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公园可达性及其影响研究]
- · 城市公园可达性研究演进与领域动态 [张金光 赵兵]
良好的公园可达性是居民充分享受公园生态与社会服务效益的先决条件,然而目前文献缺少对可达性研究演进的全面认知和领域探索。文章借助于科学计量技术提取Web of Science (WoS)核心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 N K I ) 所收录的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的关键词,定量分析关键词的共现频次与突现度,并将目标期划分为3 个阶段(1992—2000 年,2001—2009 年,2010—2018 年),系统地探索公园可达性研究的演进历程、前沿热点与领域动态。研究发现:1)国外公园可达性研究的主题领域在逐渐扩大,从第一阶段聚集在交通领域,逐渐向环境生态、公众健康、城市研究、风景园林等领域拓展;2)国内对公园可达性的研究相对薄弱,主要聚焦在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侧重于绿色基础设施布局与优化等应用研究;3)体力活动,公众健康是可达性领域中最高频共现关键词,良好的公园可达性有利于人群身心健康,而体力活动则是建立这一关联性的重要中介因素;4)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在享受公园服务(公园可达性)上的公平性和正义性等问题,是当下研究的前沿热点。同时,从可达性与公园服务、影响因素与测度方法、可达性与公众健康以及可达性与环境正义4 大聚类视角,综述了公园可达性研究的领域动态,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我国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 · 基于空间句法的南京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谷康 梁冰]
依托明城墙建成的公园绿地是构成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与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文章通过空间句法相关理论与技术,利用Depthmap 软件,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及感知可达性3 个维度对南京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达性优化建议,以期通过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提升促进城墙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 · 社会公平视角下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 ——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 [余思奇 朱喜钢 刘风豹 孙洁 吴言]
社会转型期与生态文明时代,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均衡资源配置和维护社会公平正成为关注焦点。以南京中心城区为例,应用Arc GIS 网络分析方法,以“10 分钟步行生活圈”作为指标,从居住小区层面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并利用居民住房的属性特征表征其经济社会阶层进行公平性评价。结果显示南京中心城区60.5% 的居住小区位于公园绿地“10 分钟步行生活圈”内,大多数城市居民能够享有公园绿地服务。另一方面可达性与住宅价格正相关,与建成年代负相关,新建低档小区对公园绿地可达性最低。城市公园绿地在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中存在分配不平等现象。居民需求与能力分化、城市发展惯性与累积、政策制度选择性滤出是南京城市公园绿地社会分异的成因。
- · 基于高斯2SFCA的武汉市不同功能城市公园空间可达性研究 [万令轩 王晓芳 郭艳]
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园具有各异的功能和作用,不同功能的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可达性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基于GIS 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Ga2SFCA),以武汉市主城区的街道为研究单元,对不同功能城市公园空间布局和可达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结论:(1)主城区城市公园整体空间分布极不均衡。(2)整体可达性指数从两江四岸轴线范围向外逐渐降低,呈现梯级分布;不同功能城市公园可达性指数呈现不同的多中心分布特征。(3)对比二手房和租房市场的高房价中心与整体城市公园服务范围的分布特征趋于一致。(4)观赏型城市公园可达性指数均值最高,且中心城区随阈值范围变化较为敏感。
- · 基于多源数据的南京玄武湖公园使用情况评价与分析 [丁治凡 严靖恒 严军]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来源更加广泛,种类更加多样,如何综合利用与集成分析多源数据解释空间规律,对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建设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南京市玄武湖公园为例,通过对时空大数据的挖掘,总结并分析公园空间使用情况、规律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构建时空大数据与空间要素数据之间的联系,量化评价公园内部要素单体与组合作用下对公园空间使用情况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工要素的影响力大于自然要素,同时各要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公园空间使用情况的影响力大于单要素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后期公园规划设计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 社区绿色开放空间对邻里交往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徐珊 何仲禹]
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社区建成空间环境是促进邻里交往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研究选取南京市不同类型社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 gis tic 回归模型,探讨社区绿色开放空间环境对自我评价式的邻里交往满意度的影响。文章从社区客观建成环境、居民对社区绿地主观感知、居民社区绿地使用行为和个人社会经济属性4 个维度构建了邻里交往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自变量体系。结果表明,主观感知中绿化是否充足,社区广场大小是否合适,交往意愿与交往空间评价,客观环境中绿化覆盖率、容积率,去绿地频率与活动类型,以及个人社交偏好对邻里交往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文章为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居民邻里交往满意度的绿色开放空间影响提供了较好的实证检验,对提升居民邻里交往满意度从而促进公共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规划与设计]
- · 美国活跃退休社区(AARC)的配套设施研究 [唐希璐 周颖]
美国的活跃退休社区(A A R C)是一种面向低龄老人的养老社区,这类社区主要通过适宜的生活环境、丰富的配套设施以及健全的组织管理来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养老方式。其中,社区的配套设施在A A R C 的开发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文章对2019 年3 月底前进入美国养老市场的全部2235 所AARC 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数据分析,重点考察AARC 中配套设施的类型及相关配置率,并探讨配套设施与社区规模之间的关系,以及配套设施的演进趋势与地域分布特征,旨在为我国相关养老社区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
- · 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3D”特征的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 [贾晋媛 宋菊芳]
为了应对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发展亟需从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挖潜,以推动城市内部产业升级、空间重构、质量提升。城市活力作为城市发展动力与潜力的综合表征,其与城市建成环境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珞珈一号夜光遥感数据综合反映武汉市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POI 及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等从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以及设计(design)3 个维度刻画武汉市建成环境特征,并利用线性回归和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3D”特征间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活力与建成环境“3D”特征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系,通过提高城市设施密度和用地混合度,增强空间设计合理程度以及优化公共设施分布将有助于提高城市活力。最后,从提升城市空间多元化和促进内部交互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和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 · 农村小学服务协同供需网络及规划优化 ——以雅安市汉源县为例 [邓良凯 黄勇 万丹 石亚灵]
为解决农村小学服务协同供需空间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构建以学生流动就学为联系的教育服务协同“需求网络模型”和以教师、校长轮岗流动为联系的教育服务协同“供给网络模型”,对比农村教育服务协同供需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汉源县农村小学服务协同关系存在着需求大于供给、供需网络组团结构匹配性差、教育服务协同层级体系错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村小学教育服务协同均衡的规划优化策略。
- [城乡统筹]
- · 产权理论视角下景中村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 ——以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陆建城 罗小龙 张培刚 关中美]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治理有效纳入总体要求,乡村治理成为国内学者与专家关注的热点。但现有的研究更加集中于“发展地”类的乡村,而“保护地”类乡村的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产权理论视角,以西湖风景区内9 个景中村为例,分析景中村治理过程中的困境,并试着提出优化路径。结果显示:景中村治理困境在于风景区保护法律制定过程中对村民财产权的忽视、发展权的限制及收益权的削减。为此,提出风景区保护制度要正视景中村村民财产所有权、重视发展权诉求及拓宽收益权渠道。西湖景中村治理困境与经验也为我国其他风景区乡村治理提供借鉴。
- · 江苏省特色小镇产业类型与区域布局研究 [魏中胤 沈山]
剖析75 个江苏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类型,运用空间近邻指数、V o r o n oi 图形、不平衡指数等方法,分析江苏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布局因素。结论:①江苏特色小镇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各地市主导产业关系密切,基于主导产业可分为高端制造、信息经济、创意创业、休闲康养、历史经典5 类;②江苏特色小镇空间布局南密北疏,总体为集聚型,呈 “一极一带”分布格局,5 类小镇均有明显集聚区;③江苏特色小镇创设政策环境向好,地域条件优良,有“依托经济、人口、科技,邻城,沿线,靠园,文化驱动”的布局特征。
- [生态与环境]
-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虚拟 ——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 [朱颖 吕寅超]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以苏州市吴江区为例,在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核算及分析2004-2016 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上,以恢复重要度指数和实际重要度指数为评价指标,优化吴江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采用热点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聚类与异常值等方法,进行吴江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虚拟。本研究可为吴江区生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能为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借鉴。
- · 基于城市几何形态的城市热岛模拟 ——以上海市长宁区和黄浦区为例 [何强弟 梁栋栋]
随着高密度城市日益增多,因城市形态改变而导致的热岛效应成为恶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加剧能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文章以ArcGIS 软件为平台,基于最小二乘法,通过数理分析揭示上海市长宁区城市形态各因素对热岛强度的影响,并引入遗传算法,构建热岛模拟多因素数值模型,通过黄浦区的数据检验模型的通用性和精确性。结果表明:基于长宁区数据构建的4 个数值模型,同样适用于黄浦区,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中LHD 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
- · 绿色建筑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 [嵇晓雷 杨国平]
为了适应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既有建筑需要通过绿色技术改造来降低建筑耗能。文章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进行探讨,提出绿色建筑技术改造策略,并在实际工程中实施应用,通过软件模拟和实际测量获取改造项目相关评估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既有建筑通过适当的绿色建筑技术改造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运行成本,使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达到绿色节能的目标,同时提高建筑使用者舒适度,满足人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存量时代城市建筑遗产的复杂适应性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 [王国强 刘松茯]
为探索存量时代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新途径,在城市建筑遗产研究中引入复杂适应性理论,构建城市建筑遗产复杂适应系统,并解析其复杂适应机制。针对城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及主要问题,提出其适应性提升框架,并结合哈尔滨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情况,提出密集式、离散式、间隔式、聚集式4 种典型适应性主体的复杂适应模式,以拓宽城市更新转型期建筑遗产研究的视野,为存量时代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提供启示。
- · 乡村宗祠发展与传承研究 ——以鄂东地区为例 [彭然 徐伟]
宗祠是我国古代乡村中大量分布的公共性建筑,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建宗祠之风尤盛,其诸多问题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湖北省东部地区的乡村宗祠为例,对影响其发展和传承的客观性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首先,农业文明所自然孕育出的宗法文化是促进宗祠发展的根本原因;其次,鄂东多山的环境强化了当地人聚族而居的生活模式,同时也促使该地区的祠堂在分布上形成“宗祠—支祠—家祠”的清晰层级,但是普遍性聚族而居的格局也使得宗族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成为常态,进而宗法文化的内向性与自闭性凸显,最终导致宗祠的建筑性格也始终表现为孤立和封闭;再者,自宋代以来的“江西填湖广”大规模移民运动为鄂东地区输入了更为强烈的宗族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宗祠的大量建设。最后,针对鄂东地区在当前宗祠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 [人文与社会]
- · 城市的乌托邦? ——论城市权利的基础、困境与可能 [谢遥]
列斐伏尔等人基于空间哲学,以日常生活批判为角度切入到城市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认为当前城市空间深受资本逻辑的影响,并造成了空间异化、空间隔离等城市问题。在此基础上,列斐伏尔等人提出要通过以舒适居住权、参与决策权、空间使用权及信息权为内容的城市权利来解决。但从现实条件来看,城市权利在主体、内容及实施方面都存在着困境,只是一个关于城市的乌托邦。而如果要实现乌托邦中的可能性,剔除理论中民粹主义的危险,就需要遵循城市权利法律化的路径,具体通过不断提高空间在法律中的地位、将城市权利主体范畴法律化、城市权利原则化等方面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