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雨洪管理前沿研究]
- · 视野·格局·焦点 ——2017 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大会(CELA)雨洪 管理前沿研究综述 [方程 Charlene LeBleu 赵宏宇 刘斯迪 杨波]
雨洪管理是2017 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大会(C E L A)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视野与格局的角度梳理了近年来雨洪管理研究的趋势,选取了3 篇在大会中提交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文章进行综述性介绍。它们分别在生态智慧的理论框架、向历史实践案例的学习及实验室技术探索等方面提出了有益的观点,希望能够为这个热点研究提供新视点、新思考与新争鸣。
- · 基于城市生态化雨洪管理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优化方法研究 [张彧 杨冬冬 曹磊]
在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城市硬质化比率激增,雨水径流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治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对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措施的推广,给城市面源污染治理带来了机遇。本文在分析、比较不同雨洪管理净化措施的净化机理后,对相关措施的构造做法提出以提高雨水净化效率为目标的优化方案,并对城市生态化雨洪管理面源污染控制措施的景观营造手法予以阐述,以期兼顾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供休闲游憩机会等多重功能,为海绵城市建设发挥引导性作用。
- · 中国与新加坡社区公园雨洪管理措施案例比较研究 [王墨 江本砚 苏津 龚兆先 邓小飞 张冬青]
为缓解气候变迁和城市化引发的不利影响,城市开放空间所发挥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愈加重要。社区公园作为重要的开放空间,其建设应妥善平衡游憩、审美与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关于社区公园雨洪管理这一生态系统服务方面的有关研究仍有不足。本文基于城市雨洪管理实践“四步骤”流程方法,针对社区公园雨洪管理进行案例比较研究。研究发现:1)“四步骤”流程可有效应用于社区公园雨洪管理的可持续评估方面 ;2)环境效益评估和全生命周期成本可作为评估雨洪管理可持续性实践的有效工具。
- ·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指标量化研究 ——以济南城区为例 [李琪 任超 万丽]
针对城市内涝频发、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中国已在部分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由于目前试点范围相对局部、量化分析不足等原因,试点城市应对暴雨内涝的能力仍十分有限。故本文选取济南中心城区为案例进行研究,结合当地背景条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量化分析城市内易积水点及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前后地表径流量的差异性变化,从而细化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为研究区域及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规划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
- · 家家流水,户户园林 ——古洛阳都城理水智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李一帆 田国行]
通过梳理洛阳古代都城水系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文献,辨识出洛阳对雨洪资源有机调控的生态智慧,认为全面统筹城市空间的“家家流水,户户园林”思想是解决城市雨洪灾害的重要途径。并根据当代高密度人居环境城市现状,利用 GIS 平台划分流域,模拟水流路径。提出基于城市空间尺度与湿地生态系统的耦合关系,提升水系连接度,构建自然水系与城市管网相融合的生态排水界面,从而真正解决城市雨洪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洪管理目的。
- · 于家古村生态治水智慧的探究及其当代启示 [赵宏宇 陈勇越 解文龙 邱微 张成龙]
历时数百年至今仍在有效运转的传统村落是我国传统生态治水智慧的鲜活载体,其具备的低技术、低成本、低冲击、适应式、复合化等特征恰恰正是现代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在进行 “东西方哲学传统”、“城市与村落”和“传统村落生态治水智慧与现代城市雨洪管理体系”特征对比的基础上,以井陉于家古村为例,尝试从古代八大防洪方略的视角,解析北方传统村落的治水机制,并总结凝练其生态治水智慧的特点及古代治水知识体系。最后阐述将其应用于当代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 [经济]
- · 城市创意产业园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研究 ——以武汉为例 [孙芳 张旭]
近年来,创意产业园成为许多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然而,对不同类型创意产业园在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则研究较少。首先通过对创意产业园发展主导力量和功能特点的理论归纳,建立起关于我国城市创意产业园的复合分类体系 ;在此基础上以武汉市为案例,借助 G I S工具对武汉市创意产业园进行分类统计和制图,并对不同类型创意产业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最后结合实证研究提出若干城市创意产业园发展建设的政策建议。
- [规划与设计]
- · 厦门市中山公园坐憩空间适老性研究 [谷康 陈雅珊 杨艺红]
以厦门市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注记法对公园老年使用者的坐憩行为与坐憩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老年人群体对于坐憩空间的特殊需求,分别从生理、心理和角色需求三个层面总结出适老性坐憩空间的营造需求 , 以期能对社会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园设计提供有益思考。
- · 陕北黄土沟壑区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研究 ——以甘泉为例 [郑晓伟]
针对陕北黄土沟壑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与城市形态特征,以甘泉为例,分别在规划区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划定“约束性”与“引导性”城市增长边界。在规划区层面,构建地质地貌、生态保护、水文地质、环境安全 4 种单因子影响下的禁止开发建设区域,并叠加形成以生态安全格局保护为目标的约束性城市增长边界 ;在中心城区层面,选取紧凑度、形状率、负伸延率和圆形率 4 个指标来测度基于城市形态变化的空间拓展绩效,在此基础上构建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形态基准阻力面和扩展阻力面,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未来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通过 GIS 平台计算并划定城市近期、中期、远期的引导性城市增长边界。
- · 养老专项规划的实操性控制 ——以佛山为例 [孙若兰 彭建德 黄娜 刘栋卿]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老龄化背景下养老设施匮乏更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以佛山市禅城区养老专项规划为例,从配置标准、空间布局等规划控制和建设运营、土地供应等政策保障两方面入手,探讨已实现控规全覆盖的城市核心区如何进行养老专项规划的实操性控制,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 ·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借鉴 [宗仁]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理论与实践至今仍然对世界城市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对“田园城市”理论进行深度解读,分析“田园城市”在中国新型城镇化中的角色定位,并进一步提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在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的设定,城市结构与布局,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对中国的城市发展都有着现实借鉴意义。
- · 江南城市数字景观图谱的理论建构 [谭瑛]
江南地区城市发育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底蕴丰厚,自然山水婉约秀丽,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城市景观图谱。而作为当下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江南城市景观在四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极大冲击,亟需在数字化平台上建构系统完整的城市绿色景观形态保护与规划方法。本文针对江南城市的绿色景观环境信息,整合中国本土山水景观理论,在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江南城市数字景观图谱理论的学术概念和基本框架,认为从尺度与层次、模块与要素、类型与维度的逻辑出发,江南城市绿色景观环境信息可以分为不同尺度层次下的三大模块 ( 自然环境信息、城市环境信息、人文环境信息 ),进而可分为六个关键图谱要素(势、网、界、域、位、形),与三种图谱类型 ( 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 ) 融贯综合,从而构成完整的江南城市数字景观图谱。
- [交通]
- · 丹麦哥本哈根市自行车发展战略探讨及启示 [陈燕申 陈思凯]
发展自行车交通成为中国国家政策。丹麦哥本哈根市制定了持续和长期的自行车发展战略,提出世界“最好的自行车城市”战略目标以及“城市生活”、“舒适便利”、“速度”和“安全感”四个子目标。战略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指标、相应的自行车出行比例和出行质量指标。自行车政策的吸引战略、用指标定义战略目标、提高骑车出行意愿和财政资金保障是对中国制定发展自行车政策和规划直接的启示。
- · 武汉市武昌区公共自行车需求热度分析及站点优化 ——基于签到数据的实证研究 [金飘甜 梁友嘉 刘柳杉]
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影响了居民出行方式,零排放特点的公共自行车开始广泛用于机动公交系统和非机动交通间的接驳换乘。公共自行车网络需要大量自行车数量支持,且遍布市区的服务站点选址复杂,亟需发展面向公共自行车网络可持续经营的新评价方法和站点优化方法。本文提出了基于签到数据的公共自行车需求热度分析及站点优化方法,并以武汉市武昌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人们更愿意基于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公共自行车出行,有 49.43% 的居民表示愿意使用公共自行车去公共花园 ;2)武昌区新增 43 个站点可以较好地满足当前居民需求 ;3)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可以开展类似研究区的对比研究。
- · 步行性评价的研究与规划应用综述 [邓一凌 陈前虎 过秀成]
步行性是一种测度,用来描述街道、社区或城市适宜步行的程度,在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公共健康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论文首先总结了步行性的定义以及步行性对环境、经济、社会、健康的价值。进而阐述了步行性评价从关注交通特征向环境质量和行人感受转变的研究历程,将步行性评价工具分为基于人工调查的评价工具、基于地图数据的评价工具、基于众包的评价工具等三类分别进行综述。接着结合案例介绍了步行性评价在城市对比、现状调研、方案生成、方案评估等城市规划中的实践应用。最后归纳了三类步行性评价工具的特点,提出了在国内开展步行性评价的研究和规划应用的建议。
- [土地与房地产]
- · 从“大众模式”到“剩余模式”: 1990 年代以来中国城镇保障房政策体系的演变 [刘玉亭 邱君丽]
借鉴国际上保障房政策研究的“大众模式”和“剩余模式”的理论视角,本文综述了 1990 年代以来中国城镇保障房政策的演变历程,指出其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剩余化”特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背景,将中国城镇保障房政策的演变历程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1)住房市场化改革探索期(1990-2002 年),保障房政策体系“大众模式”的逐步确立;(2)住房市场化成熟期(2003-2015 年),保障房政策体系向“剩余模式”的转型 ;(3)“新常态”背景下(2016 年以来),“剩余模式”的调整深化。文章着重分析了不同阶段保障房政策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 不同环节土地税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万佳钰 陈志刚]
探索我国现行土地税政策实施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较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土地利用不同环节土地税征收对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然后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 1999-2008 年间中国大陆地区 30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从总体样本和分区样本(包括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两个层面分别进行了实证检验,探究了土地税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 :总体上,土地取得环节耕地占用税的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先负后正的变化规律,土地流转环节土地增值税和契税的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 ;不同环节土地税的征收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最后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现行土地税制、实施差别化的政策改革等相关建议。
- [城镇化]
- ·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耦合效应研究 ——以河南省 17 个地级市为例 [曹飞]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性,构建了河南省城镇化和土地利用效率耦合度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①城镇化总体发展方面呈现出多个城市处于较高水平,黄淮四市处于最低水平。土地利用效率指数呈现出郑州单极最高的情况。②河南省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效率协调合理程度高的城市比例为很低,不合理的城市比重高达 41%。③全省城镇化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度水平要比耦合协调度水平差。结合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地区分布情况,文章最后给出了差异化推进城镇化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 [探讨与交流]
- · 城市隧道养护安全生产管理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
- · 谈项目管理安全风险的防控 [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