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生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 · 我国沿海中心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评价及优化策略 [张军涛 翟婧彤]
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其耦合协调机制,构建“三生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等5 个沿海中心城市2005-2017 年“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演进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 个沿海中心城市“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城市的生产空间功能、生活空间功能、生态空间功能差异明显。沿海中心城市应当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制定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通过提升产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探索适应当地自然生态条件的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实现“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发展。
- · 空间规划视域下武汉市乡村“三生空间”分类与功能评价研究 [孙璐 王江萍]
以武汉市乡村空间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用地现状主导功能为分类依据,参照现行用地分类标准,构建乡村“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对武汉市乡村“三生空间”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对目前主流的空间功能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和筛选,构建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评价体系,采用生物物理过程直接测算法,辅以价值量转化法对武汉市乡村“三生空间”进行功能评价。最后,对武汉市乡村“三生空间”的分布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期为武汉市乡村空间优化的各类要素投入提供依据和导向。
- · 基于空间生产的乡村“三生空间”演变及重构策略研究 ——以顺德杏坛北七乡为例 [梁肇宏 范建红 雷汝林]
乡村空间重构是城乡统筹发展语境下乡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顺德杏坛北七乡乡村空间经历了农耕文明的自然演进、权力资本的外力驱动和多元主体的共同缔造过程。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分析在权力、资本及社会力量驱动下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演变和乡村人地关系,提出乡村人地关系重塑下的生活空间、产业经济结构革新下的生产空间和地域多元空间融合下的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重构策略,以期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 新时代“黄三角”县域城乡空间组织优化研究 ——以东营市利津县为例 [黄亚平 赵天如]
县(区)作为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本单元,已成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战场。本文以“黄三角”地区的东营市利津县为例,首先梳理了新时代下县域城乡空间组织优化的主要内容与发展目标,在分析了利津县城乡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城镇职能不强、经济产业薄弱、土地供需失衡等3 大客观现实问题后,提出以产业转型升级城镇职能、以村点重组集并完善乡村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增进空间联系、以“三区三线”统筹城乡空间管制的县域城乡空间组织优化机制。同时,对利津县城乡空间提出分层次组织优化模式,分别为功能区主导的县域片区集聚化发展、特色产业引导的“镇区+ 园区” 组合式城镇空间布局与中心社区引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3 大优化模式。本文研究通过调研现场、处理地理信息数据与文献资料阅读等多途径开展,可为未来平原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组织优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证研究基础与理论研究思路。
- · 耦合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镇域空间管制规划研究 ——以五大连池镇为例 [刘宇舒 王振宇 王涛]
覆盖村镇地域农林牧生产空间和自然空间的各类要素蕴藏着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功效的保持与维护是人类聚居与从事活动的基本准则。本研究以实施镇域空间管制为导引,契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思路为统领,借助空间信息技术平台,综合集成遥感、实地调查、经济统计等多元数据,应用多因子空间分析与逻辑判别矩阵方法优化传统以建设适宜性评价为核心评测标准的空间管制方法,校核、修正并细化区划结果,将镇域空间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禁限区、建设发展区)、适建区(Ⅰ、Ⅱ、Ⅲ),并将五大连池镇作为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镇域空间开发建设与实施管理提供理论借鉴与技术支持。
- [城市建设]
- ·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功能结构对比研究 ——以北京、上海为例 [姜佳怡 戴菲 章俊华]
以北京、上海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 年北京市及上海市的兴趣点数据,将城市空间划分为若干1k m×1k m 研究单元,统计研究单元内各类P OI 数据占比,进行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特征分析。分别对两城市的市域范围及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结构进行对比,并以混合功能区占比衡量功能结构合理性。结果表明:上海市混合功能区占有数据区比值约为北京市的3.32 倍,两城市内占比最高的两类单一功能区分别为交通与居住,上海市整体城市功能结构优于北京。研究首次提出“混合程度”概念,以单元内6 类城市功能要素间占比的平均标准偏差衡量单一功能区及混合功能区内部结构的合理性,测度两城市功能结构及混合特征,结合城市发展背景,分析差异成因机理及对规划建设的启示。
- [城市竞争力]
- ·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与弹性系数的城市竞争力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葛懿夫 施益军 何仲禹]
传统的城市竞争力研究通常仅在计算出城市竞争力综合得分后进行区域内城市竞争力得分的排名。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理论模型与相应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与弹性系数分析,研究了2006 年至2015 年间江苏省13 个地级市市区和44 个县市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演变,并将所有样本城市依据其与区域总体竞争力的关系分为4 类,分析不同类别下的城市竞争力影响机制差异,为江苏省各地区规划决策与确定未来发展主导方向提供参考。
- [土地与房地产]
- · 基于需求侧的旅游用地分类标准探究 [孔卫鹏 耿玉环 张建军 康秀芬 武侠]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旅游用地的内涵和需求,针对旅游产业用地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旅游用地分类标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旅游用地正面临着供需数量的失衡化、用地类型的缺失化以及“易类”使用等突出矛盾。本文分析了用地问题和分类标准的有机联系,以用地需求为导向,依循主导性、衔接性、排他性、实用性等原则,结合实际用地类型,提出了旅游用地分类标准,即在原有用地标准有所修改的基础上,确立了共2 个一级地类,15 个二级地类(《分类》)和2 个中类,15 个小类(《标准》),以期解决用地矛盾。进行旅游用地分类,为当前旅游产业制度改革提供了方向,也为进一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保护与传承旅游资源、建立旅游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实现旅游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 · 存量工业用地更新的政策作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曾鹏 李晋轩]
当前,存量工业用地占据着城市中可供开发土地的较大比例,强化了土地闲置、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存量工业用地具有“土地权属清晰、交易成本较低”等“弱存量”特征,政策制度因而成为推动其转型更新的主导动力和重要媒介。以天津为例的存量工业用地时空演变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城市政策在“作用强度”与“作用要素”这两个相互交叉的层面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在此基础上,针对“新时代”发展阶段提出“推进用地功能混合”“界定土地开发权利”“设置存量更新单元”等3 条政策优化路径。在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以政策制度为媒介推进存量工业空间的持续转型更新。
- · 多中心视角下北京市住宅容积率时空特征 [陈仁澍 余洁 谢东海 朱琳 焦帅]
通过夜间灯光数据识别了北京市城市主中心与子中心,以城市多中心为视角,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北京市住宅容积率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住宅小区空间分布与北京市城市中心的空间范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市住宅小区容积率逐渐呈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新建住宅小区之间的容积率相似度不断增强,反映了住宅开发时容积率的设定更加规范科学;③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北京市住宅容积率总体呈现高值(H H)集聚区被低值(L L)集聚区包围的态势,容积率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区位交通条件较好的三环、四环沿线及望京地区,而容积率低值(L 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城市主中心边界及各城市子中心周边区域。
- [交通]
- · 日本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的衔接空间便捷性研究 [彭亚茜]
世界范围内,为应对土地稀缺性进行的基于轨道交通的城市综合体开发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在日本已然成为了城市开发最重要的方式。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体的衔接空间便捷性决定了其运转模式的高效性与换乘体验的人性化。本文以衔接空间为出发点,从交通转换、功能激发、空间整合3 个方面,研究了日本的东京站、涩谷站、京都站3 个轨道交通综合体案例的规划设计经验,提出便捷性的内在决定因素是立体化、复合化和一体化,以及其时空的轨迹多样、感知活跃、尺度适宜的表现特点。
- · 基于公交司机压力感的城市公交场站规划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张芝榕 朱菁 陈淑燕 刘科伟]
公交司机压力感研究既有利于从心理健康层面实现我国十九大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也有利于乘客的人身安全。本研究运用配额抽样方法对西安市公交司机压力感、公交场站等进行了调查。通过有序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场站面积、场站内种植大乔木、休息室噪音感受度等与公交司机压力感显著相关,进而从降低公交司机压力感视角出发,从景观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声环境控制、预留场站发展备用地等方面为今后城市公交场站规划提出了相应建议。
- [人文与社会]
- · 入乡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叶晨 汤爽爽]
在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和乡村发展转型的背景下,一些地区的入乡流动人口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其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入乡流动人口及其所带动的多种要素向乡村的流入将影响城乡人口的分布和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研究这一群体的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对促进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本文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采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江苏省入乡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入乡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梯度格局;地理环境要素、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仍是现阶段吸引入乡流动人口的最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根据江苏省不同次区域入乡人口流动影响因素的不同,提出差异化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江苏省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质量。
- · 基于PCA-DEA的城市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绩效评价研究 [李德智 朱嘉薇 朱诗尧]
近年来为解决过去粗放式管理带来的低效问题,精细化治理理念应运而生,而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老旧小区普遍存在公共空间“脏乱差”、困难人群集聚等问题,如何实现老旧小区的精细化治理是现阶段关注的热点。本文选取PCA-DEA 作为研究方法构建了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弥补国内外在老旧小区精细化治理水平评价方面的不足。最后以2017 年进行改造的南京市鼓楼区18 个老旧小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代入模型量化评价其治理绩效并总结出精细化治理绩效的提升建议。
- · 国内城市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热点与研究展望 ——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透视 [杨秀勇 张婷婷]
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方法和可视化分析工具,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对1248 篇城市治理领域的CSSCI 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城市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治理体系、社区建设、空间治理、数字城市、城乡二元治理等5 方面;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化特征且与国家方针政策高度耦合,2010 年之前,研究较为宏观,主要集中在社区治理、城市化、城市管理等方面,2010-2015 年,研究更聚焦于微观层面,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大数据以及新型城镇化成为研究热点,自2016 年起,整体性治理、治理现代化和空间正义成为学界所共同关注的话题。但目前的研究还处于表象的、离散的状态,研究主题之间关联不足,研究成果相对独立,缺乏本土化溯源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定量研究成果偏少。构建本土化理论分析框架,重构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应成为下一步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
- [区域]
-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基于民营上市公司风险水平的实证分析 [董毓群 周正康]
本文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并借助按行政区域划分的虚拟变量来对比长三角三省一市内民营上市公司的风险水平,以此作为切入点探寻长三角一体化的成效。实证表明长三角一体化具有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省边界处市级的行政壁垒不明显以及上海地区具有经济辐射效应。然而,长三角一体化仍有进步空间。在省级行政壁垒层面,安徽省、江苏省与上海市的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风险水平差异:安徽省具有最高程度的风险水平,江苏省次之,浙江省与上海市之间却相差无几;且各省内重点城市(如苏州、杭州、马鞍山等)与周边城市之间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得出结论:在未来不仅应于省交界处强调区域一体化,还应于各省内部以市为单位的行政区域间强调区域一体化,以达到长三角区域内民营企业风险水平方面的均衡;并应更重视安徽省于长三角流域内的地位,倾斜更多的资源以弥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安徽省起步晚的状况。