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推进研究]
- · 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问题探讨 [张可云 刘琼]
2010 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出台,“主体功能区”从一个概念和构想变成了跃然纸上的规划,但要把规划文本转换成新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探讨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可能面临的各项挑战,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政策细化以及制度基础的完善问题。
- · 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权补偿研究 [杜黎明]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要求限制开发区放弃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权。市场机制作用下,在城市化地区以其工业品和服务品交换限制开发区的农产品和生态产品的过程中,限制开发区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城市化地区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关联、空间关联、政策关联、项目合作、企业合作、园区共建、资金及资本输出等方式,带动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既是妥善处理区域主体功能和辅助功能的要求,也是弥补限制开发区经济发展权损失,使不同区域共享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成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 · 基于我国区域制度的区域生态补偿难点问题研究 [王昱 丁四保 卢艳丽]
国家的主体功能区划是一次重大的实践,但是要解决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区域划分和分工等追求发展效率的问题,而是要同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区域与区域的矛盾,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区域生态补偿。任何的生态补偿政策都是“嵌入”于具体的区域制度当中,因此本文以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制度为切入点,从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机制、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等三个维度探讨其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问题,并分析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负面影响。在主体功能区划的战略格局下,如何在区域制度的约束中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本文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经济援助和人口迁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 · 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指标体系研究 [魏宗财 肖荣波 唐勇 李晓晖]
自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亦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梳理国内相关规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广州市为例,结合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要求,从广州市、5 类主体功能区两个层面构建了市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管制指标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目标落到实处,而且将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并为市层级进行相关规划(特别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指标体系的研究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 ·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苏北五市发展条件评价 [马随随 朱传耿 仇方道]
运用几何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以全国为参照标准对苏北5 市2000 ~ 2009 年的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连接,分析得出:徐州面临人口、经济双重超载的问题,应划为优化开发区,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 市则表现出人口超载、经济在满载周围波动发展的状态,均应划为重点开发区。降低人口压力是整个地区共同面临的任务。同时徐州还应注重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地区经济朝集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 市则要大力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壮大自身经济规模,努力构建地区经济的集群发展模式。
- [规划与设计]
- · 总体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探索 [杨俊宴 王兴平]
总体规划课程是建筑学科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系核心组成。在新的城市建设背景下,总体城市规划的理论与教学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阐述了城市规划转型期总体规划理论方法的三大转变,提出在重视城市整体发展、重视三维空间形态、重视城市文化特色的规划新形势下总体规划教学体系的调整与创新,并分析在引入总体城市设计理念的条件下,加强城市空间特色研究、城市空间格局研究和城市文化环境研究三方面,归纳了总规教学体系探索的经验与思考。
- · 省管县体制下的中心城市空间布局耦合——以苏州市为例 [吴云清 翟国方 李莎莎]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为了加大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域的自主发展动力,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效能、壮大县域经济,我国2010 年提出了“省管县”代替“市管县”的行政体制。为了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必须要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以增强其综合竞争力。本文在提出了“省管县”和“市管县”的概念及其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发展和财政体制的协同机制,并提出了“省管县”体制对地方中心城市空间布局的要求,以苏州市为案例,概述了“省管县”体制下苏州中心城市中心体系的构建和城市空间布局的耦合方案,以期对县域经济较强的地区在“省管县”体制下中心城市的发展及空间布局优化提出有一定的借鉴。
- ·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包头中心城市为例 [车志晖 张沛]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的评价,是通过对影响城市空间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流通空间、生态安全4 方面要素的评价来实现的;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架构了由4 个系统、10 个指数、36 个指标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并对包头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综合评价。
- · 功能混合对我国大学城建设的启示 [王峰玉 朱丽娟]
对功能混合以及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从当前我国大学城普遍存在的功能单一和机械分区现象出发,总结其发展历程、空间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功能混合对大学城建设的启示: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居住、商业服务设施等用地,实现土地用途的多样化,并提出多种功能混合模式,实现集约用地和紧凑布局,塑造大学城综合的城市功能和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从而聚集人气和提升活力。
- [历史保护与更新]
- · 南京城南评事街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以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保留建筑为例 [周 宁]
保护与复兴是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前提,而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多进穿堂式的平面布局形成的小空间格局、传统的街巷脉络是南京古城城市空间的精髓所在,是古城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尺度关系、清晰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围合,在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需要着力传承。对于传统的建筑的保护,南京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 [土地与房地产]
- · 南京市典型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 [张京祥 陈浩]
中国正在展开大规模的保障性住区建设,文章通过对南京市典型的老旧住区、保障性住区的深入调研和对比研究,揭示了保障性住区的社会空间绩效,并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剖析了保障性住区社会空间问题的成因,对当前保障性住区的建设方式进行了反思。
- [人文与社会]
- · 老城空间碎片化和绅士化的调研样本与思索 [张倩]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和住宅商品化改革,城市空间发生了外延和内涵的巨大变化。老城内是否出现了大面积的碎片化和绅士化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南京老城的实地调研,发现空间“碎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人群之间的隔离并不明显;大规模的绅士化未被证明,人群的贫富混居是老城内普遍的现象。深入挖掘上述过程形成的机理,本文对未来碎片化和绅士化的发展作出了判断,并提出了促进和谐发展的建议。
- [交通]
- ·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国际借鉴与策略建议 [陆礼]
交通需求管理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堵与高碳排放问题的当务之急。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根本理念是引导人们采取科学的交通行为、理智地使用道路交通设施及其有限资源。结合各国的实践,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策略有:坚持公交优先、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发展自行车交通、土地使用与交通用地联合规划、推行步行化模式等。
- [经济]
- · 南京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变迁研究 [王乾 徐旳 宋伟轩]
商业是城市的重要职能之一,本文回溯了近百年南京商业内部空间结构演化的过程,基于南京城市商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其划分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商业形成发展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商业波折发展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现代商业发展期,着重分析了3 个阶段商业空间结构特征,总结南京城市商业中心的变迁规律和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社会制度和城市商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人口布局、城市商业结构等方面探讨了造成南京城市商业空间结构变迁的主要原因。
- · 昆明市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 [崔荣星 李延芬]
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下,昆明市发展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认为昆明市需要建立九大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 [城市发展战略]
- · 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进展及启示 [王立]
近10 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在慢餐、慢城、慢活等倡导性运动的基础上演绎出慢城市生活的研究,与低碳城市、人文城市、社会城市等理念一道成为城市研究的新领域。本文回溯了国外慢城市生活研究的缘起、慢城市联盟框架及实质,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慢城市理念为基础的城市生活空间及阶层化生活行为方式的城市研究,目的在于抗衡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城市重经济发展轻社会生活及空间剥夺等生活不公平现象,构建人本、包容的城市生活空间及发展方向。
- · 智慧城市刍议 [金江军 潘懋 承继成]
城市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城市、信息城市阶段,目前正迈向智慧城市。本文首先论述了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演变过程,指出了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然后阐述了什么是智慧城市,介绍了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如智能建筑、智能交通系统、韩国U-City;分析了智慧城市的特征,如感知、自动反应、主动服务、辅助决策等。最后从基础设施、应用创新、产业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策,即建设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发展“智慧城市”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