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灾害与城市应对]
- · 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以北京市为例 [姜玲 邱志德]
对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进行界定,认为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由产业关联损失与资源关联损失所构成。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存量- 流量机理、产业关联机理和空间维度传导机理分析城市洪涝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机理。基于间接经济损失机理,分别提出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关联分析、城市产业部门关联分析和资源关联分析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最后,利用城市产业部门关联分析的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以北京7·21 暴雨洪涝灾害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在7·21 暴雨洪涝灾害中,农业部门的间接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43倍。
- · 我国城市雨洪管理困境解析与行动应对 [林小如 曹韵]
中国的雨洪灾害呈现受灾面积广、灾害损失大、灾害频繁化等现状及趋势。其原因在于各城市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排水设施存在刚性缺口,水资源危机与雨洪资源利用不善同时存在。另外,雨洪管理理念技术落后、法规体制不健全等现实与智慧城市的弹性发展目标相悖。结论是在高速城市化背景下,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防患型、技术型、自然型、资源型及法制型五个维度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的综合型雨洪管理行动计划。
- · 利用智慧排水系统应对城市旱涝并发问题研究 [刘丽 刘晓青]
在分析我国旱涝并发现状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以数值模拟为基础的路缘石扩展区排水设计和结合信息技术动态控制的可生长型深层排水系统。前者从微观角度,结合国外实例经验,具体阐述将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路缘石扩展区排水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后者从宏观角度,论述利用信息技术对现状排水系统结构进行革新的原理及其研究意义。论文用以应对我国面临的城市内涝灾害、水资源危机和地面沉降等问题,是智慧水务大背景下,对智慧排水系统进行探索的基础应用研究。
- · 应对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的城市通风道规划研究 [陈宏 周雪帆 戴菲 管毓刚]
如今,50% 以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中,而城市由于其特殊下垫面及人类活动影响存在一些特有的环境与气候问题,其中最为严重和明显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及空气污染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城市尺度着手的调节策略: 城市通风道。在城市中设计通风道,有助于打破城市热岛环流帮助城郊凉爽气流渗入,提高城市内空气的流动性,增加城市绿化率,分割大面积城市空间,消除热岛的规模效应及叠加作用。本文浅析了城市通风道建立的必要性,对城市环境、气候的调节作用,给出了通风道设计的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案例开拓研究思路。
- · 基于防灾安全理念的填海造城规划研究 [曹湛 曾坚]
首先明确了填海造城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具有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则导致多种潜在的安全隐患。然后对填海城区的固有属性和其灾害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防灾安全角度出发构建了具有针对性的填海城区防灾规划体系,强调建立基于避灾、减灾、防灾和救灾综合目标的全程化防灾规划途径。旨在为今后的填海造城的防灾工作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框架。
- [规划与设计]
- · 正式与非正式:城乡规划与政府行为——区划调整背景下的重庆市綦江区城乡总体规划 [余猛]
以社会学的视角,从政府指令和社会行为的相互关系入手研究城乡规划的新方法。认为城乡空间具有自组织特征,政府行为应该为社会的非正式活动提供空间,城乡规划应注重刚性和弹性的协调,并强化过程式规划机制协调多元利益主体需求。
- · 战争遗址公园的改造与规划设计手法解读——以青岛“一战”遗址公园规划为例 [张洪恩 孙旭光 徐翀]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战争遗址公园的分析与借鉴,总结战争遗址类公园的典型规划设计手法,以青岛“一战”遗址为例,解读青岛战争遗址公园在设计中对于突出公园主题线路、历史遗址的复原、历史场景的再现、叙事性手法的引导、强调居民互动参与等规划手段的运用和实施。
- [经济]
- · 中国城市超线性规模效应研究 [贺大兴]
社会网络理论是解释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超线性规模效应,即城市收入水平增长远大于城市规模增长。但它的直接推论——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和中国城市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似乎略有冲突。本文的主要工作,便是利用中国287 个地级以上城市1993-2011 年的数据,检验该理论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解释力。研究发现:(1)若简单考察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联,则中国存在超线性规模效应。市辖区人口增加1 个百分点,市辖区实际G D P 增加1.72 个百分点;(2)一旦控制教育、医疗、税收、基础设施、公共品等因素后,超线性规模效应便不复存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是投资、教育和基础设施等,人口过快增长反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市辖区人口增长率增加1 个百分点,市辖区人均实际GDP 至少减少0.04 个百分点。
- · 基于RCI的中国东北沿边口岸与口岸城市关系研究 [王亚丰 李富祥 谷义 佟玉凯]
本文利用相对集中指数对东北地区15 个口岸、口岸城市10 年来(2001-2010 年)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口岸与城市发展存在不均衡性,15 个沿边口岸城市呈现三种发展态势(截至2010 年底),一是满洲里、二连浩特、绥芬河3 个口岸经济发展显著超越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口岸城市丹东正处于口岸与城市同步发展阶段;三是其他11 个口岸城市经济发展和口岸经济发展都相对较弱,没有形成一方的带动。
- [区域]
- · 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经济功能协调性评价 [徐剑武 吴立潮]
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能促进城市经济功能发挥及用地效益提升,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基于土地利用结构- 经济功能复合系统理论,以长株潭城市群15 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引入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经济功能互相作为投入产出指标,构建长株潭城市群4 个时间段(1986 年,1995 年,2002 年,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
构- 经济功能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 经济功能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经济功能总体上协调, 在4 个研究时段的协调度依次分别为:1.682438,1.570161,1.291063,2.93262。协调度总体趋势是先下降,再逐步提升。(2)从长株潭城市群15 县市每个分区的协调度来看,处于协调的地区集中在长沙市区、株洲市区,包括炎陵县;不协调的县市包括醴陵市、长沙县、攸县和茶陵县;其他县市属于基本协调。该研究成果反映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对未来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 长三角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特征——基于“近十年来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分析 [昌亭 吴绍华]
为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规律,基于DSMP/OLS 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1999-2010 年城镇地域边界,通过定量方法研究了该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规律。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重心位于苏州市辖区内,以上海为中心的苏南地区仍然是该区域的城镇发展核心区域,城市群西南部分扩张较快;(2)城市群地域扩展趋于一体化,蔓延程度增强,城镇首位度增大,上海市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凸显;(3)城市群主要沿交通主干线呈“Z”字型线性模式扩展。
- [生态与环境]
- ·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困境解析 [王珍珍 王旭]
中国在低碳城市发展方面付出诸多努力,效果却不如人意,近期更是频繁遭受雾霾袭击。为了探究其中症结,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工具,将影响低碳建设的因素分为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非制度因素,并理清三者关系和作用。接着,以长期被学界忽略的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以“重中心,轻边缘”哲学观为例,解析了它是如何影响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最后,提出低碳城市发展要注重协调低碳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非制度因素之间的关系。
- · 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文献分析 [陆佩华 王英利 游珍 王琳]
界定了城市生态敏感区的概念,指出了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和意义,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计量法,对1997-2012 年间中国学术期刊网(知网)、万方数字资源系统以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关于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183 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了我国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的数量特征、内容构成、因子选择、类型划分,RS和GIS 技术在城市生态敏感区研究中的应用发展,以及生态敏感区研究领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
态势。
- · 采煤沉陷水域构建漂浮建设用地的新思路 [贾宁 胡伟 王东权]
采煤沉陷水域蕴含着极大的开发潜力,但目前的相关研究,多是将沉陷水域的治理与农渔养殖、景观重建结合,存在一定局限性。若能将其与开发用地相结合,创建漂浮建设用地,则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挖掘潜在资源价值、拓展建设用地模式,为缓解人地矛盾,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 [城市管理]
- · 前馈控制:走出城管塔西佗陷阱的现实进路——以杭州市为例 [房立洲 孙欣欣]
近年来,“城管塔西佗陷阱”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内部职能增多、外部舆论误解的时代语境下,城管人面临巨大压力,影响了城管执法效率的提高。本文着眼于“前馈控制”的分析视角,探讨破解“城管塔西佗陷阱”的方法路径。
- · 政务热线:提升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的有力杠杆——以南京市“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为例 [吴国玖 金世斌 甘继勇]
政府治理能力是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和主导因素。对于地方和基层政府而言,责任、法治、回应和高效是其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南京市“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构建了“一个号码找政府”的公共治理机制,成为畅通民意诉求、提升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的有力杠杆。为更好发挥“12345”政务热线作用,加快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还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信息和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绩效考核、督查督办、建立健全舆情分析和预警机制、积极引导群众有序参与。
- [旅游]
- · 关于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研究的文献综述 [王蕾 刘兴双]
旅游集散中心作为一种旅游空间组织模式及旅游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2003-2013 年国内旅游集散中心相关文献的统计与梳理,发现11 年间国内学者对旅游集散中心的关注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概念探讨、形成与演化、性质功能、类型与模式、选址与布局、运营状况与效益分析、发展对策等方面。对相关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量工作属一般性研究,以个案研究为主,缺乏较深层次的研究。今后,应注重对公共服务属性完善、城市文化展示、智慧型及与快速交通环境契合等命题的深化研究。
- · 泛旅游时代旅游型城市新区优化设计——以济宁北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例 [张秀芹 于伟 王月]
泛旅游时代的到来使城市的旅游功能越来越成为新区建设与开发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济宁北湖省级旅游渡假区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旅游度假区,也是济宁市委、市政府实施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战略,承接北部老城区空间外溢的重要载体和建设主体。本次规划在泛旅游视角的引导下,立足于城市空间与泛旅游空间需求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与交通整合、城市结构规划、空间与功能提升以及旅游系统优化等,将城市新区的功能与空间规划跟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相结合,并提出开发策略建议,力图促进城市新区建设与城市旅游功能的协同发展。
- [人文与社会]
- · 回坊社区的现代城市释意——析围寺而居 [齐一聪 张兴国 贺增]
在被城市经济主导下的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多数的精神文化内涵都被忽略,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亟不可待,地域性的本土化聚落模式从城市视角透视着重要影响,围寺而居作为回族典型聚落模式对于现代的城市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启示,而看似与当下城市格局格格不入的回坊空间却对于城市发展存在诸多正面意义,文章通过城市视角剖析围寺而居的构建体系与动力机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的回坊,得出其对于现代城市的文化建构、历史延续等重要作用的共通性,揭示其精神内涵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保护与应用此种模式的重要性,为民族聚落的延续和现代城市的未来发展寻找复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