相关,高城镇化地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诉求更加明显。并且提出了社会生态学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设施优化策略。
- · 普通中小学空间预警系统研究 ——武汉市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实施探索 [罗洁斯 万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口逐步集聚到城镇地区,城镇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与此同时,部分区域普通中小学建设滞后于房地产开发,有房住、没学上的情况频发。为了解决这一建设速度不匹配的问题,须加速普通中小学规划实施,本文将探索建立普通中小学空间预警体系,精准指导普通中小学建设计划的制定,逐步落实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缓解就学矛盾。
- · 宁波市基本教育设施均等化研究 ——以公立小学为例 [唐名阳 陈奕云 刘艳芳 陈龙 张翔晖]
基础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开展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布局均等化研究有益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和提升教育公平性。本文以宁波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修正后的覆盖度(Modified Facility Service Area Coverage,MFSAC)模型测度公立小学实际供给能力;运用人口耦合度模型评估公立小学服务能力,从而实现公立小学空间分布均等化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以小学生步行10m i n、20m i n 为阈值,小学服务区覆盖度总体相对较低,海曙区公立小学服务区平均覆盖度最高,分别为0.24、0.73,北仑区最低,分别为0.05、0.19,区间内小学的空间供给能力差异明显;2)本文顾及地类信息提出的M F S A C 模型可以更为精准地反映小学的空间供给能力;3)中心城区学区内的学校规模与人口分布耦合度属于中上水平,海曙、江东区总体耦合度水平最佳,空间服务能力强;4)就实地范围而言,小学服务区对周围居住小区的覆盖率整体较高,尤其是三江片区及所辖各区行政中心附近。
- [规划与设计]
- · 市场导向下的工业遗产“抢救式”保护初探 ——以深圳金威啤酒厂改造为例 [肖利波 王嘉 司南]
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由于其高度市场化的土地出让方式与实施导向的城市更新模式使得工业遗产的保护愈加困难。金威啤酒厂改造是深圳第一例在工业遗产保护中将拆除重建与综合整治模式融为一体的复合式旧工业区更新项目。其为以民企为产权主体的工业遗产更新项目探索了一种满足市场需求的“抢救式”保护方法,具体包括:通过产权移交保障遗产可持续保护、基于核心价值判断与多元利益平衡的保护范围界定以及构建复合的保护与再利用模式。
- · 荷兰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及其启示 [牛赓 翟国方 朱碧瑶]
完善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荷兰的经验值得借鉴。依托于国家、省、市镇三级政府的公共行政系统建立起的荷兰空间规划管理体系, 兼具了鲜明的分权化特征与强有力的管控手段,从实践效果来看它是成功的。本文分析了荷兰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的构成以及管理体系的运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的建议。
- · 存量规划背景下的城市用地兼容性的概念辨析和再思考 [王卉]
伴随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难以进一步持续,存量规划的理念逐渐受到关注,城市建设区的优化和调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兼容性研究是解决用途冲突、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关键。对我国目前兼容性的概念进行反思,梳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如何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中体现兼容性,对兼容性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辨析。认为兼容性表达不同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空间关系,城市规划应充分研究用途的行为特征,综合功能和行为两方面属性衡量兼容性。
- [城市发展战略]
- · 国家中心城市职能评价体系建构 ——以武汉市为例 [黄俊 李军 周恒]
基于世界城市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发展历程和远景规划,结合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以及城市职能动态体系,建立 “基础职能”、“成长职能”和“目标职能”三位一体的国家中心城市职能评价体系。基于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认的我国现有的5 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和6 个区域中心城市(武汉、沈阳、南京、成都、西安、深圳)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武汉市当前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城市职能的优势和不足。借鉴世界城市发展路径,考虑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探讨确定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职能,并针对性提出培育核心职能的实施建议,以期实现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缩短到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
- [区域]
- · 成渝城市群人力资本效率的测度与评价 ——基于三阶段DEA 的实证分析 [刘婉琪 任毅]
人力资本是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提升人力资本效率是建设成渝城市群的必由路径。基于三阶段D E A 模型对成渝城市群2014 年的人力资本效率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外部因素、效率水平、区域差异等方面对成渝城市群人力资本效率现状及发展路径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投入、开放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外部因素对人力资本投入冗余有显著影响;规模效率是限制成渝城市群人力资本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成渝城市群人力资本的发展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得到若干启示。
- · 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同影响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翟炜 白雪音 石钰 夏静婧]
本文以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为出发点,从要素和产品流动的角度研究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首先,以区域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产品流动为核心,探讨其对区域经济协同的研究思路。其次,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显著正溢出作用,且大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但是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业区位熵在未来存在拐点,呈现倒U 型特征;交通基础设施对京津冀地区各城市市场一体化有正面影响,但是对于人口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的市场一体化与区域整体呈现割裂状态。
- [经济]
- · 上海市创新活动的微观分布空间特征:基于专利申请数据的研究 [张泽 黎智枫 肖扬]
上海2040 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而现有的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下创新活动的特征要素,传统方法无法描述城市内部的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因此,本研究基于2013 年上海市专利申请数据,运用专利落点绘图技术方法(Paten tMapping Technique),试图深入探究上海城市创新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格局。研究发现,上海中心城内部的主要创新聚落与 “一主四副”的空间结构存在契合;主要创新聚落的主体构成有三种代表性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的空间协同性仍有待加强。
- [交通]
- · 沪宁高铁沿线车站乘客候车活动特征及候车空间优化研究 [王琼 甄峰 唐佳]
作为高铁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高铁候车空间建设深刻影响着居民的跨城流动体验。候车空间规划逐渐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以乘客候车活动需求为导向,建设与管理候车空间。目前,关于乘客候车活动缺乏精细化的实证研究,也忽视了信息技术影响下居民流动模式的转变。本文尝试建立“活动—需求—建设”的人本规划思路,基于沪宁高铁乘客候车活动问卷调查数据,了解高铁乘客的候车活动与空间需求,梳理空间建设的现存主要问题,提出高活力、智慧化、人本化的高铁候车空间优化策略。
- [人文与社会]
- · 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绩效研究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 [杜伊 金云峰]
此次研究基于满足居民的日常休闲需求的目标,选择社区生活圈视角研究公共开放空间绩效。首先依据上海市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的社区生活圈中对公共开放空间的要求,讨论了生活圈概念,分析了社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核心价值与标准,并设定空间绩效评价的指标;构建绩效评价的工作框架,借助A r c G I S 平台,对各项指标做出具体分析,并得到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绩效的5 点结论,旨在从规划角度为未来公共开放空间优化提供方向。
- ·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边缘社区的应用研究 [孙瑶 李险峰]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建成区内形成了生活环境差、日常活动缺乏、社会交往内倾的城市边缘社区。对此,城市建设需要利用柔性的手段去缓解人、环境和社会三者间的冲突。公共艺术作为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新型城市建设方式,可灵活介入不同形态的社区空间中,通过发掘边缘社区的公共空间来弥补城市空间转变产生的裂痕,给社区群众提供生活便利和精神补给;同时,它也作为一种介质来刺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搭建边缘与中央的桥梁。
- [城镇化]
- · 河南省人口—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多尺度时空格局研究 [安俞静 刘静玉 刘梦丽 乔墩墩]
人口与空间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界定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5 年两者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从省域、市域、县域三个层面对2005、2010、2014 年两者协调发展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但人口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②从空间分异格局看,市域级、县级尺度耦合协调状况整体相似,但随着研究尺度的细化,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特征逐渐明显;③从空间关联特征看,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关联均以正相关为主,但冷热点的分布区域及分布范围有所不同,市域级冷热点多呈零散分区分布,县级尺度则多为集中连片状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不协调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两者发展状态主要受到城市发展的外在制度因素与内在基础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 [生态与环境]
- · 品不够的风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的生态智慧及人居意义 [李奕成 张薇 王墨 兰思仁]
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是以都江堰渠首工程为核心,经历代发展而形成的成都平原上的区域引水工程系统。工程营建“顺势”进行布局,并“巧藉”自然而立工程主体。工程系统因人居需求“度情”发展,水量控制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工程认知以及技术水平逐代提升。树立正确的生态工程观是都江堰数千年不衰的关键所在,其蕴含的生态智慧产生了广泛的区域示范效益。平原水系格局变迁下的区域人居调适、城市形态演进以及地域景观的生成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以点带面”式多层面人居意义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